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9-08-16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盛夏的龍山,鳳凰花開得正艷。雨洗過,樹綠山青,生機勃勃。佇立龍山西麓的張威烈士紀念亭下,望天外云卷云舒。憶九十年前的夏天,年僅26歲的張威烈士在這里寫下“母親大人:兒死矣,為革命而死,死得光榮。”的絕筆信后慷慨赴死,英勇就義!用生命去詮注一名共產黨人頭可斷,血可流,革命信仰不能丟的壯舉。氣壯山河,光耀日月!
張威,陸豐市東海鎮游槎村人,一九○二年出生,少年時在縣立第一高小讀書,一九二三年夏畢業于海豐陸安師范。一九二四年夏秋進廣州國民政府政治訓練班學習,并參加了毛澤東同志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四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五年春國民革命軍舉行第一次東征,張以二十四情報組組長身份,被先派回陸豐,策應東征軍,同年五月社會主義青年團陸豐特支成立,張威擔任書記。陸豐縣農會成立時,張被選為縣農會執委、宣傳組織部主任,他還兼任國民黨陸豐縣黨部代表。一九二五年農歷九月,張威由農會公舉代任陸豐縣長,同年十一月初辭去縣長職,專事陸豐團特支書記。一九二六年一月調任廣東農民協會汕頭潮梅海陸豐辦事處工作,同年五月回陸豐繼任縣團特支書記。一九二七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后,張威同志與海陸豐地委宣傳委員李國珍一起積極籌劃暴動,并領導了“五一”武裝起義,被選為臨時政府委員,后由于敵劉炳粹進攻,張威率隊退出陸豐城,堅持在牛路、東山村等附城地方斗爭,后轉入新田參將府,聯絡紫金劉琴西,組織新田、河口等地農軍準備反攻陸城,九月參與領導第二次奪取政權斗爭,再次被選為縣政府的執行委員,退出縣城后,具體負責組織陸豐人民策應南昌起義軍工作。十月,工農革命軍陸豐團隊成立,張威任陸豐團隊副團隊長,與譚國非等配合紅二師領導第三次起義,起義后被選為陸豐縣蘇維埃政府主要領導成員之一、中共東江特委委員、中共陸豐縣委書記。同年十二月調任紫金縣委書記。一九二八年夏任海陸惠紫四縣軍事暴動委員會陸豐總指揮,一九二八年三月敵人入境后,張奉命回陸豐,領導陸豐西北人民進行斗爭,同年六月十七日與蔡俊赴陸豐東南布置夏暴斗爭。一九二八年七月十八日不幸在南塘潭頭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同年八月三日(農歷六月十七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年二十六歲。以上是革命史籍中對張威烈士簡歷的介紹,可見他短暫的一生是為黨的事業歷盡艱辛的一生!史料上一個詞的記載,史實上卻是一場血雨腥風的征程!通過在張威烈士的家鄉調查當年的革命史料,我們了解到更多更感人的事跡。
負笈龍山信馬列?豆蔻年華顯英豪。張威年少時在縣立第一高小(即現龍山中學)讀書時就接觸到“五.四”運動新思潮,一九二二年暑假與鄭鏡堂(鄭重)、黃振新、陳自強、顏國璠等進步青年一起發起,于同年十二月正式成立陸豐協進社,團結進步青年,傳播新文化,學習研究馬克思學說,以后又暗中聯系各地轉入秘密活動的農會,與不法貪官污吏進行合法的斗爭。提出:“愿同志共犧牲!驅馳城狐社鼠清陸城,堅我宗旨,竭我血誠,共祝吾陸光榮!”的口號,積極傳播反帝反封建新文化,為引導群眾關心國家、社會,協進社抓住當時民眾對公營織布廠賬目不清意見大的情況,發動了清算公營織布廠賬目的斗爭。該廠經理彭少山長期舞弊貪污、中飽私囊,無賬可查。他作賊心虛,聞訊挾賬潛逃。清賬斗爭雖未達目的,但繼任該廠總經理陳輔民攝于協進社的群眾威望,不得不親自拜訪鄭重、張威等協進社領導,說明賬目的來龍去脈,要求分清責任,并表示今后經營賬目如實逐日進賬,以便民眾檢查監督。自此以后,協進社便載譽陸城,蜚聲社會。在風起云涌的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張威不僅是學生運動的領袖,也是陸豐社會革新活動的倡導者。
尋求真理上省城,東征殺敵掛先鋒。一九二四年夏秋,張威受組織推薦到廣州國民政府政治訓練班學習,在廣州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是在黨的直接領導下,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政治立場來開展工作,斗爭的方法方式有了根本性的提高。一九二五年春國民革命軍舉行第一次東征,委派張威以二十四情報組組長身份,先回陸豐偵察敵情,發動、組織農民、原協進會會員策應。東征軍到達海豐的第二天,張威就到海豐向周恩來、彭湃匯報敵情分布情況,同時匯報陸豐已秘密組織“十人團”“貧人黨”等農民組織,充當向導、偵察、挑夫等支前工作,一些農民已準備了土槍、刀、尖串準備參加戰斗。兩次東征,陸豐農民“實際參加”、“積極參加”“出的力很大”。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的報告及決議案提出:“……革命軍第二次出兵東征,惠陽、海陸豐、五華、紫金一帶幾萬農友,在一塊兒與革命軍共生死,……”張威是陸豐支援東征的組織者。
中流砥柱當縣長,清正廉潔是楷模。一九二五年農歷九月,張威由農會公舉代任陸豐縣長,同年十一月初辭去縣長職,前往汕頭廣東農民協會汕頭潮梅海陸豐辦事處工作;一九二七年九月參與領導第二次奪取政權斗爭,再次被選為縣政府的執行委員,退出縣城后,具體負責組織陸豐人民策應南昌起義軍工作。十月,工農革命軍陸豐團隊成立,張威任陸豐團隊副團隊長,與譚國非等配合紅二師領導第三次起義,起義后被選為陸豐縣蘇維埃政府主要領導成員之一、中共東江特委委員、中共陸豐縣委書記,即全國第一個蘇維埃的縣委書記。在亂云飛渡的這段歲月中,張威聽從黨的號令,沖鋒陷陣,不顧個人安危,始終戰斗在第一線。就是這樣手握全縣軍事、財政大權的領導,堅持公私分明,廉潔自律。據游槎村老干部張清俊介紹,張威的母親生前曾跟人講起:張威當了縣長,只給過她二個銀元。一次是他從廣州回來的時刻,給了她一個銀元,后一次是二七年冬至晚,張威與胞兄張祖耀(赤衛隊隊長,二八年戰斗中犧牲的烈士)在清俊家吃晚飯,(冬至在陸豐是一個大節,張清俊父親跟張威是堂兄弟,就請他們兄弟吃晚飯)席間兄弟倆討論革命的問題爭辯得很激烈,過后隊伍就開跋了。張威出發前又拿一個銀元給母親,以作持家之用。當時一個銀元的購買力相當于現在叁佰至伍佰元。這就是早期共產黨人的金錢觀,孝敬母親盡赤子之心,卻不能違背紀律!
營救周恩來,忠誠建奇功。一九二七年周恩來在陸豐金廂脫險,這是中國革命史上一件大事!而據后來統計,當年在陸豐脫險的有:周恩來、葉挺、賀龍、劉伯承、聶榮臻、徐向前等30多位少將以上軍階的領導人。在所有歷史資料中都沒有出現張威參與營救工作的記載。也許在那斗爭艱難且危險的特殊環境中,沒有人留意去寫下史料、或根本無法寫下史料,倒是通過其他史料互相印證,張威不僅參加了當年的營救行動,而且是整個營救行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一、當時陸豐的黨組織是健全的且有戰斗力的。這從一九二七年十月二日周恩來特派劉立道來海陸豐征集二千兵員和募集一萬銀元這一指令執行的情況就可看出,當時用兩夜一日的時間就征集到800人,四日上午出征,同時三十人挑籮擔送大銀,說明當時陸豐的黨組織是健全的有戰斗力的;二、史料記載,幾天后的十月八日,周恩來入住黃秀文家,隨即,黃秀文將首長患病需要治療,治療后要出海脫險的情況向當時在東南片指導工作的陸豐縣委委員、宣傳部長陳谷蓀匯報。從史料上這珍貴的幾個字的陳述中,可知接下來的整個營救工作是由陸豐縣委組織和領導下實施的,時任陸豐縣委書記的張威是營救工作的核心領導。三、周恩來乘船脫險是一套無縫對接的系統工程,每一個環節非縝密策劃安排不能成功。當他身體康復可以出海了,因金廂沒有可通航香港的大船,是由洲渚村的赤衛隊員黃明東預先到海豐的大湖雇請一條可載五噸的“彪刀”船,約定深夜開到金廂對開海外的“烏礁”腳下等待,約定向海岸照三下手電為號,用小船將周恩來接出來,在“烏礁”腳換乘大船,雇船費一百個大銀。這一系列工作不是一個普通赤衛隊員黃明東所能做到的,特別是一百個大銀的船費不是一個小數目,不是黃明東敢拿主意的。另,筆者近日在游槎村調查中,了解到這一百個大銀是張威派游槎村的赤衛隊員送到金廂的。所以,筆者認為當時陸豐黨組織負責人張威是領導組織了整個營救行動。
為黨的事業出生入死,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九二七年陸豐的革命形勢真正是風云突變,五月一日舉行海陸豐起義,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較早的以革命武裝反抗反革命武裝的斗爭。這次起義一舉占領海豐、陸豐兩縣城,及兩縣全部區鄉,這在廣東省是沒有的,證明海陸豐的革命基礎確實是非常雄厚的。后被白軍反撲,起義隊伍600人槍轉戰湘贛以期與仍然保持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一起推進國民革命,以致這支革命的有生力量遠離海陸豐。九月,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部隊先后來到海陸豐,加強了工農武裝力量,趕走反動派,十一月十三日,在東海孔廟舉行蘇維埃成立大會,張威主持,彭湃作政治報告。會議形成沒收土地、鎮壓反革命、改善工農兵生活等八大施政綱領,是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后,敵人反撲,蘇維埃退出縣城。但斗爭一直沒有停止。作為全縣武裝斗爭領導人的張威,在這場急風驟雨的斗爭中表現出非凡的才干和堅強的斗志:攻打碣石城、進攻捷勝城、攻打楊作梅保安隊、鎮壓反革命、年關暴動擴大根據地,到一九二八年二月,海豐、陸豐、惠來、潮陽、普寧、五華、紫金革命根據地已連成一片。一九二八年三月敵人入境后,張威任海陸惠紫四縣軍事暴動委員會陸豐總指揮,回陸豐領導陸豐西北人民進行斗爭,六月十七日與蔡俊赴陸豐東南布置夏暴斗爭,七月十八日在南塘潭頭村不幸被捕。
血染黨旗垂青史,烈士光輝照后人。張威,反動派對他是恨之入骨,被捕后恨不得殺之而后快。但張威是一面旗幟,是海陸豐農運的一面旗幟,敵人妄想扳倒這面旗幟去達到瓦解革命陣營斗志的幻想。于是張威被捕后,反動派對他軟硬兼施的誘降,但他不為所動。半個月后,敵人看勸降不成下毒手將他殺害。臨刑前還不放棄勸降的幻想,在龍山涼亭備下紙筆,稱只要你寫下一紙悔過書,就立即釋放,來我軍中任副官。誰不珍惜生命?但張威視革命理想高于天!黨的利益高于一切!舍生取義,慷慨赴死。時,龍山的鳳凰花開得正艷,圍觀的人群里三層外三層。因雙手被綁,張威用腳提筆在那張反動派給他寫悔過書的紙上寫下:“母親大人:兒死矣,為革命而死,死得光榮。”去回擊反動派的勸降。從容就義。
一九五四年,人民政府將當年張威就義前寫絕筆信的龍山中學校內涼亭命名為“張威烈士紀念亭”,指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九十年后來到您寫絕筆信的涼亭,沒有俗世的香燭五果,只有心香一瓣祭英靈:您對黨忠誠、心系大眾;清正廉潔,無私奉獻;征戰沙場,身先士卒;視死如歸、光耀日月!您永遠是共產黨人的楷模!陸豐人民以您為榮!螺水長歌,萬載為您謳歌頌贊!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