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9-08-15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今日,萬里之外的游子下機后一個微信發來:“平安到達”。即時、免費的把信息傳回來。由此想到四十年前,筆者還是童年的時候,親人、朋友之間要傳遞一件信息多麻煩:一般的,大眾化的是書信(平信),比較重要的用掛號信;緊急的用電報;對方是在機關工作、領導階層的才可掛長途電話,這一類是很少的。這三種方式的通訊都要在郵電局的營業廳進行。掛長途電話其實就是跟今天我們打電話一樣,但應注意前面加了個“掛”字。意思就是掛號排隊,要等多長時間?說不定。郵電局能撥長途電話的線路是很少的,全縣也就只有二組,或者四組,也就是說全縣上至黨政機關,下至企業、門店、學校、各鄉各里的上百萬老百姓,能同時使用的只有幾部電話。若遇上級召開電話會議,整天被占去一組線,這長途電話就更難掛了,有時整日都排不到;發電報按字計費,印象中好象乘“的士”一樣,起步價多少,然后按字數收錢,一個字四分。郵電局的工作人員會幫顧客把文句寫得最簡明,比如“母危速歸”,這一類最多,還有做生意的也用到電報。簡明是起草電報的原則,一要簡,二要明,把事情說清楚,不能簡到對方不明白或誤讀。在筆者讀中學時就曾碰到考試時用幾百個字介紹一件事,然后要求起草成八個字以下的電報這樣的試題。掛號信是比較重要的信件,一般在信封上還寫上“某某人親收”的字樣,平信每封郵費八分,掛號信每封是二角。平信送達就好了,掛號信和電報收件人要簽收。跟現在的快遞一樣。
代筆,主要是服務于平信。以筆者童年時代為背景,那時上了年紀的人絕大多數不識字,就是識點字的看得懂報紙、書信已很不錯了,要拿筆來寫很多人都做不到,特別是農村的老人。但他們又非要與外出工作、參軍、讀書的親人聯系,這就需要代筆寫信了。
在郵電局門前或附近的屋檐下,擺著一張尺把高,一尺見方的特制小桌,桌前用厚紙板寫著“代筆”或“代寫書信”的小招牌,一張小竹椅,一疊信紙,一支筆另加一個小水壺就是代筆者的全部家當,他們每天很早就來擺攤,沒客人的時候看書看報,客人來要求寫信的時候先了解,先聽這信是寫給什么人,也有些客人把出外親人寄來的信請代筆的念給他聽。在清楚今天所寫的書信要說什么事情之后,才動筆寫信,寫好后念給顧客聽,有錯的再提出修改。顧客滿意了,就幫寫信封,封好交給顧客,顧客貼上郵票投入郵局信箱,就大功告成了。代寫每封信的潤筆費是二毛。顧客來寫信的內容千差萬別,有的是問平安,有的是報喜,有的是叫兒子回來相親等等;顧客的性格也千差萬別,有的靜靜與代筆者輕聲交談,生怕他說的話讓旁人聽到,有的是生怕沒人聽到,嗓門大,還比手劃足象唱戲一樣。遇到這樣的顧客,代筆者很難為情,當時在街上代筆的大多是有文化的老人,而且是家境稍差的,他們認為代筆賣字是很無奈的,因此很低調。街上代筆的還代寫房屋買賣契約,熱水瓶、臉盆是當時婚嫁時親友送賀禮的通行禮品,外殼寫上鐵油的紅字主要也請代筆。代筆在那個時代就有很多業務可做,老人在那里擺個攤,一家的生活免強過得去。當時三六九墟郵電局門前一般都有三、五攤代筆。
三十多年過去,需要代筆的東西都退出歷史舞臺,一個手機就包攬了書信、電報、電話的業務,而且現在社會上人群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代筆這一行業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歷史了。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