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蘇香
“又是新年炊粿時”。在海陸豐地區,每年新年頭初舊年尾,家家戶戶都要輾米炊粿,這是海陸豐地區逢年過節的一種民俗風情,炊“甜粿”便是其中一樁。
按舊習俗,新年炊“甜粿”得選擇良辰吉日,同時,要在蒸粿鍋蓋上,放置“五谷”“抹草”等吉祥物,以避邪氣。按當地人的傳統說法:今年甜粿炊得如何將影響到來年的運氣好壞,況且“甜果”又稱“年糕”,頗有“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高”之寓意。因此,新年炊“甜粿”這一習俗,在海陸豐人心目中,是一件不可等閑視之的大事。甜粿一般作為祭祀先祖、敬拜神明之供品。而未經祭祀首禮的甜粿,家人是不可擅自提前食用的,否則,被視為不敬。不過,本年間有喪事人家,卻可免去炊“甜粿”這道工序,理由是喪事人家有穢氣,不能沾神圣之物。
由此可見,新年炊“甜粿”是海陸豐人迎新春、慶吉祥一項不可缺少的風情民俗,此俗由來已久。據民間傳說,其來源與戰國時的吳國大將伍子胥有一定關聯。
據傳戰國時期,吳王闔閭伐越,越國敗后,越王勾踐被吳囚牢役使三年后,獲釋回越。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數年后,發兵伐吳,吳國敗亡。而此前,吳國大將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闔閭的兒子)殺死勾踐,以絕后患,但夫差不僅不納忠言,反賜伍子胥利劍自盡。伍子胥臨終對部下說:“國將敗亡,饑荒之時,百姓可挖城三尺,以解饑困”。原來,身為楚國人的伍子胥投靠吳國后,見到吳國君王夫差日夜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他料定越王勾踐會伺機奮起發兵復仇,那時吳國將生靈涂炭……于是,便悄悄派人在城墻腳下,用糯米粉攪紅糖湯加壓蒸制成城墻磚塊,這種磚塊堅固無比,可以食用,長年貯藏不易變質。
果然數年后,漸漸強盛起來的越國,在越王勾踐率領下,發兵攻打吳國,吳國敗后,百姓紛紛逃難,餓殍遍野。這時,有個士兵記起伍子胥臨終之言,便率眾來到城門外挖墻,當挖到三尺深時,果然挖到了又紅又甜,可以充饑的米磚塊,這種米磚塊便是最初的“甜粿”。
后來,南方地區為了紀念伍子胥砌米磚救百姓的功德,便在每年新年來臨之際,家家戶戶用糯米粉攪紅糖湯蒸制這種磚塊狀祭神祀祖。久而久之,經過年代變遷和加工改良,把甜粿“磚塊狀”改制成“圓型狀”。同時,在配料上也加以改進,即在原先用糯米粉蒸制的基礎上,再滲進硬米粉,這樣做起來的“甜粿”口感更勝一籌。
海陸豐地區原是古越國(即古閩越國)的一部分,屬古百越之地,因此,海陸豐人承傳百越荊楚之一的傳統習俗文化——新年“炊甜粿”便理所當然了。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