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碣石五色獅采風
黃俊杰
起源于明朝、充滿大氣寓意深刻的陸豐碣石五色獅,是我市地方特色非常濃郁的、絕無僅有的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2009年11月,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軍隊傳播到民間的燈獅舞
碣石五色獅是一種集繪畫、造型、舞蹈和燈光設計等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兒時就聽說過,這種藝術最早來之于明朝時碣石衛駐兵軍旅的娛樂節目之中。
獅子被稱為百獸之王,彰顯著一種英氣霸氣和強大的力量。據史料記載,明初開始,倭寇對我國沿海進行侵擾,從遼東、山東到廣東漫長的海岸線上,到處剽掠,我國沿海居民深受其害。當時,碣石衛駐軍為了鑄牢軍魂、壯大部隊的軍威、展示軍人的雄風,為了鼓舞士氣、激發戰斗精神,為了瓦解敵軍、對敵展開心理攻勢,打擊倭寇,保衛海疆。同時,暗喻得天所助,吉祥永隨,獲得勝利,在娛樂中就用“五色獅”舞。可能因為具有喜慶氣氛和較強的觀賞性,爾后便逐漸從軍隊傳入到民間,被人們接受,并慢慢地在民間傳承下來。
坎坷的傳承注釋著多彩的記憶
碣石五色獅是碣石一個最富有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節目。它既融洽了外地舞獅特點,又獨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當地人文精神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
清光緒年間,劉永福任碣石鎮總兵時,極力提倡開展“五色獅燈舞”活動,這使“五色獅燈舞”活動在民間達到極盛時期,一直延續到民國期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五色獅一度冷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間文化藝術的不斷發展,碣石五色獅恢復表演活動并擴大表演規模;1996年應邀參加了亞洲帆板賽開幕式,同年參加玄武山元山寺一百周年重光慶典廟會;2005年參加泛珠三角民間藝術節暨經貿活動文藝巡游;2006年參加玄武山元山寺110周年重光慶典廟會,2010年碣石“五色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廣大觀眾的好評和有關專家的肯定。2011年11月,玄武山旅游區“五色獅”隊被東莞長安鎮邀請參加“長安鎮第四屆藝術節文藝,同年又代表汕尾市赴韶關參加“2011年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盛大開幕演出。
“五色獅燈舞”成為慶典活動、節目娛樂中不可缺少的品牌節目,近年來更是經常參與地方文化藝術活動、經貿活動等的文藝巡游,很受群眾、投資客商和港澳臺同胞的歡迎與青睞。
火燭通明舞動著流光溢彩
碣石五色獅的造型特點是:獅身高2.8米、長3.2米、寬1.2米。目如銅鈴,鼻似噴火,張開血盆大口、鋼牙呲露,兩耳外伸、彩帶飄飄,鬚毛劍張,尾巴高翹,四肢壯碩,整個是高大威猛的形象。
在藝術制作上,全獅分獅頭和獅尾,獅腰三個部分。獅身用竹篾扎成骨架,再用薄棉紙或絹布裱上,然后分別用不同色彩美化獅身。空空的獅身內,安插了特別制作、有專門裝置的燭火。獅腰由12個竹圈連上絹布而成,柔軟且具彈性,可作前后左右側活動;獅頭和獅尾各裝竹桿一支。五只雄獅分別涂上青、藍、紅、黃、深藍五種顏色,故稱五色獅,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和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涵蓋了天地萬物,體現出中國文化特有的五行五色五方位的哲學意蘊及其人文表現。
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碣石五色獅總教練施勇說,制作的五色獅老藝人都過世了,有的老藝人沒有收徒弟,沒將手藝傳下來。目前只有老藝人陳天送的兒子陳填懂得這門技藝。現在搞一棚五只獅表演需要10多萬元。
舞動時,每只獅子各配6個舞者,先由其中2人進行左右或上下地舞動,另4人分兩隊跟隨及時輪換。舞者手拿著竹桿頻頻舞動,舞獅頭者還要有節奏扭轉竹桿,使獅頭左右搖動、自由顧盼,活靈活現。舞獅的套路主要有“一條龍”、“麻花辮”和“走圈”等。舞時配有大鼓、大鑼、大嗩吶等樂器伴奏,又有幾個表示喜慶的“大頭和尚”等來回穿梭伴舞。整個隊伍達60多人,場面生動活潑、氣勢如虹、十分美觀。特別在夜間表演時,獅身內的燭光更令五色獅光彩奪目,觀眾就會看到五彩繽紛的光芒在眼前交融蕩漾,流光溢彩,像在彈一曲光的交響樂。因此五色獅所到之處,人們鞭炮齊鳴、喝彩助威,完全沉浸在快樂中去了。
舞動五色獅需要力氣,因而那些揮桿的舞者清一色是青壯年。“別看我們像是舉著獅子在走路一樣,要練習這樣的動作與步法也得費較大的勁吶。” 碣石五色獅總教練施勇對記者說,并不是有力氣就可以的,這里還需要技巧。現在,年紀大、懂技藝的舞者,他們都不想再舞獅了,新的青年人挑選進來后,我們就必須培訓他們。我們目前采取以老帶新的做法,讓現在舞獅頭的帶舞獅尾的,讓舞獅尾慢慢鍛煉最后接替舞獅頭;新進的,我們就教他們左右或上下揮桿的動作及節奏,再教他們走“一條龍”或“麻花辮”或“走圈”的不同步法,讓他們由生疏到熟練,由熟練到靈巧。不僅如此,還要叮囑舞獅頭和舞獅尾的表演者保持步調一致,動作規范,配合默契。這樣一批接一批地帶出來。施勇稱自己至今已培養出多批的舞獅隊員了。
美在舞動,力在迸發,碣石五色獅送給觀眾的是一種獨特的、又類似崇高美的享受。
在美的欣賞中寄寓深刻的文化意義
獅兆祥瑞,民間把五色獅稱之為“瑞獅起舞,五彩呈祥”。民間對五色獅的精神寄望與當年軍隊舞五色獅的初衷并不相同,他們是為了祈求一方鄉土平安吉祥,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過上太平幸福的生活。因此,五色獅從原先的壯軍威、顯力量、展勇氣演變成為民間慶典活動、節日娛樂中不可缺少的舞蹈樣式;演變成為碣石人民向往太平盛世,希望吉祥平安的精神寄托,同時也成了一項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營造喜慶、歡樂、祥和和健康的社會氛圍。因此, 每逢春節、元宵等傳統佳節或舉行喜慶活動,五色獅便是碣石群眾必須進行表演的主要節目。
碣石五色獅可以說是具有當地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的一個統一體,是充滿這當地人民的思想、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由于五色獅具有的文化集體性與認同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當地人民的一致性,增強了集體觀念,強化了和諧精神,塑造了美好品格,集中展示民俗文化藝術的精神實質。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