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周國榮
陸豐客家人大多數聚居在八萬、陂洋,西南、大安、炎龍等鄉鎮。這些人的祖先原居黃河流域,歷史上由于災荒和戰亂,逐漸南遷,最后從江西、福建山區徙至陸豐。他們的生活風俗習慣大多數保留中原人的色彩,但也受閩粵福佬人習俗的影響。特別是節日,他們形成了自己獨特傳統。客家節日舊風俗,有些是有積極意義的,而有些則是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解放后,有的仍然保留,隨著人們文化、科學知識和提高,有的已廢除,有的已改變了方式和內容。現將八萬等地客家人節日舊風俗記敘如下:
一、正月初一早,打“開門炮”、拜年
正月初一早,每個家庭都要鄭重其事地選好開門時辰,最早地去歲除夕十一時三十分,最慢在卯時上四刻,打開大門后點燃串炮,這就是炮竹一聲除舊歲之意,也預示新的一年開始。這種風俗相傳遠古時代燒青竹除邪祟開始的。據《該聞錄》載:李畋居山中,鄰人仲叟家為山臊所崇,畋令旦夕于庭中用青竹著火中,竹在烈火中受熱爆破,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鬼崇乃驚遁,至晚果安然無事。后人誤認為爆竹可以驅邪崇,遺俗相傳至今天,人們就在年初一早開門后燃放鞭炮,表示送舊迎新,象征新年事業有聲有色。
初一早打開門炮頗有情趣,在人群聚居的鄉村,一戶炮響,萬家相繼而起,噼、噼、啪、啪!乒乒乓乓!音調有高有低,節奏有緊有緩,有如一曲節日交響樂。隨著鞭炮聲發出閃閃的紅光,射向空際,互相輝映,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圖。小孩子聽見炮聲從屋里出來,成群結隊走東家竄西家,撿拾炮竹,他們邊撿炮邊評論,撿有的他們就說這家“有”,拾無的他們就說這家“無”。年初一早,人們最喜一個字“有”字,最忌一個字“無”字,為了讓孩子們開個好彩,有人特意往自己門前撒一些未點燃紙炮,換來孩子說“這家有”。
開門炮過后,家庭成年男子開始漱口洗面,進行向神明、祖宗拜年,他們提著裝有清茶和米糕的籮格,攜著燈籠或四角燈向神明拜年,先從家里的所謂司命君拜起,一直拜到村中祖祠,村外神廟,有時拜到天亮。拜完神,全家人就起來,誠心誠意地吃第一餐齋飯,叫做吃菜(即吃素),中午以前吃完三餐齋,下午三時許開始吃第四餐葷菜。這種迷信風俗,解放后隨著人民覺悟提高,已經淡化了。
二、正月初三送“窮鬼”
正月初三叫“窮鬼日”。家庭主婦凌晨五時許就起身,忙著打掃廳堂,清理門前年初一放鞭炮積下的紙屑、蔗渣等垃圾,裝在糞箕里,用香紙燭把它送到村外。這一天人們習慣不勞動,不外出做客,不歡迎客人,不準不洗澡。這種陋習解放前就有所改變,解放后基本被破除了。
三、正月初七吃“七香菜茶”
正月初七是人日,據傳天地初開,萬物滋生,一日生雞、二日生狗、三日生豬、四日生羊、五日生牛、六日生馬、七日生人、八日生谷,所以初七日是人日,這是萬物出生中最靈的一天。客家人在這一天上午要煮“七香菜茶”吃。七香菜也就是七樣菜,即蒜子、芥蘭菜、荷蘭豆、脈子菜、茴香菜、白菜、簿荷等,有錢人家還佐以蝦米、魷魚,混合炒熟,然后用幼茶、芝麻、花生、薄荷放入牙缽中用木棍(即擂茶棍)擂細,沖進熱開水成為一缽芝麻花生茶。吃時,以七香茶、炒米花為主,泡上芝麻花生茶。這種茶既香醇可口,也能清熱散寒,驅邪扶正,很受群眾歡迎。這種食譜在客家地方久傳不衰,除年初七以外,平時也很多人愿意仿照這個食譜,采集一些野生苦刺心、啪仔心、烏心雞屎藤之類拌以青菜稱為“客家擂茶”。
四、正月十三迎神、做丁酒
正月十三日習慣叫做“開燈日”,出處未能考究。客家人在這一天習慣是迎神和做丁酒。
迎神,就是把在山間廟里的老爺用轎子抬回村里來,安放在已預先搭好的帳蓬屋里,這種屋叫做“燈棚”。燈棚門面有三個門,兩副對聯,還經過一般的紙彩,四條對聯柱子是用竹片和紙糊成,中間可以點燈。對聯通常是贊美元宵的話。如“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瑣開”之類。
這天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聚集在燈棚前準備迎神。每個家庭主事者都帶著香、提著燈火。迎神隊伍排列是有秩序的,帶頭的是迎神主事,他提著籮格。薦盒和大燈籠。接著是打“三靶連”銃的人,這種三靶連銃在比較隆重的節日特別是祭祀、迎神很通用。再接著就是幾十面旌旗、抬神轎、打鑼鼓的,最后是參加迎神的群眾。轟!轟!轟!三聲三靶連響過后,人們就依次出發,一路上炮聲隆隆,鑼鼓喧天一旌旗招展,燈光閃閃,熱鬧非常。到了神廟里,迎神主事擺下供品、點燃香燭開始請神,各家主事相繼擁入神廟爭先燒香,然后由主事把老爺神主牌捧上轎,吹吹打打地抬回來。安放在燈棚案桌上,此時眾家弟子便用籮格提著紅發粿結成的裸塔到燈棚里來,擺供在神前由主事主持集體朝拜,拜畢,迎神就算結束了。
當天下午,按照慣例,去歲有娶媳婦的,有生男孩的都出錢、派物、派人,到燈棚里去集中做“丁酒”。主要是準備各種菜淆,晚餐各家戶的男丁帶著飯到燈棚里吃丁酒。抗日時期由于物價昂貴,貨幣貶值,按規定派款和公產收入,不能堅持原吃丁酒舊例,改為按各戶男丁分丁酒,由各戶拿回家里去吃。這種例規一九五一年土改后毀棄。
五、正月十五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亦叫元宵節,俗稱“正月半”,這一天下午一時左右,農家開始過節,首先按習俗做三件事:一是到已犁冬的地里揀兩塊最大的土塊,扛回家來,放在大門的兩側,當天晚餐前點燃六柱香,每個土塊插上三柱香,叫做“扛大豬”;二是到竹林里去,砍下一枝農綠有尾的竹尾,拖著回家,插在雞棲上;三是到大麥田里選摘四穗大麥穗插在大門上方兩邊。這些習俗是人們祈求新歲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之意。
元宵夜上,家家男女老幼,還乘著宜人的月色到燈棚里鬧元宵,燈棚里燈火輝煌,除了集體朝拜神靈外,還有煙花、紙炮、麒麟(用竹篾作骨架,以鞭炮、火箭炮、焰火組成的)等,特別是放麒麟更吸引人,一支支火箭呼嘯上天,變成一道道流星,一只只魔術炮發射升空,形成一柱柱淡藍色光柱,與閃閃的炮光點點的紅梅相映,交織成“火樹銀花不夜天”。放完煙花、鞭炮后,家長和青壯年轉向求丁餅活動,求一對月餅到年尾要還三只月餅錢,有時圣筶不靈,還要向神許下串炮、大香、煙花之類愿物,這一許愿,也是明年元宵熱鬧的基礎。
解放后年年放炮、放焰火相繼不斷,唯有求丁餅這一陋俗廢除了。
六、正月二十天川日及其前夜送丁
二十是天穿日,元宵到此為止,這一天是送神還廟。在神還廟的前一天晚上,即十九日晚上,是送丁夜,人們照樣抬著神像(牌)敲鑼打鼓,到去歲添了新丁的家里去送丁。凡受送丁的家庭這一晚上一定要備一缽油麻豆子茶,讓孩子們用手去撈,做“撈茶缽”,小孩子撈完茶缽就到新娘房里去,把新娘墊睡的稻草、草席等全部拉出來,撒在劈里、廳里或巷里,這叫“抑眠床草”。這兩種風俗不知有何出處,無法考究。
天川日早上神還廟,叫作送神,禮節和熱鬧場面與迎神相同,只是去時熱鬧,返回時偃旗息鼓。這天早餐戶戶都煎甜裸吃,叫作“補天川”。
七、三月清明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令之一,含有物萬已經蘇醒之意,也叫踏青節。它的前一天是寒食節(也稱禁煙節)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兵敗出逃,介子推從其左右,此時公筶生活極其貪困,到處無法覓食,推只好背著晉文公,剜下自己的臂肉與公充饑。后來晉文公復得天下重為國君,大加犒賞有功之臣,唯推卻無所得,遂隱幣綿山,作龍蛇之歌。晉文公得知,速往求之,推不見,公令左右放火燒山,逼其出見,推至死不出,抱大樹被焚死。公哀之,令民眾在其放火那天禁煙火一天,紀念這位恩人。由于禁煙火,這一天民眾只得吃冷食物,故又名寒食。后來人們常在三月清明前后到野外踏青,祭掃祖宗墳墓叫“掃墓”。清明這一天人人都帶著一家兒孫,扛著鋤頭、帶著鐮刀,拿著祭品,到自己祖宗的墳墓去,拔掉野草,除去經年積污,撒上白色紙條,擺上五牲麥粿,點上香燭,參拜祖公,以示紀念。有嘗產較多兒孫的祖公,大家約定清明后的一天,總之不要超過農歷三月,一齊去墳掛掃,并在墳前聚餐,叫作“上墳”。
新冢三年不掃墓,它的第一次掃墓定在每年春分日,墳頭撒上五色紙條,還插上一支粘有五色紙條的竹尾。
八、五月端陽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陽,俗稱五月節。
這個節日客家人除了辦些較為豐盛菜席外,主要特點是每家每戶都有包粽仔和炒面。粽仔按其式樣分為成磚的叫“基裸”,糯米浸咸用葉子包成三角狀的叫“三角樓”。包成長形四棱狀的叫“牛腳粽”。粽仔含有純咸,可以消暑解腸胃中積熱,作為夏天輔助食品很受歡迎。
五月節的民間風俗有二:一是家家戶戶門上插榕樹葉。相傳這是唐朝遺風,唐僖宗乾符年間黃巢起義,群眾走亂,有一婦人揩一小孩和牽一小孩而逃,路遇黃巢,問其故,婦人說:揩者亡叔之子,叔已死,必保其后,牽者己生之兒,己年輕,丟失可再生。巢聽后受感動,叫他回家在門上插上樹枝作標志,保她安全無事,婦人回家告以鄉民。果然,黃巢令軍士對插有樹枝的人家秋毫無犯,鄉民得以安寧。后人成為一種習俗相傳至今;二是午時灑雄黃水以消邪氣,擔午時水,以備經年之用。到了正午十二時,家庭主婦到井里或大河里擔一擔清水回來,裝在清凈的瓷罐里,作為一年的冷飲用水。說也奇怪,這種水放至終年,不生蟲、不腐臭,清澈透明,群眾用它攪咸梅仔水,以消暑解渴。
九、七月“盂蘭盆”會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八萬客家人習慣在這一天舉行“盂蘭盆”會,俗稱施孤”,“盂蘭盆”是梵文譯意“枚倒懸”之意,是佛教徒為追薦先平先祖所舉行的一種佛教儀式。據《盂蘭經》說:目連其母死后拯苦,處于倒懸。連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夏日安居終了之日,即是農歷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即可解脫。至梁代,民間仿效,世代相傳為俗。這種施孤,按習慣是一連舉行三年,然后間歇三年,如此循環往復。
盂蘭盆會是年年在神前用圣筶選總理和副總理及綠首,大凡本地生活較富裕者都會當上副理或綠首。這些人經過一定神的恩準后,由總理及副總理理事,在農歷六月中旬前后開始向預定人家送“綠首”,他們提著籮格裝著紅榜和金花,由兩個吹鼓手吹著笛子送到副理、綠首家里,每戶一張紅榜一對金花,榜文:“謹涓×年×月×日中元盛會,在×神前筶準為綠首(或者副理、大總理)×××先生祿位高陛”。被受送總理、副理、綠首家庭,要派一定款,作為施孤費用。
送綠首后,理事們開始籌措:首先預聘道士5—7人,大戲一至二班;其次請幾位糊紙衣紙花的工匠,預制一些紙衣、紙鞋、紙帽、紙箱等,還糊了二個紙人,一個高一丈八尺,腰圍八尺的,此紙人青面獠,身穿戰袍,命名叫“山大人”,一個高八尺腰圍5尺,穿著唐裝戴著氈帽,叼著煙斗的,命名為“鬼地方”。
到了七月十四日,施孤便開始,孤場每年都在一定地方。孤場北面并排站著2個紙人,座北朝南,孤場南面搭一個棚,叫蘸棚,座朝朝北,二只紙人前擺有香案,紙衣等物。七月十五日,各處鄉民扛著豬羊,包山(用竹作架,用包子圍成)到孤場擺供,由道士領頭,集體祭祀,祭畢,豬羊先拿回去按戶分了,其他供品等施孤結束才能取回去。道士在蘸棚里,輪班坐夜誦念《盂蘭盆經》,有節奏地敲著木魚和玉蝶,吹著“牛角”,一連三天三晚,最后一晚約三時許火化紙衣等物,施孤算作結束,演戲也一般到此為止。
這一活動純屬迷信,1950年毀棄。
十、八月半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意為秋天的中間,因為從立秋到霜降屬秋天,中間六個節令三個月時間,八月十五居中,所以名曰“中秋”。
中秋主要是向親戚送餅,八月初旬開始,凡是自己直系母族親戚、妻族親戚、好友、本族親房長輩,都要在中秋前送餅,最遲不能在中秋后一天。餅以四塊為一包,貼有紅色金字商標。收受餅禮方要看送禮方具體情況而決定收禮還是不收禮,一般細輩送給長輩的都全收,如果細輩家中有長輩或與自己平輩的,就不收或僅收一半。
其次是賞月喝月餅茶。晚上九時許,每家戶把自己買的、親戚送的月餅、柿子、蕉梨等放在桌上,一家人圍著吃餅、喝茶聊天。兒時,曾聽長輩說過吃月餅殺元番的故事:傳說元朝統治階級對漢人壓迫特甚,不準人私制鐵器還限定每三家人共用一把菜刀,后來漢人出了一個朱元璋,領導人民反抗元朝統治,在中秋節利用送月餅之機,把殺元兵之信藏在餅里。中秋晚上,家家賞月吃餅,戶戶都發現密信,于是處處掀起殺元兵,不久元朝統治者被推翻了。
還有一些迷信色彩的活動,如八月十五“關桌神”、“關籮格神”拜月光之類。前者是男的青壯年活動形式,后者是中年婦女的活動形式。
十一、冬節
冬至是農歷十一月的一個節令,通常在農歷十一月下旬。
冬至又叫冬節,是牛的生日,客家農村普遍用粳米粉做菜包子、用糯米粉做湯丸,牛頭、牛角都粘上湯丸,還用大菜葉包湯丸喂牛。人吃了湯丸要算多一歲。因為從十二地支排月令,十一月是子月,子為十二地支之首,從這個定義出發,吃了湯丸就算多一歲了。
冬至祭祀祖宗,這是客家人的一種風俗。這一天除了一般群眾用湯丸、五牲拜祖外,還有對老祖宗同宗各村要按年輪流行祭,輪到祭祖的村莊,同宗人家,家長都要到祖祠里去拜祖,向祖宗舉行豬羊祭,即用全豬、全羊、全雞、全鴨、葷菜、齋菜、薦盒等祭祀祖宗。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在大鑼鼓、銅鐘、三鞭連齊鳴聲中向祖祠行進,好不熱鬧,祭禮在司儀主持下進行,首先嗚金、擊鼓;其次主祭、贊禮、執事就位;三是主祭向祖宗行三跪九拜大禮;四是由執事把一件件祭品端給主祭,向祖宗敬獻;五是向祖宗讀祝詞,也叫祝文;六是由主祭誦讀參祭子孫戶主丁口;七是燒化紙錢奏樂,祭祀告結束。
此外,冬至還有未成文的規定,窮人典當土地、房屋的回贖限在這一天,冬至日晚十二時止,超過這個時辰不能回贖,又要等到下一年冬至日才能回贖。所以窮人典屋當地雖然年限規定,一般三年為期,但地主往往在這一天躲避窮人贖佃,加上籌措贖金因時間短,也很困難,因此,一樁典田個別要拖到十余年才能贖回。
十二、年三十日
每歲十二月三十(小月廿九日),是舊歲的最后一天。叫除夕。
這一天習俗很多,主要是除舊布新、三十晚上圍爐、給小孩老人壓歲錢、燒年火爐。
除舊布新。一大早起來,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把垃圾,廢物搬掉、把家庭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廁所、牛欄、豬欄,雞棲等收洗干凈。早飯后。把舊歲貼之門聯、門神等全部撕去,貼上新的迎春對聯、門神、利市錢,這種門神和利市錢也叫桃符,所以三十日有“桃符萬戶更新”之謂。這種貼桃符的來歷按《山海經》記載:東海渡逆山有一大桃樹,蟠曲三千里,其果枝向東北者日鬼門,萬鬼出入之道,有神荼、郁壘兩神主領眾鬼,如有為害百姓者執之飼虎。黃帝法而象之,用桃樹板畫二門神于門首以御兇鬼。所以相傳至今。解放后人們把這種貼門神、利市錢、變為貼門畫、門字和大門橫批,內容都是宣傳共產黨恩德、宣傳黨的政策及大好形勢。
年三十晚圍爐:三十晚上每個家庭人口都要返回家園團聚,并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備辦一些菜淆,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餐,這就叫作“圍爐”。這一餐,家里有直系公媽、父母的,不管他在哪戶兄弟寄食,都要請到家里來坐一坐、聚一聚。
送壓歲錢:客家人叫“摘年”(澤音)。圍爐過后,有經濟收入的或家長向長輩老人及小孩分送壓歲錢,少的幾個銅板,多的幾個大洋,或者幾元法幣。分的范圍近親老人小孩,鄰里叔侄小孩,親朋老小都得分。
除夕年火爐:年三十,家家糞地里都疊起一個高高大大的垃圾草堆,像一個草的金字塔,叫作年火爐。圍爐過后接近傍晚,就開始燒年火爐,一處火龍騰空,萬家火樹齊開,立即成為一片火的世界。火,在寒冷的冬天.對舊社會缺衣少穿的農民是可親的,特別是小孩子乘著火光趨東走西烤火,好不快意,好似一年辛酸全忘了,存下的只是每個人臉上甜甜的笑意,和心底密密的期待,新年合家平安,生活如火。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