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葉縱 ?卓之
龍山中學位于陸豐縣東海鎮之龍山南麓。建于清乾隆六年即公元1741年。迄今已有二百四十五年的歷史。建校之初,校名為“龍山書院”。清光緒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廢科舉,改書院為學堂,校名遂改為“龍山高等小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學制漸有改變,至1924年改為“龍山中學”。1925年孫中山逝世,為紀念這位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領袖,校名又改為“中山中學”。1928年4月陸豐蘇維埃政權失敗后,改為“陸豐縣第一中學”。1940年春,又改為“龍山不學”。是年冬并附設簡易師范班。解放后,仍為“龍山中學”。文化革命時曾一度改為“紅山中學”。粉碎“四人幫”后,又恢復為“龍山中學”。
龍山中學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個歷史時期中,中國共產黨在龍山中學的活動連續不斷。
1919年,“五四”運動時,龍山師生積極響應,當時曾在龍山中學召開全縣學生代表大會,發表宣言,師生走街頭,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斗爭。會址現是縣的文化保護點。1926年,龍山中學建立了共青團組織、學生聯合會和教師聯合會。1927年,共產黨員林鐵史任校長,從此龍山中學便成為培養革命干部的熔爐。進步學生在黨的領導下,組織宣傳隊,開展革命宣傳,傳播馬克思主義,喚醒群眾。這些學生,后來大部分成為優秀的革命干部,參加海陸豐的大革命活動。1927年11月13日陸豐蘇維埃政權成立,慶祝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的會場就設在龍山校內大榕樹下。海陸豐蘇維埃是我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原龍山學生,共產黨員張威同志是彭湃民志的戰友,當時任陸豐蘇維埃主席團主要負責人之一,中共東江特委委員,后任海陸惠紫四縣軍事暴動委員會陸豐總指揮。1928年7月不幸被捕,任敵人的酷刑利誘,他都堅貞不屈,于同年8月3日(農歷6月17日)英勇就義。張威同志就義前,在龍山校涼亭一塊石桌上給他母親的遺信中寫道:“母親,兒死矣,為革命而死,死得光榮”。解放后,黨和政府在這個遺址上建立了“張威紀念亭”,以供后人瞻仰。每當我們瞻仰烈士的光輝史跡時,就會激情滿懷,受到教育和鼓舞。
1937年“七七”抗日戰爭暴發后,在地下黨的領導下,龍山中學師生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們高唱《義勇軍進行曲》,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漢奸賣國賊”、“陸豐人民起來保衛陸豐!”通過集會演說,示威游行、演劇等 各種形式宣傳抗日,推動了金縣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1940年春,梁蔭源來龍山當校長,共產黨員林鵬江,梁任飛擔任教務和訓育主任。當時陸豐地下黨縣委領導人之一陳頌明以及周少重、鄭學齡等十多人為教職員,這批人大都是地下黨和進步教師。這時期,學校領導權完全掌握在黨的手中,他們制定了“抗日、民主的教育方針”。此時龍山中學已成為海陸豐的孽命搖籃。為了培養革命干部,學校增設一個簡師班,地下黨縣委派莊岐洲(地下黨員)、麥英、呂自憑等來簡師班讀書,開展學運工作。當時利用國民黨的公民課暗中組織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發展史和毛主席的《論持久戰》、《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等革命理論;為了培養軍事干部,還增設了軍事訓練課。梁蔭源校長和梁任飛主任還帶領學生背著行李到金廂、碣石、湖東、甲子四個港口的漁村進行社會調查,借以進行階級教育和訓練干部;為了揭露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地下黨利用鄉保制的合法外衣,組成了“新龍山鄉公所”,公開提出“建設一個廉潔奉公沒有貪官污吏、沒有壓迫剝削的新鄉公所”。由學生民主選舉鄉長,實行自治,和國民黨反動政權唱對臺戲。為了教育和組織群眾,師生晚上扛著汽燈到東海鎮的大帝廟、橋西村、鯉魚潭村、軍寮村辦起了四間民眾夜校,開展掃盲和抗日宣傳工作;學生學習文化科知識也非常勤奮,校園充滿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氣氛,處處書聲朗朗,歌聲飛揚。“……今天是抗日的先鋒,明天是建國的勇將,是摧毀舊社會的戰士,是創制新中國的棟梁。同學們,努力前進,進抽那革命的戰場”。這首革命的雄壯的《龍山校歌》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它由梁蔭源校長作詞,周少重老師譜曲(參照延安抗大校歌而創作的)。今天我們唱著它,仍受到巨大的鼓舞,產生無窮的力量。
在中共陸豐縣委的直接領導下,當時不但老師中有黨支部,在學生中也發展了一大批黨員。如王鏡清(后來是陸豐地下黨縣委負責人之一)、朱耀庭、陳伯強、葉左恕、鄭劍、江水等同志就是在這個時期參黨的。這些黨員學生畢業后,被縣委派到五云、河口、八萬、碣石等區去占領學校陣地,進行革命活動,發動群眾抗日,并輸送了一批干部到東江縱隊去直接參加抗日戰爭。如朱耀庭同志后來調東縱第六支隊任秘書,1945年11月23日在海豐嶼仔村執行任務時被國民黨186師包圍,他受傷后不顧敵眾吾寡。仍英勇戰斗,最后壯烈犧牲。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毛主席、周總理親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龍山地下黨支部在縣委書記劉志遠民志的領導下,發動中小學師生大宣傳,掀起了宣傳擁護“雙十協定”的高潮。并借國民黨紀念“雙十節”這個機會,組織學生積極分子、學生會成員,連夜以“曙光社”名義出版慶祝“雙十協定”的墻報、專欄,以及張貼標語,宣傳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東海鎮各小區在龍山中學的帶動下,紛紛響應,龍山學生還組織街頭演說、演劇、發動廣大群眾爭取和平,反對內戰。龍山迥學這一行動博得全城人民的好評,震動很大,影響很廣。但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的和平要求,旋即撕毀“雙十協定”。這年十一月十九日,重慶各界代表成立反內戰聯合會,于是一個以學生為主的反內戰運動席卷全國。龍山中學的廣大師生在地下黨領導下隨即響應,進一步團結起來,秘密組織群眾性的民主運動,并帶動全縣各中小學師生投入這一運動。他們秘密集會印發傳單等,揭露國民黨打內戰的罪惡。同陸豐縣偽黨政及地方反動勢力作過許多英勇復雜的斗爭。
1946年春季開學后,龍山中學的學生很活躍,林懿清(即林玉)、陳留、陳英、孫少東、陳繼明、盧時杰等在陳伯強同志直接培養下,都先后被吸收入了黨,增添了龍山黨支部的一批新生力量,革命堡壘更堅固了,士氣也更旺盛。就在這時候,國民黨集中兵力掃蕩海陸抗日民主根據地,屠殺海陸豐人民。國民黨186師師部住在東海,激起人民對反動派的憤恨。正好三月十八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對蔣介石破壞政協決議的罪行徹底揭露和堅決斗爭,教育群眾逐步認真他的真面目。中共華南分局要求各縣委號召全體黨員通過各種渠道各種形式向群眾做宣傳,揭露蔣介石破壞協定,發動內戰的罪惡。因此,在“三?二九”黃花崗紀念日前夜,陳伯強同志根據上級號召到龍山召開支部會議傳達縣委的指示,決定大量印發揭露蔣介石反和平、打內戰罪得的傳單。于是一夜之間,傳單、標語貼滿全城大街小巷,嚇得敵人驚慌失措。第二開(四月一日)敵人馬上策劃鎮壓行動,當天被抓去縣委宣傳委員陳伯強、陸豐附城區委書記鄒海山以及陳英魁等人,其中有黨員,也有群眾。這就是1946年陸豐有名的“四一”事件。國民黨鎮壓陸豐人民的這一重大事件,震動了全縣。它考驗陸豐地下黨,也考驗著龍山黨支部以及傲抓的全部廣同志。經過兩個多的周旋,盡管被捕的同志受盡折磨,卻沒有一個動搖,沒有一個出賣同志和損害組織,后來出于縣嘍依靠群眾,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一方面又和被害家騰緊密合作,使敵人不得不全部釋放被捕的同志。
總結“四一”事件的教訓,縣委要求龍山支部認真學習。進一步貫徹執行黨中央“長期穩蔽,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方針,做好隱蔽和廣交朋友的工作,龍山黨員利用寒暑假回鄉的同學,積極開展農村青年工作的活動。例如博美的革命活動,就是孫少東在龍山參黨后,1946年暑假回鄉開展起來的。然而敵人仍然抓住龍山不放,他們千方百計妄圖爭奪龍山這個陣地。就在這年春夏間,廣東省青團秉承蔣石打內戰的意旨,派員到我縣籌備恢復縣級機構的工作。當時來陸豐的是李叛衡(五華人),他一到陸豐就馬上考慮龍山中學三青團區隊長的人選問題。對此,縣委通過各種渠道,使地下黨員葉左恕捷足先登,當上了龍山中學三青團區隊長。葉左恕同志當時的公開身份是國民黨陸豐縣執監委員兼龍山中學三青團區隊長、龍山老師,實際的任務是搞“白皮紅心”,掩護黨支部的活動,打進敵人的心臟搞情報工作等。他到龍山之后,利用他的特殊身份,有力地指導和掩護了龍山地下黨的斗爭,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加劇他們之間的摩擦,取得了許多勝利。這一年,我們不但克服了重重的困難,粉碎了敵人的陰謀,而且在殘酷的斗爭中,鞏固了黨的組織,擴大了革命隊伍。
在取得勝利的基礎上,1947年春,海陸豐人民自衛隊和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同時宣告成立。龍山中學地下黨迎來了新的戰斗任務,動員師生參軍,為恢復海陸豐武裝斗爭輸送干部,回鄉動員群眾參加自衛隊,宣傳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等等。隨著階級矛盾的上升,武裝斗爭不斷發展,這就有力地打擊著海陸豐的統治階級。海陸豐反動派和全國反動勢力一樣,眼見末日來臨,拼命作垂死掙扎。1947年冬,陸豐縣國民黨、三青團妄圖向龍山中學開刀,別有用心地提出所謂“甄別考試”,這件事激起龍山中學廣大師生的憤怒。龍山中學黨支部乘機發動學生罷課,老師罷教。在地下黨東海工委鄞慶云、葉左恕等領導下,罷課、罷教運動向更有組織、有計劃、有領導地深入發展。接著又動員東海新舊墟各小學教職員工配合行動。這樣一來,學運的高潮波及全縣,成為當時全省較大學潮之一,弄得反動派狼狽不堪,互相埋怨,后不得不向我方提出雙方派代表談判。葉左恕等同志馬上給中心縣委寫報告,提出他們領導斗爭的計劃,推薦龍山學生會主席歐文浪等青年積極分子為學生選派的代表和對方進行談判。中心縣委批準他們的計劃,并給予具體的指導。
這次“甄別”與“反甄別”的斗爭堅持了兩個多月,終于我們勝利了。通過這場罷課、罷教運動,龍山革命師生又受到了一次刻深的教育和鍛煉,思想覺悟大大提高,他們紛紛參加革命游擊隊,拿起武器,同國民黨反動派浴血奮戰,在黨的領導下和海陸豐人民一起,最后解放了自己的家鄉—海陸豐。為全中國的解放、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貢獻了一份力量,為龍山中學的革命史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