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8-02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陳建深
“剛參加工作時,我下定決心做一個好醫生,在工作了20多年之后,我的夢想是讓廣大群眾懂得更多的衛生保健知識,讓大家少生病。”近日,剛剛獲得全國鄉鎮衛生院優秀院長榮譽稱號的陸豐市潭西鎮衛生院院長林廣程這樣告訴記者。
1994年前,20歲的小伙子林廣程從山東省中西醫結合大學畢業后,回到陸豐市潭西鎮,成了鎮衛生院的一名醫生。年輕的他,從不羨慕城市,甘愿駐扎在農村,立志做個好醫生。22年后,林廣程還在這里,成為潭西鎮衛生院的院長。現在,他心中的目標從原來的做個好醫生,升華為——希望每一位村民都能健康長壽。
立志當一個好醫生
“因為自幼在農村長大,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和患者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在我心里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林廣程說。在林廣程的孩童時代,他的曾祖母長期咳嗽嚴重,久治不愈,他心疼曾祖母。后來,他的妹妹因為持續高燒,在農村落后的醫療條件下,延誤了治療的時機,導致大腦損傷。從此,林廣程心中萌發了理想,立志學醫當一個好醫生,為百姓治好病。
往事歷歷在目,當說起剛到潭西鎮衛生院工作的那些日子,林廣程臉上露出微笑,“1994年8月,我到單位報告上班,當時見到的衛生院是始建于1958年的破舊房屋,診療設備陳舊、殘缺不全,院內雜草叢生,住院部已歇業多年,門診部極其簡易,一位老醫師在上班,病人寥寥無幾,一片荒涼的景象。”據林廣程介紹,那時的他懷著滿腔熱情,見此情境失落萬分,感到前途渺茫。他在門診上班,沒有工資,只有每張處方0.5元的補助,工作一個月結算最多也只有一百元,沒有宿舍,沒有休息日,每天騎自行車上班,家離單位有5公里路程,就這樣,年輕的小伙子騎著單車,懷著熱切的夢想,風雨無阻去上班。
人人都盼望能在家門口看上病。但是沒人愿意位家門口的醫院服務,這是當時基層醫療的典型現狀。為了在缺少醫生的農村醫院為父老鄉親解決各種病痛,林廣程迫使自己逐漸成為一個全科醫生。
銳意進取,研究創新療法
1994年10月,在各級的支持下,潭西鎮衛生院簡單裝修了住院病房,重新組建住院部,由林廣程擔任負責人,開展診療工作收治農村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等內兒科病人。當時,林廣程見到很多病情簡單的外科病人到衛生院就診,因為設備落后無法處理,他心中愁云不開。
醫院是救死扶傷的重地,醫生要有醫德,才對得起患者的信任。林廣程認為醫生首先要注重醫德醫風,其次是要不斷學習,練就過硬的專業技術。他形象地對記者說:“治一種病,有的醫生會開三種藥,有的醫生會開四種,而有的醫生,可以免用藥就治好患者的病,這就是專業技術的差異。”他認為,只有虛心學習,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敢于創新,才能提高自己的醫術。對于“創新”二字,林廣程這樣解釋:“一般的藥物治療方案,三年時間就基本淘汰了。”所以要不斷研究創新療法。
林廣程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當時衛生院經濟困難,無法給他支付進修費用及工資的情況下,他果斷申請自費到陸豐市人民醫院進修普外科、燒傷科。學習了9個月后,重回潭西鎮衛生院工作,單位簡單裝修了手術室,他開始收治外科病人,“一些我無法獨立完成的住院手術,我與上級醫院醫師聯系合作,請其到院協助實施手術,就這樣打破了潭西鎮衛生院中斷十余年無法開展手術的局面。”本著“繼承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宗”的宗旨,林廣程逐漸從外科的清創縫合、體表腫瘤切除、到闌尾切除、胃大部切除、甲瘤摘除、剖宮產術、子宮切除術等普外、泌尿、骨外、婦產科等基層醫院可以開展的手術均主持開展,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為病人解除疾苦。同時,認真負責帶教下級醫師,團結同事,受到病患家屬及同事們的好評。
在1998年底,林廣程遠赴湖南聘請了8個醫務人員到衛生院坐診。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派出醫護人員外出交流,他逐漸改善了潭西衛生院醫技力量匱乏的面貌。
堅守一線,全心為村民治好病
醫者當懷仁心,醫生救死扶傷責無旁貸。據林廣程介紹,在1999年初的某天上午,他剛做完手術,開完醫囑準備下班,看見一位手按在右側頸部血液外噴的傷者跑到手術室門口,傷者口齒不清,似乎在說:“被刀砍傷。”林廣程立刻讓傷者進手術室,傷者剛進來便休克倒下,林廣程馬上組織人員進行搶救。經檢查,傷者右側甲狀腺上動脈斷裂,食道部分裂傷,他果斷為傷者進行結扎止血,食道裂傷修補及輸血等一系搶救措施。搶救成功后,等林廣程和醫護人員從手術室出來時,發現門口及衛生院里里外外都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包圍著,“我對他們說了一聲:傷者已搶救成功了,話剛說完就聽到如雷貫耳的歡呼聲及鼓掌聲,這是廣大鄉親發自內心的對我們的鼓舞與肯定,頓時我熱淚盈眶。”林廣程回憶起多年前的那一幕,仍然激動不已,同時頓感責任重大、使命神圣,“從此以后衛生院的聲譽越來越響亮,前來就醫的群眾越來越多,急診、危重病人也不少,我也忙碌日夜在衛生院上班。”
一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2001年8月,林廣程被聘任為潭西鎮衛生院副院長,分管醫療工作,在他的帶領下,衛生院住院部從當初只有幾名醫護人員,發展到現在的84名醫護人員,并成立了外科組、內兒科組、婦產科組等臨床科室,方便了陸豐市西片5個鎮近20萬群眾就近就醫。
2013年1月林廣程主持衛生院全面工作。他帶頭廉潔自律,默默無聞地以普通醫務工作者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職責,同時又充分發揮“火車頭”的作用,在衛生院管理工作上做到建章立制序列化、各項管理科學化、功能設置合理化、立足管理人性化,對干部職工體貼入微,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原則,千方百計為干部職工謀福利,充分調動了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帶領全院職工擺脫困境,走出低谷,開創了新局面。
自從負責衛生院的全面工作后,林廣程忙于管理事務,但他依舊堅持與同事站在第一線,為村民看病。他在辦公室接受記者采訪的當天中午,臨近用餐時間,一位大嬸來找他看病,他略表歉意地對記者說:“請稍等,我先幫她看一下,開個方。”記者觀察到,他在為患者診斷的同時,還細心地指導她進行健康生活。
此時的林廣程,作為一名醫生,他的工作職責已不單純為患者治病,逐漸轉向指導村民進行健康生活,預防疾病侵襲。“只看疾病還不夠,還應該改變村民的生活方式,讓他們少生病。”
“要讓村民少生病。”
林廣程告訴記者,潭西鎮衛生院的急診部工作最忙,病人最多,患者所得的大都是常見病。醫院熱鬧并不是好事,他說,“鄉村醫生不僅要會看病,更重要的是教會村民未病先防,讓村民少生病,愿村民健康、少生病。”
2013年6月,林廣程參加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學習結束后,便帶領班子成員及公衛人員到市內外兄弟單位學習取經,運用所學知識,組建了潭西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中心,設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辦公室,設立體檢科。同時,建立了公共衛生服務團隊,實行分片管理,對潭西全鎮分成四個片區,醫務人員組成四支隊伍,一年至少一次奔赴所負責的片區,與當地的鄉村醫生配合,進村入戶為村民進行體格檢查、測血糖血壓,婦女兩癌篩查,并建立健康檔案。
潭西鎮系革命老區,總人口有7萬多人。每支下鄉為村民提供健康服務的隊伍需承擔近2萬人的體檢任務,每次下鄉健康服務活動都歷時近兩個月,足跡遍布全鎮各地。開展健康服務期間,他要求服務隊積極熱情地接受村民的健康咨詢,并指導鄉村醫生業務工作,接受轄區內居民的預約就診、出診、手術等診療服務。
通過公共衛生服務志愿隊下鄉帶動,喚起群眾的健康意識,漸漸地,村民會多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對一些疾病能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以達到預防為主、“治未病”的大健康理念,同時,通過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詢,普及村民的防病治病知識。林廣程一直認為,把未病先防的理念貫穿在行醫治病的全過程,才是一個好醫生。
招攬賢才,提升醫技實力
自從林廣程主持潭西鎮衛生院全面工作后,衛生院公衛工作落后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取得的成效得到當地黨政及上級主管部門的認可。陸豐市衛計局于2015年11月3日組織全市各鄉鎮衛生院院長等120余人,在潭西鎮衛生院召開了“陸豐市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現場會”,對潭西鎮衛生院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做法進行推廣,共同交流、學習。
成績和榮譽,是發展進步的動力,也是壓力。林廣程告訴記者,衛生院的發展面臨著兩個緊要的短板問題,一是人才欠缺。為了解決醫務人才緊缺的問題,林廣程每年總是四處打聽潭西鎮轄區內有誰家的孩子從衛校即將畢業,得知消息后便想方設法動用一切關系把學醫的學子招回來。自2013年以來,林廣程招錄了近30名醫校畢業生,有效地充實了潭西衛生院的醫技力量。人員到位后,留得住人才才是衛生院發展的關鍵。為了給醫務人員提供較好的生活保障,林廣程廣泛征集意見,將一棟三層的公衛行政辦公樓的三樓改為職工周轉房,使新來的醫技人員能安下心來工作。
林廣程勇于開拓進取、改革創新的做法,推動了潭西鎮衛生院各項工作的良性發展。目前,潭西鎮衛生院擁有二棟業務樓,一棟占地面積約700 平方米的五層門診住院綜合樓,一棟占地面積約550平方米的三層公衛行政辦公樓。他還組織發動鄉賢為新綜合大樓完成內部裝修及購置配套醫療設備,并于2015年2月順利搬遷,為人民群眾營造優美環境,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在推進農村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作出一定的成績。
在抓好醫院硬件建設的同時,林廣程十分注重醫院精神文明建設。他以身作則,在衛生院建起一支業務精湛、作風過硬的院領導班子,努力培育醫務人員的醫德修養,涌現出了一批作風正、能力強、為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好醫生,塑造了白衣天使良好的社會形象。
潭西鎮衛生院雖地處農村,但擁有省級3A級預防接種門診,陸豐全市范圍內只有兩個。輝煌源于創造,績效來自管理。由于工作業績突出,林廣程本人于2016年11月被評為“第五次全國鄉鎮衛生院優秀院長”,潭西鎮衛生院被國家衛生計生委評為“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在成績和榮譽面前,林廣程沒有滿足現狀,奮斗沒有限期,他心系群眾健康,正以高昂的熱情,為潭西鎮衛生院描繪著新的發展藍圖。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