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文史組搜集整理
待渡山亦稱大膽山,在陸豐縣甲子鎮東隅瀛江岸邊。山上有一座高二層泥(三合土)塔,上書“甲秀樓”三字,建于明代。塔呈六角形,葫蘆蓋頂,塔尖筆指藍天,造形獨特,六十八級石階沿山道盤旋而上,十分壯觀。登高遠眺,海天一色,歸帆點點,景色迷人。山的東麓崖石上,有“登瀛”兩字的摩崖石刻,為南宋邑人范良臣所題,每字面積約米二見方,經歷七百余年未損分毫。
相傳南宋宋都臨安失陷,元軍追逼。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宋帝趙昰與其弟曷在抗元英雄張世杰、陸秀夫等護送下,從福建沿海退到甲子,駐蹕此山,意欲待渡東進與文天祥會師,得到邑人范良臣進食犒軍,漁翁鄭復率義兵御敵。帝驚魂稍定,膽量大增,因以待渡得名“待渡山”。后鄭復全家與元兵在血戰中為國捐軀,群眾為紀念鄭復等漁民義士以身殉國壯舉和宋帝受范良臣進食之事,便在待渡山建了甲秀樓和進食亭。亭于文化大革命期間遭毀。甲秀樓在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幾次撥款修葺,因而保存較好。歷來為甲子港漁船航行標志,是縣文物保護單位。
(說明:關于待渡山的傳說,民間一直認為是宋帝品為元兵追逼至甲子,但與史書上的記載有出入,據乾隆十年的《陸豐縣志》記載: ?“宋端宗景炎元年冬十二月帝幸惠州次于甲子門。”經查對《辭海》“中國歷史紀元表”: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為宋端宗趙昰,宋帝趙昺于1278年即位,年號為祥興。可見,為元兵追逼至甲子的是宋帝昰,而趙昺卻尚未稱帝,因此過去的有關傳說有誤,現作校正。)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