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張子君搜集整理
統一戰線,是我們共產黨人戰勝一切敵人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弦)之一。無論是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建立的反帝反封建民族統一戰線;或是土地革命時期建立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還是抗日救亡時期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或者是解放戰爭時期建立起來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都對陸豐縣的革命奪取各項勝利,發揮出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從一九二二年開始,海陸豐就有共產黨和共青團活動。一九二五年四月一日,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建立,陸豐設黨小組。自此,中共陸豐黨組織與其他各階級、階層、黨派、團體、和一切能夠聯合的力量,如與先后建立起來的協進社、貧人黨、十人團、國民黨、旅省同鄉會、農民協會、總工會、學生社、新學生社、學生聯合會、教職員聯合會、青年農工俱樂部、婦女解放協會、勞動童子團等社會各群眾團體的聯盟,始終如一。
早在一九二五年二月,在廣州國民政府政治班學習的共產黨員張威,為策應國民革命軍首次東征,受委派回到陸豐。隨后在黃埔軍校畢業的顏國璠等也回陸豐工作。他們回到陸豐后,即聯系青年協進社、貧人黨、十人團和其他社會各階層,積極支援東征,籌建各種群眾團體。縣農民協會成立時,張威披推舉為執委、宣傳組織部主任兼國民黨陸豐縣黨部代表。當時,共產黨在組織上、政治上保持自己獨立性的前提下,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的身份加入國民黨組織。從而,實現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主的黨派合作。在陸豐,由共產黨組織領導共產黨員發起籌建了國民黨陸豐縣黨部,使之成為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此外,黨還積極加強與農、工、商、學、婦女和其他社會各界團體的聯盟,為支援東征推翻陳炯明統治,開辟了在陸豐進行國民革命的廣闊前景。
五月四日,彭湃同志親率由農民自衛軍和農講所學生組成的宣傳隊來到陸豐,在陸城召集農、工、商、學、婦等各界代表會議,聯合社會革命勢力,把混入革命隊伍、充任陸豐縣長的右派分子徐健行驅趕下臺。然后通過共產黨的爭取,委派共產黨員劉琴西接任縣長。這是革命統一戰線的一大勝利。
十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等同志率領的東征軍再臨陸豐。在中共陸豐黨組織密切配合和其他社會各界群眾的積極支持下,奪取了第二次東征的勝利。在周恩來等領導的關懷下,十月二十九日,成立了中共海陸豐地方委員會,下設陸豐部委。從此,在中共陸豐黨組織的領導和推動下,以工農為主體的群眾運動蓬勃發展,革命統一戰線亦進一步發揮力量。一九二六年二月充任陸豐縣長的右派分子李崇年,到任不久就暴露出破壞工農運動的反革命面目,黨及時地聯合各個群眾團體,發動廣大群眾,公開揭露李崇年的罪行,并舉行群眾武裝誓師大會,終于又一次把右派縣長李崇年趕跑。接任縣長李秀潘,我黨把他作為統戰對象,他對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采取支持態度。我黨還爭取到民主人士教育局長彭翊寰先生的支持,后由海陸豐地委宣傳部長李國谷同志接任陸豐教育局長,通過縣教育局,把一批進步知識分子派到龍山中學和其他各個高等小學任教。我黨以學校為陣地,培養革命力量,配合各個革命團體,對群眾廣泛宣傳孫中山先生親自倡導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抨擊社會的腐敗現象稠封建余孽;揭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滔天罪行,在鄉村中發動打倒土毫劣紳,實行減租,掀起農村民主大革命。一九二七年一月,為了擴大和鞏固統一戰線,黨又領導成立陸豐縣工農商學各界聯合會。當時海陸豐的農民運動,對于鞏固廣東革命后方,支援北伐戰爭贏得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蔣介石反動集團在上海公開背叛革命,第三天,廣東軍閥緊步蔣介石的后塵,也叛變了革命為回擊蔣介石國民黨右派,在中共海陸豐地委的領導下,陸豐人民于四月三十日晚舉行了工農武裝大起義,并獲得了勝利。五月一日,宣布成立縣人民政府。這個政府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由各群眾團體推選組成的。國民黨左派人士仍被安排在縣臨時人民政府內任職,我黨仍與國民黨左派實行聯盟,堅持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
二、土地革命時期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工作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以后,全國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原已建立起來的反帝反封建民族統一戰線遭到破壞,大資產階級以及他的跟隨者——民族資產階級,則與蔣介石反動集團站在一起,反對革命。根據當時的形勢和階級狀況,為爭取占人口絕對多數農民這個同盟軍,我黨適時地提出了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這一主張。
歷史前進的車輪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就在大革命失敗當年的九月初,中共海陸豐地委領導海陸豐工農群眾第二次起義。九月八日占領陸豐城,隨后成立了工農革命政府,對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作出了重大的深索。接著在十月初又舉行第三次起義,十一月五日工農武裝再次占領縣城。勝利后十一月十三日,在陸城召開了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彭湃同志參加了會議。會議選舉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下轄全縣各區蘇維埃政府。此時,根據革命斗爭的需要,陸豐與海豐各設縣委。在中共陸豐縣委的領導下,至次年二月,全縣共產黨員人數已發展到五六千人,從而大大加強了黨的建沒和領導。黨團結廣大的工農群眾,和其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建立工農武裝,建設革命根據地,積蓄和壯大革命力量,開展東江大暴動。同時,沒收土地,重新分配,廢除契約,發動農民群眾,繼續深入開展土地革命,使工農聯盟的范圍更加廣泛。隨著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婦女解放協會、農民協會、兒童團等組織,又在全縣廣大的鄉村建立起來。
一九二八年三月,國民黨反動派集中兵力對海陸豐實行。大規模的“圍剿”,革命群眾遭到殘酷的殺害。但是黨的工農聯盟的政策是不容易破壞的。工農群眾仍然團結一致,于一九二九年又恢復了革命斗爭,在山區建立革命根據地,在山區,在國民黨統治阪,恢復和建立各工農群眾團體,繼續進行土地革命,減租和抗租斗爭,促進了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發展。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日本侵華事變發生后,我黨適時地提出結成廣泛的反帝愛國革命統一戰線,海陸紫縣成立“反帝大同盟”組織。在革命統一戰線的推動下,國民黨部份官兵日益覺醒,傾向革命。翌年八月一日,駐葵潭敵軍第十二連士兵殺死反動軍官,向我根據地投誠。當月,另一支駐新田敵警衛隊士兵歐杰等十七人,又向我紅軍投誠。由于我黨正確地執行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這一英明決策,在海陸豐的土地革命過程中,雖然已遭挫折,但工農兵不怕犧牲,團結戰斗,為創建和保衛海陸豐革命根根地,在中國革命史冊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三、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一九三七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后,中共中央主張“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和提出“全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的號召,并積極團結各階級、階層、黨派、團體、以及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抗戰爆發前夕,上級黨組織派共產黨員回陸豐恢復黨的活動。一九三八年建立了地下黨的組織,并把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群眾抗日救亡運動作為主要任務,從一九三八年開始,潮汕青抗會、隨軍工作隊、省民眾御侮抗敵工作組、海陸豐旅港回鄉服務團先后抵達陸豐。緊接著,南洋惠僑救鄉會、香港惠陽青年會、海陸豐同鄉會、余閑樂社等,也組成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其中部份團員來到陸豐,與首批回到陸豐的服務團合編為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第二團。各個抗日服務團到陸豐后,即與我黨取得聯系,共同進行抗日宣傳活動。東江華僑同鄉服務團還發動港澳、華僑捐款捐物,支援抗日前線。為培養抗日骨干,經我黨與服務團的共同努力,通過原十九路軍愛國將領翁飛騰的關系,在惠來葵潭創辦了一所有一百多人的按延安“抗大”宗旨辦校的三民中學。校內還秘密設立了共產黨支部。把毛澤東《論持久戰》、朱德《論抗日游擊戰爭》等論著,作為學校的授課教材。三民中學師生還采用課外活動等形式,到雙坑、古寨、龍潭等地鄉村,開展抗日宣傳。
這時期,在我黨的影響和幫助下,有不少支持我黨抗日主張的人士,如早期留學日本回到陸豐任教育科科長的鄭道之先生等,在縣城組織起以中小學師生、社會各界知識青年、店員、手工業者為主體的“青年抗敵同志會”(簡稱青抗會)。此后,附城、大安、河口,甲子等地,也先后建立起這一組織。“青抗會”成立后,組編話劇《展后一計》、《放下你的鞭子》等,到陸城,附城、大安、河口和其他一些鄉鎮演出。同時還用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字畫、演說等形式,宣傳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但當時擔任陸豐縣長的歐汝鈞是個十分反動的國民黨頑固派,他露骨地攻擊我黨的抗日政策,阻撓、破壞抗日團體的活動,驅逐潮汕青抗會蒞陸工作隊,支持河口反動地主殺害海陸豐旅港同胞服務團副團長朱榮同志,使陸豐的抗日救亡運動一度受到挫折。
一九三七年七月,青年時代就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興中會”會員張化如先生,就任陸豐縣長職。中共陸豐黨組織,通過多方渠道和各種方式聯合張化如先生。張化如先生是一位擁護我黨抗日主張的開明人士,他采納了我地下黨的許多建議,為陸豐的抗日救亡運動再度掀起和深入發展,作出了許多有益的貢獻。
十月,東江華僑服務團吉隆坡隊和海陸豐隊回到陸豐。我地下黨即與服務團聯得聯系,通過服務團特殊的身份和社會關系接觸廣泛的有利條件,作為我黨溝通各階級、階層、黨派、群眾團體的橋梁,寅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動員各階級、階層、黨派、群眾團體與我黨合作抗日。服務團還盔香港等地舉行社會各界人士座談會議,宣傳我黨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抨擊一切不利于抗日的言行,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愈益廣大。
十一月五日,“陸豐縣抗戰動員委員會直屬工作團” (簡稱“直工團”、“動工團”)成立。在取得縣長張化如先生南大力支持下,該團由縣政府指導員、中共地下黨員鄭建文任團長,團員多數是中小學教師、學生、和社會各界知識分子。“動工團”成立后,便組織宣傳隊、劇團、晨呼隊、歌詠隊,到陸城、附城、大安、碣石、南塘、甲子、湖東、金廂等地,巡回演出。演出的節目有《蘆溝橋之戰》、《流浪者》、《不渡黃河》、《一片愛國心》、《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晨呼的口號主要有:堅持團結、與土同亡,打倒漢奸、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等。
一九四0年春,中共東江特委和海陸豐中心縣委通過統戰關系,把進步知識分子梁蔭源安排到龍山中學任校長,共產黨員梁任飛、林鵬江、陳頌明等同志,分別擔任訓育主任、教務豐任、教員等職務,校內秘密設立了共產黨的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學校以“抗大”為榜樣。以抗日救國培養進步力量為宗旨,制定教學方針和教學計劃,把毛澤東著作《論持久戰》,左翼作家魯迅、郭沫若的文學作品選為授課教材,并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十一月間,教師陳頌明帶領五六十名學生到甲子、湖東、金廂、碣石等地進行社會調查和抗日宣傳,推動了各地的抗日救亡群眾運動,又使學生得到實際的鍛煉。在黨的教育下,許多師生參加了“動工團”等抗日組織。由梁蔭源校長作詞、周少重老師作曲的以抗日救國內容為題材的歌曲,被定為龍山中學校歌。龍山中學師生用集會、游行、演說、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和組編話劇等形式到各地宣傳,動員各階層群眾與共產黨一起抗日。在寒暑假期間里,學生們組成回鄉服務團,回到自己的家鄉,開展抗日活動。為培養更多的抗日進步力量,龍山中學還開設簡易師范班,海陸豐兩縣地下黨介紹了一批進步知識分于到簡易師范班就讀。這對于我陸豐地下黨進一步擴大和鞏固統一戰線,創造了很有利的條件。黨占領龍山中學二年多時間,使數百名就讀的學生受到進步思想教育,培養了大批進步力量,并從中發展了六十多名共產黨員。在龍山中學受過進步思想教育的廣大學生,出身子各個階級和階層,他們離校后分布到陸豐各地,從事各個職業,特別是簡師班的畢業生,我地下黨組織通過各種社會關系,把他們分配到河口、羽田、五云、碣石、南塘、八萬、大安、附城、甲子等地學校任教。以學校為陣地,培養和發展新生的革命力量,而且成為向廣大農村深透的一條重要溝逍。
自一九四一年秋我黨先后占領農村學校陣地開始,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全縣能夠掌握或控制的學校已有五十余所。以五云和河口為例,五云的上洞全鄉有八所小學,我黨掌握了五所,占該鄉學校總數的百分之六十三點多;河口(包括南北奚)鄉有十三所小學,我黨掌握了九所,占該鄉學校總數近百分之七十。在我黨掌握的學校中,一般都附設有夜校班用以吸收青年農民入學讀書。學校密切配合黨的行動,把抗日書籍和進步作品作為學生學習的教材;《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進行曲》、《紅纓槍》、《延安頌》等革命歌曲,都是學校音樂課上所唱之歌。此外,學校師生還組織學生會、教師聯合會,通過出版墻報、專欄,演講抗日故事會,自編自演抗日歌劇,把傳單和抗日宣傳品貼到街上、鄉村里,或郵寄到敵偽機關,為宣傳抗日救亡,發展進步力量,揭露和打擊蔣、日偽合流,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四、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工作
一九四五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后,在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共同努力下,國共兩黨簽訂了《雙十協定》。《雙十協定》的簽訂,代表了全國人民經歷八年艱苦抗戰勝利以后反對內戰、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當時,陸豐地下黨領導龍山中學、東海和其他一些學校師生,即以“曙光社”的名義,出版墻報、印貼標語、傳單,走向街頭演講和演出話劇等,開展宣傳擁護《雙十協定》的活動。然而,就在《雙十協定》簽訂后不久的十一月間,國民黨一八六師就武裝進占陸豐,“圍剿”我黨領導的東江縱隊第四團等抗日武裝力量,迫害其他抗日進步力量。為反對國民黨的背信棄義,倒行逆施,我黨領導學校師生,并團結各民主階級、各階層、各群眾團體、和廣大的知識分子,發動了宣傳《雙十協定》,要求和平民主,更對內戰的宣傳活動。十一月十九日,當四川重慶各界人民群眾成立反對內戰聯合會時,我黨領導龍山中學師生隨即響應,組織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打內戰聯合會,同時發表反對內戰的宣言。次年三月二十八日,為紀念廣州黃花崗“三·二九”起義,龍山中學黨支部發動師生,在陸城大街小巷張貼標語、傳單,揭露蔣介石反動集團熱衷內戰,撕毀停戰協議和反對和平民主的罪行。為了鞏固龍山中學這塊陣地,縣委派遣公開身份為國民黨陸豐縣執監委員的地下共產黨貴葉佐恕,到龍山中學擔任三青團區隊長、教師,開展“白皮紅心”活動,正確指導師生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在寒暑假期間里,龍山中學師生組織起回鄉服務團,回到自己的家鄉,開展革命宣泛,動員各階層人民群眾,包括一切熱愛和平民主的人們,共同揭露蔣介石反動集團勾結美帝國主義進行內戰和反動統治的罪惡。當一九四七年三月國民覺陸豐反動當局企圖通過脅追龍山中學學生寫坦白交待書表明政治態度的“甄別考試”,從而進一步達到迫害進步學生和占領學校的目的時,我地下黨組織隨即領導全校師生以及東海鎮各小學教師,發動和堅持近三個月之久的罷課、罷教斗爭,迫使國民覺反動當局不得不廢除“甄別考試”,收回成命,釋放被捕學生,補發教師薪金,取消開除學生的決定。此次學潮,校長曾俠南不得不丟職離校。這場斗爭獲得全勝。反動當局威信掃地,聲名狼藉。采龍山中學學潮后的有利形勢,我地下黨附城區工委隨即分工 慶云同志負責,由陳英、林玉、盧時杰、林玉琴和龍山中學部份學生組成話劇、歌劇,到陸城、附城等地傳單演出,繼續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對內實行殘酷統治,對外投靠美帝國主義的罪行,擴大我黨的政治影響。
這期間,我黨還指示一批共產黨員乘“偽選”之機,打入國民黨機構內部,特別是基層政權。在斗爭中,黨充分利用敵人營壘內部的矛盾,爭取一切可以團結的開明人士、進步知識分子,參加爭奪當選。以河口為例,當時全鄉有二十七個保,被我掌握和控制了十九個保,占全鄉保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多。此外,全縣還有許多鄉保和國民黨基層組織被我掌握和控制,尤以陸城、附城為最佳。在掌握和控制了保的基層政權以后,由于有了廣大的群眾基礎,就進一步競爭鄉長的選舉。在競選鄉長時,我黨則采取這樣的措施:一是積極參加競選,爭取當選;二是支持社會各界開明人士、進步知識分子參選;三是積極發動群眾,控制選票,使一些被國民黨政府指定為鄉長候選人的反動分子落選。從而,達到控制,掌握、癱瘓偽基層政權之目的。此時,在我黨的領導和發動下,有部份鄉村建立了秘密的貧民團和農民武裝組織。
一九四七年春至一九四八年間,海陸豐人民自衛隊、東北大隊、縣人民自衛委員會相繼成立。這時,中共海陸豐縣委還派出大批干部,到解放區和游擊區各鄉村加強指導工作,幫助組織貧農團、農民協會、雇農協會、軍工烈屬互助會、民兵、婦女協會、兒童團,加強與中農階層的團結;在城鎮,則幫助組織商會,店員工會、自行車工會,密切與工商界的聯系,召開商入座談會,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在沿海地區,即著手組建漁民協會,鹽工協會,從而使一個空前廣大的反對美將斗爭的人民民主革命統一戰線形成。此間,打著“民主聯軍”旗號的羅靖民部三百多人槍進駐河口,斂款派糧,影響較壞,有損我軍威信。我地下黨西北區委和東北大隊經研究后,按照統戰政策,并派員前往與該部總指揮羅靖民、政委李勉、指導員高橋進行商談。指出他們既豎“民主聯軍”旗幟,那么就是我們的友軍。既是友軍,就應保滬人民群眾的益利,與我軍密切合作,共同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我方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和爭取下,后不久,高橋、李勉脫離羅部離開河口。羅靖民殘部后雖然繼續與人民為敵,但卻是非常孤立。
一方面,由于蔣介石國民黨反動集團勾結美帝國主義發動的內戰已越來越不得人心,受到一切愛好和平人民的強烈反對;另方面,因為人民武裝力量的發展和政治攻勢的加強,國民黨及其領導下的一切反動武裝,已越來越陷于孤立,形勢已越來越有利于人民。一九四九年一月,海陸豐縣委撤銷,陸豐與海豐分別成立縣委。二月一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成立。同時發表《告陸豐同胞書》,號召全縣各階層人民群眾團結起來,反對國民黨的三征、搶掠迫害,實行減租減息,增加生產,改善人民生活,保護工商業。保護華僑、港澳家屬;聯絡華僑、港澳同胞。爭取他們支持和參與我們反對美蔣斗爭的行列。本月初,中共陸豐縣委在芹菜洋召開干部會議,制定了解放陸豐全縣的正確方針;一是加強人民武裝,從軍事上消滅敵人;一是孤立和打擊敵人的頑固勢力,敦促敵人向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投誠。當月,根據江南地委的指示,鄭萬生、葉佐恕、朱鎮波、葉左庭等同志,以國民黨機構內公開任職的身份,在香港《華商報》刊載起義消息和《告陸豐同胞書》,向國民黨反動當局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此外,還發動各階層人民群眾,把我黨的一切政治主張用傳單、標語、信函等形式,向政偽機關和國民黨官兵散發、張貼和郵寄。這時,國民黨復動當局已政令難通,鄉保基層政權處于癱瘓狀態。在我黨強大的軍事和政治攻勢下,二月二十一日,駐守在陸豐西北重鎮河田的偽聯防委員會主任兼大隊長彭展南,在我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感召下,接受我方提出的和平解放協議,向我軍投誠。實現了河田的和平解放。緊接著,水東、東坑、螺溪等鄉,也先后和平解放。二月下旬,我軍十團進駐甲子,并迅速幫助他們建立工、農、商、學、婦,青等社會各群眾團體,開展減租減息、退租退押,清債贖業、反霸清匪、打擊投機倒把等運動。甲子解放后,使甲子的海路開通,上級黨組織把大批軍需物資和用品、藥品,從香港等地源源不斷地運抵甲子,然后轉運潮汕各地;一些黨政軍領導人,也由香港海路直抵甲子,再轉赴其他地方,從而為陸豐全境的解放和支援潮汕等地的解放斗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月,我東一支的觀關報《大眾扳》社移遷河田,藍青是該社的社長,胡庸為編輯主任,記者和編輯人員大部份是來自廣州、香港大專院技、中學的師生或進步報刊團體成員。《大公報》用新聞、詩歌、漫畫、版畫等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統一戰線工作,教育社會各階層群眾和部隊干部、戰士,為打倒蔣介石國民黨反動集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四月一日,陸豐縣人民政府在河田宣告成立。為更廣泛地發動各被壓迫階層人民群眾,迎接陸豐全縣的解放,在陸豐縣委的直接指導下,商民聯合會、文教聯合會、教師聯合會、學生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婦女聯合會、農民協會、兒童團等組織,已在全縣范圍內普遍地建立起來,革命形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發展。國民黨的殘余勢力,已危在旦夕。五月,國民黨陸豐縣政警二中隊中隊長鄰自嗚率領四十多人槍起義投誠,給敵軍震動很大。陸豐縣最北端的上砂鄉,是一個由官僚地主統治的封建小王國。一九四八年八月我潮汕人民抗征隊武工隊張介平、貝影等八位同志,就是前往上砂鄉開展工作時被全部活埋掉的。當地進步青年莊學和革命群眾莊應琪同志,也慘遭槍殺。根據上砂反動封建統治的特點,我黨采取統戰工作,動員民主人士、河田中學校長莊鐵民(反動頭子莊風聲之子)和我軍上砂籍的幾位青年戰士,于四月間回去勸說反動頭子莊鳳聲、莊照樓接受和平解放協議。在我強大的政治攻勢下,統治營壘開始分化、瓦解。此外,我們還秘密幫助組織貧農團,占領學校陣地,發動進步教師,散發革命宣傳品,張貼標語。經我反復的斗爭和爭取,十月二十六日,上砂鄉和平解放。同時召開了有二百多名各界群眾參加的代表大會,成立鄉政府,建立武裝常備隊和民兵組織。六月,東一支和江南地委創辦“江南青年公學”,校部設在河田中學,東一支政治部主任劉宣兼任該技校長。公學的學員則是來自陸豐、海豐、寶安、東莞,惠陽,紫金等縣和部隊保送來的知識青年、工人,職員、干部,以及東江一支隊駐香港后勤處輸送回來的學聯,學運、學生等骨干,約八百人。青年公學開設青運、政治、民政、文教、財經五個班,為革命培養了一批批人才。此間,尚在蔣管區的龍山中學、東海、附城和其他一些學校的學生,和工農商學兵、各階級、各階層、各人民群眾團體一道,積極支持解放戰爭。采取各種方式,如鼓勵師生和社會青年參軍參隊,政治上猛烈打擊盤踞在縣城茍延殘喘的敵人,等等,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三座大山”的統治,共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是年底,陸豐縣全境解放,陸豐人民革命斗爭終于奪取了完全的勝利。這亦是中共陸豐縣委堅持革命的統一戰線,堅持武裝斗爭,堅持黨的建設的偉大勝利。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