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8-02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黃俊杰
在今年的元宵節日,隨著“嚨咚嗆、嚨咚嗆”的鑼鼓聲響,在虎獅舞開路下,五架美麗的彩車從陸豐博美的大街小巷中熱鬧而來。彩車上的表演者憑借經過精心偽裝、隱蔽著的“景梗”鋼筋,從彩車凌空而立,營造出飄在空中的審美效果。所到之處,群眾扶老攜幼,跟著觀賞,掌聲和喝彩聲連連。
這就是博美特有的民間藝術——飄色在巡游。2008年10月,博美飄色以設計精巧、藝術美感很強的作品《雙白燕》,在“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山花獎、中國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獎。2009年10月,博美飄色入選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根“景梗”撐起欣賞的亮點
博美飄色俗稱博美美景,最大的亮點就是,一架飄色可分為頂樁和下樁二部份,每架飄色高4.5米至5米,都以一個長2.5.米,寬1.2米,高0.8米的景床為小舞臺,臺面站立的人物造型稱為“屏”,也稱下樁,凌空而起歷史英雄人物造型稱為“飄”,也稱頂樁。兩者由一條精心特制鍛造各種不同規格和形狀各異的鋼條為景梗,連成一個有機整體來表現飄色的特點。一架飄色更由過去的一“屏”一“飄”發展到現在的一“屏”多“飄”。如《雙白燕》就是一“屏”4“飄”的美景。
博美飄色的核心是景梗的制作。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博美飄色隊隊長林建洲介紹,景梗是支撐“景童”的支架,一般用鋼枝制成,巧妙利用力學原理,做到“景臺”重心力的平衡,以免翻臺;并巧妙地安排好“景童”的藝術造形與結構分布。博美飄色景梗一般分為三段,便于收藏;同時又通過“出手”、“背”和“倒吊”三種形式,以道具來進行有效的隱蔽,做得細膩工整、小巧玲瓏,以達到“飄”的更好藝術效果。
林建洲還告訴記者,博美飄色的制作工藝十分講究:第一是經過巧妙的構思,設計好飄色整套人物的辦局方案,再由有經驗的老藝人運用力學知識確定人物的最佳方位;第二是精心拼裝好飾柜車子,再將一根經過精心設計的鋼筋固定在車子上,鋼筋穿過與人物有機組合的空心道具或飾物,十分巧妙地將景梗隱蔽好;第三是在支架上套好服裝,以隱藏、掩蓋住支架。第四是讓造型人物上架。這一部分則最為復雜,完成后的造型人物有的站立或坐臥在刀槍之尖,有的人物停留在樹梢或花卉之上,種種造型驚險逼真,像飄在空中一樣。
博美飄色現有只辦五架,過去每架飄色需要八人抬著進行巡游,現經改裝利用板車輪只需四人推動就可以外出巡游展景了。
“景童”嚴格挑選8至18歲女童和少女
“景童”以嚴格挑選8至18歲未出嫁的女童和少女為扮演者,景中的男性人物也由女童和少女來裝扮。每架飄色需3—5人。“景童”們裝扮和演示的水平、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整個活動的水平,因此,每次不管是受邀出外巡游還是在鄉村巡游,“景童”都必須按以往流傳下來的規矩和要求來精挑細選,并不是誰想當就能當。“景童”需容貌俊俏,精靈乖巧,還需有一定的表演天份。
一般情況下,都是先挑選好“景童”作為扮演飄色的造型人物,由化妝師化好妝,然后將“景童”抱上支架,腰部用皮帶扣緊在鐵支架上,大多數人物的服飾都是上架后穿戴裝飾的。人物的衣服一般是敞開式的,人物坐上支架后,手腳與支架緊貼在一起,外面用衣服包住,再用別針扣好,這樣做得天衣無縫,觀眾很難看出。
林建洲告訴記者,目前博美飄色隊的主要隊員有10人,分別負責服裝、化妝和工藝制作幾個關鍵門類。平常沒有辦景時,他們就聚集在老藝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陳永隆家里,討論和研究飄色的辦景、制作的改革等問題,力求精益求精,美中更美。
一個小舞臺講述著一段揚善貶惡的故事
博美飄色是凝聚二百多年來民間藝人的藝術才華和心血,具有造型細膩工整、小巧玲瓏,講究力學,人物端莊大方、儀態優美、內容含蓄,化裝技藝精巧細致,服裝色彩艷麗等的優點;博美飄色在巡游時配備正字八音樂譜、鑼鼓伴奏,形成“聲、色、藝”立體組合的流動表演。同時,博美飄色的人物打扮裝束頗有正字戲風格,民間藝術特色特色明顯。體現了飄色的民間藝術精華和藝術奇葩,使觀眾從撲朔迷離、識別不出化裝的技巧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并盡情聯想,其樂無窮。
博美飄色的表演內容取材于地方戲劇的英雄人物和神話傳說中故事情節,或頌揚英雄人物扶危濟貧、除暴安良的義舉,或贊揚英雄人物英勇無畏、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或記錄揚善貶惡,呼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事例。其辦景的歷史片段有金山戰鼓、三關擺晏、穆桂英掛帥、劉明珠出征、雙白燕、雙玉魚、二度梅、真假駙馬、三凰求皇、荔鏡記等幾十個歷史節目,讓觀眾在妹的享受中又獲得精神的陶冶。
展示當地良好文化素質和精神面貌
據說飄色是廣東的特有民間藝術。而廣東飄色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珠海斗門乾務鎮,先后經歷了“轉色”、“板色”兩個階段。轉色就是在手推車中間安一個木鐵軸,上面再放一塊中間可以轉動的有孔的板子,一兩個扮成各種造型的人物(這些人物叫作“妖色”)就站在這塊板子上。板色則讓人物固定坐在“色臺”上,服飾更為華麗,人物也增加到四個。
博美飄色據說是在清乾隆33年即公元1768年從蘇州傳入的,至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當地人林天造稱,當時博美的太學士經商名人林廣神到蘇州經營紅糖批發生意時,適逢當地節日,舉辦文藝巡游活動,有感于飄色表演的逼真,精巧的化裝,儀態優美的特點,深受感動;隨之拜請當地藝人為師,購回八套飄色道具,并聘請名藝人到博美傳授指導創辦飄色藝術、化裝技巧等。從此,博美鎮每逢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舉辦飄色表演,至今代代相傳,并在傳承中加以改進創新。
博美飄色巡游時以本地特有的“虎獅舞”開道,配著潮州大鑼鼓,后面跟著高舉彩旗、羅傘以及儀仗隊,各式儀仗光彩奪目,相互輝映。再后面是巡游的“飄色”。每輛承載飄色的色柜車子后面由4個穿著專門服裝的人推著前行。如果飄色上人物較多,一般需要多個人在兩旁護佑。
該鎮文化站站長蔡偉勤告訴筆者,博美飄色整景由八架車出動,包括辦景、服裝、制作、后勤保障等等,出場費用大。近些年來,陸豐各級黨政、宣傳文化部門以及出外鄉賢關心支持,并積極推進,使博美飄色又有了新的發展。
由于博美飄色有著獨特的藝術形式表演技巧,所承載的又是弘揚歷史英雄人物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題,這使飄色成為博美鎮當地民俗文化活動不可缺少的藝術節目,已成為該鎮民間文化藝術的品牌,充分地展示了博美人民良好文化素質基礎和精神面貌。
博美飄色,飄色博美,藝術的魅力遠播海內外。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