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9-08-16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劉漢升
????一、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遵照黨的指示,起義領導人從陸豐港口轉移至香港。在陸豐黨組織和革命群眾的冒險搶救下,起義部隊領導人沒有一位被捕被殺的,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如果起義領導人在陸豐遇難,那么我黨我軍的歷史就要改寫。從這一層意義上說,陸豐人民功不可沒。
???二、起義領導人先后分四批抵達陸豐搶渡脫險
第一批:張國燾、李立三。張、李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職務最高。在普寧軍事會議召開之前,在周恩來的安排下,由普寧縣黨組織交通員帶至甲子港,經過一番曲折,終于雇到漁船將他們送出海,安全抵達香港。
參考張國燾《我的回憶》第二卷、中共普寧黨史。
第二批:彭湃、賀龍、劉伯承、廖乾五、林伯渠、許冰、文曼魂、徐以新等。彭湃對陸豐比較悉熟,他考慮到甲子、碣石有駐敵軍,所以選擇在沒有駐敵軍,且革命基礎好的湖東出港。他們一行在當地黨組織的安排下,很快上船渡海。
參考華南農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海豐縣紅宮紀念館編的《彭湃傳》經外交部副部長徐以新審過的《徐以新傳》、《南昌起義之后》。
第三批:惲代英。他與起義部隊到湖東,也從湖東港出海抵達香港。
參考華南農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海豐縣紅宮紀念館編的《彭湃傳》。
第四批:周恩來、葉挺、聶榮臻。他們循彭湃等行進的路線,認為這條路線比較安全,來到湖東,準備從湖東出港。但周恩來病重,?葉、聶恐怕周在海上有生命危險,放棄馬上渡海。他們轉移到南塘的蘭湖,后來輾轉至金廂黃厝寮。
參考親見周恩來的薛宗輿采訪記、中共普寧黨史、葉佐能《難忘的日子》。
????三、陸豐人民搶救出來的南昌起義領導人
周恩來,南昌起義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建國后任國務院總理。
彭湃,南昌起義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農委書記、中共江蘇省委軍委書記,1929 年因叛徒出賣而犧牲
李立三,南昌起義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當時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建國后任中共中央工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惲代英,南昌起義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1936 年因叛徒出賣而犧牲。
賀龍,南昌起義代總指揮;建國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葉挺,南昌起義前敵總指揮;曾任新四軍軍長,于?1946 年因飛機失事而犧牲。
劉伯承,南昌起義參謀團參謀長;建國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聶榮臻,南昌起義中共前敵委員會軍委書記;建國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廖乾五,南昌起義二十軍黨代表;曾任中共湖南省委軍委書記,1930 年因叛徒出賣而犧牲。
張國燾,南昌起義為農工委員會主席。當時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任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于?1938 年投敵叛變。
林伯渠,南昌起義財政委員主席;建國后任國務院秘書長。
許冰,彭湃愛人。曾任東江特委委員,于?1931 年在戰斗中被捕而犧牲。
徐以新,南昌起義二十軍三師師長周逸群機要秘書;建國后為外交部副部長。
???四、關于陸豐人民搶救南昌起義領導人的若干問題
(1)陸豐人民搶救南昌起義領導人是中國革命史的大事件,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南昌起義領導人沒有一位被捕被殺,全部渡海安全轉移。他們走后,反動當局搞清算,甲子、湖東、南塘、金廂等地護送南昌起義領導人的黨組織成員、革命群眾被捕被殺,先后有?60 多人犧牲。一批房屋被燒毀,一批革命者被追殺。陸豐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2)南昌起義失利起義領導人的這段經歷很少知道,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陸續披露這方面的內容,如《聶榮瑧回憶錄》、《肖克回憶錄》等。所以,關于此方面內容還是缺乏的。《南昌起義之后》一書送軍事科學院審過,?他們認為“填補多年來此方面歷史研究的空白”。該書再版還要進一步修改補充。
(3)關于歷史事實的問題。與大家探討:一、地域問題,普寧軍事會議之后,起義領導人轉移出港,當時甲子港的名氣最大,所以講出港都是甲子港,從湖東、金廂及沿海出港都是甲子港,聶榮臻在金廂住那么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寫《聶榮臻回憶錄》也講到他是從甲子出港的;二、當年隱蔽在陸豐出港,南昌起義領導人的身份并沒有暴露,?所以基層黨組織也弄不清楚他們的身份。后來就發生了究竟是哪位領導人,有的亂猜,有的就道聽途說;三、受歷史局限,建國后一些部門出版史料,也有出差錯,所以傳下來后就跟著抄襲。
(4)關于對歷史把握。涉及到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我們要認真嚴肅。如陸豐人民搶救南昌起義領導人,對史實的把控:一是要參考參與者本人的回憶,如《聶榮臻回憶錄》、張國燾《我的回憶》等;二是要參考權威的史料,如南昌起義紀念館編的《南昌起義》、江西省黨史辦編的《親歷南昌起義》等;三是參考親歷的人,如葉佐能采訪黃秀文《難忘的日子》,湖東村薛宗輿親歷見到周恩來采訪記等;四、作者要到現場深入調查,理性分析,去偽存真,占有真實的材料。由于歷史久遠并有局限,現在有些文章出現偏差,在所難免。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