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xié)網(wǎng): m.nniifjq.cn 發(fā)布時間:2022-04-15 發(fā)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文/蔡鑫針
民謠是民間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也可以稱為民歌。無論是哪一種民謠,往往帶有地方特色,都是在民間傳唱,往往通俗易懂,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或勞作中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鄉(xiāng)土味的歌謠。
最近,筆者正在尋找民謠的傳唱者,可在工作的海濱小鎮(zhèn)中卻不是很理想,他們這些人中不是忘記,就是不曾唱過。要獲取民謠,在今五十歲以下的人當中采訪,很難獲得滿意的資料。
這段時間,筆者也知道,民謠不在城鎮(zhèn),而在鄉(xiāng)間。果然,在鄉(xiāng)間找到,如筆者岳母,或母親,或老家的鄰居阿婆阿姆阿嬸阿嫂,她們可說是民謠的集大成者,或是傳承者。民謠的內(nèi)容很豐富,有宗教的、愛情的、戰(zhàn)爭的、工作的,也有飲酒的、舞蹈作樂的、祭典的,等等。
民謠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民族的感情與習尚,因此各有獨特的音階與情調(diào)風格。由于民謠的歷史悠遠,大多不知其創(chuàng)作者的名兒。
筆者家鄉(xiāng)是一個古老的村落,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曾是三面靠海的村莊,人們?nèi)粘龆鳎章涠?。靠海打魚,靠山而耕,是一個漁米之鄉(xiāng)。說它歷史悠久,曾有一家平整宅基時挖到兩筐古幣,《甲子鎮(zhèn)志》中的文化篇中提過,其中一枚字號刻著“開元通寶”,至少推斷博社鄉(xiāng)這個古村落,唐朝就有人在此停留或聚居過,或勞作中,或許那時已有一個小村落。最近,在博社鄉(xiāng)的蝶地山中,有人在修祖墳的旁側(cè)中無意挖掘到一古墓,墓主人是一女性,有一女人陪葬陶器,還有三枚同一年號的古幣,字眼是“崇寧通寶”,這些都被蓮峰古廟行善者帶走。從古幣年號來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由于歷史文化的沉浸,才有如今民謠的存世量之多。幸好,市政協(xié)正在編著的《陸豐歌謠》需要這方面的資料,筆者才走近尋找地方民謠的知情者。這時候,搜集民謠,或說遲了些,或說還來得及時,民謠的知情者,大多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唱得多的、唱得好的大多是女性。
比如,上世紀癸未年,也是解放前的許一年,即1943年,這里稱為“饑荒年”。說到饑荒,筆者所在的地區(qū),曾是令人難以痛楚的地方。那年,是慘狀的一年,足足旱了五十三天,農(nóng)作物無水可灌溉,蝗蟲破壞莊稼范圍之廣,農(nóng)作物幾乎顆粒無可收成,加上戰(zhàn)亂四起,外面的糧食無法運進,市場無法供應,有錢買無食物。
據(jù)了解,1943年(癸未年),陸豐地區(qū)爆發(fā)了以旱災為主的特大饑荒,受災嚴重,死亡人數(shù)頗多,可說歷史罕見。當時陸豐全縣(含現(xiàn)在的陸河縣)總?cè)丝?0.52萬人,餓死11.71萬人,加上逃荒未回來(許多死在外地)的1.67萬人,總共餓死13.38萬人,其中亡丁絕戶的有9269戶,散掉57個村莊。
據(jù)說,饑荒前一年秋季,陸豐各地突然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蟲災”。這些害蟲晝伏夜出,到處啃食禾苗,多的每株禾苗竟有數(shù)十只,吃得苗枯葉槁,所到之處,幾乎一片精光。少數(shù)存留的禾苗,等到揚花出穗之時,又遭七天臺風襲擊,狂風暴雨之下,幾無完穗。結(jié)果,等到是年秋收割稻谷時,水稻多屬白穗,未結(jié)谷子,農(nóng)人普遍歉收。
“一九四三許一年,陸豐甲子饑荒時。
所旱僅五十三日,人民饑餓真慘凄。
官僚地主罪滔天,堆積糧食賺大錢。
刣了肉來當作飯,父食仔肉母尋兒。
……
就甲子來說,當時人口約42000人,死了19000多人,絕戶的有1300多戶。其中港內(nèi)近萬人的漁民中,死了7600多人,加上大批逃荒,饑荒過后剩下800多人。有人形容饑荒年人口大減是“去七留三,存對半,又加五折”。后來有人在甲子城北外圓山仔中為這些死難者建立了萬人墳公墓,碑文上是這樣記載:“全鎮(zhèn)遭難死亡者近二萬人,其中全家俱沒者千余戶。成萬漁民死亡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由公眾營葬,即現(xiàn)在累累在此墓者一萬三千多人。”
筆者的大伯、二伯與大姑、細姑就在這一年餓死或病死,爺爺也在饑荒前一年農(nóng)歷五月病死(在鯉魚埔與雞母湖一帶抓田草被鄰鄉(xiāng)西山一范姓人無故毒打致病而死),那時父親僅幾歲,與奶奶相依為命。
散落在鄉(xiāng)間的歌謠,有時你還能聽到,但已不多了。聽說,厝內(nèi)阿婆,有時獨坐家門口,嘴里不時哼出一些兒時的童謠或民歌。她,九十多歲,身邊已無一位親人,丈夫及兒子好多年前撒手人間,女兒也遠嫁他鄉(xiāng),而她卻獨守故里,或許歌謠將伴她走完人生之路。
“一只鳥兒獨支腳,三歲孥仔會唱歌,唱一夜,唱二夜,唱到三夜搭戲棚,戲棚幫阮搭,龍船借阮撐,撐到東海買刺螺,刺螺捻掉刺……全國人民都歡喜。”
歌謠的傳唱,今已被流行歌曲替代了。卡拉OK、KTV,像演戲一本一本出場,但無法與幾乎沉入夢里的民謠、童謠可比,因為它們詮釋了某個年代的特定含義。如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有些行走于鄉(xiāng)間的牽豬豭者,他們一路手牽豬豭(配種公豬),一路撒下自編自哼的歌謠,為了生計一天又一天,一村過一村,專門為哪家需要配種的母豬服務。
“手牽豬豭落鄉(xiāng)中,愛共豬母結(jié)成雙。若是有人愛來牽,白米一升銀二元。手牽豬豭到鄉(xiāng)間,欲與豬母配成雙。要是有人想來牽,白米一升銀二元。”
有趣牽豬豭者來句說白“白米一升銀二元,老豬來走”,好似他與豬豭相依為命。
兒時,曾聽母親唱過的或教過我與姐妹們的歌兒,大多忘記。今,與母親說起歌謠之事,起初她說已不記得了,當我放錄別人唱的歌兒給她聽時,不禁唱出了她記憶中的歌謠。
“前門人賣蠔,公呾買,娘呾無,后門種有菠薐菜,菠薐切切食贏蠔。前門人賣蚶,公呾買,娘呾空,后門種有菠薐菜,菠薐切切食贏蚶?!?/strong>
“溪鄉(xiāng)畔,溪醬畔,無船無槳無返來,金釵拔落作船槳,目汁流落滿溪前。
溪鄉(xiāng)墘,溪醬墘,無船無槳無得離,金釵拔落作船槳,目汁流落滿溪墘?!?/strong>
還有筆者的伯母常唱的民謠,也常在耳邊回蕩,道出了做人家新婦確實難做。
“一只蟹仔倚溪墘,大官罵汝唔值錢,大官罵汝汝勿應,風臺做久返回圓。
一只蟹仔倚溪中,大官罵汝唔是人,大官罵汝汝勿應,風臺做久返回南?!?/strong>
“竹殼生來怎只長,荔果生來怎只酸,做人新婦無易做,一句唔著百人傳。
竹殼生來怎只尖,荔果生來怎只甜,做人新婦無易做,一句唔著百人嫌?!?/strong>
說到丈母娘,她的歌謠可多啊。有童謠,有民謠,有畬歌;有戀愛的,有食菜的,有病仔的,有長工的,有過番的;有歌冊的戲文,也有革命的歌詞。
“白鷺鷥,擔畚箕,擔到濠溝墘,□著二百錢,買塊餅,騙阿姨,阿姨嫌無哇,掠二只狗仔裸燒咬,咬唔煞,踩茶缽,茶缽采,采龍眼,龍眼未開花,后門種秋瓜,秋瓜葩葩紅,鳥仔啄燈籠,燈籠好點火,灶牽好煏粿,煏香香,父兒母仔食平安?!?/strong>
“正月正,新仔婿來上廳;二月二,牽只牛仔來鉆鼻;三月三,桃仔李仔稱頭擔;四月四,打米香食生意;五月五,龍船仔滿溪冒;六月六,尖擔仔散田戳;七月七,芋多泥龍眼必;八月八,□籃仔□豆格;九月九,風箏仔半天吼;十月十,白米飯脹入目;十一月十一,冬節(jié)仔包必必;十二月十二,水角龜包□□。”
“后門種叢桃,唔高唔矮雅姿娘。前門種叢柑,唔高唔矮好打埠。
門腳種叢柑,斬頭斬尾作平擔,恁有水桶借阮擔。門腳種叢柑,斬頭斬尾作平擔,阮有平擔無水桶,恁個水桶借阮擔。
門腳種叢桃,斬頭斬尾作豬槽,恁有豬仔借阮槽。門腳種叢桃,斬頭斬尾作豬槽,阮有豬槽無豬仔,恁個豬仔借阮槽。
門腳種叢椹,斬頭斬尾作茶槌,恁有茶缽借阮擂。門腳種叢椹,斬頭斬尾作茶槌,阮有茶槌無茶缽,恁個茶缽借阮擂。
門腳種叢柚,斬頭斬尾作豬宿,恁有豬仔借阮住。門腳種叢柚,斬頭斬尾作豬宿,阮有豬宿無豬仔,恁個豬仔借阮住。”
“天頂一條河,四娘摜雞去□迌,四娘摜雞雞唔見,后母苦打去投河,投落河溝水占青,后母苦打歇一夜,掊起紅裙給姑看,阿姑呾汝一身怎烏青,烏青激血二十雙,怨父怨母怨地電,怨阮前父娶后人,前母盛飯一坎甌,后母盛飯一鼻頭,麻骨麻骨麻骨麻,麻骨打人毒啊蛇,柴圈打人漸漸華,前母死了三年孝,后母死了靈前斗畬歌,哭出門腳姨,哭出門腳笑嘻嘻,有命生仔無命養(yǎng),后母苦打無人疑?!?/strong>
“世上借物人多多,將畝借人自古無,福州管落潮州府,潮州府內(nèi)一平河,平河縣內(nèi)一秀才,把握文章有萬千,復名叫做李騰鳳,年紀十八無父娘,兄妹并無手足稀,舉頭四目無親離,岳父寄信來分我……”
更有趣的一首是筆者厝內(nèi)嫂子所吟唱的戀愛歌,以“一條面巾”為引子,寫出兄對妹的戀情。
“一條面巾一尺長,天下相好人二人,二人坐落談風趣,加減錢銀使到完。
二條面巾二尺長,妹汝來到兄眠床,床頭說到床尾去,說到兄啼鼻頭酸。
三條面巾三尺三,妹汝擔水兄喜歡,妹汝擔水沞沞軟,擔加二步兄門腳。”
昔日,家鄉(xiāng)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鄉(xiāng),曾有比賽布田的故事,也有一首為水稻增產(chǎn)的民謠,它是上世紀70年代在博社學校任教的林文東老師所作的《包秧頭肥歌》。今有幸聽到,仿佛讓人看到一片綠油油的秧苗,逐漸變成了金色的稻海。
“包秧頭肥好處多,早生快發(fā)人哦裸,禾苗枝青枝桿硬,好比鳳凰支翎毛。
包秧頭肥好處施,因時因地來制宜,瘦地劫制酸咸田,禾苗插落青哩哩?!?/strong>
民謠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也是娘親那年代的拿手戲,那年代哪有今天的生活,生活唯以與歌謠為伴……
仿佛兒時的歌謠又響起,“咚咚咚,幸福邁向新時代……”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