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顏躍生 ?張子君
廣播電視大學,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出現的一件新生事物,是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遠距離教學的新型高等學校,是國家培養四化建設人才的園地。
陸豐市廣播電視大學,創辦于一九八四年秋,是全國縣一級建校較早的單位之一,是我市唯一列入國民教育計劃的一所成人高等學校。十余年來,陸豐電大白手起家,五易校址,艱苦創業,其所經歷程——艱難、曲折、輝煌。
一、電大機構
陸豐市廣播電視大學籌建于一九八四年春。是年初,中共陸豐縣委根據上級的有關指示,為提高在職黨政干部的文化素質和管理水平,決定由縣委組織部主持籌建電大陸豐工作站。七月份縣委組織部調縣龍山中學莊紅宣老師、水東中學余研老師和東海鎮新光小學鄭學軍老師正式組建廣東省廣播電視大學陸豐縣工作站,行政上隸屬于縣委干部教育辦公室領導,于九月一日正式上課。十月下旬,縣委調碣石中學校長廖紹禹任電大陸豐縣工作站站長。十一月初,經縣直屬機關黨委批準,建立電大工作站黨支部,莊紅宣同志擔任支部書記。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根據全省電大校長會議精神,縣人民政府同意將“廣東省廣播電視大學陸豐縣工作站”更名為“廣東省陸豐縣廣播電視大學”,定為局級教育事業單位,業務上接受上級電大的指導,行政上隸屬于縣人民政府領導和管理。
一九八七年七月,縣人民政府任命廖紹禹同志為陸豐縣廣播電視大學校長,莊紅宣同志為副校長。
一九八九年五月,根據省政府辦公廳(1988)115號文件精神,縣人民政府決定將“縣廣播電視大學歸口縣教育局主管”。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經縣編委批準,設置電大教務處(股級),一九九四年十一月葉瑞明同志被任命為教務處副主任,主持電大教學業務。
二、校址簡況
一九八四年八月至一九八六年二月租用縣商業局培訓樓二樓。
一九八六年二月至九月租用縣供銷社貿易公司五樓招待所。
一九八六年九月至一九八七年八月租用東海鎮文明旅社。
一九八七年八月至一九九五年六月租用縣農業局培訓樓。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七日縣委縣政府決定在縣教師進修學校內劃地400平方米,與縣電大共建教學樓。同年五月二十七日破土動工,于一九九五年六月竣工。在建期間,省高教局撥款23萬元,支持電大教學樓的建設。至此,電大終于擁有了三至五層樓1200平方米的教學樓舍。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九日經國務院批準,陸豐撤縣設市。九月二十八日陸豐市廣播電視大學隆重舉行了教學大樓落成剪彩暨掛牌儀式,中共汕尾市委書記彭禹賢為電大題寫了“陸豐市廣播電視大學”校名。自此,使數度易遷的陸豐電大校址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三、教學簡況
電大教學,按學歷類歸,分為大專全科學歷和大專單多科非學歷兩類。
大專全科學歷教育概況。從一九八四年九月招收首期黨政管理干部基礎專修科學員44人開始,十一年來,開設了會計學,商業企業經營管理、工業與民用建筑、金融、行政管理、中英文秘書、師范英語、工商企業管理、法學、漢語言文學等十一個大專專業,累計招收學員880多人,共培養了九屆三百多名大專畢業生。在這些學員中,有25%的畢業生擔任了副科級以上的領導干部,還有許多學員是公司的經理和廠礦的廠長。
目前在校生有402人,分屬于三個年級,六個大專專業,十個教學班。
單多科非學歷教育情況。電大在辦好大專全科學歷教育的同時,還采用多種辦學形式,與各有關單位聯合舉辦各種非學歷教育。十一年來,舉辦了香港格林威治標準初級英語、會計師崗位專業知識、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理論與實踐專題講座、婚姻管理干部崗位培訓、會計電算化實用技術、計算機在銀行中的應用、中英文電腦打字、公務員四門公共必修課、辦公自動化應用以及各類應考復習輔導班等。參加學習的人數近三千人,獲各類結業學員二千六佰多人。
四、經費及教學設備狀況
電大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市財政撥款及收取少量的學員學費。一九八四年,縣財政撥款一萬元。一九八五年,縣政府組織召開“關于電大辦公經費”專門會議,暫定電大年度經費為三萬元。此后,電大的辦公經費則根據電大的實際情況有所變動,逐年趨向上升,且能基本滿足電大的正常開支。
一九八四年電大創建之初,教學設備極其簡陋,僅有一部十四時黑白電視機、一部小l/2錄相機、一臺錄音機及二十五套課桌椅。之后,教學設備逐年有所添置。至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八日電大教學大樓落成為止,已擁有汽油發動機二臺,衛星地面接收天線二套、電腦學習機十二部、二十時以上彩色電視機八部、錄(放)像機八臺、收錄機六臺和四百套全新課桌椅。目前,電大已具備了與辦學規模相適應的遠距離教學所需的基本條件。
陸豐廣播電視大學,已走過十余年的歷程,曾經培養了九屆三百多名大專畢業生和培訓了近三千名各類專業結業生、專業骨干,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批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四化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有許多學員還在中央、省、市多家的報刊、雜志、電視臺發表論文、通訊、言論、雜文、小說等三百余篇,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添了精神糧食。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