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20-09-18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官蔚成
(一)
眾所周知,挽聯與墓志銘是中華傳統文明的特殊載體,它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悠久而永恒的生命力。
挽聯是對聯的一種,屬駢文,講究對仗和韻律。墓志銘包括“志”與“銘”,則屬散文體,也講求格律,卻不為句式所限。自從有了姓氏以后,如此的文學樣式逐漸傳承,歌功頌德也就成為它的主旋律。后來,文人冠以“自”字,已非他人代庖,便成了逝者生前或病危之際所作。這也就更有一番韻味了。
(二)
胡適先生說過,“知識分子的三大標準:不降志,不辱身,不避風險”。魯迅大師更指出,“知識分子的特點是骨頭最硬……”。而鄧拓先生卻以詩明志:“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
世界歷史證明,人類的進化,社會的發展,知識分子精英所起的作用,是不能抹煞的。他們的“人生感悟”,他們的“言說”與“行為”,成為人類謀求和平與幸福的一種動力。因此,引人思考的“自挽聯”與“自撰墓志銘”,也可謂是“歷史的回音壁”與“現實的警鐘”了。這也正是筆者執著為本文動筆的動機所在。
(三)
本文所選的“自挽聯”與“自撰墓志銘”如下:
(甲)自挽聯3副
——作者鄉賢鄒魯夫先生
A寫盡人間不愿寫文字;吃了天下所難堪苦頭。
B秉直一生空抱璞;蒙污千點悔懷沙。
C生死自然律,蘭桂騰芳,無遺憾;
悲歡人世事,新陳代謝,應節哀!
(乙)自挽聯1副
——作者政治家章乃器先生
身敗名不裂;家破人未亡。
(丙)自撰墓志銘1則
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
高不成,低不就。癱偏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
妻亡過,并無后。喪猶新,疼照舊。六十六,非不壽。
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四)
上述作品不是在吟風弄月,更不屬無病呻吟。為了更好領會個中韻味,特結合三位作者的生平簡歷來談點看法:
鄒魯夫(1910—1987),廣東陸豐人,原名魯邦,筆名寒筠、樵叟。父為清光緒年代秀才,他幼承書香熏陶,秉性聰敏,勤奮好學,國學功底深厚。肄業于陸豐龍山速成師范,因父喪輟學。早年任縣民教館館員。后任縣國民黨黨部錄事,縣《國民日報》副刊編輯。抗日期間任縣師范教務員及陸惠鹽場雇員。解放前幾年,任縣工商聯秘書。
不難看出,鄒先生賴以養家糊口的是一支禿筆,充其量他只是“為人作嫁”的小字輩而已。當然,任副刊編輯時,也曾設一專欄《上下古今談》,而寓莊于諧發點牢騷,談東論西……所以,他于自挽聯中也披露“懷才不遇”。“A”聯中“寫盡人間不愿寫文字”也許指此心跡而言。但他畢竟“文丐”一個,又能奈何!其實,鄒先生何嘗不寄望于辛亥革命后的“民國”!?誰知,軍閥混戰加蔣氏專制獨裁,抗戰加內戰……這便是他“B”聯所述,“空抱璞”的徒有一番抱負與理想了。盡管他身在供職,卻于家中廳堂貼了下列“語錄”:
A,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B,“千年磨一劍,霜刃未嘗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C,“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鄒先生滿懷憤激,只能以屈原大夫自況。他從“內戰”的烽火硝煙中悟出“人心所向”。于是,鄒先生作出了“抉擇”,渴望新中國的誕生。1947年堂侄鄒X山中共地下黨人被捕,勢將極刑。對此,鄒先生主動營救。他利用“人脈”而見機行事。由堂兄出巨資通過他賄賂縣偽黨部書記長丘XX。結果,堂侄鄒X山脫險而潛逃香港繼續革命活動。陸豐解放初,鄒X山同志回鄉首任縣公安局長。然而,鄒先生始料不及,1952年他便被戴上“歷反”帽子了。這就是他自挽聯中“蒙污千點悔懷沙”的情結所在。才39歲的鄒先生從此成了專政對象,他只好上山采樵……十多年后,他雖爭個提早“摘帽”。可是,“文革”一到,他又成為“靶子”,并被批斗后趕下鄉“勞動改造”。于是,一個樵叟又淪為一個“撿牛糞老頭”……
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多年?待到1980年晚晴來臨時,鄒先生的病勢已入膏肓。他不禁寫下了“C”聯。但他豁然對待“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反而勸慰兒女切莫為之“過哀”。他更引以“無遺憾”的是“蘭桂騰芳”了。這里不局限于后代,而應是泛指“嚴冬已過,春暖花開”……當然,他并不真的自感“無遺憾”!
(五)
章乃器(1897—1977),浙江省青田人。政治活動家、經濟學家、收藏家。為救國會“七君子”之一。1949年10月1日以后,任政務院政務委員、中央財經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糧食部長。民主建國會副主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委。
一目了然,章先生是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他聲名赫赫而成了救國會“七君子”之一,早為中華兒女所共識。如此致力于國家民族事業的知識分子精英屈指可數。因此,解放后,他被委以要職。但他始料不及,大鳴大放之際,他對“政治綱領”的形同虛設而直言不諱,卻招來橫禍。他于批斗斗爭中,“不降志、不辱身”頑強抗爭,竟被劃為“極右”分子……
對于政治漩渦中知識分子的厄運,章先生痛心疾首,終于,訴諸于“自挽聯”。他并不因自己已被潑過“污水”并挨了“棍子”而灰心喪氣。他認準:真理永在,名節長存!所以,他“身”雖“敗”了,但“硬骨”卻不“裂折”。這不是阿Q自慰!當然,因株連,家已不復存在,而自身卻依然幸存。他以自己的“健在”證實“人格自尊”是侮蔑不了的……因此硬骨頭精神,驚天地而泣鬼神,也彰顯了“七君子”的英雄本色!
(六)
啟功(1912—2005),北京市滿人,為清雍正皇帝第19代孫……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專家、畫家、詩人、語言學家、國學大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九三”學社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世界書法家聯合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及故宮博物館顧問……
從以上一系列的職務而論,啟功先生可謂是學術領域的權威人物,也可說是低學歷高成就的大學者。他學術上的造詣與貢獻可與郭沫若先生媲美。然而,他也難逃在劫,因直言不諱對學術問題提了若干意見,便被錯劃“右派”分子而受“專政”。“文革”一來再打入另冊……所以,“自撰墓志銘”分明是啟功大師滄桑人生的寫照。如果說,當年的電影《牧馬人》撼人心靈,那么,這則“自撰墓志銘”便是傷痕文學的珍品之一。它雖只有12句,72個字,卻寓莊于諧,別具風格。本文要著重說的是它的“計平生,謚曰陋。”全文以調侃的筆調概述他的“學歷”與“學術造詣”,而濃墨重彩描述的卻是,其蒙受的政治風波既屬“右”,為什么其中風又偏屬“左”?!這一拷問一錘千鈞!當然,東風送來晚晴時他已66歲了。如此逝去的年華如何補償?亡妻而無后的凄楚又怎么過下去?痛定思痛的他不禁想及“此生也不外如此”罷了!即便論學術功績也可把骨灰盒于八寶山中擠個位子,但人生何堪這般淪落!?到頭來,豈不“身與名,一齊臭”么!?啟功先生對待人生“名節”的角度與章乃器先生異曲同工:一個是以委婉的態度來維護真理與正義,一個則以不屈不撓的抗爭來捍衛真理與正義!當然,胡耀邦當了中組部長,“平反一切冤假錯案”,全國五十五萬多錯劃右派分子,終于盼來晚晴!
(七)
恩格斯先生說過,“忘記歷史,也是一種背叛。”而列寧先生也強調,“歷史是不可忘記的!”……
從本文選入的“自挽聯”與“自撰墓志銘”而論都應是新中國傷痕文學的珍品。如此的“自挽聯”與“自撰墓志銘”不同凡響。但上述的三位知識分子精英又為何皆淪為“異類”而打入“另冊”?這是“歷史上”遺下而深堪我們思考的重大課題。當然,我們不會忘卻黨的十一屆三中及六中全會的偉大精神……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