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20-09-18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休魚期間,東海的各個魚肉菜市場是沒有多少魚的,只有少量剌釣的青骔和小黃魚,還有就是存積多時的咸魚。到解禁開海了,這魚市就不一樣了,好象是海龍王派出的一隊隊儀仗隊,一筐筐、一籮籮,一堆堆倒滿各個貨架。馬鮫、鰻魚、紅杉、厚刀鐵,哥鯉、白帶、紅魚、那哥獅,還有白剌、龍蝦、紅仁蟹,甜螺、角螺、肥花蛤,品種齊全,要有盡有。而且價格便宜,吃貨們是大飽口福。
東海鎮是一個得天獨厚的福地,至海邊僅幾公里,南郊就是海仔、烏坎兩個魚村,以前沙埔一帶沒種樹,鎮內沒有人建樓,每天清早和晚上人靜時在東海就能聽見“海吼”(即嘩嘩的海浪聲),過了烏坎橋就是金廂漁港,再遠一點就是碣石、甲子和湖東,都是產魚的,當天下鍋的鮮魚是烏坎、金廂的,湖東、碣石、甲子來的魚一般是鹽腌或煮熟,計劃經濟那些年,政府每年都發給市民魚證,發出多少都是不愁無魚供應的。拿魚證去買魚市民最中意的是湖東的熟池魚(我們當地叫巴浪魚),將上船的新鮮活魚用小竹筐盛著蒸熟,夜里用板車拉運,第二天一早來東海上市。這魚沒開腹,里面的魚肝最好吃!經常是拉來幾板車。印象中當年的熟巴浪魚比現在的大馬鮫魚還好吃。
魚的質量是有季節性的,東海人沒有下海捕魚,但知魚性。聽知東海人的幾句諺語保準不會買錯魚。“小暑無處買,大暑無處賣,秋風頭浮百魚齊”,意思是小暑時魚民捕到的魚很少,這跟季節洋流魚訊有關,大暑無處賣是說上市的魚多了,到秋天了魚的數量、品種都多了。“寒烏熱鱸”,意思是冬天烏魚肥、好吃,夏天鱸魚好吃。季節相反時,入詩入畫的鱸魚口感比小黃魚都差勁;“清明紙錢帶”,清明后,帶魚那種類型的魚,包括青骔,因產了卵,變瘦,不好吃。“清明那哥,富人勿,窮人得不到”,意即那哥魚產卵是有一個時間的,正月最肥、最好吃,清明期間,那哥魚已產了卵,但肚里還有卵,魚的質量已下降了,而過后就更不好吃了。
東海人世世代代吃魚,對魚的烹調、加工、儲存很有一套,不管是一條幾百斤重的大魚,還是小如香骨的“白籘香”都能做成上席的菜。東海人還有一種儲存魚的辦法叫“壓干鹽”。將馬頭、哥鯉、帶魚之類比較大條的魚用粗鹽腌,存放十天半個月沒問題,出外的人經常回來買這種魚。這種魚皮咸肉不咸,比鮮魚更好吃。吃魚講究的是新鮮,但東海人說海里的魚要來柴橋頭沾一下東海溪的水才好吃。以前靠路擔挑魚,魚販上午從東海出發,到金廂、烏坎時吃點午飯,午飯后剛好討海的漁船靠岸,于是到海邊買魚,魚一上肩趕緊挑回來赴市,這種魚販有個專稱叫“走淺海”,其特征就是“走”,趕時間。走的過程有些沙土隨著鞋跟落到魚擔上,到東海的柴橋頭時都在橋下過一下水才進市場。這一說法,魚要沾東海溪的水是真的,但筆者分析,在東海吃魚,魚的口感比海邊好也是事實,但原因是烹調的技術和做湯的水,以前烏坎、金廂吃的水不是自來水,是靠當地的水井,別說做魚,用那種水泡茶再好的茶葉也是“山狗炮”。現在海邊也通上與東海一樣的自來水,而且現在是用車運魚,誰都不會下車去柴橋頭洗魚,因此這一說法不存在了。
“那哥魚悶蒜仔,當一回西山皇帝”。東海鎮有一個傳統習俗,正月十八舊墟抬神,當日參加活動的人很多,還有四鄉六里的親戚朋友都來看熱鬧。中午的膳食是活動組織者必須準備的,人員是數百人,就是宰一頭豬每人也無兩筷子。但不用愁,那哥魚悶蒜仔。既經濟實惠又好吃,而且正月那些天保準有貨,要多少就有多少。有一西山來的客人吃到這新鮮的那哥魚湯后不無感嘆:他日若我當上皇帝,就天天那哥魚悶蒜仔。皇帝吃啥咱不知道,但這那哥魚悶蒜仔真的很好吃!
東海的山美水美人情好,還有那營養豐富,活血生肌,香甜可口的生猛海鮮,誠邀你也來當一回美食皇帝。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