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百年思往
記清光緒陸豐縣官徐賡陛迭事
陳維堯搜集
“天下宰官知幾許,百年思往孰知名。”此二句詩是清光緒年間(公元1878–1880)在我縣任縣官的徐賡陛所作。徐賡陛喜歡上龍山飲酒吟詩,詩作頗多。以前我曾集到一本,可惜在“文革”時期遺失了。使我未能忘記這兩句詩的原因是:作為一個宰官渴望在他任內存點政績,留個聲名,百年以后老百姓思起往事時,還聯系著他的名字。這種思想在舊社會的官僚中,難以多得。徐賡陛確實留下許多政績傳說,這里僅選“巧斷風水”和“仙橋觀魚”二則,以見一斑。
巧斷風水
以前當縣官的巴不得民眾發生糾紛。糾紛發生了,告到縣衙,正是縣官財運亨通、腰包漲滿的時候。諺云:“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社會是非多,衙門官員財源旺。而徐賡陛卻不是這樣,他希望國泰民安,辦事有規矩。他又是一個很有文采詩書滿腹的文人,常常偕些騷人墨客到龍山頂上飲酒吟詩。有一次他詩興未盡,忽接衙門師爺來稟請民眾糾紛訴訟事,請示怎么辦。他問民間糾紛最多的是些什么事?師爺回答:“民間糾紛最多的是風水案。有的告某甲的墳墓傷著某乙墳墓的龍氣;有的告某乙強占某甲的山頭;有的告某村聚眾毀壞某村的墳地……此類風水案占了全部案件的九成。”徐知縣想了想說:“師爺,你把來告的案件,一一登記起來,暫未審理,嚴肅訓示回去,雙方在未結案前,不準起動干戈,誰敢先動手就要嚴懲誰,使之暫時安定。”后來師爺對于此類案件登記多了,僅幾個月不下千宗。群眾意見沸騰,紛紛反映:“整天只知飲酒吟詩,不管民事,做什么縣令。”“官不管則亂,我們亂打起來看那些官兒怎么辦?”師爺聽到了這些話,立即報與徐縣官,請求快點辦案。徐知縣聽后,點頭微笑,好像胸有成竹。諭示師爺傳令,三天后(恰好是過月初一日)升堂辦案,并令那成千案中原告和被告都要傳來審辦。
真是苦死師爺、衙差,一千案中有關系的人不算,單原告和被告合起來二千多人,三天之內要出二千多支傳簽,把二千多人傳到,難啊!又不敢推諉,只念著:“照辦!照辦!”然后面面相覷。心想:辦一件案,要聽原告和被告訴說情由,然后才調解判決,需費時幾天。集中一天把全部案中人都傳來,大家呱啦呱啦地亂囔,怎么辦?!既是太爺命令,只好唯唯諾諾聽令是從。
升堂辦案時間到了,出傳的人都到齊。公堂上示出“回避”、“肅靜”等衙牌,官太爺威風凜凜,頓時鴉雀無聲,太爺厲聲宣布:到場的人都要洗耳恭聽。太爺宣布的內容,一句一句十分清晰。
第一句是:“山是公的”
第二句是:“墳墓先葬先占,后葬的要按規矩辦。”
第三句是:“確定先后葬應按碑記所刻時間為準。”
第四句是:“左三右四,中間十二。”
接著對這句“左三右四中間十二”解釋說:“即是說后葬的不要在先葬的左邊三尺內開穴,也不許在右邊的四尺內開穴,也不許在先葬的中心前后十二尺內開穴。告案雙方都要照此規定辦理,不準違抗。”接著又問:“大家聽清楚了嗎?”
眾人回答說:“聽清楚了。”
“退堂!”
十分鐘內決辦了成千民案,太爺耗了許多氣力,但腰包干癟,沒有一點私賺。卻換來了眾人贊揚,口碑傳代,百年思往,還繞香氣。
仙橋觀漁
有一年的臘月寒冬,徐縣官從龍山喝酒和詩作之后回衙,經過連接東海鎮新舊兩圩的迎仙橋,看見橋下有許多人冒著風霜,赤身裸體,時浮時沉地在水中捕魚,被凍得咀唇發紫,有的赤著下身出現水面,生殖陽具全露,非常難看。有的人嘰咕著:“真不怕羞!”
“他們為何這樣不怕寒冷呢?他們為何這樣粗野,不聽訓告呢?”太爺在轎內揣摩著:“是了,他們為了妻兒能飽肚,才苦干這種勾當,但也要下身有掛,才不傷風化。前己示出不許下身無掛在有多人經往地方捕魚。現在看來,這種行徑還未停止,怎么辦呢?非嚴厲教訓教訓他們不可。”想著想著,下令衙差把他們勒令上岸,帶回縣衙。衙差領令縛押著十來個漁者,十分神氣地吼叱著回衙。
回到了縣衙,令把漁者帶到公堂責問:“你們為何不遵縣衙告示,裸體捕魚?”
“烏烏是字,白白是紙,我不認識它,它不識我。我們斗大的字識不上一籮,怎么知道衙門的文告講什么?”一個漁者回答說。
“我們窮得沒衣可穿,因此才赤體捕魚。”另一漁者說。
“我們的肉也是肉,你們官長們的肉也是肉,誰不怕冷?誰不怕餓?這是不得已呀!”另一個漁者補充回答。
徐知縣聽了訴說,十分尷尬,歇了一會,訓示道:“迎仙僑是東海滘內交通新、舊兩圩要道,行人很多,橋下裸體捕魚,沒有體統,有傷風化,各責二十大板,以示警教。”
眾漁者受打后頗為痛苦,回家難步。縣太爺差人去請來十多臺二人扛的轎,并每人發給文銀二十兩,幫助各漁者調治杖傷和安家生活。做到“威”、“撫”并用。漁者個個感激,不但痛表改過,而且競喊:“徐父母官教誨恩德,千載不忘!”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