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20-09-18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號稱“粵東黃金海岸”的陸豐金廂觀音嶺海灘,以沙白石奇而著稱。海天一色的壯麗海景,引無數英雄騷客為之折腰,且地處南國邊陲,戰略要地,歷史以來無數衛國戍邊的翹楚在這里施展忠君愛國的人生抱負,詩書舒情,飛毫寫意,留下了大量的詩書墨寶,摩巖石刻。這是歷史的垂青,是先人留給陸豐的無價之寶!
金秋八月,接文友之邀同游觀音嶺。天高云淡,海天一色,煙波浩渺,秋天的觀音嶺風光更加秀麗。大海中央的帝帽石、旗桿石,鑼鼓石更加清晰。余曾多次游覽觀音嶺,總覺得觀音嶺是一幅精美的畫卷,百賞不厭;是一部富含哲理的詩書,每一次研習,都能感悟到一次透徹心靈的洗禮。
觀音嶺除自然風光外,還有大量彌足珍貴的摩崖石刻?,F已查考挖掘出來的石刻共有十方:明朝欽差巡道鄭岳和參將儒大成題刻的“鎮海石”、明朝福建使者胡國卿題刻的“揚威止水”、清朝碣石總兵鄧萬林題刻的“永鎮安瀾”、 “觀濤”碣石總兵黃如山題刻的“天水相與永”、 “真趣”、陸豐知縣羅祖翼題刻的“水天一色”、還有當代名家:賴少其和啟功的墨寶等共九處。另原陸豐旅游局老局長莊疊還說有陸豐本地雅儒卓之老師的一方石刻。共有十處。“真趣”、“觀濤”兩處石刻隱沒多年,是近日陳克生老師請當地老者作向導,頂烈日、冒酷暑,實地找到,并重新描紅。
“真趣”的落款是:庸將黃如山題 ?清光緒丙申仲冬月(1896年);“觀濤”的落款是:“鎮碣使者鄧萬林題 ?光緒16年仲秋”(1875年)。
讀“真趣”不無感慨:黃如山是文武雙全難得的戰將,一手好字令后人嘆服,但他自己卻謙稱庸將。庸將?英將?誰道得明說得清?他清光緒年間任碣石總兵,正是兩次鴉片戰爭之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生不逢時,有滿腹經綸又有何用?寄情山水不是懦夫庸才,表現出來的是對祖國秀美山川的無限熱愛!舒發出衛國戍邊的堅強斗志。
坐龍石、聽濤聲,觀滄海,敘文事,余又有一悟:要為觀音嶺鳴不平!
相傳,觀音嶺及嶺下的觀音廟與南宋末年的小皇帝昰、小王爺昺有關。公元1276年冬,他們被元兵一路追殺,來到陸豐的甲子門,陸豐的草根百姓奮起勤王,為扶大宋之將傾,在漁民首領鄭復帶領下,集甲子門五百精壯男丁護駕西征,從甲子出來就來到碣石灣邊的一處荒山野嶺中過宿,睡夢中,南海觀音來到宋帝面前傳下教諭:今元番作亂,陛下肩負光復大宋社稷的重任,須奮起西行,在十龍山方可重開基業。宋帝醒來即與陸秀夫等將領商量,眾人認為神旨不可違,于是面山百拜,拔寨西行。為謝神恩,宋帝賜這山嶺為“觀音嶺”。 后,這支隊伍,包括宋帝和陸豐勤王的義士全部在新會涯門灣海戰中壯烈殉國。史載:“十萬殉國,無一投降,銀洲湖尸浮滿數月”,何等悲壯!在元朝統治的那段昏暗的日子,觀音嶺是陸豐人懷念勤王西征親人的場所,這從觀音嶺的命名,海邊的龍石、帝帽石等懷念宋帝的傳說中得到佐證。為國盡忠,為民謀福,永遠是世人傳頌的楷模。另,“鎮海石”是楊文廣撥劍鎮妖而化的。雖是傳說,但說明楊文廣平“百花洞妖”時有來過這里。(這個歷史事件,就是陸豐正字戲《百花贈劍》的原始素材),近千年來,觀音嶺是一處歷史垂青的舞臺。有如此秀麗的風光,有如此渾厚的人文歷史,何以沒有列入陸豐古八景?
陸豐古八景:圖嶺斜暉、洛洲芳草、龍山煙樹、仙橋夜月、烏坎歸帆、法岫停云、碣臺觀海、甲子吞潮。說實話,這八景都很美,都各有特色,但筆者認為觀音嶺從自然景觀到人文歷史都不比它們差,甚至比它們更有特色、更壯美。但為什么就不能上榜?原因是觀音嶺地處僻壤,難近權貴!清乾隆九年(1744),兩廣鹽運使朱介圭,在巡視陸豐時由陸豐知縣王之正及當地文人的陪同下,游覽了碣石、甲子、東海滘、烏坎等地,也就是縣城周邊和與他鹽稅業務有關的海邊鹽場后,定下了上述的八景,并就各個景點賦詩一首。第二年王之正主持編撰《陸豐縣志》,收錄了八景圖和八景詩,于是陸豐八景就這樣固定下來了。觀音嶺沒有鹽場,沒有茶樓酒肆,因此朱老可能沒有去到,所以,再美的風光因為沒入權貴者的法眼,名落孫山是理所當然的事!
陸豐古八景因社會變遷,建設、修路等原因,原有的景韻變化很大,現在還能成為景點值得游人去觀賞的更是不多了,唯獨沒有錄入典籍的觀音嶺,經千年風雨,風采依舊!成為遠近游客的首選之地。這一現象,所含的哲理就是:淡看浮名虛利,走你的路。美麗不是靠賞封的,是金子總會發光!
這也許就是黃如山將軍的人生真趣。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