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探訪“中國古村落”陸豐大安鎮石寨村
黃俊杰
近日,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中國古村落”,成為汕尾的唯一。而此前,石寨村因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也是汕尾市唯一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奔著這充滿魅力的美麗光環,我走進了她豐富多彩的形象里。
奇特:古而特色顯著
說石寨村“古”,是因為它始建于唐武德年間。明末黃氏族人入住,其后諸姓陸續遷出,只余黃氏一姓。黃姓于城寨東面約四里處用時十八年增建一城寨,名為“和安里”,俗稱“新寨”。
我驚詫于石寨村奇特而罕見的地形。只見古老的石寨城坐落在一座從方圓十里之平坦谷地中間突起的、形如雄獅般的小山崗上。城門上寫著“石城”兩字,城高約十米,環山而筑,宏偉雄渾,宛如一只銀環掛在雄獅的頸項。石寨人黃懷智曾描述:“城前有湖波如鑒,湖外小山形如覆釜,肅然列案;周遭峰巒拱護,端正雍容,有如王謝子弟依儀而列;城外樹木森森,奇花異草不下幾百種;鶯啼雀噪,好不熱鬧。正是鳥語花香,四季宜春,置身石寨村中,如入桃源仙境。”
我驚詫于石寨村城內構造布局的奇特與巧妙:在寨城內制高點的巷道旁,有一漆黑巨石,鈍圓肥碩,狀若蜘蛛。周圍巷道都以此石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性縱橫分布,迂回交錯,四通八達,使整個城寨在布局上成了一張巨大的蜘蛛網。城內民居,有依寨墻走勢呈圓形而筑;有依山勢高低而建,層疊有致,秩序井然。兩路中間一條依山勢而筑的主村道環穿全村,村內三街六巷次第相連。而處在同一樣層面的房屋,分列兩邊,門戶相向,互為顧盼;巷道的兩端筑有院門,與環城巷道相連,互為牽制。若遇外敵或盜賊闖入,兩端院門關閉,即可甕中捉鱉。使整個城池成為一張“安全大網”。
我又驚詫于石寨村地下排水系統設計的科學與獨特。留心腳下走過的以條石鋪砌的巷道時發現,石板下隱約可見又深又寬的排污暗渠,因山勢呈螺旋形狀。各暗渠由高到低匯入環城巷道主暗渠,再流向寨外直通鑒湖。倘若碰到淤塞,即翻起條石,清理便極為方便。排水系統設計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石寨村對風水學的講究與實踐,深刻領會到 “天與人”保持和諧與科學關系的內涵。
專家考證說,石寨村歷史文化古跡保存較好,民俗與宗教信仰等古村文化信息豐富。村落具有典型的閩南圍寨特色,又有客家圍屋的風韻,是潮汕文化與客家文化交融的產物,也是代表性的潮汕古村落。
活態:古而生氣勃勃
這里很古,但彰顯勃勃的生機和朝氣。
石寨村像一個圍屋城堡。踏著一條蜿蜒而斑駁的石板小徑,沿著石寨村高低不平、窄窄的巷子里穿行而走,我們看到,一些房子還貼著春聯,有些過道上還曬著大人與小孩的衣服,電線像蛛絲般在屋檐或屋頂上向四面八方伸去,把光芒帶進了略現幽暗的屋里。我們走進一戶敞開大門的人家,屋里走出一位灰白頭發的老人,他很熱情地用生硬且含著地方方言的普通話對我們說:“你好!請進來喝杯茶!”我們在他家歇歇腳,喝著他那淡淡的鐵觀音茶,外面街市的喧囂和一味的燈紅酒綠,都被我們遠遠地拋擲了。
告別這樸實的老人,走在這古村落的狹巷里,迎面而來的人,都微微掛著笑容。我仿佛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久遠的歷史,在他們的腳下看到了走動的歲月,在他們的眼里又看到了自豪和享受。他們將自己的感情涂抹在這里,他們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這里,他們又將希望寄托在這里。因而,這里不是一個只有擺設意義的純粹的古村落,而是一個活態的古村落,到處充滿著張揚的生命力。
意蘊:古而精神豐富
這里很古,但溢滿積極的文化意蘊和人文精神。石寨祠堂的一副對聯可以為證:“士農工商認一字皆吾家肖子,禮義廉恥全四濟方為斯世完人”。
在它那深邃而厚重的文化生成中,我驚奇發現,祭祖文化是石寨文化的“魂”。
當年,石寨的先祖黃易就演繹了一段“忠貞映日月”的壯美故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黃易仕閩,孤忠抗叛,以身殉節。康熙皇帝為表彰忠烈,追贈黃易為福建按察司僉事,賜謚“忠貞”,并親擬祭文。朝廷還遣宮廷畫師將黃易畫像永存,分別在福建及黃易家鄉建祠紀念,享春秋兩祭。祖先創造出來的品質優秀的人文精神,石寨人一脈相承,代代接力,把對祖先的敬念和祖先人文精神的弘揚結合起來,樸實地演變成一種具有濃厚氛圍的祭祖風俗,在熱鬧非常的例式中,充分體現了石寨人重孝、依仁、尚義的儒家思想與文化精神。讓人在觀賞中有所觸動,引發感想,激發斗志,提升精神境界。
我驚奇發現,大倡勤學,鼓勵成才,銳意取進、建功立業,也是石寨文化的“魂”。
石寨人告訴我們,他們世代謹遵祖訓,時刻不忘詩禮,日夜勤事耕讀。明清時曾出過3進士7舉人, 36貢生,幾百名秀才,可謂簪纓滿堂,享有“文墨鄉”之譽。自嘉慶至道光的五十多年里,該村的太學生共98名。而至光緒初期考取貢生、廩生、庠生功名的,不勝枚舉。舊時石寨城門外的廣場曾林林總總豎立了28座各式各樣的旗桿夾。每逢節日,旗桿上升起繡著各種功名的旗幡,蔚為壯觀,成為當地著名的人文景觀。
真值得驕傲!這要歸功于村里建立的一套寨內會考的淘汰機制和激勵機制。據了解,清代時不足千人的寨內就設有16處書塾。這些私塾的學生,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寨內會考,第一次選出20位優等生,享受“儒租補貼制”,免費就讀;第二次會考再從中篩選出10名,每年另由族內提供6擔稻谷獎勵;第三次即是參加由府衙主辦的鄉試,考中者每年另可享12擔租谷的獎勵。這種制度讓窮苦人家的孩子讀得起書。因此,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下,讀書赴考形成熱潮。
就是在今天,石寨人依然堅持傳統文化,與時俱進,把勵志崇文的激勵機制沿襲至今。近些年來,石寨村設立基金會,專門獎教獎學。目前,該村小學入學率100%,初中97%,高中85%。現全村共有大學生300多名,碩士生12名,博士生6名,留學生10多名。這無疑是現實鏈接歷史的沉甸甸的收獲!
一份永久,萬般美麗。流連在石寨中,任時光的隧道穿越遙遠的風云,播撒一片片動人色彩!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