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女同,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久草福利在线观看,国产高清成人久久,国产91久久久久蜜臀青青天草二,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99久久精品免费,国产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正文內容

陸豐歷代詩話(中)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8-02 發布者:liang 字體: | |

葉良方

清順治三年(1646)十二月,佟養甲、李成棟率清軍從潮州兵臨海豐縣城,明知縣馮異出迎繳印,清廷派知縣王候寵入城開始滿清統治。當時,陸豐詩人對于清廷入關后的統治政策,主要分為三類心態。第一類是參加過南明抗清活動失敗后返回故鄉的志士。他們世受明朝恩典,時時伺機東山再起,恢復前朝政治,故在其日常的詩篇中,寄托其反清復國的理念,是民族意識比較強烈的詩人,其代表人物為盧鍛、葉維陽等詩人。他們在黃奇遇、黃士俊等號召下,前往廣西等地參加了南明政權隊伍。失敗后,盧鍛返回家鄉碣石衛城,在蘇利默許下赴南萬深山中從事抗清活動。第二類是拒絕出任清政府官職,隱居在深山或鬧市的前明遺老。這類詩人,以伊園先生黃德燝、姚敬、彭賡皇、姚履中等為代表。在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下,他們的詩詞大多托情于山水,寄寓逸興,不涉及前朝人事。但時不時會流露出亡國悲痛和對清朝統治的不滿。第三類是明末出生的詩人。他們逐步接受清統治的現實,參加清廷舉辦的科舉考試,成為這個政權培養出來的官員。其代表詩人為黃易、黃道珪、沈龍震、陳芳胄等。他們的詩詞,大多反映新興政權的上升氣象。當時陸豐詩壇比較活躍的有彭賡皇、黃易、沈龍震、曾位等詩人。他們的詩詞大多托情于山水,寄寓逸興;不涉及前朝人事或反清復明之作。

彭賡皇,字火母,又字離木。海豐吉康都五云峒(現屬揭西縣)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壬午科舉人。明亡以后,隱居于老家五云峒中,日與邑中諸詩友吟詩唱和,喜撰八景詩。生平留下七律詩三首。其《銀瓶飛瀑》極具神韻,寫出了銀瓶山大瀑布的氣勢和壯觀景色:

山峰突郁勢嵯峨,秀擁屏圍碧色多。

海國煙霞籠寶樹,一天星斗耀云阿。

懸崖影瀉千尋佩,曲澗聲騰萬頃波。

道是玉龍飛不去,翻疑織女浣天河。

明清時期,萬壽寺中懸掛一口鐵鐘,重逾200公斤,每當清晨,寺中和尚敲響鉎鐘,其聲清亮激越,遙聞十里,被譽為海豐八景之一。彭賡皇就讀學宮和參加科舉考試時,經常到縣城留宿。羈旅盤桓途中,鐘聲使他感觸頗深。故有律詩《萬壽曉鐘》云:“玉宇清騰百尺陰,曉鐘猶自送遺音。晨聲犬吠春云洞,咒缽龍蟠夜月林。城柝漫隨花雨寂,書聲仍傍貝多沉。當年萬壽興觴祝,此際空余半樹森。”

黃易(1631~1677),字子參,號蒼潭、惕庵。陸豐縣坊廓都石寨人。自小喜歡讀書,其書法筆力剛柔相濟,體勢勁媚,楷書尤為所擅。順治十四年與黃道圭、沈龍震、林之云、葉天培及朱紫蕃共六人鄉試中式丁酉科舉人,為海陸豐從未有之科舉盛事。未出仕前,他在海豐學宮讀書時,常與同榜學友黃道圭、沈龍震等詩友結伴偕游山水名勝。其《海豐八景詩》五律四首,狀景寫物,用詞精煉,色彩豐富。讀之如含琚嚼玉,余味雋永。如《銀瓶飛瀑》:“半壁飛流影,層崖一練青。泉寒嵌石骨,液冷瀉銀瓶。噴霧牽江濕,湔云出海渟。幾灣龍瀚急,遙見水簾屏。” 傳神洗練,清新灑脫。又如:

十里山環秀,芙蓉露一峰。

霽煙流岸水,靄氣入高墉。

滴幕光堪擷,浮云碧欲镕。

石堂瓢可解,高掛一云筇。(《蓮峰疊翠》)

昔日漁歌舊,荒橋出亦頻。

星澆余岸冷,曲斷見峰嶙。

堞戍寒蛩夢,江空浴馬津。

猶余龍水影,月下遇鮫人。(《龍津漁唱》)

順治十六年(1659),黃易連捷已亥科進士,授通政司觀政。康熙四年不顧個人安危,上書《奏開界疏》。文中說理清晰、觀點鮮明、論證嚴謹。最終使朝廷解除禁界政策,讓沿海居民能夠安居樂業。康熙六年(1667),黃易出任福建省歸化縣(今泰寧)知縣。上任伊始,他即深入民間,關心民瘼。《漳浦縣志》載其:“宰歸化,水蘗自矢,或巡行阡陌,一役一騎自隨,先是藩商肆毒,歸邑民不堪命,公以慈父肝膽如護赤子,于豺虎之場毒始息,防弁暴悍殘虐,公具文除去之。太守經歸陽,公以舁夫不備左右疾其驕慢,公怡然曰:‘吾為民戽,不為官也。’守聞益重公。”嘗自題縣衙正堂對聯:“一日在天地之間,取義成仁,無負所學,無負所志,百年存忠孝之念,置身竭力,不忘乎君,不忘乎親。”作為座右銘以明心志。康熙十六年(1677)初,黃易輔助康親王平亂,勞累過度,心力交瘁,病倒軍中。臨終前口號絕詩:“浩氣追千古,丹心照太虛。君親恩未報,慚讀圣賢書。”死后追贈為福建按察司僉事,在東海滘建祠奉祀。黃易的堅貞廉潔,受到葉熙召、林景攀以及吏部郎中曾華蓋、會元太史金德嘉、通政司左通政潘錦等題詩聯贊揚。

沈龍震,字雷默、號鷗亭。海豐縣坊廓都石頭鄉人,博學能文,順治十四年舉人,授山西夏縣知縣。為同榜好友黃易之姻親翁。《陸豐縣志》載其“性耿介,公余手不釋卷。喜接引后學。”嫡子沈瑞麟,字二中。歲貢生,授開平儒學。亦即黃易之佳婿。詩酒為豪,惟日酌酒賦詩,課士論文著。沈鷗亭曾參與國史編撰,惜散佚。他對伊園先生的人品文章很仰羨,曾作《五坡懷古步伊園先生韻》。其詩清新曉暢,反映夏縣的北方民俗及其扶掖農耕之治績。著有《南安治譜》、《嚼水樓集》。其中《瑤島行春》詩云:“白鹿行春夾路旌,瑤臺歌奏土牛迎。風巖溜下中條雪,吩咐農夫勿后耕”。

十一

在清兵入關及海盜橫行的兵荒馬亂之際,海陸豐有些官宦富戶遷居到環境較佳的惠州府城。他們因為數代受到恩眷,對明皇朝存在著深深地懷念情緒,思想感情一致。有的因為是參加南明政權失敗后回到惠州。如葉維陽(必泰)、陳敏(仲求)等海陸豐籍人士就曾參加復社,仍保持與抗清志士的密切聯系。但隨著政治軍事局勢的逐漸緩和,清廷采取了安撫人心的懷柔政策,使得他們以遺老自居,不愿出仕朝廷,終日流連西湖,吟詠抒懷。所謂結社雅集:“必合道藝之士,擇山水之勝,感景光之邁,寄琴尊之樂,爰寓諸篇章而詩作焉。”此時期,“嶺南三大家”屈大均、梁佩蘭、陳恭尹等名詩人就曾多次蒞臨惠州,與葉維陽、澹歸、葉英標、知府王瑛等詩友時常雅集酬唱。明末清初,在兵荒馬亂海盜橫行之際,海陸豐有些官宦富戶為此遷居到環境較佳的惠州府城。他們數代受到恩眷,對明皇朝存在著深深地懷念情緒,故思想感情一致。隨著政治局勢的逐漸緩和,清廷采取了安撫人心的懷柔政策,使得他們以遺老自居,“必合道藝之士,擇山水之勝,感景光之邁,寄琴尊之樂,爰寓諸篇章而詩作焉”。此時期,“嶺南三大家”屈大均、梁佩蘭、陳恭尹等著名詩人就曾多次蒞臨海豐或惠州,與葉維陽、澹歸、知府王瑛等詩友時常雅集酬唱。其時寓居惠州府城的海豐詩人,還有進士陳芳胄、陳疇九、拔貢生盧毓華等。他們已融入到當地文化圈子中,與惠州詩友志趣相投,結社吟哦,終日在西湖等名勝悠游,流連于山水湖光之中。其中葉高標長子葉維陽,與盧緞一樣,是一位堅決扶明抗清的代表詩人。明清鼎革之際,他被授予南明中書舍人,在廣西參與抗清活動失敗后,返回惠州南山建兼園隱居,在當地詩壇較為活躍,是聞名嶺南的知名詩人之一。與寓惠的屈大均、澹歸和尚等長期詩書來往,志同道合,聲氣相通。曾資助出版抗清殉國的陳邦彥詩文集。他死后詩稿被清政府焚毀殆盡,僅留下詩兩首。其《準提閣送澹師還山》詩云:“浮生半百此生多,回首風塵覺夢過。明月洲前曾指點,丹霞杖底喚蹉跎。”全詩清靈活潑,如行云流水,毫不滯澀,頗得時人傳頌。

葉維陽(1612~1688),字必泰,號許山。陸豐吉康都螺溪鄉人。明崇禎七年(1634)四月,隨其叔父移居惠州府城,建府宅兼園。崇禎十五年考取歲貢生,授廣西桂林府同知。是螺溪上祠在惠州創基的第一代。在惠州詩壇較為活躍,是聞名嶺南的知名詩人。從屈大均、澹歸和尚、陳子升、陳恭尹、釋今樹等著名詩人的詩集中,都留有題贈葉維陽或題詠兼園風光的詩章。明清鼎革之際,他出任南明中書舍人,參與抗清活動。南明滅亡后在惠州南山建兼園隱居,熱心鄉梓公益。他學兼儒釋,藏書甚豐,曾資助出版抗清殉國的陳邦彥詩文集。與嶺南著名詩人屈大均、澹歸和尚等長期詩書來往,聲氣相通。并與當地名流曹彝伯、姚子莊等在兼園、泌園、準提閣中互相酬唱。葉維陽僅留下的詩兩首,其《窮泛湖源》詩云:

橫槎一望白云間,曲曲清溪曲曲山。

縱目長塘懸怪石,快心半徑瀉澄灣。

鶴田拂翠苗初熟,魚艇高歌釣自閑。

千頃浮光從此發,扁舟引勝不知還。

詩中記載了他與嶺南名家屈大均、南明舉人翟祖佑等詩友乘舟暢游豐湖,尋訪湖源至西南二公里處的對門嶺的經過。并有《準提閣送澹師還山》詩:“浮生半百此生多,回首風塵覺夢過。明月洲前曾指點,丹霞杖底喚蹉跎。招攜有意凌煙浪,扳陡何時上薜蘿。瓶缽悠然絲不掛,去來消息竟如何。”寫得清靈活潑,如行云流水,毫不滯澀,頗得時人傳頌。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番禺人。嶺南著名詩人。早年曾參加過南明抗清活動。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秋,屈大均應甲子鄉紳的邀請,從惠州府城來到甲子,登上待渡山,撰《登瀛太子亭記》。并銘其石亭曰:“天留一石,以作天家。君臣遺像,苔蝕如霞。蕪蔞之飯,化作瓊沙。銜珠青鳥,以瘞重華。”銘中借南宋史事,寄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寓于其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秋,嶺南著名詩人屈大均應甲子鄉紳的邀請,從惠州府城來到甲子,登上待渡山,撰《登瀛太子亭記》。并銘其石亭曰:“天留一石,以作天家。君臣遺像,苔蝕如霞。蕪蔞之飯,化作瓊沙。銜珠青鳥,以瘞重華”。銘中借南宋史事,寄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寓于其中。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屈大均接到惠州知府王瑛的邀請,再次作客惠州,出入葉氏兼園和泌園,與惠州太守王瑛及葉維陽、葉維城等雅集酬唱。其詩多悲慨沉郁,意象雄奇,寄托遙深。所過海豐山水名勝均載入《廣東新語》。其詩多悲慨沉郁,意象雄奇,寄托遙深。期間到海豐縣采風問俗,寫下《元夕拾燈》詩云:“元夕浮燈海水南,紅燈女子白燈男。白燈多甚紅燈少,拾取繁星滿竹籃。”

王瑛,字紫銓,號南村,直隸寶坻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出任惠州知府。任職期間,重視轄內文教事業,購買錦衣園等作為講學習誦之所,恢復豐湖書院。且“不以酒食聲色溺,不為美官厚利搖,而獨孜孜拳拳為詩之是事,所至必尋游名山川,所見人士無賢與否,皆折節交歡,引與酬唱。”康熙三十三年(1694),王煐發起聞名粵東詩壇的《湖上送春》活動,應邀參加者有陳恭尹、吳聯(字愚長)、葉適(夢熊曾孫)、龔章等人。這位“風流賢太守”率領一群詩人雅集西湖、分韻唱和的熱烈氣氛,給清初戰后蕭條的惠州詩壇帶來生機。他曾先后十二次巡視海陸豐,所著《憶雪樓集》中載有《登平安嶺望海作》《自鱟門港登岸投鵝阜驛館》登10多首記述他到海陸豐視察政務、了解當地風俗民情的詩詞。述他到海陸豐視察政務、了解當地風俗民情的詩詞。康熙三十一年(1692),王知府與幕僚離開惠州府城,過平政驛進入海豐縣境,一路上將所經歷的山海景色以及心中的感受,以詩的形式記錄下來。詩人多次到海豐視察海防,風塵仆仆地經東海滘驛,過烏坎渡,經觀音嶺古官道赴碣石鎮城視察。其中《自烏蚶至碣石沿海行三十里書所見》詩四首,就是追述他在30里路上所見所聞的情景。第一首云:

碣石天南海一涯,偶同八月泛星槎。

烏蚶港比黃河急,玄武臺連紫塞賒。

澄鏡無垠浮玉宇,飛輪倒影泛金霞。

當年徐福求仙去,聞道于今尚有家。

明末清初寓居惠州府城的陸豐詩人,還有進士陳芳胄、舉人陳疇九、拔貢生盧毓華、歸善學貢生葉本俊等。他們已融入到當地文化圈子中,與惠州詩友志趣相投,結社吟哦,終日在西湖等名勝悠游,流連于山水湖光之中。

陳芳胄,字子忠,陸豐坊廓都石寨人。祖籍福建漳浦縣。他生而歧嶷,長嗜學。15歲時參加童子試為第一名,補諸生。清康熙五年(1666)丙午科舉人,至康熙十二年(1673),赴京考取癸丑科二甲第24名進士,職授中書舍人。其父明經程鑰從海豐遷居于惠州郡城南。他任京官多年,因父母年高乞歸惠州,與歸善進士龔章等都是講學西湖號稱“文恭先生”的經學名家駱鳴雷的高足。他喜吟當地名勝,平生載籍極博,凡六經、子、史,以及稗官野乘,罔不研精索要,著述甚富,詩作有《上巳湖上》諸首。其《合江樓》二首云:

雙江千里夾層城,江匯西流一閣橫。

青入彤檐天外嶂,歌循粉堞地中聲。

山川不改當年色,煙雨長懸逐客情。

最是鶴峰殘照里,蒼蒼古木百花明。(其一)

多病憑高強自寬,坐來秋色思無端。

萬家日落炊煙暝,二水波翻鼓角寒。

只見樓船分道出,誰能山月四更看?

獨憐鷗鷺忘今古,盡日州前弄羽翰。(其二)

陳疇九(約1685~1768),字爾雍,號禹圖、榕齋 。陸豐縣坊廓都內湖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授福建長汀縣、政和縣知縣;雍正十二年任武平知縣;乾隆元年署任晉江、連城縣知縣。乾隆三年考授泉州府正堂。為官能干清廉,揚善除惡。致仕后遷居惠州府城,賦有《西湖》詩,抒發了他們辭官后的生活情趣云:

十里煙霞洲渚通,群山繚繞碧波中。

水鷗來狎忘機者,野鳥時親弄釣翁。

孤棹漫隨春浪遠,放歌聊與牧謳同。

閑情偏共湖光合,載酒時過趁晚風。

葉本俊,字天若,號鄰波。祖籍陸豐吉康都螺溪鄉人。葉高標嗣孫。清初歸善學貢生。著有《葆真堂》諸集行世。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葉本俊詩作《寄于襄平使君,時非漁,往署訊病》、《項王》、《游俠詞》等5首被番禺黃登編入《嶺南五朝詩選》。他曾為嶺南著名詩人、書法家龔章編輯《澹寧堂集》。他曾與詩友乘舟夜泊于西江岸邊,在甲板上宴飲賞月。作《十五夜泊西江同洪用貞作》云:

江云渺渺水蒼蒼,匝地籬花看漸黃。

久客頓忘秋已半,露深方覺夜初長。

寒蟾易照行邊影,叢桂難留枕上香。

喜得故人能共醉,幾回扣榜詠滄浪。

十二

清康熙中年,海陸豐地區經過復界,準許漁農民到界外生產,城鄉經濟已從遷界的慘禍中恢復了元氣,社會生產力得到迅猛恢復和發展。在廣州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嶺南三大家”的影響下,嶺南詩派已蔚成風氣,成為我國詩壇上的一個重要流派。陸豐詩壇在當政者熱衷詩詞創作的影響下,呈現極其活躍的狀態。風氣所及,形成了盧恩四兄弟以及葉熙召、葉祈鞉、鄭雷震、鄭奇炎等詩人群,其中康熙四年甲子范可楷著《寢瓿集》、《孤憤集》、《石帆紀略》;康熙辛酉科舉人、蒼溪知縣鄭雷震著《瀛江勝跡八詠》,康熙戊子科舉人海陽教諭鄭奇炎著《中酹集》。盧天遂著《集繭園》;盧恩著《東咸詩文集》;盧毓華著有《鳳溪詩集》等。詩詞著作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狀態。但他們對當時重大的社會矛盾大多采取回避的態度,多是詠景和酬贈之作,不僅思想性遠不如上一代盧百煉諸人詩作,而且藝術性也相差甚遠。

范可楷(約1644~1752),諱士潤,字君弼,號草玄子。海豐縣甲子所城(今屬陸豐市)人。廩膳生員。康熙四年(1665),清政府強令東南沿海遷界,全家被遷拆后寄居陂洋龍潭時,作《石帆記略》三千余言。并著有《寢語集》、《孤憤集》等。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十四日夜,海上颶風大作,二帆石倒,進食亭傾。平時關心家鄉名勝風物的耄耋老人范可楷聞之,倍感震驚,作《石帆傾倒》曰:“錫命君恩海樣深,先公銘石志丹心。君恩萬世終無沒,帆石千秋豈有沉?不意一頹驚在昔,何堪再墮駭于今。并思宋帝蒙塵事,惹得后人感慨吟”。

張經 惠來縣龍溪都船場鄉(今隆江鎮)人。清康熙九年(1670)庚戌科進士,曾任吏部觀政,康熙二十六年(1687) 受聘修纂《惠來縣志》。作有《瀛島歸云》云:“不論江濱與石鄰,高人到此便仙津。千年姓字公家物,亦辟鶴峰總一身”。

鄭雷震 原籍惠來縣澳頭鄉,后移居陸豐縣甲子東北社。清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科舉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授四川蒼溪縣知縣,致仕后遷居甲子所城。晚年作《瀛江勝跡八詠》七絕八首。其中《甲石回瀾》曰:“巨浸由來勢激湍,憑高四望水漫漫。誰將六十巖前石,橫列中流障急瀾。”《潮分人水》曰:“南溟一望迥無垠,巨浪滔滔到海濆。消長由來潮有信,東西自此水平分”。

與此同期,大塘盧氏家族秉承先祖盧百煉雅好吟詠的余緒,族內讀書風氣濃厚,歷代人才輩出。《盧氏族譜》謂:“其科甲之蟬聯,官秩之榮顯,或祀鄉賢,或登史策。載之郡邑籍志者,昭昭在人耳目間矣。”至清康熙年間出了盧恩、盧毓華、盧天遂、盧秉才等4位詩人,名傳遐邇。

盧恩(1653~1724),字東咸,號澤山。海豐大塘村人。是盧百煉之嫡孫,孝友天成,善于交際。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鄉試,中式二十名舉人。至康熙五十年(1711)授廣西梧州府懷集縣知縣。在任期間清正廉潔,勤敏謹慎;擒礦盜,絕苞苴,培士子,折疑獄。康熙五十七年奉旨行取特授兵部車駕司主政。其詩與乃祖大異其趣,對清廷忠心炯炯,期盼尤殷。其《九日逢晴》五律云:“夙抱為霖志,常懷捧日心。東籬甘露渥,北闕景云深。光霽開天地,明良際古今。登高憑眺望,萬里覲綸音。”與同僚上司交酬,多作頌諛之辭。如《恭賀樊老夫子德政》、《和副戎登玄山塔觀海原韻》、《九日陪總戒曾公元武山逢晴》等。生平吟作頗多,留傳至今的詩詞147首,是海陸豐歷代先賢遺詩最多的詩人之一。其詩集記錄了他從早年讀書至參加科舉考試,又至中年在懷集為地方官,直至晚年在家閑居的生活情景;是一部記錄他人生軌跡的個人檔案詩集。康熙三十五年(1696),他中式第二十名舉人。翌年赴京參加會試,號房中作《春闈大雪》詩,將他參加第三場會試的情景勾勒出來,使人歷歷在目。詩曰:“構思射策筆如飛,降雪紛紛徹鎖闈。”“諒是陽春多有腳,御恩爭向鳳池歸”。這是一篇少見的描繪科舉考場的詩篇,對研究封建時代的考試制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京考失敗后他在仕途上時運不濟,直至康熙五十年(1711)秋赴京參加吏部銓敘,被朝廷授為梧州府懷集知縣。致仕后所描述的海防情況的詩詞,反映了他與駐守碣石鎮第六任總兵官曾成、第十四任總兵官游觀光、第十五任總兵官陳良弼等交往的情誼,以及軍隊浴血奮戰海洋的慘烈情景。如《吊陳領兵戰勝傷銃以斃》、《九日陪總戒曾公登元武山逢晴》等,還有《賀曾總戎壽》:“細柳聲華世所推,弘開玉帳擁旌旗”等詩篇,對了解當時碣石衛海防狀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據其《生平事實便覽》所言,清康熙五十六年正月,他在懷集縣知縣任上,到肇慶拜謁老上司兩廣總督陳元龍。特作《人日舟泊端州》。不久在陳的力薦下,升任兵部車駕清吏司主事。但其詩亦有清新可讀之處,對家鄉多出人才頗多期望。如《過御史李石洲先生墓》詩:

芳草萋萋景色幽,名賢埋玉壯山邱。

魂依碧落亭猶在,碑印蒼苔字尚留。

位列烏臺寒棘木,詩傳海國老松楸。

文章事業推前輩,后學誰為踵石洲。

與盧恩宗兄弟的盧天遂、盧秉才,俱是當時的知名詩人。盧天遂(?~1697),名秉藩,號臥庵。盧恩之孟兄。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第十名舉人,清澗縣知縣。長期寓居惠州。其《集繭園本藝》現僅遺傳《送友》一首:“遙從望外想荊州,瀟灑襟懷薄五侯。道義論交雙古劍,經綸濟世一孤舟。每嗟海國光風遠,忽快石橋霽月留。古道燕臺鐘杰地,居然肥馬與輕裘。”盧秉才,亦擅詩。盧恩有《步秉才弟菊花原韻》詩可證。族弟盧毓華(1667~),字秋航,號鳳山。海豐縣龍江都(今屬惠來縣)華清村人。康熙年間拔貢生。長期寓居惠州,為惠州詩社社員,著有《鳳溪詩集》,留傳至今的詩作約60首。其中《柳煙》曰:“不信長堤上,能消一夜枝。牽墻外浥露,折贈客穿泥。明月青山色,黃昏白練絲。遙知鶯隱處,隔岸看人迷。”還有《過西湖題朝云墓》:“美人自古怨情孤,況復相逢似髯蘇。薄命紅顏曾換馬,斷腸青冢應歸胡。還魂料在三春杏,化魄疑為十斛珠。曉拆江離來酌酒,明霞寫影入西湖。”他在《惠州思家》詩中記述了他懷念家鄉的思緒云:

飄瓦誰家落主恩,虛舟別岸失江村。

風塵面目從牛馬,投俗姓名自吐吞。

明月撩眠長旅夜,秋風夾夢近鄉園。

寄聲肯許傳消息,老屋荒溪甲子門。

十三

經過康熙中后期的休養生民政策,海陸豐民間經濟經過多年的積累,有了豐厚的民間資本。于是產生強勁的生產力,境內出現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城鄉經濟呈現一派繁榮興盛的局面。文化教育在經濟的推動下,科舉人才層出不窮。這一時期多屬縣學教諭(相當于縣教育局長)、學院山長(校長)出身的詩人如:黃佳祥,字于樂,號逢奇。陸豐東海滘人。少勤學,敦行誼。雍正四年丙午科舉人,授廣西興安縣令。退休后主講龍山書院;葉公俊,吉康都螺溪人,英德儒學;黃穆敖,號舟溪,坊廓都東海滘人。雍正七年己酉科舉人,海康儒學;康熙晚年,陸豐詩壇較活躍的有駐守碣石鎮總兵韓良卿、應上苑等外來軍旅詩人。

韓良卿(?~1740),字省月。陜西甘州人,康熙五十一年武進士,授侍衛。乾隆二年九月,出任廣東碣石鎮第十八任總兵官。與海防同知應上苑等眾幕僚一起登上玄武山瞭望南海,韓總戎興致頗高地賦詩云:“碣石如蓬嶼,臨風思渺然。五臺凌淼淼,萬壑匯淵淵。帆影疾于鳥,蜃樓化作煙。越裳來使遠,還與送朝天”(《碣石即景》)。

應上苑,江西宜黃人。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進士,雍正五年清遠知縣,上任期間順應民意,頗受好評。雍正七年升任瓊州知州。乾隆初年出任惠州府海防軍民同知(即碣石鎮同知)。此次隨碣石總兵韓良卿登上玄武山望海覽勝,應上苑亦步韻吟《碣石即景奉和韓鎮臺元韻》云:

碣石滄州遠,炎方亦儼然。

彈冠宜學海,觀水必臨淵。

魚浴扶桑日,云飛方丈煙。

南溟連碧落,人豈井中天。

十四

清雍正九年(1731),陸豐建縣。最先以詩詞反映陸豐新縣城的詩人有佘圣言、龐嶼、朱介圭、彭上拔。此時期,詩文創作由于嚴厲的文字檢查和舉報制度而受到扼制,不能自由表達心聲。

佘圣言(1698~1744),字介侯,號畏齋。陸豐高田人。雍正元年癸卯科舉人。翌年赴京會考成甲辰科聯捷進士,授宗人府主事充玉牒纂修官。雍正五年30歲時辭官回家。乾隆七年(1742),應潮州金知府之聘出任韓山書院山長,為書院制定學約8條:“敦實行、崇經學、正文體、嚴課程、習聲律、謹禮節、重友誼、戒輕薄。”任職5年,掌教有方,士子有成者多。雖耄年好學不倦,為人恬淡醇雅,耽吟詠,工書法,著有《眺遠樓詩集》。其《陸豐城邸初春》詩,抒發了自己的志向抱負和反映了東海滘初建縣城時面貌。詩云:

放眼乾坤外,幽棲獨任真。素餐實我恥,飲水是君仁。

旭日喧南服,凄風起北塵。山城呼萬歲,草木亦知春。

龐嶼(1696~1751),字石洲,廣西陸川縣人。雍正元年拔貢,四年舉人(亞元)。歷任廣東鎮平、歸善等縣知縣,廣州知府,惠潮嘉兵備道按察使司副使,兩廣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官至兩廣布政使、中議大夫。著有《頗亭》、《景軒》、《頗景軒》三部詩集。名入《廣西古代詩詞史》。乾隆初年,出任惠潮嘉巡道,經常下鄉視察新建的陸豐縣城。對陸豐新縣的風光民俗,歌舞升平的繁榮氣象,深有所觸,賦有《陸豐道中》:

海滘連城堞,新豐雞犬多。翠屏團綠野,虹影鎖清波。

魚網勤于織,薯苗重似禾。停驂還問俗,尤欲聽弦歌。

彭上拔,字東樵,號越秀。陸豐吉康都(今屬陸河)人,乃潮州刺史彭延年之后裔。清雍正三年(1725)乙巳科舉人,授會同訓導。讀書善屬文,試童子試時,阮明府得其文大加嘆賞,冠一軍以國士器之。著作甚豐,有《鷹頂山房集》、《祗今集》、《漫興集》等數種詩文篇行世。是海陸豐唯一有詩作選刊于清代《粵東詩海》的客家著名詩人。有《雪晴集龍山寺分賦》、《寄友人》、《朝云墓》諸詩存世。其《邑城口占》一詩,寫得曉暢自然,運典自如,將新縣城東海滘的山水人文寫得極有特色:

斗城誰道僅彈丸,三百里余地正寬。

嶺表從今推保障,陸安自昔志奇觀。

云開疊嶂蓮花翠,日映洪濤塔影寒。

試上龍山遙放眼,海天無際好鵬摶。

他任會同訓導時,在外任教職多年,詩名蜚聲嶺南。一次返家探親路過惠州,與當地詩友游玩西湖名勝,題有《鶴峰懷古》詩云:“一峰依舊郁崔巍,生面曾從學士開。山月自孤人去后,江風誰引鶴歸來?吟詩習氣何能掃,戀闕心情定不灰。德有鄰堂堂下過,荔枝時節重低徊。”

他還有一首《還家》詩亦屬佳作。詩云:“一路逢人說故山,鄉音雜邏往來間。連村臘酒貧居近,繞屋梅花久客還。兒女債多聊撫手,江邦風美好開顏。重看紫翠浮鷹頂,待我應教早閉關。”全詩清新別致,鄉士氣息深厚。表達了他熱愛家鄉草木的深厚感情。

十五

乾隆初年,在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下,海陸豐兩縣正處于繁榮上升時期。惠州府各縣興起了編修縣志的熱潮。在修志過程中,涌現了不少詩人學者。乾隆十年,正當陸豐建縣十四年之際,陸豐知縣王之正亦組織舉人沈展才、貢生章朝賡等文士編篡《陸豐縣志》。這時期,海陸豐詩詞創作進入新的繁榮時期,一種清新曉暢、吸收民歌營養的文人竹枝詞開始出現,流傳于粵東等沿海地區。文人竹枝詞,廣泛運用賦比興手法,描寫各地民間風土人情,富有活力和鄉士氣息。正是在恩貢生章朝賡等的提倡下,文人竹枝詞傳播于士林學子,影響了晚清海陸豐詩壇風氣。連多次路經海陸豐的潮陽知縣李文藻,以及出差海陸豐鹽場的兩廣鹽運使朱介圭等外來詩人,亦都喜歡創作文人竹枝詞,其所描摹的海陸豐社會境況及名勝風光的詩作,俱帶有傳統竹枝詞的風味。

沈展才,字其昂。坊廓都石頭村(今陸豐市)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舉人,截選知縣,嘉應州學正;是沈龍震三弟沈龍雯之孫,曾參與《陸豐縣志》的編撰。其《瀛洲石》將甲子待渡山瀛洲石描繪得頗有靈性詩曰:“一洲有一情,一石有一趣。游歷乎其間,揮毫堪作記。東南大江中,粼粼似排砌。屈指十八端,因名為學士。磐磴通地脈,茫茫不可紀。鮫人多出沒,魚龍常鼓吹。騷客時登臨,仙都想如此。有日侍經筵,點頭若欲語。”

章朝賡,字碧江,號夔齋。陸豐縣坊廓都人,乾隆元年丙辰科恩貢生。候選教諭,《陸豐縣志》分纂。一次他到海豐縣石塘都虎山村茶鄉作客,寫下了《虎山竹枝詞》三首,是目前所見到的海陸豐最早的竹枝詞。全詩清新曉暢,給當地詩壇注入了一股新鮮活潑的詩風。全詩記述了虎山一帶風物和山民種茶的生活情景。詩曰:

帶霧披云盡日耕,歸來少婦把樽傾。

生姜苦筍山中味,還有新鋤黃芋羹。

重關復嶂路縈回,繞樹煙云掃不開。

手執竹筐踏歌至,家家皆為采茶來。

試汲清泉煮嫩芽,清香隱約細如花。

九龍峰上多靈草,不及虎山第一茶。

朱介圭,字奕韓。江蘇蘇州長洲人。乾隆八年(1743),由惠州知府調任潮州知府,尋升兩廣鹽運使。翌年,巡察海陸豐石橋等沿海鹽場。期間在順天癸卯舉人陸豐知縣王之正及當地文人的陪同下,參觀了碣石、甲子、東海滘、烏坎、潭西等八處名勝景觀。愛好風雅的他,應知縣王之正之邀,對八景一一定名,當場題詠五律詩八首。并被編入當時正在編輯的《陸豐縣志?藝文志》。如:

細草鋪柔綠,芳洲媚早春。著花如布錦,襯席更成茵。

雅稱紉香佩,遙憐拾翠人。忘機來白鷺,點綴自清新。

(《洛洲芳草》)

憑高俯巨壑,瀲滟欲浮空。煙島朱欄外,神山翠靄中。

蕩云封蜃穴,浴日晃鮫宮。舶賈帆檣遠,波平任好風。

(《碣臺觀海》)

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號南澗。山東益都人。自幼天資聰穎,鄉試以第二名中舉人,受到主考官錢大昕的贊賞。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長期在嶺南任職,官至桂林府同知。與紀曉嵐、黎簡等著名詩人結下深交。著《嶺南詩集》。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1773~1776)任潮陽知縣期間,因公多次往返省城,均在羊蹄嶺麓翦翠庵住宿,在墻壁上題下《羊蹄嶺》、《別翦翠庵》等10多首詩篇。其《翦翠庵》詩曰:“翦翠是誰名? 緣崖得化城。……小憩僧堪話,頻來犬亦迎。輕裝困沾濕,高閣夕陽橫。”

由于多次往返省城路過羊蹄嶺,夜晚多歇宿于翦翠庵中,他對羊蹄嶺和翦翠庵有著特殊的感情。一次,寺僧悅生和尚抄錄了他過去所撰的題壁詩十余首,全部予以步韻和詩。并出示給他審閱,他感到很高興,當即在詩箋后面題寫了一首長詩,稱贊了翦翠庵和尚能夠愛惜文化。他雖是潮陽知縣,但與海陸豐文人結下深厚的情誼,且對海陸豐山水情有獨鐘,寫下了不少贊許的詩詞。他與陸豐甲秀書院山長張鳳鏘舉人的詩風相近,與海豐縣吏史云亭、翦翠庵僧悅生惺惺相惜,結為詩友,時相煮茗唱和,燃燭論詩。并多次接受張鳳鏘的邀請,到甲子劉氏書館等私塾訪問,與當地學子討論學問。其《題甲子所劉氏書館》兩首歌頌了甲子的山海風光,借以表達他對張鳳鏘等詩友的深厚感情。詩曰:

且住為佳耳,開顏逆旅中。緒風生邃戶,寒雨散遙空。

石學群峰秀,花能十月紅。故人攜榼至,相與問詩筒。

(之一)

甲子門何在?流傳史冊間。欲看城外海,更上屋頭山。

日落千帆集,時平百雉閑。無端感興廢,覽表近通阛。

(之二)

其《陸豐城南作》詩,反映了他路經陸豐縣城時,望見沿路上到處是逃荒的人群。得知當地農民雖終日辛勤勞作,卻因天旱苗枯遭致饑荒,迫使人們不得不攜家出走。表現了詩人關心百姓的人道主義情懷。故此,他的詩作充滿了對農民的同情心理:

夫把鋤鐮婦餉餐,稷苗三寸麥芒干。

只輪車子轔轔過,都作山東道上看。

此詩繼承了唐宋以來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句句皆詩人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題材也觸及了農村下層百姓的現實狀況,讀之使人心靈震顫。其時,粵東詩詞界興起富有地方風味的文人竹枝詞,他與張鳳鏘都提倡這種清新活潑的詩風。所撰竹枝詞《草庵》饒有民歌情調:“鵝埠西邊長蓢塘,云來如墨樹蒼涼。迎頭一陣蓑蓑雨,才轉山坳又夕陽。”在表現藝術方面,他博采眾長,力求變化,風格形式多樣;就體裁而言,古風、樂府、近體、竹枝詞等眾體皆備;語言方面,他反對涂飾,力求質樸,敘事功能強,用通俗樸素的語言,把詩歌寫的清新流暢,含蘊深刻;突破了歷來以言志、緣情為主的傳統。因此深受著名學者錢大昕的評贊。稱林文藻“過嶺后,治公事日不暇給,而詩益工,郵亭僧院信筆留題,雖輿隸皆知為才子也。”并稱其詩作 “皆自攄所見,不傍人門戶。” 他居官事必躬親,政績卓著;以精明強干、體恤民情著稱。

自此,《竹枝詞》這種獨具風土民情、富有活力和鄉士氣息的詩風,在海陸豐詩壇中得到廣泛繼承和傳播,直至清光緒年間最為興盛流行。并被當時海陸豐文人所推崇,作為詩詞比賽規定的樣式,屢次舉行竹枝詞的詩會比賽。其中在過渡時期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陸豐沈肇邦舉人。

沈肇邦,號龍山。陸豐縣城新墟人。家貧自少奮學不輟,詩文雄膽有魄力,肄業于龍山書院。清嘉慶十二年(1807)丁卯科舉人,任直隸沙河縣知縣,甚有能聲。尤喜《竹枝詞》的創作。其僅遺的《竹枝詞·龍山觀劇》以姑嫂對話的口氣寫出,全詩輕靈通俗如口語:

手揮粉汗上龍山,觀劇榕蔭暑氣殘。

細語小姑須解事,莫移高處惹人看。

十六

清乾嘉年間,中國詩壇又出現擬古主義的傾向,沈德潛主“格調”說,袁枚主“性靈”說。而海陸豐詩人大都能擺脫兩派的影響,沿著張九齡以來逐漸形成的嶺南詩派所提倡的“雄直”詩風發展。乾隆七年(1742),陸豐知縣陳冠世于金龍山南麓建龍山書院,聘請東海滘舉人黃佳祥、彭衍臺等名師掌教,主講八股文。自此陸邑俊才,科第蟬聯,人文蔚起,一時稱盛。陸豐詩壇既有吉康都彭名史、彭如干、彭如愧三父子及葉昌、葉開兄弟等客家詩人;又有劉玉磻、張鳳鏘、梁國任、張光棟等福佬舉子詩人;也有駐守碣石衛的張瑀之、劉煥文等軍旅詩人。

彭名史(1697~?),字啟偉,號樸庵;府學廩膳生,吉康都五云峒(今屬揭西縣)人。雍正十年壬子科舉人。歷任惠來、廣州、順德教諭及云南省江川縣知縣。以四子如干貴,授誥贈中憲大夫(四品頂帶)。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培養七子成才,其中尤以第二、四兩子出色,全家獲得三舉人一進士的赫赫功名。

彭如槐(1725~1793),字晉園,號沃溪;彭名史長子。中式己卯科舉人。敕授文林郎廣州府副學、福建長樂縣知縣等職。二房長孫彭應燕官至端州知府;次孫彭應杰亦官至清河道臺。彭家祖孫四代俱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使僻居在山內的五云峒彭氏按察第聞名遐邇。曾孫彭衍臺,字伯純,號雅南。道光十四年甲午科順天鄉試舉人,選授惠來縣儒教之職。曾任肇慶府教諭、四會縣副學。致仕后返回陸豐縣吉康都祖籍定居,被聘為書院掌教。至咸豐十一年(1861),陸豐知縣徐云樵重修書院,聘請道光二十六年舉人黃觀瀾(大安石寨人)為書院主講,使圭山書院文風日盛,聲名遠播。

彭如干(1734~1803),字天培、灑湘,又字季良,號立齋。彭名史次子。陸豐縣吉康都五云峒(今屬揭西縣)人。書法家,楷書端莊凝煉,具館閣體。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如干與孿生胞兄彭如槐一起中式己卯科舉人。如槐授福建長樂縣知縣。如干繼續苦讀,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登丙戍科進士,歷任高州教諭、汝陽知縣、南陽府同知、汝寧知府、開封府知府、黃河道道臺;因治理黃河功跡昭著,升遷河南開許兵備道,加按察銜,授中憲大夫。他曾于23歲時與惠來縣葵陽舉人鄔士煌先后受聘到碣石大塘“漱芳齋”盧氏私塾任教。至清乾隆二十四年,他欲赴廣州參加鄉試,臨別《賦贈諸弟子詩》曰:

自古光陰一轉輪,人生切勿誤青春。

兩丸輕擲舊庸俗,六籍勤修邁等倫。

矢志功名須策勵,留心文藝莫因循。

臨岐執袂難分處,頓覺殷勤誨汝諄。

此詩以盧氏先祖盧鍛等科舉成名的事跡,激勵“漱芳齋”諸弟子要珍惜光陰,互相鞭策,勤于學業,不辭艱難地鉆研六經;只有勤奮學習才能超越同輩,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功。

鄔士煌(?~1788),廣東惠來縣舉人。乾隆四十八年至五十三年(1783~1788)歷任東流縣、繁昌縣知縣。他繼彭如干之后受聘到碣石大塘盧氏私塾任教。當他出任安徽省東流縣知縣離別“漱芳齋”之際,亦題有《留別漱芳齋諸弟子》詩曰:“數載登龍此日還,殷勤長憶別離間。南風香瓣煙繞座,北海清樽綠照顏。誼洽棲鴦非棘木,情深攻玉愛他仙。皋床暫隔東西席,云樹蒼蒼擁遠關。”

張鳳鏘(1743~1812),石帆都甲子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71)辛卯科舉人,潮陽教諭。后辭官回鄉。清嘉慶十年(1805年),省按察使吳俊、兩廣總督那彥成,先后到甲子視察;與當地士紳殷戶一起捐資,倡建甲秀書院于甲子北門內擎天石畔,至嘉慶十二年(1807)冬書院落成。由張鳳鏘主掌甲秀書院山長。張鳳鏘平生淡泊明志,喜作詩文,著有《甲子乘》、《詩文手稿》、《詩謎手稿》等。曾與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科舉人梁國任一起登上待渡山,瞻仰范良臣迎接宋王朝君臣的古跡,與其吟詠《宋帝亭懷古》同題唱和詩云:

宋朝易祚主南奔,丁丑移居甲子門。一日山椒宜暫駐,千年石壁像猶存。潮悲尚帶孤臣淚,日冷空留少帝魂。最是荒涼凄絕處,鷓鴣聲里度黃昏。(張鳳鏘)

更無左袒運重開,三百余年宋祚灰。航海尚驚沙漠去,移舟空向甲子來。金戈渡海終難振,玉帶沉波竟不回。欲吊遺蹤何處是,孤亭隱隱傍山隈。(梁國任)

十七

道光年間,外釁復起,英、法、荷蘭、葡萄牙等西方國家倚仗其堅艦利炮,不但掩護本國的不法商船走私鴉片,而且橫行南海,不時炮轟沿海炮臺。陸豐縣地處粵東海防要塞,自然首當其沖,從此海防形勢日趨緊張。道光十五年(1835)10月,鄧廷楨升任兩廣總督,配合欽差大臣林則徐嚴禁鴉片。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林則徐赴廣州督責有司加強廣東的海防事務;曾在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陪同下,一路視察粵東沿海戍防設施來到碣石鎮海防區。并深入到其轄區的海豐遮浪炮臺等籌劃防守要務,指示當地戌軍要整飭工事,嚴密設防,使碣石鎮防區全體官兵深受鼓舞。故此,海陸豐沿海炮臺一方面加強布防,組織水兵、義勇積極備戰;一方面加強查緝海上來往船只,杜絕防守漏洞。地處碣石灣口的淺澳炮臺與對岸石獅頭炮臺的軍民在海面上截擊了一艘英國鴉片船,并將煙販和鴉片解赴廣州。林則徐為表彰碣石衛軍民的愛國行動,題寫“水德靈長”和“滄海風波”兩匾,分別掛于碣石鎮附近的寺廟。與此同期,外地許多著名詩人蒞臨陸豐縣。他們或因公務需要,前來巡視海邊防;或因體察民情,前來采風;或因慕游古跡,前來參觀名勝。其中既有聲名卓著的人物朱珪、尹秉綬、阮元、儀克中等。他們在《知足齋詩集》、《留春草堂詩抄》和《賞雨茅屋詩集》、《劍光樓詞》、《雙硯齋詩鈔》等詩集中留下其踏足海陸豐的經歷。

朱珪(1731~1806)字石君,號南厓、盤陀居士。北京大興人。乾隆十三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嘉慶帝之老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晉太子太傅。書法善隸書。著有《知足齋詩集》20卷,由其門生阮元輯成。乾隆六十年(1795),時任兩廣總督的朱珪代表朝廷前往陸豐表旌百歲老壽星彭一猷等。陸豐縣城時天色已晚,遂歇息于東海驛館。其《陸豐》一詩,善于鋪排敘事,善用典故;記述了陸豐的歷史根源和地理位置曰:“陸豐分海豐,本自東海滘。南通碣石鎮,東接甲子澳。昔當宋元交,龍困猶一掉。韙哉文陸張,力盡死不撓。手浴虞淵輪,耿取岀反照。魯陽戈豈回,精衛血空漂。扶輿有正氣,浩歌激商調。敗為肝納演,成則力排奡。我行惠潮間,周咨動憑吊。英風五百年,一發鸞鶴嘯。”翌日,在陸豐縣府擺設盛大的壽宴上,他寫了《陸豐縣百齡有三檢討彭一猷九十六歲耆民林丙進》詩,作為祝賀的壽禮:“陸豐多耄頤,奇算近海屋。彭老百齡贏,林翁九旬六。豈伊餐肉芝,自可傲材木。未遽地行仙,巳幾天使獨。重筵宴千叟,壽誕開四隩。人瑞符軒耆,風淳轉驪陸。”彭一猷,吉康都(今揭西縣五云峒)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中式第一名副榜,經恩準參加丁末科會試,欽賜翰林院檢討。他和林丙進是陸豐兩位年高德昭的耆老。朱珪特地舉辦隆重的壽宴,同時表旌慰問了他們,各送木制金字題匾。

尹秉綬(1754~1815),字組擬,號墨卿、默齋,福建汀洲人。清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嘉慶四年(1799)出任惠州知府,重教興文,關心時務,傾聽民意。人稱賢太守。善書,兼喜繪畫、篆刻,亦工詩文。著有《留春草堂詩抄》。《清史列傳》謂:“秉綬工八分隸。”《國朝先正事略》謂其“隸書愈大愈見其佳,有高古博大氣象。”與鄧石如并稱“南伊北鄧”。所作文采煥發,風流蘊籍;嘉慶六年,到海陸豐等屬縣采風聞俗。抵達碣石衛城時,臺風剛剛過去,海面上浮漾著很多海盜船的殘骸。尹知府在僚屬的陪同下,登上了碣石炮臺,環覽城外夕陽西下的南海和海岸景色,題下了《碣石同袁香亭司馬樹登炮臺》詩云:

云外高臺倚碧岑,夕陽人散古榕蔭。

長官略識三倉字,石丈疑橫百衲琴。

方卦鹵田通海氣,如繩戰艦劃天心。

麻姑將酒酬方伯,一夜鯨鯢卷浪沉。

阮元(1764~1849)字伯元、文達,號云臺,揚州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歷任浙江巡撫,湖廣、兩廣總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清代嘉慶、道光間名臣。他學問淵博,在經學、方志、金石學及詩詞方面都有很高造詣。著述頗豐,有《經室詩錄》等詩文集。被尊為一代文宗。嘉慶二十二年至道光六年(1817~1826),阮元出任兩廣總督,主張對英政策要采取強硬態度。只允許英國商船貿易,而不允許英艦來華。道光五年(1825)冬,阮元巡視海邊防,到海豐縣檢閱碣石鎮水師和步軍。并站在玄武山上用望遠鏡瞭望碣石港地理形勢。晚賦《道光乙酉仲冬望日,閱碣石鎮水陸兵,全海肅清,夜看海月》長詩曰:“我看月圓幾百回,何曾看月海上來。也曾兩度涉滄海,月黑水深云不開。碣石南邊無石處,再欲南行行不去。樓船直跋岸根來,馬足驚濺浪花駐。……今夜天空水亦澄,昔年氛惡常侵月。風件曾令交阯平,水仙終在溫州滅。漫言清晏不楊波,一萬犀軍還荷戈。日當盈處常愁缺,如此滄州傲若何?”

此詩關注現實, 獨抒懷抱;借詠海月為題,表達了他一貫重視和加強海防建設的理念。面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威脅,作為肩負一方安全的封疆大吏,他一貫重視引進西洋諸國的科技理論和防御武器的戰略思想,為碣石鎮防軍配備火炮、望遠鏡等西方先進武器。力促手下將領要勵兵秣馬,枕戈待命。從其同時所賦的《望遠鏡中望月歌》,就可看出他對西方天文地理知識的了解程度。詩曰:“天球地球同一圓,風剛氣緊成盤旋。陰冰陽火割向背,惟仗日輪相近天。別有一球名曰月,影借曝光作盈闕。廣寒玉兔盡空談,搔首問天此何物?吾思此亦地球耳,暗者為山明者水。舟楫應行大海中,人民也在千山里。晝夜當分十五日,我見月食彼日食。若從月里望地球,也成明月金波色。鄒衍善談切勿空,吾有五尺窺天筒。能見月光深淺白,能見曝光不射紅。……吾從四十萬里外,多加明月三分秋。”

林飛鶴(1783~1841),名昭長,又名壽;號友松。陸豐坊廓都霞繞村人。幼讀詩書,聰慧敏銳,擅書法詩聯。二十二歲時在惠州府考取秀才。然后三次到穗參加鄉試均名落孫山,終于在嘉慶六年(1801)與同鄉黃景材一起中式辛酉科舉人。期間曾在甲子博社鄉的墨稼山房教過書;現“墨稼山房”四字就是他題匾的。至嘉慶二十二年(1817)京試考中進士,授職翰林院任咸安宮教習,授教太子三年。后調任肇慶府教授。退休后在家鄉改革蕃茨種植技術。即將過去以薯塊為種的方法,改變為薯藤苗種植;既使耕種時間縮短,又減少生產成本增加產量。其生平詩作已失軼。所遺留的元宵聯曰:“元宵燈,燈煥彩,彩綴霞繞錦繡;新春酒,酒清香,香呈麟趾文章”。又贈文翰仲房聯曰:“欹枕常懷山水樂;啣杯尚愛子孫賢。”故從其聯作技巧可看出其作詩才華。

道光中葉,梅隴歸豐林氏富甲海邑,族中出了林光遠、林光昶等詩人。其中老三林光昶(?~1877),字希唐,號巢林老人。人稱博士。平生不喜功名,性耽吟詠,遠宗唐音,近惟喜楊升庵、王漁洋及嶺南三大家。名詩人林昉開對其極為推崇,謂其詩“置諸中州集中,當在庭筠秉文之列。”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仲夏,筑屋于梅屏山下,號“巢林別墅”,并有跋云“山攢屋角,牖拓墻腰,數竿綠竹,幾本紅蕉,每當五兩風清,二分月朗,花影浸庭,簾波匝地,新詩甫罷,舊雨忽來,懷酒論文,鄙懷盡去……”與忘年吟友葉貽谷(字覺庵)、彭硯農及子侄輩林兆璜(字謂東)等同仁結“芍藥吟社”,平時分箋酬韻,提倡風雅,自得其樂。他喜歡出游海陸豐名勝和庵寺,多次往返碣石衛城。一次路經東海滘至金廂觀音嶺時,虔誠地拜謁了水月宮。其《玄山路上題水月宮》曰:“果然大海有潮音,唄清魚山境邃深。怪石俯蹲驅海若,芙蓉削秀壯云林。菩提入證僧無礙,貝葉留播客乍臨。莫怪行人多額頌,坦途一徑便黃金”。

十八

這時期地處偏僻的陸豐五云峒,成為客家詩人輩出的地方。此地據傳常有五色彩云升騰而起,且山多峽谷洞穴,故稱五云峒,為彭氏家族聚居之地。不僅文化風氣濃厚,科第揚名,而且詩風蔚起。嘉慶年間,他們興起一股《五云八景》山水詩創作,相互切磋詩藝。其中詩聲夙著者有歲貢彭鳳翔,舉人彭少颕,訓導彭鳳文,舉人彭衍臺等宗親。彭鳳翔,雍正五年(1727)貢生,在山區過著耕讀傳家的生活。有《軒居閑詠》寫出了他悠閑的心緒云:“當前樹色濃如許,以外山光翠欲分,差喜居閑多雅趣,一爐香爇自氤氳”。其《五云八景》第一首《雞峰春色》云:“嵯峨孤聳逼空寒,羨爾天雞仔細看”、“不是春光凝此境,遙青那得獻群巒”,將家鄉動人景色描摹毫下,讀后令人神往。至咸豐年間,尚有彭少穎、彭奎光、彭衍墀、彭鴻烈、彭天錫、彭泉等五云籍詩人,賡續雅音,譽滿陸豐縣。

彭衍臺(1800~?)字伯純,人號雅南先生。進士彭如干長孫,監生。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順天府鄉試舉人,選授惠來縣教諭之職。曾任肇慶府教諭、四會縣副學,勅授正七品文林郎。致仕后沒有回出生地河南彭府,而是返回祖籍陸豐縣吉康都五云峒定居。被聘為陸豐縣城圭山書院掌教。家居期間題祖祠《虎巖祠》曰:“蒸嘗時奉令低徊,於穆祠依碧岫隈。謖謖松濤無葉墜,娟娟笑日有香來。氣清檐隙蛛絲凈,脈活堂基虎眼開。比似秦王求劍處,巖名堪共擅崔巍。”五云峒有“雞峰春色”、“虎巖秋色”、“雪嶂橫云”、“水漈飛瀑”、“花潭垂釣”、“楓林聽樵”、“平野深耕”、“長溪新漲”等八景。他的《五云八景并序》寫得很精彩,當地文人每每對外來旅游者動情朗誦,流傳至今。其序文以駢文寫道:“五云洞者,吾鄉名也。距邑百五十里之遠,水繞山環;聚族一千馀家有奇,星羅棋布。……招隱能來,奚事遠尋桂麓;捕魚倘入,何須浪覓桃源。爰有昔人,獨存真契;支筇攜屐,剔穴搜巖。將溪山逐為細言,即聞見標為八景。……余萬里言歸,漸洗風塵骯臟;半年小住,歷形邱壑逍遙。但知攬挹清輝,偏銜屐齒;敢道呼吸靈氣,迭聳吟肩。色繪聲摹,侭可娛情硯北;耳謀目接,洵為增價徼南。所期箎隨塤奏,句成不愧惠連;瑟并琴和,詠著無慚小阮。少長咸吟集蘭亭,俊秀不罰依金谷……”其中第一景《雞峰春色》題曰:“疑是天閶喚曉雞,尖峰秀色下田畦。千枚黛染朝星落,一筆丹描夕照低。繹綴高冠禮簇簇,碧添傍翼草萋萋。煙新嵐活容支頰,恰欲登樓鳥亂啼。”第八景《長溪新漲》題曰:“山溪十里曲而長,春漲方新試細量。昨釣垂竿猶遠石,今游攜屐欲平梁。百重泉不遮危嶂,三兩人多上夜航。最喜近遙家水側,堅堤笑筑占高崗。”

彭奎光 陸豐縣吉康都五云洞(今屬揭西縣)人。亦有《和五云八景原韻并引》詩八首。序曰:“原夫山圍曠野,地僻靈區。十里青蒼,上下浮嵐交映;一泓清淺,東西平壤遙連。即此一邱一壑,不乏高人;當其樂水樂山,足饒真賞。涉巘降原之下,摛華掞藻之英,所謂撫佳境而流連,招同人而吟詠者也。溯此賦成八景,竹林之盛亊,爭傳迄今;律擬八音,金石之清商,迭奏□□。誦錦囊之佳句,云里生輝;展摩詰之鴻才,洞中有畫。非獨嫓原唱,而騷壇競爽;允宜登大雅,而巖壑彌光。惟是調古音希,曲高和寡。兄誠靈運,弟傀惠連。但拾芬慧於齒牙,適符春草池塘之詠;幸炙光儀於風雅,不揣巴人下里之歌。如命強為步韻,仰期大加揮斤。其中有步韻唱和前輩宗親彭衍臺《雞峰春色》云:“高擬仙山見日雞,飛來不下萬千畦。昂冠黛染層霄近,铦距鋒凌列岫低。細水活煙痕栩栩,新晴薰草色萋萋。尋芳人愛巖光曉,歷亂鶯聲任意啼。”此詩將五云峒雞峰山的高峻和春色描摹得色彩繽紛,與舉人彭衍臺的同題詩有異曲同工之美。

參考文獻:

1、楊永可、葉良方(執行主編)《汕尾古今詩詞選》(1997年2月三聯書店);

2、葉良方《海陸豐詩詞史話》香港成達出版社2011年12月;

3、乾隆版《海豐縣志》、乾隆版《陸豐縣志》、嘉靖版《惠州府志》光緒版《惠州府志》等;

4、《嶺南歷代詩選》、《歷代名人入粵詩選》、《嶺南歷代詞選》等。

5、吳定球、李明華、何志文、嚴一超等先生以及盧時杰、馬毓英、薛敘謀、楊永、余少南等先生提供的有關資料。

6、清乾隆甲子舉人張鳳鏘《甲子乘·藝文》。

7、鄒永祥、吳定球《惠州藝文志》;

8、揭陽市彭全民《虎巖詩詞選》。

勘誤:上期盧鍛圖誤植為其孫盧恩之像。

QR:掃一掃手機瀏覽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 中文字幕一区2区3区| 91热国产| 欧美高清一二三区| 91国产在线看| а√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欧美日韩综合一区| 天堂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按摩| 国产电影精品一区| 欧美高清性xxxxhdvideos| 亚洲乱视频| 躁躁躁日日躁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精品| 在线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爱看av在线入口| 午夜电影一区| 久久99国产视频| 亲子乱子伦xxxx| 亚洲午夜天堂吃瓜在线|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xoxoxo亚洲国产精品| 挺进警察美妇后菊| 国产一区影院|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国产乱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第一暮| 精品国产一区二| 国产一区不卡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在线一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不能看| 国产欧美日韩一级大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调教|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国精产品一二四区在线看| 国产一区二区极品| 欧美高清一二三区| 国产理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亚洲精品| 窝窝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videossexfreeohdbbw| 肉丝肉足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www.成| 91久久香蕉国产日韩欧美9色| 久久91久久久久麻豆精品|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肥大bbwbbwbbw高潮| 国产农村乱色xxxx| 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粉红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少妇又紧又色又爽又刺激的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 |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电话系列| 国产.高清,露脸,对白| 亚洲欧美一二三| 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麻豆| 日韩欧美多p乱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欧美高清性xxxxhdvideos| 亚洲精品suv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天堂av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7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小说| 国产精品久久久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 2021天天干夜夜爽| 狠狠干一区| xoxoxo亚洲国产精品|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88| 中文字幕制服狠久久日韩二区| 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