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沈澤江
白沙鄉又名碧岸鄉 , 因鄉里面對碧波粼粼的大海灣——烏坎港口而得名。這里是我的出生地。童年時,常聽老輩人講述代代相傳的宋帝昺來白沙的故事,至今記憶猶新,有幾則略敘于后。
地師的斷言
碧岸鄉創基于南宋國祚將傾之時,開基始祖銳叔公和余氏老祖媽生下二世高祖開碧公,開碧公兒孫眾多,分枝甚眾,現嫡傳裔眾數十萬人,分布在粵東乃至雷州等地。本鄉才有萬余人,全都姓沈。
開碧公逝世時,三世祖請來地師把他安葬在本鄉后山頭北側,與本鄉祖祠同一方向,靠近埕路門。下葬前,地師問沈氏后人:“這個地是好地,以后兒孫能見到皇帝。你們想一人一人見到皇帝,還是全家見到皇帝?”眾人想都不想,說:“當然要全家見到皇帝。”
后南宋末代皇帝趙昺等一路南逃,來到碧岸鄉時,村里第四代人剛剛出世,全村老幼都出來見駕,果然都見到了皇帝。老輩人議論這事都說:“地師說話總是說一半留一半,留著啞謎讓人猜。想想,一人一人見皇帝,那不是代代出卿相嗎?全家人見皇帝,見了也就過去了。真懊悔呀!”
護駕崖門
回首歷史幽深處,南宋王朝被蒙古貴族統治集團所覆滅,是一出歷史悲劇,而這出悲劇的許多場景,就發生在陸豐這一角舞臺上。其中,在我的家鄉——白沙,就曾演過一幕,悲壯之歌在白沙人民中世代傳詠。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京城臨安(今杭州),南宋小朝廷逃到福州,由張世杰、陸秀夫等擁立趙昰為皇帝,改元景炎。然后從福州乘船經福建沿海至廣東饒平、南澳、潮陽等地,于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二月來到今陸豐甲子,駐軍石壁山(后改稱大膽山,又稱待渡山)。我三世高祖沈功隆公,先是聽到元兵入主中原,到處焚燒劫掠,非常殘酷,心中已是萬分氣憤,時聞說宋帝的船只已泊甲子門,立即變賣財產,帶同家丁前往甲子勤王接駕?;剜l后,讓宋帝駐蹕鄉里祠堂,即永錫堂。功隆公以我家鄉最肥美的池烏魚,充作御膳。廚師很土,沒有好好處理池烏魚,只把它去掉腸肚,切成二段即煮。然少帝食之,深感其味佳美,嘉之曰:“玉飯金湯,子孫世世功郎?!卑咨碁豸~也因此名聞遐邇。席間,宋帝昺(1278年五月即位,年號祥興)欲找烏魚的中段來吃,找不到,說了句話:“沒中段的?!焙髞?,白沙鄉四周是大厝好厝,中間是破厝矮厝。人們說,這正是應了皇帝的話——“沒中段”。
宋室易祚主南奔,丁丑移駐白沙村。我三世高祖沈功隆公全力為部隊補充給養,廣募民夫,誓死勤王扶宋,奏請隨駕西征作戰。宋帝準之。而且,宋帝感我沈功隆公勤王扶宋之情切,封沈功隆公為迪功郎欽賜世襲大夫,三世祖媽謝氏也被賜封為冠帔世夫人?,F存有老神牌以記其事。之后,我三世高祖隨軍護駕,轉戰南北,最后戰死新會崖門,是為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事。功隆公的忠勇愛國精神為族人世代傳頌。如今,我鄉自然村龍珠埔后的蜈蚣山中還有三世祖的衣冠墓,永錫堂中立有碑曰:“迎帝舊址”。
三中爺請戲
宋帝昺駐蹕白沙鄉之前,有一天,老永豐班的戲爹來鄉里找老大、總理,質問:“為什么不派人到青螺港接戲襄?”總理與老大都甚愕然,問道:“誰請你們的戲?”為了證明鄉里確實有人請戲,戲爹繪聲繪色說有三個人模樣如何如何 , 提 著一把韭菜 ,自稱是代表白沙鄉來請戲……有一位總理忽然拍著大腿道:“莫非是三中爺去請戲?”于是,大家一齊來到村頭奉祀三中爺的三山國王廟,進去一看,不覺驚叫:“真的是三中爺顯身。”原來三中爺塑像和戲爹所述的形象一模一樣,而且手中真的有一把韭菜……總理只好立即派人去青螺港接戲襄。
宋帝昺來后,白沙老大和總理才恍然大悟,原來三中爺請戲,是給皇帝請的。
浮烏陣
宋帝昺由甲子門到白沙鄉,傳說一路有媽祖林默娘保駕護航,于是宋帝敕封林默娘為“靈惠夫人”,并下詔建靈惠廟——就是現在白沙鄉里的媽祖宮。該宮經歷代修茸、重建,而成傳播媽祖文化,弘揚扶危濟困精神的重要場所,并衍生出浮烏陣(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天氣征兆)時媽祖庇護村民等傳說。
卻說白沙前約莫10里許,有一片咸水(海)和淡水(溪)交匯而成的淺水灘、爛泥地,白沙人常常在夜間到這里摸蝦。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有一夜,烏坎港口吹來急風,接著落海笨就來了,和山區的落山笨一樣,大風絞得天昏地暗,伸手不見五指,什么方向都辨不清,潮水又不斷上漲,驚人至甚。其時,一大群摸蝦的村民驚呼亂叫,呼聲此起彼落,嚷著浮烏陣啦!慘啦……,聲音如雷貫耳,震天動地。忽然,有人喊道:“媽祖救命,媽祖救命……”。說也奇怪,話音剛落,鄉里的靈惠廟(媽祖宮)放了一道強烈的電光,像大手電一樣照過來,給大家指明了一條回家的路。大家一邊說有救了,一邊提著蝦簍,貓著腰,花腳走,花腳走,朝著燈光的方向,約莫一小時,順利回到了家。在家中掛念的老老少少聞知此事,都狂喜地嚷道:真是媽祖顯靈,救了大家的命啊!
自此以后,鄉里人對媽祖更加虔誠,媽祖廟的香火越燒越旺,至今從未間斷。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