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2 發布者: 字號:[大] [中] [小]
博美飄色俗稱博美美景,也稱扮景。明朝初期博美古鎮,每逢傳統佳節都舉辦各種文藝巡游活動,奉祀媽祖、歡慶升平,其中飄色就應運而生。據考,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一三七九年),當時博美經商名人林廣神,字尚智,名湛亮,太學士,于蘇州經營紅糖批發生意時,適逢當地節日舉辦文藝巡游活動,有感于飄色表演的逼真、精巧的化裝、儀態優美的特點,深受感動,隨之拜請當地藝人為師,帶回八套創辦飄色道具,傳授化裝技藝,逐步完善飄色表演技巧和藝術造型等。從此博美古鎮區每逢傳統佳節都舉辦飄色巡游活動,且代代相傳,并有所改革、創新和發展。
每臺飄色必須嚴格挑選8??—18歲男女少年為扮演者,每架“飄色”需要小演員4—8人。表演的節目內容取材于正字戲劇目和神話傳說故事。每臺飄色都以一個長3米、寬2米、高1. 2米景床為小舞臺,全高4.5—5.5米,過去每臺需要8人抬著巡游,后經改裝,利用平板車只需4人推進便可外出巡游,臺面站立人物造型稱為屏,也稱下樁,凌空而起人物造型稱為飄也稱為頂樁。上下由一條經精心鍛造、不同規格和形狀的鋼條支撐的稱為景梗,連成一個整體進行技巧化裝,扮演者依據節目內容,配穿各種服裝及盆景掩飾配套,以體現人物造型的精神風貌。要求化裝巧妙細致、大方優雅,又要講究力學。
飄色表演的節目內容有《雙白燕》、《金山戰鼓》、《三關擺宴》、《穆桂英掛帥》、《妙嫦追舟》、《白蛇傳》、《鳳儀亭》、《荔鏡記》等五十多個節目。
2008年10月,博美飄色作品《雙白燕》參加“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山花獎?中國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榮獲金獎;參加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民俗禮儀表演),榮獲優秀入圍獎。2007年6月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