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莊岐洲
一、龍山中學校名由來
建在陸豐縣東海鎮龍山的這所中學,是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建的龍山書院,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改稱龍山中學,1928年陸豐縣蘇維埃政府撤出縣城后,國民黨反動派改稱為陸豐縣立第一中學,國共第二次合作后的l940年,進步人士梁蔭源任校長,根據學校歷史,改回原名龍山中學,1942年袁卓明任校長時,又改稱陸豐縣立第一中學,至解放后又恢復龍山中學的名稱。龍山中學名稱的幾次更改,反映了歷史政治的變化,也表明它的光輝革命歷史。
1927年初,優秀共產黨員林鐵史任龍山中學校長,在校內培養發展共產黨員,建立了黨的組織。當年,彭湃和地方黨組織領導了三次海陸豐起義,建立著名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龍山中學的大多數師生參加起義和建政,不少人是骨干分子。1928年革命受到挫折,縣蘇維埃政府退往山區堅持,龍山中學這個黨的陣地也隨之失去,但是到了抗日戰爭的1940年,黨又重新掌握了這個陣地,先后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干,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輸送了新生力量。因此,龍山中學的校名,同黨培養青年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的光輝歷史是分不開的。
二、黨到學校來了
1939年9月,抗日進步人士張化如任陸豐縣長,1940年初,黨通過他的關系,安排梁蔭源來縣立一中任校長,接著,黨又通過梁校長,先后安排黨員林鵬江、韓玲、陳雅清、陳頌明、盧少瑛、吳慧芝、梁任飛、呂自憑、鄭學齡、陳性初等黨員來任教職員或讀書,其中,陳頌明是中共陸豐縣委委員。黨通過這批黨員掌握各種崗位,領導學校開展工作。
這個時期能夠在龍山中學建立陣地是有特定歷史條件的。蘇維埃政權失敗后,統治陸豐的國民黨內部有鵠派、華派,兩派爭權奪利,一中校長一職是勝利的派別人員當的。1939年冬,一中鬧了一場反對校長馬斯藏的學潮,馬是華派,這次當然是反對派的勝利。按過去情況新校長應鵠派的人當,可是有張化如來當縣長,所以不受兩派左右,才有梁蔭源來任校長。雖然一中是兩派爭奪的地盤,一個外來人接手,困難當然是很多的,但是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粱校長有豐富的辦學才干,很快克服困難,按時開學,而且為了培養更多青年學子,在原有初中一、二、三班外,還增設一個初一春季班,一共四個班,班主任都是共產黨員,教導主任是林鵬江,訓導主任是梁任飛。學校開課后,校長、班主任辦學認真,老師教學嚴格,言傳身教,課堂一絲不茍,課外關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晚上,內宿生集中課室自修,外宿生自愿到校參加,老師不時到來輔導,還對學生家訪,當時,家訪還不普遍,或者可以說是沒有,所以,老師家訪是一種新現象。這樣,開學不久,就扭轉了過去學校散漫的風氣,師生團結,學生遵守校規,有禮貌,新的校風初步形成。
新學期開始,校名由縣立一中改為龍山中學,梁校長親自為龍山中學校歌作歌詞:“龍山之陽,東海之光,年青活潑的一群,來自四方,團結在一堂,墾此田野,辟此山荒,在暴風雨中生長,在戰斗中健壯,學習工作,工作學習,民主的作風,進步的榜樣,緊張嚴肅。今天是抗日的先鋒,明天是建國的勇將,是摧毀舊社會的戰士,是創造新中國的棟梁!同學們,努力前進,進向那革命的戰場!” 這首校歌寫得非常好,文詞優雅,文字簡潔,短小精煉,實際體現了共產黨的如學方針,歌譜用的是延安抗大的校歌。這首校歌深印在當年每個學生的腦海中,時隔42年,還有不少人能唱上幾段,甚至全首。
為什么要有這個校歌呢?國民黨統治的地方要講辦學方針,共產黨領導的龍山中學,不可能公開講黨的辦學方針,那是國民黨所不允許的,所以就以這首歌掩飾黨的辦學方針。唱歌嘛,你國民黨不能不給唱,抗戰是首要任務,全國人民的要求,至于新中國,什么樣的新?各人可以有不同內容的解釋。校歌沒有講建設什么樣的新中國,只號召抗日,摧毀舊社會,建設新中國,我們可以利用這個號召,做黨交給我們的任務。
當時在龍山中學的黨員,只有一名黨員學生,其余都是教師,成立一個支部,通過在校內外進行統一戰線:工作,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提高學校在社會上的聲譽,并在各項活動中發現,培養學生中的積極分子。
過去中小學教師之間,一般是不相來往的,主要是中學校長教師輕視小學教師。在黨的領導下,以中學校長梁蔭源的名義,主動同小學教師聯系,提議建立中小學教師聯誼會、時事座談會。當時我任陸豐縣委青年委員,在小學任教,從中配合,發動小學教師響應,推動聯誼會的成立,自二月至四月,開過幾次聯誼座談和時事。座談。在密切聯系的基礎上,中小學教師聯合演白話劇。商定農民反對地主和官僚劇情的《五奎橋》。林鵬江為導演,排練后決定在各種紀念活動最多的五月演出,當時曾轟動社會,可是也因此暴露出龍山中學是有政治色彩的,林鵬江也受到國民黨當局的注意。這次演出雖然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但從當時黨的活動方針來檢查,是有“左”的表現。
當年放暑假,過去中小學是各人放各人的假,這次有黨的領導,龍山中學利用假期開展中小學教師聯合活動,學習時事,宣傳黨的抗日方針政策,由于國民黨的封鎖,小學老師看不到進步報刊,對時事政治的認識很差,頭腦空虛,梁校長講時事,內容新鮮,對形勢的分析判斷,很有說服力,小學教師很樂意聽。這個暑假過得很有意義。
三、黨組織在發展中經受鍛煉
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上半年,是龍山中學黨組織大發展的一年,也是經過斗爭鍛煉培養青年的一年。為了培育更多的青年,中學決定秋季除招一個初中班外,還增招一個簡易師范班(簡稱簡師班),實質上是黨借公開的名義,專門培訓青年。
簡師班規定報考對象應是初中畢業或與之相當程度的人。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從海豐派幾名黨員,并團結一些進步青年來報名就讀,陸豐縣委派我投考,中學教務員呂自憑,在初三補習畢業的麥英也到簡師班學習,這個班的主任是梁任飛,所以這個班一開始就有七八名共產黨員,占全班學生數近三分之一,這樣,簡師班的活動,實際上是按照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安排,雖然這個政治情況復雜,還有幾個三青團員,但他們起不了作用。
簡師班為一年制,學習時間短,又沒有正式課本,學校自編講義,于是把毛澤東論持久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論新階段、新民主主義等理論,綜合編成講義,教師講,學生記。這樣還鍛煉學生的速記能力。此外,全校還有選讀課,內容主要是講社會發展史、時事、抗戰形勢,還講解放區和游擊區的群眾運動,八路軍、新四軍抗日戰場、民主建政、憲政運動等等。全校組織新龍山鄉公所,開展實行憲政和訓政大辯論。鄉公所以簡師班為骨干,吸收初中班學習參加,那些三青團學生,死讀蔣介石的書,又沒閱讀進步書刊,不懂黨的抗戰理論,根本無法站出來辯論,所以,大辯論實質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批判國民黨的倒行逆施。簡師班不但學政治,還學軍事,實行軍事訓練,聘鄭建文(中心縣委單線聯系的黨員)為教官,他從縣政府領來20多支步槍供訓練。
1940年冬,以簡師班為主體,在東海開辦四間民眾夜校,辦夜校是實習,將來當好老師,實際也是黨開展青年工作的陣地。當時在橋西鯉魚潭、橋東大帝廟的夜校,黨員學生和進步學生起帶頭模范作用,風雨無阻上課,內容一是教識字,二是教唱抗日歌曲,三是宣傳全民族團結抗日。當時受到社會上的贊揚,也提高龍山中學在社會上的威信。
簡師班的號召和行動在全校起了表率作用,體現了黨對龍山中學的領導。
1940年12月,梁蔭源校長和梁任飛主任帶領全班學生進行漁民社會調查,大家背著行李步行,從金廂經碣石、湖東、甲子,訪問了這四個漁港的漁民,這次調查,學生眼見耳聞漁民受封建勢力和國民黨政府的殘酷壓迫剝削情況,如漁民結婚,地霸或官吏要享受“初夜權”,至于平日的欺侮就更不用說了。學生們登上漁民的家——小艇,和漁民促膝談心,漁民說:“我們一生人沒有見到讀書人來家做客,現在讀書人到家,不管小艇在水上飄動”。學生活動期間,還同這些漁港的小學教師和社會青年開多種形式的座談會,和各界取得初步的聯系。這次社會調查,使學生認識社會的黑暗,受到了一次具體的階級教育,灌輸學生要起來摧毀舊社會的思想,也培育學生深入作社會調查的能力,而師生背行李徒步,如同行軍,也是一次很好的鍛煉。同時,龍山中學的優良學風也在四港傳播,擴大學校的影響。
關于新龍山鄉公所,一般學校有成立學生會,但龍山中學卻不成立學生會而成立“新龍山中學鄉公所”。鄉公所是國民黨政府的基層政權,一個縣轄若干區,一個區轄若干個鄉,鄉下又有若干個保,加強其統治。那時國民黨政府貪污腐敗,鄉公所也是同樣。把學生會改設鄉公所有二個含義:一是以建立一個沒有貪污腐敗,沒有舞弊,沒有壓迫民眾的“鄉公所”來影響當時的鄉公所,所以成立時提出“建設一個沒有貪污腐敗的民主抗日、廉潔奉公的鄉政權”,這是很有現實政治意義的;二是培養抗日的鄉干部人材。以全校作為一個鄉,叫“新龍山鄉公所”,以班作為一個保,在全校選舉鄉長,在全班選舉保長,選舉采用無記名投票。選舉時,校里的三青團要當鄉長,掌握學生的領導權,所以是有斗爭的,不過,各班已有黨員,團結了一批進步學生,支持黨員候選人的同學占優勢,在人員安排上,我們運用策略,不搞清一色,三個干部中安排一個給三青團員當,新龍山鄉的鄉長一正二副,鄉長和一名副鄉長是共產黨員,一名副鄉長讓三青團員當,所以順利地產生新龍山鄉公所,黨掌握了公開機構領導學生,這場選舉使黨員學生學到了不少知識,增加斗爭經驗。
運動會的舉行。1940年九、十月間,全校舉行體育運動會,這是為反對國民黨和三青團在學校發展黨團員的策略而舉行的,不是一次平常的體育運動會。
1939年當國民黨陸豐縣黨部書記長的葉子弼,為加強對龍山中學的思想統治,1940年初就到中學任公民課老師,同時縣三青團也派三青團區隊長黃建勛來當童子軍教官。他們一是在學校宣傳蔣介石的三民主義;二是要在學校發展國民黨員和三青團員。他們經過一些活動,吸收了幾個學生參加了三青團。下半年他們以紀念雙十節(辛亥革命)為由,在學生中號召年紀大的參加國民黨,年紀小的參加三青團。葉子弼拿著入國民黨的表格,上公民課后,把學生一個一個叫上講臺領表,還給大家講了一番參加國民黨的屁話,學生為不失他的面子,避免他加罪,表還是拿了,黃建勛也如法炮制,給低年級學生發入三青團表。
黨支部已事先掌握情況,研究了斗爭策略,認為公開對抗不利黨的工作,決定采取推、拖、轉的辦法。然后在同學談論時散布,如說,學生求學的時候,要專心讀書求知識,不要什么黨派,去參加政治活動,影響學習時間,或說,問過父母,父母要我們好好讀書,青年人不懂事,不要參加什么黨派,要參加,將來讀書出來,到社會辦事才考慮。這就是推的辦法。其次拖,表格拿后借口功課忙不填,有來問就說忘記了。
為了拖過雙十節,支部決定舉辦學生體育運動會轉移方向,開了籌備會,安排各班的訓練項目,強調不要影響功課,要利用禮拜天訓練,同時造輿論聲揚,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籌備訓練來,到了10月10日前,運動會舉行,一拖就過了雙十節,運動會結束又來個評比,到了12月中旬,簡師班到沿海做社會調查,很快就放寒假。這一推一拖一轉,學生就沒有一個參加國民黨或三青團,我們勝利了,葉、黃兩個頭子計劃落空,當然就不高興了。
四、學校遷移
1941年初開學不久,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海陸豐的氣氛緊張,各機關團體在準備應付,在黨的領導下,學校決定動員學生,如日軍登陸,即隨校向山區撤退。3月25日傍晚,由校長帶領內宿生和部分外宿生,經后壁洋、蕉坑、大安,經一夜奔波到達河口,第二天午后經北溪到東坑水唇,當日,日軍侵入東海。到水唇后經過研究,決定學校轉入上沙繼續上課。教師陳頌明、陳雅清、吳慧蘭、總務鄭學齡和我及余立夫共六人回前線找在陳少岐聯隊大隊工作的黨員馬聲達,爭取陳少岐武裝抗日。
這次學校能順利撤退到后方上課,主要是有黨的領導。黨員中有在東江抗日游擊隊作過戰的老師,他們對行軍有經驗,隊伍以班為單位組編,有黨員學生骨干作用,有組織有紀律地活動,整個過程沒有一個人掉隊。所以這次學生遷移是黨領導下對學生的鍛煉和教育。
五、建校和護校
日軍撤退后,學校遷回。這間中學原來就校舍簡陋,圖書缺乏,國民黨政府也沒有撥款建設購置,日軍占領期間又遭破壞,學校的門窗被日軍拆得稀里巴爛。為了修補教室門窗,學校決定組織學生演話劇,義演籌款。學校采用向政府官員殷商富戶送票和自由購票相結合的辦法。龍山中學又在群眾中的威信很高,義演籌款得到廣泛的支持,演出時有一千多人觀看,所以取得很大成績。
但期間也發生事故,演出時,有一個國民兵團第四中隊的班長強沖入場看霸王戲,新龍山鄉公所把他抓起來,交給觀劇的縣政府軍事科長,結果這個班長受到懲罰。這事發生后,在地方反動勢力煽動下,第二天,第四中隊有20多人穿便衣,散布在馬街頭的街邊巷尾,尋釁打學生,一年級有個學生王獻長路過,竟被他們毆打受傷。學校得知消息,校長梁蔭源和教師陳頌明(縣委委員)即到縣政府找縣長張化如交涉。新龍山鄉公所領導學生組織起來護校,并計劃組織小分隊,上街保護學生安全。學校對學生非常關心愛護,向學生講明,這事由校方向縣政府和團管區交涉,一定會保障學生安全,勸學生正常上課,張化如接受學校的要求,對第四中隊肇事人員進行懲罰,把全中隊調往甲子駐防,更命令不準回縣城,經過一周的交涉處理,事件平息。從這件事的經過和解決,顯示在黨的領導下,全校師生團結一致,領導關懷學生,學生遵守紀律,所以能取得斗爭的勝利。
六、黨的組織建設
在中共陸豐縣委直接領導下,經過1940年上半年的工作,黨員教師和同學關系密切,掌握了學生的政治思想情況,增設簡師班,地下黨輸送一些青年黨員就讀,開始在學生中發展黨員,建立學生支部,一般是一個班建一個支部,支部人數不能多,只有二三人,個別班如秋二班黨員多,就建立五六個支部,這樣是為了保密和有利活動。
從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上半年,是學生黨員大發展的一年,得簡師班有王鏡清(王文)、朱耀庭(朱重);秋三班有余復群、陳伯強;秋二班有余立夫、鄭光雨(鄭劍)、葉文楷(葉虹)、藍鴻年(江水)趙德全、陳英魁、吳炳霖、陳萬鑒、王獻芝(王釗)、王復材;春一班有薛啟民、莫強(莫揚)。
黨采用邊發展黨員,邊培訓,邊建立支部,當時派我為支部指導員,專門負責輪訓黨員,凡是新黨員都經過一周左右學習黨的基本知識,簡師班和初中班的學生黨員都參加,分期學習。1940年寒假期間,縣委在葫峰開設黨訓班,龍山中學也派一批學生黨員參加。
支部建立后,過組織生活很嚴格,一周一次生活會,內容是談自己學習,學生的思想動態,怎樣團結同學等情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強調遵守保密紀律。有不好表現的,就要在會上作自我批評,有什么事都向組織匯報,而且學習認真努力,除學課本外,還學習社會發展史、哲學、黨的建設等。當時每個黨員都是一條心為黨的工作而奮斗,黨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從不講價錢。日軍入侵時學校遷移過程就是黨員覺悟高的集中表現。黨員隨校遷移或有任務留下,都服從組織安排。學校遷回東海后,縣委派才十六歲的黨員學生莫強上紫金藍塘送信通知校長梁蔭源回來主持復課,小莫年紀小,要走山路,又不懂客家話,困難不少,但他在黨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鼓舞下,克服困難,終于完成任務。
七、長期堅持,為黨培育干部
1941年,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波及陸豐,當年張化如棄職,吳今任縣長,龍山中學黨組織的斗爭轉變策略和方式,部分暴露的黨員師生先后撤出,先是教師林鵬江、韓玲、麥英等,隨后,梁蔭源校長、陳頌明老師和我也相繼撤出,加上第一屆簡師班黨員學生王瑞、王鏡清畢業后往南塘、八萬任教,海豐籍學生回縣。原來全校二三十名黨員,至此減少了許多。黨的主要任務是堅守陣地,通過張化如任命梁任飛為校長,又安排黨員潘思奇任教師,和原來黨員教師陳雅清、吳慧蘭等共同堅持,未暴露的學生有的轉入第二屆簡師班,秋二班的黨員繼續讀三年級,所以1942年粱任飛離開,新縣長吳今派袁卓明任校長,校名也改為陸豐縣一中,但黨員學生仍繼續活動,年年相傳,一直堅持至1949年全縣解放。
龍山中學不但長期保存黨的陣地,而且許多黨員為全縣黨的發展和抗日及解放戰爭作了重大貢獻,有的為黨的事業獻身。如朱耀庭同志,1945年參加東江縱隊第六支隊,日本投降后,他任改編后六支隊的黨務委員會委員,當年12月22日,他單獨從海豐山區下平原聯系部隊,夜宿陶河嶼仔村,被來圍鄉的國民黨一八六師打傷,在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聲中,被敵人殺害。陳伯強同志,1945年冬任陸豐縣委宣傳委員,1947年參加海陸豐人民自衛隊,當年12月,他所在隊伍宿可塘東坑口村,被敵軍包圍,突圍時犧牲。王鏡清同志,日本投降后任海豐縣委書記,隨東縱北撤,兩廣縱隊南下后,任廣西白色地委委員兼地委辦公室主任,于1953年病逝。
龍山中學的黨員學生畢業后,分布縣內各地成為建立和發展黨組織的骨干,如1940年以前,只有東海、大安、甲子有黨的組織,l941年下半年簡師班和秋三班畢業的黨員在各地開展工作。河口、碣石、南塘等地都建立了黨的組織,一些原有的黨組織由于增加新鮮血液,也有所發展。
1940年和1941年,國民黨開始刮起反共逆流,黨善于審時度勢,在龍山中學發展組織,建立陣地,促進教學,推動革命形勢,校長教師,辛勤傳輸革命思想和文化知識,學生努力學習,樹立革命理想,很多成為摧毀三座大山的勇將,建設新中國的棟梁,在陸豐歷史上寫了光輝的一頁。現在黨正領導全國人民奔向小康社會,祝愿龍山中學師生,發揚革命傳統,努力前進!
龍山中學,我永遠懷念您!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