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2 發布者: 字號:[大] [中] [小]
陸豐紫竹觀道教音樂源遠流長。遠在晉代道教盧循等部分余眾分散到海陸豐,海陸豐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觀、道樂等。紫竹觀源于宋代甲子門的玉清宮,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遷于陸豐縣東海窖菜園仔稱“覺生堂”,原址保存至今。清乾隆期間,又再遷于今陸豐市河西鎮湖口大峰山,改“覺生堂”為“紫竹觀”,俗稱“湖口庵”。紫竹觀占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860多平方米,整體建成前中后三殿,前殿供奉“王靈官”;中殿“玉皇大帝”,左右有呂純陽邱長春等道教祖師;后殿:天官、地官、水官及南辰北斗星君等。屬全真教龍門派之法脈。紫竹觀道教音樂分為兩部分:一為道徒早晚課讀的禮儀配樂;一為神誕法事的法樂。其吟唱音樂全照經文,歷代相傳,一字無改,唱聲曲折,故俗諺稱“聰明戲仔,魯笨師公”。謂其故守傳統,不知變化。然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值得稱許。
早晚課讀的音樂,用吹仔為主奏。打擊樂方面配以云鑼、三音、小镲、七響、檀板、木魚等;弦樂方面,配以大管弦、鳳凰筲,或加以古箏,近代又加揚琴、三弦等。曲調婉約、清新。舞蹈身段飄逸,禹步輕盈。令人有飄飄欲仙的感受。齋醮音樂,則配以大鼓、大鑼、大吹以及大鈸、大镲等,氣勢如虹,響徹云霄,極具穿透力,令人豪情萬丈。
曲牌豐富,有早課頌經曲(全套)、晚課頌經曲(全套)、三官經曲(全套)、清靜經曲(全套)、南斗經曲(全套)、北斗經曲(全套)以及玉皇懺(全套)和三元懺(全套)等曲目共二百二十多首。可連奏三日三夜,謂之“三晝”。
道教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是對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一個卓越的貢獻,道教音樂源于道教經曲念唱,它曲調優雅,超凡入勝,深受人們的喜愛。她的道經曲調主要源于浙江普陀山道觀。以后逐漸融入陸豐地方戲曲音樂,從而形成具濃郁地方特色的陸豐道教音樂,特別是北斗經曲,更足具陸豐特色。1999年4月,道經曲被整理成音譜,作為廣東省道教音樂的主要代表作編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東卷》,同年10月參加首屆廣東省道教協會在廣州花都圓玄道觀舉行啟建萬緣法會設壇匯演,受到國家、省協會領導的好評。2007年6月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陸豐紫竹觀道經曲調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樂器和自成體系的記譜方法,延續著漢唐以來中國音樂的血脈,極具學術研究價值。近十多年來,紫竹觀大部分道經曲的研究,己取得相當成果。不但具有很高的音樂學術研究價值,而且在人類倫理學、語言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學術研究方面同樣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它不但為本鄉本土的人們所喜愛,而且受到海內外友人的高度贊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具有文化身份認同的意義,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