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8 發布者:lfszx 字號:[大] [中] [小]
陸豐“錢鼓舞”是傳統漢族民間舞蹈,是一個雙人或多人結對表演的傳統舞蹈,以舞蹈為主、伴唱(奏)作烘托,歌舞結合的民間舞蹈,又稱“踏錢鼓”,由福建傳入數百年。
錢鼓舞是歌舞相結合的表演形式,以舞蹈為主,伴唱(奏)起烘托作用,由十二、三歲左右的男、女童各一人表演。男童身穿綠色服裝,手執八角形錢鼓,用于搖顫或撞擊錢鼓發出镲镲的清脆聲響。女童身穿紫紅色服裝,雙手各執兩片竹板,用手搖顫或夾擊發出嗒嗒聲響。兩人相對而舞,默契配合表演。表演時,觀眾圍成一個圓圈,伴奏(唱)演員在觀眾的一邊就座。圓圈中間鋪上一張四方草席,表演區的構圖恰似一枚銅錢形狀。主要動作和套路有:“三錢指”、“轉鼓”、“抖鼓”、“篤鼓”、“磨鼓”、“疊腳橫鼓”、“畫眉抖鼓”、“幫弓撩鼓”、“勒馬過身”、“插花飛”、“蹬跳相會”、“穿針繡花”、“弄蟾蛤”、“拋接鼓”等。舞蹈開始時,在錢鼓舞伴唱曲中,按主要動作和套路順序,沿圓圈與四方形翩翩起舞。然后接奏各首樂曲。每轉換一個曲譜,舞者都按舞蹈動作的套路順序及調度從頭至尾重復做一遍。如此周而復始,循環表演。最后以拋接錢鼓形成高潮。
錢鼓舞從福建傳入,主要以陸豐東海、城東、大安、橋沖、內湖、碣石等地最為流行。其中東海鎮新鋪村是保留和繼承錢鼓舞較好的村落。新鋪村人口600多人,以農耕為主,屬東海鎮寬塘村。為了紀念先祖,每年秋收后,村里的錢鼓舞藝人都要組班培訓新演員,組織排練,以便春節期間到各地鬧春表演。
1953年,陸豐錢鼓舞民間藝人陳嬤、王勝全、洪木旺、王木坤代表廣東省參加“中南民間音樂舞蹈”匯報演出。
1997年間,以陸豐新鋪村錢鼓舞為主要素材編寫的陸豐民間舞蹈“錢鼓舞”項目,被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其錢鼓舞器樂曲,也被作為海陸豐吹打樂的一部分,入編《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東卷》。
現陸豐新鋪村的錢鼓舞導演、司鼓、笛領奏和指揮領唱四大支柱的老藝人還健在,還能“原生態”地表演傳統的錢鼓舞。陸豐錢鼓舞的存在對于研究廣東省的漢族舞蹈,有重要參考價值。錢鼓舞音樂的“輕三”、“活六”調式,對研究陸豐地方戲曲和潮州音樂,是極其重要的依據,堪稱活化石。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