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9-08-15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林玉華
“年”的本義是谷物成熟。過年是中國第一大節,是團圓、喜慶、豐收之節,是辭舊迎新、充滿希望和祈盼之節。幾千年來,炎黃子孫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年”,即使在戰亂年代也不曾廢棄,即使遠在異國他鄉也忘不了過個“中國年”。如今這樣的和平盛世,年更是越過越熱鬧,越過越有味。我們這個地方過年,既有傳統風俗打底,又有新時代元素增色,可謂色香味俱全。
年?前?篇
旺囤、謝神、送神上天
臘月一開始,除了信教的人家,拜神人家就要擇吉日“旺囤”“謝神”“送神上天”了。
旺囤
“旺囤”也叫“采囤”,就是大掃除。不過比起普通的大掃除,多了一份宗教式的講究和莊嚴的儀式感。
一、要擇吉日。一般選一個與主家人生肖不相沖的吉日。
二、要用清凈的掃把除塵。以前都用帶著青枝綠葉的竹子現扎成的掃把,叫做“旺囤掃”,大概是取竹子有正氣,可以驅邪去晦氣的寓意吧。現在一般用買來的長柄軟掃把,方便多了。
三、要由家長持掃。也可以由女主人掃,但婦人來例假是不能持掃的,以避污穢不吉。即使現在的人知道這是迷信,也都依老規矩嚴格遵守著。有的村子避諱多,兒子即使成家生孩子了,老家長還要親自去比劃一下,給兒子家“旺囤”。除塵是與污穢、晦氣、邪障之類的東西打交道,老人家怕孩子“薄面皮”,被邪氣侵襲。這是父母對孩子一種樸實的愛護。
甲子人特別愛干凈。“旺囤”要把家里每個角落每件家具都清洗干凈,甚至外墻壁都要清洗。把整個房子翻個底朝天似的這么一番清洗、整理,去舊添新,把家里布置得漂漂亮亮,至少要花一周的時間。人手和體力不足的,以前是請親戚幫忙,現在可以雇用臨時工。隨著社會發展步伐加快,每個家庭的年輕人出門在外的多了,在家的少了。“旺囤”時學校未放假,打工的、做生意的都還沒能回家幫忙,甲子鎮里大多數“空巢家庭”缺乏勞力“旺囤”,以中年婦女為主力的臨時清洗工便應運而生了。有需要的就去雇用,價錢可以根據清洗的難易度以及與雇主關系的親疏度有所加減,每日工價從50到200元不等。雇的人家花點錢,把整個家清洗整理得潔凈舒服,受雇者賺了錢可以把自家的年過得更豐盛,可謂雙贏。
經濟一般的人家,人手缺乏怎么辦?他們的對策是先在“旺囤”吉日用旺囤掃比劃比劃,完成一個儀式,具體的清洗整理工作等出門的年輕人回家再去完成。
謝神
整年許的愿,拜的神,在年尾必須全部敬謝,叫做“謝完年神”,除了各個人家各自謝,還有以村和宗族為單位的“公家謝”。謝神所需物品繁多,三牲粿品,香錠紙燭,不一而足。佛寺神廟東南西北各個角落都有,按舊俗必須謝每一個拜過的神,家鄉的婦女即使出門跟兒女在外地生活,到年尾也必須趕回來完成這些任務,因為神明忽悠不得呀!
現在有人簡化成“當天全謝”——當著天空把一整年敬拜許過愿的所有神明全部請來聚會,一次謝之。有人質疑,說這樣不夠誠心;有人便解釋,神仙們也是與時俱進的,他們現在信息發達,交通方便,全部接受得到。不管怎么說,這個“當天全謝”讓拜神的婦女們少跑了許多路,少受許多累,也是一種進步。
有人說,拜神是迷信活動,應該革除。這話沒錯,但是一個地方幾千年的習俗和民間代代相傳的信仰,哪有那么容易革除呢?拜神也不全是迷信,有的是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滲透著民族價值觀和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心。比如我們沿海地區對媽祖的敬拜,在揚善懲惡、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增強團結等方面,就有重要的意義。
謝神最隆重的方式是“做戲”。這種節目農村比城鎮多。以前每個大鄉都會在年尾謝神期間“做戲謝神”。寒冬臘月圍著大棉襖甚至棉被坐在戲臺前看戲,看得打瞌睡又不愿意回家,成了許多70后美好的童年回憶,還有熱騰騰香噴噴甜滋滋的姜薯湯,還有香脆的葵花籽,都是我們盼望謝神戲到來的誘因。如今即使做戲,而且加上音響和有科技含量的舞臺背景,都吸引不了年輕人了。
甲子鎮內戲臺不多,還在使用的有三個:七圣娘廟前戲臺、北門戲臺和東湖媽祖戲臺。請戲班來演戲,花費和接待等都是大事,要有一個宗族大佬們組成的理事會負責。
三甲地區接近汕頭潮州,方言土話與潮汕話更接近,所演的戲自然以潮劇為主,也有從海豐一帶請來的白字戲,而西秦戲和正字戲極少,因為看不懂,這是因為看戲的絕大多數是老年人,潮劇他們聽得懂看得懂。有不少是潮劇迷,不但能觀看,還能唱幾句比劃幾下。謝神戲所演劇目幾乎都是傳統的,一般挑比較喜慶的劇目來演,如《八仙賀壽》《五女拜壽》《井邊會》《薛仁貴回窯》《一門五進士》《鳳求凰》《穆桂英掛帥》等等。近些年,也有請外省戲班來演黃梅戲的。但不管演什么戲,鄉鎮謝神戲再也沒有以前那樣的熱鬧景象了。
做戲謝神比較麻煩,放電影就比較方便且花費少。我們小時候最興奮的是年尾到處有免費的電影看,雖然放的大多是“老爺”喜歡的潮劇古裝片,但因為看電影有機會向大人要錢買點零食吃,那些寒風呼嘯的露天影場便變成吸引力十足的地方。現在呢,每座神廟前放的電影并不是正宗的電影,而是影碟放的投影,沒有人看,真正是放給神仙看的了。不過,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映射下,這里一塊,那里一處,幾乎每個社頭的神廟前面都在放電影,給人年味漸濃的感覺,讓人不由得期盼親人團聚的美好日子快點到來。
送神上天
臘月廿四一大早,家庭主婦們就要起來忙了:換掉香爐的金花,撕掉舊春聯、門神、神符和大大小小的“福”字,這些神物過了十二月廿四就失效啦,要在廿四這一天燒化。若是忘記燒,過了廿四就不能燒啦,要存放到明年的廿四一起燒化。
然后就是拜神。有意思的是,廿四這一天拜的神里,必不可少的是“灶王爺”。即使現在的房子沒有傳統的“灶”,也要找個合適的地方安“司命灶君”的神位以便敬拜。據說各路神仙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匯報一年的工作,報告人間的善惡,因此,謝神物品除了慣常的三牲果品紙錠等,還有糖或糖制品,意思是“食甜甜,呾好話。”以求天帝多賜福壽。此外還有送神上天的工具——紙糊的或紙印的“馬輛”。“馬輛”圖案依舊是古樸粗糙的,一個古人騎在一匹馬上。這方面倒沒人想到要更新換代,比如換成汽車、飛機、宇宙飛船之類。大概是印“馬輛”的模子代代相傳,保留古樣有法力吧?又或者神仙們太老了,考駕證練開飛機什么的對于他們來說太難了。
與之呼應的是正月初五子時迎神落地坐位。后文再說。
辦年、做粿、送年
辦年
辦年就是備辦過年要用的年貨,主要是食物。
有生活經驗的都知道,過年期間漁船歇港,海鮮必須提前買,比如本港鰻魚,有人冬節前就買了,不然漲價厲害有錢也沒好貨買。
甲子地區的物價沒有政府調控,全憑供需靈活變動。春節前緊俏食材暴漲簡直成了本地一俗。鰻魚可以從平時每斤二三十元漲到一百多元,2017年春節前的大海蝦竟然暴漲到每斤200元!時令的蔬菜也會趁機漲價,如菠菜在2016年春節前兩天漲到每斤28元。
外地人會覺得匪夷所思,但民俗所需,再貴也要買。所以,許多人家早早就備好年貨。鮮魚、鮮蝦、魚丸、蝦丸、墨魚丸、牛肉丸、豬肉丸、鴨肉丸……冰箱冰柜塞得滿滿當當,心里才踏實。干貨呢,海產品類的本港魷魚脯、墨魚脯、章魚脯、乖魚脯是魚脯類的“四大天王”,還有甲東海特產——紫菜。這些年貨其實自家用的少,送人的多。香菇、紅棗、薏米、豆枝、粉絲、菜脯絲,也是一般家庭少不了的年貨。臨過年還要記得去買幾樣有吉祥寓意的齋菜——飛龍菜(菠菜)、豆腐(炸成豆干,土話音同“官”)和蘿卜(做成“菜頭丸”,寓意團圓、當“頭兒”),以備初一早吃齋菜,博個好意頭。甲子新村人還要另加一項——韭菜,寓意長長久久。而更多的人選擇粉絲。所有這些食物都要保存好,在生活實踐中,人們創造了許多本地特有的保鮮法,不過,自從有了冰箱冰柜,媽媽再也不用擔心過年沒有鮮貨吃了。
所備年貨還包括送禮和招待客人用的煙、酒、茶葉、糖果餅干堅果以及甲子特有的刀豆脯、酸甜梅、南姜橄欖等“梅料”。
“辦年”的概念范圍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在擴大,除了吃的,還有穿的用的。
過年衫褲,以前是很看重的,特別是小孩,即使很窮,修改舊衣服當作過年衫褲也聊勝于無,兄弟姐妹們共享一套新衣服的也不少見。我媽媽小時候,外公給孩子做了一身新衣裳,從大年初一到初五,五個女兒從大到小每人穿一天新衣服,也很高興。現在就沒什么要緊了,因為隨時都可以買新衣服,但年前還是有購衣熱潮。
踏入臘月,甲子鎮內主要街道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服裝店就會熙熙攘攘,生意好的店鋪,店主忙得連吃飯都沒時間。全家人,每人至少要買一套新衣服。親友之間在這個時間段經常會寒暄的一句話是“囡仔過年衫褲買未?”小孩的新年衣服鞋襪是每個家庭擺在第一位的,第二位是老人,最后才是主家的男人女人。如果經濟比較緊,不買過年衣服的也是大人,孩子和老人是省不得的。經濟好買高檔點,經濟不好買便宜點,反正有新衣服過年,就好。近五年來,店鋪的生意沒有以前那么好了——網購衣服越來越普及。于是,年前有一種新現象,就是家家戶戶快遞包裹越來越多,小鎮的快遞員越來越多。
快遞的物品五花八門,由開始的衣物,擴展到食物、用品。網購的方便快捷和性價比高,把年前備辦年貨的熱潮鼓動得越發洶涌澎湃。再吝嗇的人,到過年都會變慷慨。每逢年底辦年貨,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磨亙年,食好穿雅過好年。”是啊,辛苦勞作一整年,過年了,休息娛樂,吃好穿好玩好,不是應該的嗎?平日里可以將就用的電視機、電冰箱、微波爐、電磁爐、抽油煙機,換了吧!新產品更省電更智能。已經過時的擺設裝飾品,換!這套沙發椅舊了,換!這套茶具小家子氣了,換!手機呢,平時不舍得換,過年了,就舍得換了。
“有錢沒錢,剃個頭過年”,臘月中旬開始,從最簡陋的剃頭鋪到門面清潔的理發店到豪華高檔的美容美發店,大大小小的店全部進入全年最忙時段。三甲習俗,除了特殊情況,男女老少都要理發過年。近幾年,過年前去美容店修整修整保養保養,去美甲店做個漂亮的指甲,成了甲子女人的新時尚。這顯示著生活水平提到一個新高度。
衡量生活水平的另一個指標是年花市場。年花可以說是年貨里最不實用的了,但買年花可以說是“辦年”活動里最有雅趣的。農村人家買得較少,鄉里有足夠的庭院房前屋后種花養草。鎮里大多數家庭會買年花,寄寓對平安吉祥富貴的祈望。最流行的是金桔樹和發財樹,其他比較熱賣的有綠寶、報年紅、杜鵑、菊花、蘭花、百合、水仙、紅掌、步步高、火炬花等,都是有美好象征意義的花卉。
做粿
三甲地區過年習俗繁多而獨特,信天主教基督教的人家除外,拜神人家年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是“做粿敬神拜祖公”。
做粿,可以說是最累人的年活,以前是作為家庭一件重要的事來對待的。現在變化大咯,許多人家不自己做了,改成買,這樣就簡便悠閑了!美中不足的是,買的不如自己做的好吃,所以還是有很多人做粿,特別是鄉村人家。
做的什么粿呢?必不可少的是酒角龜、角酥仔。也有人做甜粿,代替酒角龜,因為做酒角龜比較難比較麻煩。是啊,單單把所需材料和過程寫出來,都覺得很繁瑣。
先說這個粿名吧,推究其寓意,“酒”其實是“久”,“角”土話是“恰到好處”的意思,“龜”呢,在中華傳統文化里寓意吉祥長壽。這種粿現在是圓形的,但早先有點像“龜”字,潮汕地區還有這種粿印,做出來的粿就是“龜”字形的。潮汕鼠麴粿也是這個形狀。陸豐大安、東海一帶的“龜仔粿”還大致保留著原始的龜形。但不管是圓是“龜”,素餡還是加肉餡,酒角龜都寄寓著人們對長壽、團圓、甜蜜、恰恰好的美好期望。
粿皮原料以糯米為主,摻入粳米和面粉,三種的比例以7:2:1為佳。粿餡有綠豆沙、炒芝麻碎末、炒花生碎末,這三種豆類寓意分別是“歷祖歷代”(土話“綠”“歷”同音)、節節高、發財生貴子。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糖,揉進粿皮的是紅糖,做餡的是白糖,甜上加甜甜醉人!
其實備料還是比較容易的,考功夫的是制作過程。
浸米、瀝干、碾粉,好了,現在在傳統柴草灶上把火生起來,趁鐵鼎里的水還沒燒開,拿個大龍盆或大瓷缽,倒入六成米粉,用冷水和成一個一個的“大餅”。水開了,把生米粉做的大米餅放進去煮,咕嚕咕嚕,煮到粿餅熟了,浮到水面上了,用大漏勺撈起來,瀝干水分,倒入揉粿的大盆,趁熱加入剩下的生米粉和紅糖——嗯,等等,漏說了一個細節——紅糖必須先用細篩篩過,不能帶大顆粒,否則揉出的粿皮會變成丑八怪,有時甚至會“反砂粒”。也可以用赤砂糖。生米粉里面加10%的面粉,是為了使口感柔軟。放久了也不發硬不變韌。揉粿是關鍵,一定要掌握好熱度、加糖的時機、揉的力度和均勻度。
好,大冬天里揉出一身汗,終于揉出一大團甜度合適,軟硬合適的好粿皮了,現在可以坐下來做粿啦。抓一塊,沾點干米粉,掌心相對,迅速轉動,挲成丸,十指配合,捏轉成窄口碗狀,舀兩勺餡,又十指轉動,瞬時把“碗口”收合,掐掉粿皮蒂,把粿放進粿印,從中心向四周一圈圈按圓按勻,翻過來,粿面上有“壽”有“福”有“春”,篆體老字,仿佛有神奇的法力,這個粿就不僅僅是可以吃的食物了,它還寄托著美好的期望和祝福。
可以蒸粿啦!墊粿的材料對粿的味道也大有影響,最好的是山內來的“秋尼葉”,粿蒸熟后帶著樹葉的清香,滋味特別好,還不容易膩。墊粿也有小講究,長而寬闊的葉子,要剪成兩半,大小搭配成圓形,又要比粿多出一兩厘米的一圈,以防糯米蒸熟了向四周延展與相鄰的粿粘連在一起難以分離。和粿底面接觸的葉面上抹上一點豆油水,蒸熟后,粿的墊葉就容易揭開了。近幾年,墊葉難以買到,有商家制作了圓紙墊,便宜,方便,唯一缺點是沒味道,帶著深山樹葉清香的酒角龜味,漸漸地只能在記憶中回味了。
蒸粿最理想的器具是大鐵鼎,架上兩層炊篩,每次可以蒸二十多個,很快。從水蒸氣冒出算起蒸15到20分鐘就可以揭開蓋子了,如果看到粿面冒著淺棕色的小氣孔,就說明蒸得剛剛好。火要旺要勻,蒸粿的水量,揭蓋的時間,都要把握好。
奶奶媽媽當家那時候,做粿時有不少禁忌,比如小孩不能亂說話,不能伸出手指數粿,頭炊粿要敬神,人不能先吃等等。現在禁忌幾乎都沒有了,變化的關鍵在于經濟和閑暇時間,做粿少了嚴肅緊張和吝嗇氣,多了寬松樂趣和闊綽大方。只要你愛吃,隨便吃。孩子愛玩,讓他玩,還可以作為實踐教材呢。多好!
粿蒸熟了,要修剪粿墊葉,圓周邊緣留半厘米左右就可以。一個一個排放在淺箶上,淺箶再放到小孩、貓和老鼠們不易接觸的地方,除夕那天拜神祭祖,酒角龜作為“年粿一姐”隆重出場。那是粿做得漂亮的女人最光榮的時刻——在供桌上,免不了比評一下誰家的粿好看,能干的女人可以收獲許多贊美。像我媽,我三姑姐,都是做粿的好手,做粿那天,她們就像穆桂英一樣排兵布陣,容光煥發。祭祖拜神那幾天心情也會很爽,腳步輕快,雙目有神,仿佛年輕了十歲。你看,做粿能夠給她們帶來這么多正能量,每年她們要做粿,我都是非常支持的,而且會幫忙,會不吝贊美,讓她們假意謙虛真心驕傲著,真好。
酒角龜的吃法呢?最有年代滋味的是,把凍得硬梆梆的酒角龜架在鐵火鉗上,小心翼翼地伸入只有隱隱火芽的灶膛里——烤!不一會,散出甜甜的焦香味,就可以收回火鉗,翻另一面,再烤!兩面微焦,外脆香,里軟糯甜香。在寒冷的、物質匱乏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你想想,那該是一種什么樣的享受?現在的中年人,回憶起來還意味無窮啊!不過,如法制作,可能很多人不愛吃了,如今的吃法更講究。蒸軟了吃,軟糯香甜不上火;煎了吃,酥皮噴香,但易引體內熱氣爆發;還可以切成四小塊,沾蛋液煎了吃,嘿,那個香啊!這種時候,覺得做粿累點也是值得的。將來假如我家那位或孩兒們想吃,我還是愿意自己動手做粿的。
另一個年粿主角是角酥仔,也叫“油錐仔”。這個比較容易制作,但很費時間。面粉加8%左右的植物油,再加雪碧或可樂或米酒水,揉成油面團,搟小塊薄面皮,放在專門的器具“鴿酥仔合”上,加上餡,合緊,抽掉多余的面皮,一個小巧玲瓏有規則鎖邊花紋的“鴿酥仔”就做好了。更講究的是不用合口器,而是用手捏粿口“鎖花邊”。如果有人愿意花時間和耐心做手工角酥仔給你吃,你一定要慢慢品嘗啊!
做角酥仔很有趣,一家老小都可以參與。分工合作,說說笑笑,就不覺得煩慢了。揉面需要耐心,要揉勻揉透了做出來的粿兒才容易炸,炸得好,這粿就好看又好吃。搟面皮的,用力要勻。“合粿”是關鍵,要注意餡的份量,不能太多,免得撐破皮,以致炸粿時綻開粿皮,造成油鍋都是餡炸焦的黑點點,沾到好的粿皮上,毀了滿油鍋的角酥仔。炸粿更考驗功夫,就不詳說了,我還想留著以后做師傅呢。
角酥仔是油炸粿品,酥脆香甜,非常搶嘴,但千萬不能貪吃——太容易上火啦!角酥仔一晾涼就裝入無毒透明的塑料袋,密封,可以較長時間保持香脆。
做粿雖然麻煩,不過,這也是傳承文化呀!所以,雖然有點煩,我們還是喜歡著傳承著。
送年
送年貨,是必不可少的人情往來方式。所送物品,依各家經濟條件和關系深淺而各不相同。從青菜蘿卜到高檔煙酒都有,幾乎都是吃的東西。“三塊粿來四塊粿去”,互贈年貨,密切親友來往,增強感情,也是過年本義之一。
過?年?篇
除夕
貼春聯
除夕一大早,要貼春聯。如果在外地過年或出外旅游,就在十二月廿四“送神上天”后貼好春聯。
三甲地區的春聯,多是印刷品,對聯內容非常之俗,不外乎迎春接福財丁興旺平安順利行好運之類。有自擬聯句請人書寫者,有請人擬聯自己書寫者,也有自擬自寫者,這些在三甲地區占極少數,多的是現買者。一入臘月,甲子有限的幾間書店便掛滿了各式對聯和中國結大福字等過年掛飾,十二月二十開始,各條街巷忽然冒出大大小小的春聯攤點,有臨時移動式的,有在原來店鋪另加搭賣的,到處是紅紅的過年熱盼。
還有善書法者,在書畫店代寫春聯,尺寸、聯句可以由買家提供,價錢比買現成的印制春聯貴三至十倍,以書寫者的級別而定。
相比之下,碣石的春聯大多是手寫的,印刷的少,顯出碣石在書法上的優良傳統和文化底蘊。不過,春聯無非寄托美好的祝福和期盼,內容雅俗,字體美丑,手寫或印刷,都無所謂,只要是中國字,中國年,就好啦!
祭拜祖宗
除夕,除夕,顧名思義,拜祖時間在傍晚,不過現在鄉村里拜祖時間提前到中午,這是因為離開鄉里到城鎮住的人越來越多,早點拜好,可以早點回家“圍爐”逛街玩耍。所以,從上午開始就得準備拜祖宗的食物。三甲地區“祭如在”觀念根深蒂固,傳統力量強大,拜祖宗得像辦宴席一樣做出各式菜肴。最傳統和有地方特色的一道菜是“豬腳墨斗雞”,少不了的是豬、雞、魚的各種制品。牛肉、羊肉極少出現,狗肉是絕對不能出現的。做好的熟菜盛在圓甌里,甌數必須是偶數,多少依這個家族的“房頭”數而定,最少的拜兩甌,最多的拜八甌。男丁少的家庭,如果要拜幾處祖宗,就要準備二十多甌。“甌”是主菜,還要配以修成尖錐狀的白米飯,酒角龜和油錐仔,還要配備筷子,香、錠、鞭炮。有的還要倒上幾杯酒敬老祖宗。若是祖宗里有食齋的,要另做齋菜敬奉。總之,一切如在世一樣,恭恭敬敬,一絲不茍,不敢馬虎。
準備好拜祖的所有物品后就以各種合適的方式去拜。從中午開始,從甲子鎮通往四鄉六里的各條道路上都有載著“籃飯”,穿得漂漂亮亮的人,住在城鎮里的許多人老家在農村,祖宗都在鄉下呢。那些破舊簡陋的村巷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光。來來往往都是拜祖宗的人,挑的、提的,都是祭祖的物品。祠堂、祖公厝里香煙彌漫,祭祖的食物和紙錠把八仙桌堆得滿滿當當。同宗的親人厝內,年輕一輩,很多都互不認識,趁此機會,聚在一起互相認識,聊聊天,說說笑笑,有人還可以在這個場合找到朋友或商機。
小孩子們在曠埕上玩耍,不時發出嘻嘻哈哈的笑聲。祠堂的建筑結構、木雕、石雕、灰雕、油漆、彩繪、對聯、書法等等都是民間藝術的活課堂,有文化有見識有興趣的家長會趁機引導孩子去認識去觀賞。有些祠堂前面有水井,井臺或鋪水泥或鋪石板,有的井沿竟還嵌砌著貝殼,已經磨得灰白的貝殼默默地對望著井邊一架刀豆幾叢良蕉花。幾只老母雞悠閑地在菠菜和茼蒿間覓食。香煙彌漫,鞭炮噼噼啪啪炸響,人們跑到井邊,探頭一望,井水青黑,能看出倒影。大人連忙抱走探頭探腦的小孩,佯裝生氣地警告他們不要到井邊去。淘氣的小孩就抓了石子瓦片拋到井里去,上了年紀的人就真生氣了,板起臉呵斥他們,說:“這口井,甜水井。要寶惜。”那是最樸素的教育。
除夕的拜祖儀式是最講究的。全家老少依輩分高低排列持香跪拜,家中主婦小聲禱告,由長及幼,從身體安康到生意興隆工作順利到添丁進財到兒孫考中理想的學校讀書聰明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待禱告完畢,方可起身上香。上香也有規矩,要先敬門神,然后才是祖宗。一炷香不能讓它燒完,要在燒剩下一小半時“獻錠”,燒化紙錠,然后放鞭炮。現在市區禁放鞭炮,這個程序就簡省了,不過在鄉村里還大多保留著,屬于我們的除夕味道,除了豐盛的食物香味,還有刺鼻但讓人興奮的硫磺硝煙味。
“圍爐”、守夜
圍爐是一個讓人不禁心生溫暖的詞。一家老小,團團圓圓,圍坐在暖烘烘的爐邊,在寒風呼嘯的大年夜,吃啊,喝啊,笑啊,鬧啊;酒香、菜香、爐火香、親情香,濃濃地氤氳出盛世人情之美。當然,平常百姓家大多沒有火爐,圍著大圓桌吃團圓飯就是啦。俗話說,“勤儉五月節,富貴廿九夜”,年夜飯是一年里面最豐盛的,我們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吃年夜飯了,平時很饞但吃不到的美食,這一頓盡可以放開大吃。而今生活水平高了,老人們常說,日日像過年啊!天天有好東西吃,也很少會被什么食物饞到了,年夜飯在口腹之欲的吸引力方面大大降低,不過家人團聚的意義卻是大大增長了。
除夕夜最后一個有意義的節目是守夜,守到放開門炮,迎春接財。
大年初一
放開門炮
我國許多地區有放鞭炮迎新年的習俗,甲子地區放開門炮尤其重視和講究,一、要在子時頭放,才能搶到頭彩和大財喜。所以,每年十一點到十一點半春晚的節目是看不成的,此起彼伏接連不斷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轟然共鳴來個鞭炮大合唱,空氣中旋即傳來濃烈的鞭炮味。二、放完開門炮不能關門,否則擋住了財喜福氣。這可出現了矛盾,現在人們的防盜意識強,不關門,就得整晚有人醒著守夜。三、鞭炮屑不能掃掉,最快也要等到大年初一傍晚才可以清掃。滿地的紅紅鞭炮屑可是財喜的象征啊!
半夜拜祖宗
很多村莊要在半夜拜祖宗,初一早的祭拜非常獨特:宗族要統一擇吉時,要拜素菜。不在村子里住的人,也要半夜三更回去拜祖宗,不方便的就在村里等著拜完才回家。
食齋菜
初一一整天不能吃葷,要吃素,至少也要在早餐吃素,以示祈福的誠心。吃的素菜都有吉祥的寓意。每一家必備素菜有:菠菜、豆腐干、粉絲、菜頭丸,甲子新村人還要吃韭菜。這些菜名取其諧音或形狀寓意健壯、升官、長命、團圓、長久等。都是對新年的美好祈愿。
守財、拜年、祈福
甲子地區舊俗,大年初一不出門拜年,要守在家里,叫做“守財”。現在沒那么嚴格遵守了,但走親串友拜年還是比較少。即使拜年,也限于給自家父母祖父母拜年。和北方的拜年民俗大不相同的是,我們這里兒孫向長輩拜年只是說一句新年身體健康之類的吉祥話,奉上一個大紅包就行了,不用行跪拜禮。
大年初一這一天,大多數人到周邊的庵寺神廟拜神拜佛祈福。
人客往來
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是人客往來的高峰期。現在出門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高峰期就縮成初二到初五。
初二是女婿節,舊時女兒是不能一起去娘家做客的——正月十六“走仔節”之前,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做客。現在打破這種不合情理的禁忌了,別說是初二,初一回娘家也可以的。做客的女婿,要準備禮物和紅包孝敬岳父母,而岳父家要準備好各式食物,讓女婿女兒外孫們吃好喝好。
初三至初七四天,是走親串友的高峰期。親友往來,熱鬧非常。親友團像在“巡回演出”,匆匆忙忙從舅家到姨家到姑媽家,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多幾十人,扶老攜幼,一大群人,熱鬧得很。做客的禮物可以是煙、酒、茶、飲料、糖果餅干、蜜餞梅料,還有年粿,而不可缺少的是柑(大桔),最少四個,寓意新年大吉。主人家不能把客人的柑全收下,收一半,添一半,或原封不動讓客人拿回去,叫做“大吉來大吉返”,大家都大吉大利。曾有傳聞,某人吝嗇,年前買了四個柑,整個春節走親串友,這四個“大桔”跟著他旅游了所有親友家,最后回家,已經累得皺皮,主人終于舍得吃掉。現在當然沒有這種人了——那都是貧窮惹的禍啊。
吃喝
過年期間招待親友,就是喝茶、吃“梅料”、嗑瓜子。甲子人嗜茶,“人客來了三杯沖”,功夫茶是必須的。喝的茶,越來越多樣了,鐵觀音、大紅袍、正山小種、普洱是主要的幾類。過年的茶是這家人最好的茶,即使平時不愛喝茶的人家,也要準備好茶葉招待客人。不過,過年期間的茶又是最體現不出應有價值的,因為每天總是喝茶,再加上吃零食影響了味覺,好茶也喝不出滋味了。當然,對于老茶客來說,影響不大,碰上幾個同好之人,還是可以論論茶道的。此等雅人是絕不會邊喝茶邊吃零食的。
“梅料”呢,不是單指梅制品,而是以甲子特產“酸甜梅”為主的各式小零食的統稱,狹義的指青果制品,廣義的包括干果糖果餅干。過年期間,甲子人家客廳茶桌上會擺著一個精美的有四至八個小格子的梅料盤,有蓋子,以防塵防蠅蟲。客人來了,就會揭開蓋子請人品嘗各式“梅料”。梅料品種豐富,依各人喜好隨意搭配。甲子本地產的梅料有:干制酸甜梅、湯浸酥青竹梅、酸甜刀豆脯、楊桃餞、柚皮膠、蜜餞橄欖、甘草橄欖、咸干橄欖、咸桔子等等,還有潮汕特產老香黃、柑餅。干果類梅料除了傳統的瓜子,新寵開心果、杏仁、碧根果、夏威夷果等也不罕見了,有了網購以后更加方便。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備有這一類東西,作為說話聊天的助興小吃,若是自家做得一手好梅料,還會收到很多贊美。
街頭的燒烤攤暴增,把原本就擁擠的街道搞得更加密實,連空氣也因為燒烤味而愈發熱乎了稠密了。煙味油焦味的另一主要來源是甲子特有的“咸餅糖蔥”煎攤。咸餅糖蔥制作并不復雜:咸面薄餅用豬油煎熟,配上特制的孔狀的白糖塊(叫做糖蔥),兩片餅皮夾一塊糖蔥,吃起來甜咸脆香,風味獨特,又因為只在過年幾天才有,更因為包含著童年與家鄉的回憶,所以生意特別好。做得好吃的咸餅糖蔥攤位前面經常排長隊。有人會問啦——既然這么受歡迎,為什么不發展成日常的特色食品?甚至可以申請專利啊!但這么多年了,就只有過年才有,平時就是不做不賣,似乎有某種神秘的規條在約束著。咸餅糖蔥印證了“物以稀為貴”。哈,我就是要在過年才隆重出場驚艷你的味蕾,另外那三百多天就吊著你讓你思而不得。對,咸餅糖蔥就是個調皮而有點刁蠻的魅力女孩。
有人喜歡甲子的甜食,過年最吸引游子的當屬姜薯湯。二十多年前,我發表在《汕尾報》上的《甲子風味小吃二題》,其一是名揚四海的魚丸湯,另一個就是姜薯湯。可能只有甲子人才創造出這種吃法吧?摘引一段文字,外地的朋友就大約了解這姜薯湯的特點了——“甲子的姜薯湯比別處特別之處,可總結為四字:脆、滑、甜、爽。最突出的是這個“脆”字,怎么個“脆”法呢?——先煮開紅糖水,然后用甲子特有的薯刨兒把去皮備用的姜薯迅速搓下鍋,薄如蟬翼的姜薯片兒落水即熟。用勺攪幾攪,撈上碗,添上糖水,滴上幾滴杏仁露,即可。”
另一個甲子甜食明星是“反沙芋”。“反沙”就是香芋條外面裹上一層粉狀的白糖。要成功做出反沙芋,并不容易。芋頭要又粉又香,芋條要切得大小均勻,炸要炸得熟透;最關鍵的是反糖沙時,鍋要干凈,不能有殘油,水要根據糖量下得剛剛好,火候也要掌握好。否則,容易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白糖沒反成沙,成了半透明的糖漿,還發硬,不好吃;一種是糖倒是有點沙樣了,可是芋是芋糖是糖,不能做到芋糖合一。做得好的反沙芋,入口沙甜,咬之酥脆,嚼之:酥、面、香、甜。確實是人間美味!反沙芋要趁熱吃,放久了,糖沙融化,就不好吃了,所以這種小吃經常是家庭自制。我家都喜歡吃這個,每年初二在媽媽家做客,大餐前必有幾盤反沙芋,姐妹幾個都會做。爸爸年前就會先準備好幾個大香芋。
此外,綠豆湯、白果湯、馬仔酥、糯米糍、糯米燜也各自擁有大批粉絲。
還有一個富有甲子特色的菜色在過年期間頗受歡迎,那就是煎蠔烙。瀛江入海處盛產牡蠣,鮮蠔的吃法豐富,比較家常的做法是涮、沏、炒、煎。煎蠔烙可與魚丸湯齊名。最理想的原料是拇指大的白肚蠔,太大個的蠔不易熟。蠔洗凈,與薯粉、蛋液、蔥頭拌勻,平底鍋豬油燒熱,蠔蛋漿液下鍋,攤平,“滋滋”冒香,翻面,又“滋滋”冒香,表面金黃,起鍋!配一小碟白糖,蘸點白糖,外酥里嫩,鮮甜滋味令人吞舌。
外婆的村子以開蠔、賣蠔出名,母親年輕時總是去溪里打蠔,也曾經撬出蠔珠,那時候野生蠔珠沒有像現在這么稀罕,賣不了好價錢,好多留著自家用。我小時候就吃掉了母親出嫁前攢下的十來顆蠔珠。現在,江水水質下降,蠔幾近絕產,甲子市場賣的蠔,幾乎都是從外地運來的。那種正宗本港蠔的鮮甜滋味,只能在回憶中追尋了。
近幾年甲子的酒樓餐館新推出“膏燒蠔”“炒蠔珠”兩種菜色,前者用大個蠔,后者用小個蠔,各有特色。燒烤攤烤生蠔呢?極少。除了熟吃,還可以生腌成咸蠔仔。這東西風味獨特,一般人不喜歡,但喜歡的人就不是一般的喜歡了。像我爺爺,不管主食是干飯、稀飯還是番薯,總會在開飯前叫一聲:“老猴華,咸蠔來!”他老人家在世時,我外婆的家鄉還有蠔產業,每年過年前總會送來三五小罐腌制好的咸蠔,而奶奶總會回贈合適的物品,“三塊粿來四塊粿去”,人情味濃濃的。用小玻璃罐裝著的家制咸蠔,是親家感情的紐帶之一呢。
說到咸蠔,當然要說說甲子的生腌海產品。咸蝦姑、咸腌蟹、咸厚殼蝦以及各種咸蚌。盡管飲食專家和醫生一再告誡:細菌多,易致病,尤其容易引發腸胃疾病。但家鄉人冥頑不靈,就好這一口,病了也要吃。外地人看到了會覺得不可思議——滑滑膩膩,生冷且有海腥味,怎么吃得下口?還吃得那么陶醉!喜歡的人說,鮮滑爽口解膩呀!要的就是美死人的這口海味!咸腌的紅心蝦姑和紅仁蟹價錢很貴哩,一般人還吃不起。對于喜歡這一口的游子來說,過年回家吃上正宗的咸腌蝦蟹,是必須的,再貴也要買。自家會腌的,年前的備貨里當然就要把這些鮮貨列入清單并買來腌好了。
作為以吃為主要內容的春節,可以說是吃的大總匯。近幾年來,“鴨肉湯”也成為甲子風味的另一個特色菜,而且登上高檔酒樓的菜單。不過老甲子知道要吃鮮美原味的鴨肉湯,得去街內某個不起眼的小店甚或某個街角的小吃攤。本地番鴨肉剁小塊,加干金針、洋蔥絲、蔥頭、紅椒絲等煮熟勾芡,口感厚實,鴨肉鮮嫩中帶著配料的清香,不油不膩,會讓人不知不覺吃多了。
煏魷魚脯?聞到香味了吧?嘿嘿,假如你膽固醇偏高,對不起,把口水吞回去吧!本港魷魚脯最經典最有魅力的吃法,是用酒精爐小火“煏”,煏到魷魚表面微黃,發出香味,就可以了。趁熱用手撕成絲絲縷縷,慢慢咀嚼,細細品味。鮮、甜、松軟、不粘牙——嗯!這就是正宗的本港魷魚脯了。可干吃可下酒可配茶,煏魷魚絲,讓“三高”者嗅香興嘆啊!
魚脯類四大天王之首魷魚脯除了“煏”,還可以煮一下撕絲吃,切成絲炒成魷魚絲蛋也是易做好吃高營養的,此外,它甘做配角,干魷魚絲是甲子大名鼎鼎的“瑣粥”不可或缺的配料,沒有它,就沒有甲子鎖粥特有的鮮甜滋味了。
四大天王的老二是墨斗脯。細分有兩種:干的叫“墨斗脯”,半干半濕的叫“墨斗錢”,各有各的吃法。墨斗脯宜熬煮,除夕夜圍爐的主菜之一“豬腳墨斗雞”,就是用墨斗脯、豬腳和整雞熬成的。那種厚醇肉香,吃一頓,想一年。墨斗錢可熬也可炒,膠、彈、香而不濃膩,是墨斗魚最有甲子特色的吃法。
老三章魚脯,俗話叫“象魚頭”,八爪章魚一般不鮮吃,而是剖開曬成魚干。章魚脯只能拿來熬,熬湯最佳搭檔是排骨和香菇。
老四乖魚脯,做法多樣,熬燉燜煮炒炊,比較普遍的吃法是,和三層肉一起熬菜頭絲,高壓鍋煮熟后撕肉塊炒青蒜仔和荷蘭豆莢。還有人用炸過油的乖魚脯塊和香芋條做鴨肉火鍋。而我至今懷念的是兒時在番薯鼎上放在番薯上炊熟的,吃番薯配乖魚脯,人間美味啊!
三甲地區的魚脯種類繁多,迪仔、龍舌、風箏比、拿哥、哥獅、巴浪、劃仔等比較薄比較小的魚都是制魚干的好料,甚至“絲綻”這種水分特別多的魚,也可以制成魚干。三甲習俗,過年漁船回港,年前年后一個月沒有本港鮮魚,以前家家戶戶要準備魚干或者腌咸魚,現在雖然有凍鮮魚,但還是有許多人在年前備下各種魚脯——畢竟那種來自海洋的鮮味在凍魚里是找不到的,聰明勤勞又好吃的海邊人,用陽光和海風把本港魚的鮮味鎖在干魚脯里。
過年各項美食里最有家鄉風味的是“七樣菜”。習俗的起源據說是為了慶祝“人”的生日。據漢朝東方朔的《占書》所言:歲后八日為“一曰雞,二曰犬,三曰豕,四曰羊,五曰牛,六曰馬,七曰人,八曰谷”。正月初七是人日,要吃“七樣菜”。七樣時令菜蔬一般是厚合、蒜仔、芥藍、卷心菜、真珠菜、香菜、大菜芯,其中厚合菜必不可少,婦女吃七樣菜,說是“食了厚合菜,做人合人意,得到眾人愛”;因厚合另名“百合”,又有“百合百合,百事好合”的意思,體現了中國的“和合”的文化觀念。可說是七樣菜的靈魂的是“真珠菜”,菜名寓意吉祥,菜味清香別致,可以說,一想到七樣菜,就是真珠菜領著其他各種菜的味道。舊俗,七樣菜經常和著重新蒸軟的酒角龜粿吃,甜香爽口,吃多了也不怕膩。如今,人們在七樣菜中加入魷魚絲、翅脯、蝦仁、五花鹵肉等佐料,使七樣菜更加美味誘人。有外出打工者,為了在初七這天吃上心心念念了幾年的正宗甲子七樣菜,竟然向公司請假延期回去上班。而對于這樣的吃貨,甲子人民是不會鄙視的,人們只會覺得自豪!
“無食不成節”,過年更是各種吃的盛會,關于吃的還有好多可以說,為了避免拉仇恨,我們還是說說活動吧!
活動
過年的活動,按人氣指數,最獨特最值得驕傲的是舞英歌,最有文化味道的是猜燈謎、象棋賽、書畫展。
逛街,不如叫“擠熱”,因為人太多了!甲子面積不足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二十萬,再加上甲西甲東惠來的人也要來鎮上湊湊熱鬧,能不擠嗎?人那么多,街道又那么窄,人擠人,車堵車,本來是最不適宜逛街的,但大家就是要上街擠擠,才感覺這年沒白過。真是有意思!
拜神求簽是拜神家庭的大事,初五子時求的簽叫做“落馬簽”,當然不是貪官落馬的落馬,是神仙們騎上天的馬,騎回來了,落馬就神座。“落馬簽”據說最靈,最易求得好簽,也許是神們從天庭匯報工作度假之后回來上班第一天,精神飽滿,心情大好吧?所以,許多人就在初四夜晚到神廟庵寺去熬夜求簽。甲子的龍尾王爺廟位于鬧市中心,交通極為不便,但香火旺得匪夷所思,求簽的人多得排到廟前闊埕,闊埕擠滿了,排到各條巷道。王爺公、佛祖、八仙公、觀音娘、本村伯公(福德老爺),都有靈簽可求。有的人家不止求一個神仙,兩位三位神仙賜的靈簽互相參照著,到正月十五便照解簽所教“嚇老爺”(許愿)。正月所求的簽涵蓋了家庭的各個方面,必須把要求的簽名用墨筆寫在專制的“簽詩頭”上。“簽詩頭”用紅聯紙折疊而成,外形像請柬,豎行排列,先寫上家門坐向,再依序寫上家門簽、灶君簽、歲君簽(按長幼順序)、求財簽,工作、謀事、生意等這一年計劃要做的事也可以附在后面求。
求簽是一種民俗文化,如果剔除其迷信成分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活動,神廟庵寺大多修在風景優美之地,里面的塑像、雕刻、彩繪、建筑藝術,都值得欣賞。解簽詩也挺有意思,每條簽對應一個歷史典故或一出古戲,解簽涉及文學、哲學、心理學,有人單靠正月解簽便可賺下一年生活費,真是厲害!簽詩解得好的先生,博學,善觀言察色,明世道人心,能言又善道,錢賺得輕輕松松,高手在民間啊!
甲子“舞英歌”,中斷過幾年,自從2005年9月在汕尾市舉辦的“泛珠三角民間藝術節”比賽中,甲子英歌舞榮獲“金杯獎”之后,地方政府重視起來,這種有幾百年歷史的群體性文娛體育活動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2007年5月,甲子英歌舞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9月,甲子英歌舞參加“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第九屆中國云岡文化節藝術展演”,榮獲金獎;
2011年6月,甲子英歌舞入選國務院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在三甲地區有兩支英歌舞隊:甲子元高英歌舞隊和甲西濠頭英歌舞隊。
舞英歌深受歡迎,尤其是對于出門在外回家過年的人來說,親眼觀看英歌舞表演是最有誘惑力的了。宏大的陣勢,五彩斑斕的古裝武俠臉譜服飾,鏗鏘有力、雄壯粗獷的隊形舞步,讓人熱血沸騰的“呵——嘿!呵——嘿!”的吆喝聲,魔術棒一樣的兩支英歌槌,一敲一片“qiào!qiào!Qiàoqiào!Qiàoqiàoqiào!”——整齊的帶著古老英雄氣的聲波沖擊!視覺聽覺的震撼力直直沖擊到靈魂深處,激得埋藏極深的那份野性和活力冒出來,激得你也想盡情舞動生命,去創造去淋漓盡致地活!那種感覺,又豈是看視頻能得到的?
而且,老輩人說,正月看英歌,能夠驅邪避禍。神奇!
文化活動平時不多,但過年期間會舉辦一些高品質的文體活動。甲子文化站牽頭,民間文化人士和熱心鄉賢協助,舉辦的猜燈謎、象棋賽、書畫展和乒乓球比賽等文娛體育活動得到三甲人民的喜愛,參與人數多,影響大,反響好。值得點贊!其中書畫展影響力最大,2017年春節的三甲書畫展在新建成的“甲子文化藝術中心”舉行,吸引了本地和外地的參觀者,反響很好。這大大提升了甲子地區的文化形象。希望這些充滿正能量的文化體育活動作為三甲地區的新民俗保持下去,越辦越好,而且,不僅僅在過年期間出現。
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建設是重點和難點,春節期間可以搞一些趣味體育比賽,就算最簡單的拔河比賽也好!
傳統民俗,精華與糟粕并存,新時代的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去粗存精,用文明驅除迷信,以創新代替守舊,把我們的春節過得更加有趣味有意義!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