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女同,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久草福利在线观看,国产高清成人久久,国产91久久久久蜜臀青青天草二,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99久久精品免费,国产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正文內容

博社八景今何在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20-09-18 發布者:liang 字體: | |

蔡金針

博社八景,分別是“鷓鴣銀灘、仙人踏石、蓮峰疊翠、船山煙雨、斗門待渡、澳洋漁唱、金獅觀海、古廟靈聲”。

斗門待渡

"斗門待渡"是博社鄉的舊八景之一,這一景觀在數十年前消失了。一聲聲的惋惜,卻是一個個無奈的回憶。

“斗門"是怎么回事,又是建于什么時候?據明萬歷四十年壬子科拔貢蔡若鳳撰置的《重修斗門碑記》記載,"迨成化十二年,四房族長:樂山、千二、乾四、剛性,四公始首報咸田圍大壆,而立斗門”。原來在明成化十二年以前,博社鄉常發生洪澇,人們種植的農作物遭遇海水的浸泡,糧食歉收。為了排除洪澇帶來的嚴重災害,村里人想盡辦法都沒有最終解決,直到成化十二年,博社鄉始祖蔡登瀛傳下的四個房頭族長樂山、千二、乾四和剛性等四人,在公余籃(曾是龐姓居東岐堡的舊址)前面經溪墘、新塭、咸田、鐵桶溝至頂海沙壩建造一條很長很堅固的咸田大壆,阻擋海水的入侵,并在咸田大壆中間立"斗門",這就是"斗門"的由來。后來人們又在靠近村里的大壆中建了兩座石橋,設有橋閘。在"斗門"處,同樣有斗門石橋,也有橋閘。

斗門橋東邊有今的崩隙、蘆塭、新塭、大塭、咸田、深港和后塭仔等,過去這里一片汪洋,到處都是海水,經鹿瀾溪,與濠溪相通,轉石頭潭,過芒湖渡,一直到甲子門天后宮前,跟來自大坡渡、橫山渡、漁池渡、覽表渡的瀛江水系相匯,形成潮來潮去的"人"字水,經甲子港六十安瀾處,流入南海。但在那個圍海造田、興修水利的年代,在家鄉崁石山至鹿欄建了一條龍潭水引水灌溉大壩,并建了六個涵閘,切斷西河水與博社鄉澳洋相通,導致了船只不能進入博社鄉。

斗門橋西面是溪墘,一片茫茫的北洋溪水,溪水的周圍是大石部山、大籃山、猴龕石山、后石母山、長石山、尖米墩山、鵝翁山、疊石山、寮仔山、洋尾山、蝙蝠石山、龍銑孔山、石窟仔山、石亭山、獨角麒麟山、洋尾園山、蝶地山、蛤石山、馬厝坑山、龍須尾山、第一水、飯砵山、倒地旗山、燈火埔(建有博社鄉明萬歷十年壬午舉人之知饒陽縣正堂蔡春邁之父榕塘公墓,與下尾為界)等。博社鄉與連綿起伏、異石奇林的海甲山隔溪相望,與人頭嶂、蓮峰尖等隔江相望。洋尾山,是北洋溪之尾形成的山峰,與人頭嶂相連。

過去,斗門橋渡口,人們坐船可往甲子所城,甚至到更遠的地方,比如香港、南洋,帶家鄉土特產到外面,換回需要的物什,促進家鄉經濟的發展。清乾隆年間,家鄉有四大富翁,即州司馬儒林郎蔡士立(字升本)、歲魁修職郎蔡鴻猷(字升經)、歲進士蔡國斌(字升廉)和鄉賓蔡升隆,他們均是升字輩、博社鄉始祖蔡登瀛的第十六世孫。在明萬歷年間,流傳著一句炫富的話:“澳頭鄭八千,不如博社蔡春邁。”先輩們辛勤勞作,糖間制糖,油園榨油,種植的甘蔗可制糖,花生可榨油。于是,家鄉生產的糖、油,除部分供村民們,大部分用船運出去外面賣錢。有一年,浙江寧波一帶鬧糖荒,蔡士立派人把糖運到那銷售,賺了很多大銀,之后就在家鄉大埕內建房屋、祠堂、書齋,形成了"五馬拖車"的建筑風格。

昔日的斗門渡,船來船往沒有了,人來人去也沒有了,哪還有“斗門待渡”這一景呢?因為澳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消失了,澳洋中的七個墩僅剩一個墩“紅沙墩”。現在這一片大部分是池塘,不是養蝦就是養蟹,或是一片蘆草,甚至被改造的北洋農田,長滿荒草,沒有人想在這片田地種上農作物,因為土地污染了。

"斗門"建于明成化十二年,” 歷二百有余年,至萬歷末,漸以圯壞”。據說斗門橋是十一孔橋,到解放后被改建為兩孔橋。先人的功績,后人的無知,換來"斗門待渡"的消失,這不是博社鄉人的一大損失嗎?

還好有明萬歷四十年拔貢、原任瓊山縣儒學訓導蔡若鳳于崇禎十一年戊寅仲冬撰置的《重修斗門碑記》尚存,為人們了解博社鄉的人文、地理、水利等提供相關的資料。

“祖登瀛公,自福莆來。始居東岐堡,再世而遷橋頭,三世而遷博社,繼又卜吉而轉橋頭永為世居,以博社額其里焉。昔在博社祖置田產如下:澳洋、環田、嶺下、紅鵝塘、鷓鴣灘等處,皆山谷遠境。本里舊有石橋,而未有斗門,故名橋頭;后族眾繁庶、肥瘠不一。迨成化十二年,四房族長:樂山、千二、乾四、剛性,四公始首報咸田圍大壆,而立斗門;歷二百有余年,至萬歷末,漸以圯壞。余父惺公,注念修筑而未及為;今,鳳仰體父志,目擊時難,乃于崇禎辛未年冬,僭首捐金十兩,佐以族眾相率,捐湊四十余金,鳩工筑作,而群后生不卻勤,渠咸多所,奔走焉,用是兩月余吉成,庶稱完固,可垂不朽。倘歷年久長,異日復有圯壞者,若子而孫輩亦宜仗義,以扶世業。蓋不獨通族,田產之攸關己也。茲故記之,以示來世知所自本,且力以持紀綱云。”

要是鰲江段不建橋閘,沙尾不建攔海大壩,北洋溪不被改道,東溪水與西河水就會匯在一起,奔騰流出甲子港,才會形成“潮來人字水”這一景觀,博社八景之一"斗門待渡"還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該多好啊!

金獅觀海

金獅澳,是漁人出海捕魚歸來、停船靠岸的碼頭。它位于連綿起伏、怪石嶙峋的海甲山嶺東邊,在甲子八景之一“海甲蓮花山”南面,有陸豐博社鄉古八景之一“金獅觀海”的雅稱。博社鄉人一般又稱它為金獅灘。

據明崇禎十一年戊寅仲冬原瓊州府瓊山縣儒學正堂蔡若鳳撰置的《重修斗門碑記》記載,”昔在博社,祖置田產如下:澳洋、環田、嶺下、紅鵝塘、鷓鴣灘等處,皆山谷遠境",包括金獅灘。打那起,金獅灘就隸屬于博社鄉。

博社八景分別是"鷓鴣銀灘、仙人踏石、蓮峰疊翠、船山煙雨、斗門待渡、澳洋漁唱、金獅觀海、古廟靈聲"。

金獅灘,好多人不知道它在哪里,它為什么有此美傳呢?要是你想了解,請慢慢聽我道來。

家鄉人習慣把海沙灘分為兩部分,即上墩澳至石洪澳稱為頂海,石洪澳至金獅灘連海甲山稱為下海。人們都知道博社鄉與鄭壯鄉以海甲山為界,兩個鄉里約定俗成,即博社鄉以山嶺為主,鄭壯以大海為主,這就是山海分轄的由來。為了避免兩鄉矛盾,歷年的恩怨,在”金獅石"下一塊耐風浪沖洗的巨石上立約,即明崇禎十七年的《奉旨審斷案宅課海碑》。

在省道S338線內隆公路博社路口,即袁厝寮路段,驅車沿海防路,經過博社鄉燈芯山農場、雞翁山、洋尾園、三點桃山,轉過博社鄉季房宋一世祖庠生蔡宣義公墓地"虎地山"后海灘一段沙泥路,直達海邊金獅灘,這是博社鄉古八景之一"金獅觀海”,也是三甲地區有名的景觀之一。

在靠近海甲山一側,站在海浪涌上的海邊,抬頭望去,前面是一頭酷似雄獅的巨石。再往西走去,在波浪奔騰而來的海水中,在海沙灘上聳起的巨石群中,無論你怎么看,或是蹲下,或是仰望,它仿佛是一頭活獅子。是的,這里有一頭臥在壘石山上的巨獅,頭朝大海,悠閑的樣子,越看越可愛。潮來潮去的金獅灘,波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愛海的我,這時醉了。獅尾背面,一片望不到盡頭的木麻樹林,是海鳥的自由王國。一片金色的海沙灘,與金獅石化為一體,與日月同輝,與大海為伴,與鷗鳥為友,慢慢變成了一堆金山,盼著有人來開采。你看它前足,趴在石上,淘氣的樣子,好像要去摘飛濺上來的浪花。

據說宋末,它是一頭神獅子,為兵敗南逃甲子門待渡山的宋帝所用,獅子一吼,元兵不敢上前,保護宋帝一行人繼續西去,它留下來化成獅石,守護著這片沒開發的金沙灘。相傳一位風水大師,曾追趕這頭獅子到海甲山嶺,突然不見影子,原來它隱入異石奇林、樹林蔥郁的山深處,怎么找也找不到。當要放棄尋找時,天上有一道金光射到海邊,他隨金光一路尋找,終于找到了一片亂石壘起的小山峰,發現酷似獅子的巨石在海邊。這時,他用羅盤定分金,任他怎樣擺放,指針總是失靈,不得不放棄尋找金獅地的念頭。你說,這難道不是一個被神化的故事嗎?大自然這位神奇的雕刻家,用熟練的刀法,一刀一刀地雕刻,巨石變成了一頭栩栩如生的金獅子。有了金獅石,這里才被家鄉人稱為"金獅灘"。

據史料記載,海甲汛作為海防機構的存在。為了找到海甲汛的遺址,我跟幾位愛好地方文史的文友,好幾次在金獅灘尋找舊跡,始終沒有找到。但意外的在金獅石下一塊巨石上,發現有一處摩崖石刻,因年長月久,石刻風化,字跡脫落,大多看不清楚。龍年正月初四日下午,來到金獅灘,我和漢境用海沙涂在石刻上面,想了解這石刻記載什么內容,看的不很清晰,只是依稀看到"奉旨審斷案宅課海碑"與"本戶"等字跡。為了記金獅灘之行,筆者賦詩一首《游博社金獅灘 》:”金獅雄臥鎮南疆, 石刻摩崖勝跡蒼。 海鳥逐波迎客旅, 春歌一曲譜新章。 “

石刻的發現,初步證明海甲汛的存在。又據遷界資料記載," 遷界之初,為就近指揮沿海遷界,廣東提督軍門奉朝廷之命,于康熙元年(1662)八月移鎮惠州,以惠州協鎮總兵府為軍門府,府城駐軍二千人;縣城駐軍二千人。歸善、海豐等地重新編制兵備,派重兵以驅趕遷民及在沿海邊界布防。康熙初年,海豐沿海,則從碣石營撥守諸汛,如坎下寨設一守備,兵二百五十一名;海甲山兵五名;甲子港設一把總,兵二十名;蘇公澳兵五名;圭湖墩兵五名。”得知"海甲山設兵五名”,可見海甲山在明末清初設有海甲汛。

清明節過后,我、松、勝等三人買了筆與紅鐵油,又來到金獅灘。那天下午,海風猛烈地刮著,卷起海沙向我們撲臉而來,聞到海水的咸味。我們認真地查看石刻,看那些字跡可書紅,讓我們知道它是宅課海碑,并于明崇禎十七年撰置于此。但愿摩崖石刻的內容,在史書中能找到它的記載,為研究地方文史的人們提供一份珍貴的資料。筆者又詠詩一首《游金獅灘》,以記此行。"閑來再賞金獅石, 留史芳碑字跡殘。 岸上游人心欲醉, 海邊釣客眼將寬。 浩瀚南海飛船過, 磅礡西峰歸鳥歡。 斜照余暉天水色, 誰說何日不重觀?"

還有一次,借送春聯下鄉到北池之時,我們幾位聯友參觀甲子待渡山后,也來到金獅灘。這神奇的景觀,誰能不驚嘆呢?汕尾日報鄭冰利記者馬上用相機拍攝,”咔嚓”一聲,在她相機中存放金獅灘。到那時,一個名副其實的、有品牌的旅游區,將出現在家鄉金獅灘上。

關于家鄉"金獅灘",我常向文友推介,把自己拍攝的照片,發上朋友圈讓人欣賞。在我介紹下,許多文友走近金獅灘,留下了不少吟唱這里的詩篇。如詩人陳少平先生《游金獅灘》:”太平洋畔是吾鄉,礁嶼浮天海岸長。定有龍潛清水府,來觀獅臥白沙床。浪潮日夜淘今古,人物風流踵老莊。倘遇麻姑邀共賞,左邊滄海右田桑。”又如江浙先生的《游金獅灘》:"嶺東過后少雄關, 獨剩金獅守海灘。 聚米畫沙稱大略, 滔天排浪等微瀾。徜徉無故尋碑碣, 恍惚張狂正露餐。灑面清風吹忽醒, 流連神渚覓祥端。"

“金獅觀海",一個特殊的符號,它有歷史文物的價值,為人們提供一個研究博社鄉人文的依據。希望有一天,金獅灘變成一片金灘銀灘,成為開拓旅游業的基石,帶動博社鄉文經濟與文化的建設,為建設新農村寫上輝煌的一頁。

蓮峰疊翠

“蓮峰疊翠”,是博社鄉八景之一,也是清康熙辛酉科舉人鄭雷震《瀛江勝跡八詠》之一。據清乾隆十年《陸豐縣志》記載,甲子八景之一“海甲蓮花山”,它們都是同一景觀,位于陸豐博社鄉海甲山脈蓮花峰。

海甲山,山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延伸約6公里,陡峭入海。南臨南海,北與博社鄉筆架山人頭嶂相連,山體由花崗巖組成;主峰海拔214米,表層為紅壤土,無植被,亂石林立,山巒起伏,地勢險要;次峰海拔163米。在主峰山麓有一巖洞,洞口好似一對金花組成,曰金花洞,洞穴可容納好幾百人,據探險的人說,里面應有盡有,有石門床、石桌、石椅、石腳桶、石勺、石碗……相傳北宋名將楊文廣平定南蠻十八洞曾到金花洞。因洞里住著金龍公主,她武藝超群,常派魚蝦蟹將作惡一方,屠殺生靈,并把掠奪來的金銀財寶埋藏在海甲山嶺深處,足足有十八鼎。后被楊文廣降服,為了鎮住這些妖精,讓它們永遠不敢作惡,于是楊文廣神劍一揮,在洞口畫了一對倒插金花,這就是金花洞的由來。再說,海甲山埋藏的十八鼎金,楊文廣沒有帶走,留給有緣者。

傳說有一年農歷八月初八日,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等八仙赴王母娘娘蟠桃會經過南海時,曾在蓮花峰歇過腳。后來,人們就在八仙停留的山峰建廟祭祀他們。據清康熙四年范可楷《石帆紀略》記載,“限一洋田,隔二里許,翻身逆跳,結北輋祖地,鄉進士蔡春邁先生,發科開祖,于有一陽基,曰驪龍吐珠,蓋山川鐘美此姓,亦不得謂西江水末,一能限之,海甲山綿亙數十里,中有一峰,曰蓮花尖,浣霞映日,亦甲城八景之一者”,蓮花峰又稱蓮花尖。它位于海甲山西北處,即博社鄉筆架山“人頭嶂”東側。蓮花峰與人頭嶂彼此相連,綿延起伏,怪石嶙峋,氣象萬千。站在山下,遠遠望去,“好似華山千葉蓮”。峰巒之間,山地平坦開闊,有一仙爺廟遺址,曰蓮峰古寺。 據記載,蓮峰古寺始建于明萬歷四年(1429),后因生白蟻破壞,廟宇被毀;民國期間,遷至后湖村仙公埔,改名蓮峰古廟,今該寺不但保存著明萬歷四年鐫刻的“蓮峰古寺”白花崗巖門額和木質雕像,還有清代洋燈等文物。

鄭雷震舉人筆下的《蓮峰疊翠》:“嵂崒高峰半壁天,亭亭翠色弄晴煙。幾回想像嶙峋意,好似華山千葉蓮。”一詩寫出了險峻峭拔的蓮花峰。許多峰巒圍繞著高聳入云的蓮峰尖,差不多遮掩半壁天;晴空下的群峰,綠樹成蔭,到處郁郁蔥蔥,云煙彌漫;好幾次想像著翠色重疊的蓮花峰,覺得這里化成了一朵朵華山千葉蓮。宋代后期,一些華山記中常常寫到:“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 這些似乎概括了前人的說法,并沒有實際的東西,既把形容千峰環拱的蓮花拉扯上了,也把托意仙化了的意境里的蓮花混為一談。這種“仙化”是與唐宋時期時道教盛行,希望成為神仙的人,尋找什么“仙丹靈芝”,吃了就可以成仙登天有關。“千葉蓮”, 即多瓣白蓮花,梵文音譯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數百,又名“百葉華”;佛經說:“此花生于佛國阿耨達池中,人世間難以見到,故又稱稀有之花。”佛祖釋迦牟尼稱它為“人中好華”。佛經中又說:“釋迦牟尼的舌根中閃出千道金光,每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花,每朵白蓮花坐著一位盤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所以千葉白蓮花便是佛的象征。

蓮花山,或蓮花峰,好像全國各地都有此稱呼,好像當地人都喜歡把它命名為本地區八景之一。筆者家鄉博社蓮花峰也不例外,命名為博社八景之一。1957年前,博社隸屬于甲子所;之后從甲子析出甲西、甲東,才隸屬于甲西至今。據《陸豐縣志》《登瀛范氏族譜》記載,直接以“海甲蓮花山”命名為甲子八景之一;有詩情畫意的,是清嘉慶十年張鳳鏘舉人編著的《甲子乘》對甲子八景的記載:“海甲蓮峰”、“蓮峰疊翠”和“蓮峰疊嶂”等雅稱。又據張銘郁教授參考《學海堂筆記》《學海堂續記》整理出來的《甲子歷史簡介》記載,蓮花峰為甲子八景之一有兩種說法:(1)“海甲蓮花山”為甲子八景之一;(2)“蓮峰疊嶂”為甲子外八景之一。縣志、族譜及甲子史料對蓮花峰的記載,而且鄭雷震舉人、黃棟增廣生員等人對蓮花峰的吟詠,可見它在當時三甲地區的影響。若是沒有蓮花峰的聞名,怎么會把它定為甲子八景之一呢?這是博社鄉人的驕傲。

“看戲了,看戲了,蓮花峰頂有戲演;八月八,八月八,蓮峰古寺好熱鬧!”這是怎么回事呢?相傳元末明初,八仙騰云駕霧經過南海時,看到海甲山上盛開的千萬朵白蓮花,祥光升起,覺得很驚喜,就落下來歇歇腳,看看是怎么回事。李鐵拐最先落在一塊巨石上,右腳用力過大,留下了深深的腳印。久而久之,“仙人踏石”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腳印處居然冒出泉水,從沒干涸過,被稱為仙泉。八仙們有的用手捧泉水解渴,有的拿出棋盤下棋……來不及帶走的棋盤,變成一塊巨石,人們稱它為棋盤石。農歷八月初八,是八仙降落蓮花峰的日子,鄉里人開始在建起的仙爺廟前做社戲,如《八仙賀壽》。蓮花峰上的廟宇,也取名“蓮峰古寺”。

農歷八月初八,在蓮峰古寺前搭戲臺演戲。演戲,博社鄉和下尾鄉輪流請戲班。輪到博社鄉時,戲班人員和演戲工具從頂畔獅石板小徑上去;輪下尾鄉時,卻從下尾山那邊山路過來。做戲那些天,仙人石的泉水夠供應戲班人,舀也舀不完。聽說,家鄉人求子,常到這里摸石卵,摸著石卵,那年定會生男丁;摸到手的石卵,若是掉下去,那年出生的就是女兒。有人上蓮花峰取泉水,說是仙水,挑回博社鄉叫賣,凡是買此仙水的人,那年都交好運。

登博社鄉蓮花峰,尋找“蓮峰古寺”遺跡,現在無法找到。幸好家鄉有幾副范銘新先生為蓮峰古寺題的廟聯,如“蓮峰自昔標奇格;山海于今慶奠瀾。”

蓮花峰,筆者兩次攀登上去,那時不知道它是甲子八景之一,也是博社八景之一。好多年前的清明節,隨大人經蓮花峰,到洋尾山過紙,我和堂弟鴻深從虎地山福德廟后上蓮花峰,那時我們只有十來歲,看到人頭嶂上一塊猶如人頭的巨石疊在另一塊大巨石上,東南邊有殘墻斷壁的仙爺廟遺址,一米多高,雜草亂生,附近有仙人踏石;讀初中時,我和幾個同學到竹洲埔鄉花紅同學家,從竹洲埔水庫那邊登上蓮花峰,不知道為什么要在這么高的山頂建廟。直到現在,看到先人記載的資料,聽外公講述的傳說故事,才知道蓮花峰建廟的緣故。

蓮花峰東部,有虎地山、豬地山、洋尾山、蝙蝠石山和鵝翁山,山水流下寮仔水庫;背面是海甲山嶺,山水流入竹洲埔水庫。這樣兩水夾一山,一峰分兩水,好美啊!兩水庫溢洪泄出來的山水,匯聚后經博社鄉澳洋流出甲子港。南頻臨茫茫的南海,北接人頭嶂。

蓮花尖也好,蓮花峰也罷,為博社八景之一名副其實。你看,蓮花山上真的有一朵吉祥的白蓮花,為你盛開。

仙人踏石

仙人踏石,是甲子八景之一,也是博社八景之一。它位于陸豐市甲西鎮博社鄉海甲山蓮花峰與人頭山之間。

相傳博社八景,分別是"鷓鴣銀灘、仙人踏石、蓮峰疊翠、船山煙雨、斗門待渡、澳洋漁唱、金獅觀海、古廟靈聲"。

為了找到有關博社鄉八景資料的記載,我們先說說甲子八景,由于縣志記載不詳,當地人似乎個個通曉。清嘉慶年間編輯的《甲子乗》卷六:藝文·詩部分,有三種說法:一是康熙辛酉科舉人出任四川蒼溪縣知縣鄭雷震的《瀛江勝跡八詠》,二是參加輯訂《甲子乗》增廣生員黃棟所纂的《甲子八景》,三是邑庠生李學山的《另標瀛江八詠徵詩引》。最具有代表性甲子八景,詳見于清嘉慶年間舉人張鳳鏘編纂、增廣生員黃棟參加輯訂的《甲子乗》卷首目錄《圖》第十四至二十一圖,分別為:六十安瀾、海甲蓮峰、水人乘潮、仙人踏石、雙帆掛海、五馬渡江、西峰古寺、雷廟天堂,每一景各有一首五言絕句,都是增廣生員黃棟所吟詠。甲子八景中的“仙人踏石”這一景,也是博社八景之一。有黃棟先生《仙人踏石》一詩,對這一景細致的描寫,詩云:

石上看遺趾,仙人布武奇。

苔侵痕尚在,雨刷跡無移。

赤舄飛來處,紅塵踏斷時。

尋蹤應不遠,羽化竟何之。

最早記載陸豐甲子人文、地理、歷史事件的地方史料,有清康熙四年(1665)范可楷遷拆后屈居龍潭時所作的《石帆紀略》,全文有三千多字。范可楷是甲子范開山胄裔十八世孫,諱士潤,字君弼,號草玄子,廩膳生員,著有《寢語集》《孤憤集》等。他所纂寫的《石帆紀略》,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由他兒子范兆焻謄正,并附在《登瀛范氏族譜》中得以流傳。該譜記載石帆甲子門八景,與乾隆十年《陸豐縣志》的甲子八景略同,其中有二景“海甲蓮花山、仙人踏石跡”,均在博社鄉海甲山。仙人踏石被定為甲子門八景之一,最早的記載,比《陸豐縣志》還早。

博社鄉,1957年前隸屬于甲子,有兩景列入甲子八景,這應歸功于蓮花峰的遐邇聞名,還有建于明萬歷四年的蓮峰古寺。再說《甲子乗》,此書約清嘉慶十年(1805)由舉人張鳳鏘所著、增廣生員黃棟參加輯訂,共兩卷。張鳳鏘,清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舉人,任廣東海陽縣儒學教諭,后為截選知縣。他一生勤奮讀書,博學多才,家庭雖貧,但不被其所苦,以詩文自娛,抒發情志,還著有《張鳳鏘詩文手稿》《猜謎手稿》。

據清乾隆十年《陸豐縣志》記載,甲子八景是:六十甲子欄、潮來人字水、雙帆跨海島、五馬渡江邊、仙人踏石跡、海甲蓮花山、西峰古寺、雷廟天堂。這八景中,有的以四字命名,有的以五字命名,很不規范。張銘郁教授根據《學海堂筆記》《學海堂續記》等史料所纂的《甲子歷史簡介》,對甲子八景記載是:六十甲子欄、海甲蓮花山、潮來人字水、雷廟滔天堂、雙帆掛海角、五馬渡江邊、西峰藏古寺、木石大奇觀。此簡介還有內外八景,外八景是:腰橫玉帶、一柱擎天、星樓望海、待渡歸帆、潮分人字、六十安瀾、蓮峰疊嶂、奎湖堆芒,內八景是:西峰古寺、木石奇觀、石壁禪燈、夜月清潭、雙帆掛海、五馬渡江、雄鷹展翮、躍鯉狂瀾。在《甲子乗》中,對甲子八景的記載,有清康熙辛酉科舉人任四川蒼溪縣知縣鄭雷震的瀛江勝跡八詠:一柱擎天、古寺鐘聲、甲石回瀾、蓮峰疊翠、雙帆倒影、木石奇觀、潮分人水、五馬渡江,也有邑庠李學山的另標瀛江八詠徵詩引:星樓晴望、瀛島歸云、螺山曉翠、清潭夜月、石壁禪燈、蓮臺止水、東溪漁唱、澳城觀海。

這些文獻資料,對甲子八景的吟詠各有千秋,有每個時代的特殊景致。但有一點,確實記錄到博社鄉蓮花峰上的仙人石,如見增廣生員黃棟的《仙人踏石》。

據了解,海甲山,北與人頭山連接,南臨南海。山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延伸6公里,陡峭入海;山體由花崗巖組成。主峰海拔214米,表層為紅壤土,無植被,亂石林立,山巒起伏,地勢險要;次峰海拔163米。在主峰山麓有巖洞,名曰金花洞,洞穴可容納幾百人。地理位置重要,有簡易公路通山腰,在靠近大海的半山腰設有兵房、哨所。

海甲山之北的蓮花峰與人頭山的西南面之間,山頂平坦空闊,有一座仙爺廟遺址,曰“蓮峰古寺”,始建于明萬歷四年(1429),后遷到后湖村仙公埔。清末監生蔡國楨(博社鄉人,字昌禧)的《對聯手稿》,有范銘新先生為蓮峰古寺所題的對聯:

后主:幾歷劫途登上界;曲傳妙術濟人間。

亭:(1)蓮吐花而挺秀;山環海以回瀾。(2)蓮自玉京發秀;山從金闕分來。

門:蓮峰自昔標奇格;山海于今慶奠瀾。

大扉:蓮山氣象成今古;海甲煙云自有無。

仙人踏石,既是甲子八景之一,又是博社八景之一。它不僅被列入甲子景觀,還是博社鄉為甲子所轄區域的見證。詩,增廣生員黃棟所吟詠,是一首五言律句。此詩語言樸素直白,沒有華麗的詞藻,意思通俗易解。寫出了詩人石上欣賞仙人曾經留下的腳趾痕跡,分散不重疊,令人感到驚奇,這是多么奇異的仙人腳印啊!不知經過多少個歲月,盡管石上的苔蘚已經布滿,但仙人留下腳印的痕跡,卻能看得清清楚楚,痕跡依然可見。雨水的沖刷,那腳跡始終沒有移動、改變,還是原來的樣兒。而詩中的“遺趾”,原指古人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或寺廟等建筑基地,但在這里卻是仙人留下的腳趾。“布武”,足跡分散不重疊,謂疾走。《禮記·曲禮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鄭玄注:“布武,謂每移足各自成跡,不相躡。”孫希旦集解:“趨有疾趨,徐趨二法……堂上接武即徐趨,堂下布武即疾趨也。”《新唐書·董晉傳》:“古者服冠冕,以佩玉節步。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君前趨進而已。”

石,大如磐,因仙人遺趾而得名,故被人們稱為仙人石;因遺趾,涌出山泉,得名,也被稱為仙泉。

仙人踏石,這一景依然隱在博社鄉蓮花峰上。仙人踏石跡,還是黃棟先生筆下的樣子。仙人石遺趾的泉水,等你來品,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

澳洋漁唱

題記

海蓮吐天險橫江,樹振古河山保障;

龍鼓應雷聲動地,兆將來人物禎祥。

——明萬歷壬午科舉人知縣蔡春邁題《國王古廟》聯

澳洋,博社鄉的母親河,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消失了。這里,漁人捕魚的笑臉,寫在每個人的夢里;龍舟奪標的喜悅,寫在老人們的訴說中。就這樣,博社八景之一“澳洋漁唱”,也是一場夢。誰還能想起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嗎?

據明崇禎十一年《重修斗門碑記》記載,“祖登瀛公,自福莆來。始居東岐堡,再世而遷橋頭,三世而遷博社,繼又卜吉而轉橋頭永為世居,以博社額其里焉。昔在博社祖置田產如下:澳洋、環田、嶺下、紅鵝塘、鷓鴣灘等處,皆山谷遠境。”澳洋,是博社鄉蔡姓人的基業。但在那個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圍海造田的時期,澳洋逐漸消失。

澳洋,東臨西安寨渡頭,東南與鹿瀾溪接壤,東北與馬躍池相通,西南通海甲山煙墩,西達洋尾山,西北到龍須尾、第一水。它包括深港、瓦浪、后塭仔、蘆塭、新塭、大塭、咸洋、北洋、尋洋、洋尾、崩坡、雞母湖、猴水坑、鯉魚埔、紅鵝塘、神塘圍、龍須尾、第一水、鐵桶溝、咸田圍……昔日的澳洋,弧形般的環繞在博社鄉的東、南、西三面。東面有燈芯山、瓦浪山、劉厝山、石尾山、坎石山,隔深港與西山鄉相望;南面有挨礱山、地靈山,隔澳洋與鹿欄鄉、鹿欄埔、大厝寮相望;西面,博社鄉的前面,茫茫的北洋,仿佛有晚霞輝映下載歌而歸的漁人;連綿起伏、怪石嶙峋的海甲山嶺,郁郁蔥蔥,猶如家鄉一道綠色的屏嶂。

蘆草散落在淺灘、池塘、河邊濕地、沙地、沼澤化草甸、鹽堿灘,零零點點。沒有開花的蘆草,一片翠綠。蘆草,我們管它叫蘆竹,全身都是寶。這些長滿蘆草的地方,曾是澳洋的地盤。澳洋的消失,誰還會有心吟唱蘇軾筆下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一詩呢?

據清康熙四年范可楷《石帆紀略》記載,“限一洋田,隔二里許,翻身逆跳,結北輋祖地,鄉進士蔡春邁先生,發科開祖,于有一陽基,曰驪龍吐珠,蓋山川鐘美此姓,亦不得謂西江水末,一能限之,海甲山綿亙數十里,中有一峰,曰蓮花尖,浣霞映日,亦甲城八景之一者”,得知澳洋是甲子所西江水系的發源地。因為甲子門有“潮來人字水”之說,以天后宮朝“六十安瀾”處為界,東為瀛江水系,即東溪、鰲江,西為西江,即西河、濠溪、澳洋,西江水與瀛江水匯在一起出甲子港,直奔南海。由于圈地為鹽田、農田,改壩建壆,西江水范圍縮小。尤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修水利,在博社鄉深港與蘆塭之間建了一條長龍般的大壩,建來自龍潭水的引水灌溉工程并在近鹿欄建涵閘,阻擋大片的澳洋水直接流進甲子港。更毀滅性的是在博社鄉頂海沙灘挖渠,建竹壆,把來自海甲山一帶的水與澳洋水直接引入大海。就這樣,澳洋水漸漸變窄,變淺,最后連一條溪流也沒成,變成了現在一坵坵農田,一片片池塘,農田邊雜草叢生,池塘邊蘆草拼命地生長,一年復一年,春來冬去,草長鶯飛,曾為博社八景之一澳洋漁唱消失了。

解放前,博社鄉有六條龍船在澳洋競渡奪標。六條龍船分別由四房、仲房、糖間九厝組成,各分紅龍、黃龍為一條,從金獅澳、石洪澳扛回博社鄉的網仔船,把它們進行簡單改裝,裝飾為紅龍、黃龍各三條,在墩仔溪搭龍門。龍船造型較為簡樸,一般不安裝龍頭龍尾,只在船頭插上隊旗,船上方架著一根與船等長的杉木,以加固船身,活像象一條龍脊或龍骨。每條龍船各有24名水手一對一對平坐在龍脊的兩旁,船中央各站著一個鼓手和一個鑼手,船尾坐著舵手。比賽時,一聲令下,在鑼鼓聲的協調下,虎背熊腰的水手們統一動作,一齊劃槳,他們如蛟龍出海,揚著水花向終點沖刺。每到五月節賽龍舟,澳洋熱鬧非凡,熱情的鄉親在岸上不時為奮勇向前、力爭上游的水手們喝彩和鼓掌。澳洋賽龍舟的事兒,從明萬歷壬午科舉人知縣蔡春邁題《國王古廟》聯中可找到答案。

海蓮吐天險橫江,樹振古河山保障;

龍鼓應雷聲動地,兆將來人物禎祥。

當時,最后一批賽龍舟的鄉民,有蔡昌求、蔡望、蔡仕(字昌賢)、蔡奇貞等人,他們力爭上游的精神值得我們這些后輩人學習。那時賽龍舟,還傳下一句有意思的話:“九厝扒龍船,輸嬴都有食。”這說明了家鄉九厝人對扒龍船水手們的重視。

賽龍舟隨著澳洋消失也沒有再舉辦。散落澳洋中的七個墩,是漁人停船靠岸的地方,僅存尖米墩、紅山墩,但這兩個墩也沒有昔日的溪流,周圍已是一片荒野。

澳洋漁唱,這一景的失去,既有自然環境的變化造成,也有人為的破壞造成。要是澳洋還在,三面環水的博社鄉就是一個古老的漁米之鄉,那該多好啊!

船山煙雨

船山煙雨,這一景位于博社鄉龍船石山。它是博社八景之一,因山頂峰有一龍船石而得名。

昔日的龍船石山,古樹參天,百鳥投林,煙雨迷蒙,是博社鄉的龍脈之地。怪石嶙峋,形態各異,有的像龍船,有的像神龜,有的像巨蛇……現在,它像一位無助的老人祈求親人的關愛,又像一個迷路的孩子求人帶他回家。龍船石山四周,朝人頭嶂一側,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挖土、炸石、填平,建了學校,最近幾年連東、南、北三面也被蠶食建起了雜亂無章的住宅樓房。

有人說,博社鄉結穴是船地;但據清康熙四年范可楷《石帆紀略》記載,“限一洋田,隔二里許,翻身逆跳,結北輋祖地,鄉進士蔡春邁先生,發科開祖,于有一陽基,曰驪龍吐珠,蓋山川鐘美此姓”。船地也好,驪龍吐珠也好,博社鄉的確是個好地方。還有人說,博社鄉是獅地,因為地靈山有兩塊獅石,一曰國王古廟后的雄獅石,一曰福德廟后的母獅石。也許是這個緣由,博社鄉被外鄉人戲稱為“人母鄉”。所謂人母鄉,就是人多,人心不齊。其實,這種不雅的相傳是錯的。據清庠生蔡錦奎、庠生蔡燮堯合撰的《蔡恭默碑銘》記載,“十三世祖姑,諱恭默蔡太君,乃起逢公之女、紹樂公之妹也。康熙六年,倭寇侵犯邊境,甲城被圍,吾祖率眾為解此圍均被虜焉。年方十五之祖姑,智勇詣船紿敵,經海斗,父兄得救,而祖姑則`效觀音化身于南海,追仙子脫凡于瑤池’而捐軀。沿海距歸尸處有二十余里之遙,港曲溪彎,歸尸不易也;不料逆流,尸歸故土,是至誠所感,有默為扶持焉耳。天道孝愛,俾侄孫熾昌,人可蔚起,以報祖姑貞烈孝義,故立碑銘,并表所歸尸之處,以志不朽云。前清庠生十九世孫蔡錦奎蔡燮堯合撰,民國六年秋八月”(注:蔡恭默是博社鄉始祖蔡登瀛公十三世孫女,蔡錦奎和蔡燮堯都是蔡登瀛十九世孫)。讀懂這段博社鄉人在康熙六年為解甲子所城被倭寇所圍的歷史,及年方十五的蔡恭默智勇詣船紿敵,經海斗救父兄等人后而投海,這種貞烈孝義的精神,誰還會說什么呢?這可歌可泣的故事,誰能不感動呢?后來,鄉里人為了紀念十三世祖姑的貞烈孝義精神,就這龍船石山下靠澳洋的地方建“貞孝姑祠”,曰“崇德堂”,祀蔡恭默,以垂不朽。

今登龍船石山,感慨萬千,古木被砍,疊石被伐,山土被挖,樓房林立。誰還會記得這里曾是博社八景之一,哪有煙雨纏繞龍船石山呢?登山之路,山石奇觀,美不勝收;滿山疊石,參差嶙峋,如禽如獸,千姿百態,讓人嘆為觀止。山上,巨石猶如一艘力爭上游的龍船,船頭朝西,船尾朝西;龍船石山上,又有疊石,酷似有人坐船將出發。相傳博社鄉人要到外面分居,只能一路沿西出發,到哪里安家就在哪里發展。果然,博社鄉人朝東安家,很難發展。過去,樹木蔥郁,磊石疊嶂,眾鳥投林,異獸棲宿,煙雨迷蒙,船山如詩如畫。這里就有一種被鄉里人稱為城狗的動物,傷害過鄉民。

這里,有私人種的荔枝已成林,與龍船石相依相隨。山之南,僅剩兩株參天的古榕樹,在訴說龍船石山的傷痛。東一棵榕樹,樹下周圍被平整,保護起來;西一株榕樹,周圍異石奇立,樹下被亂占亂搭,這也叫保護古榕樹嗎?嘆世事難料,人心叵測,這兩株最近被鑒定為200多年歷史的榕樹,若被毀掉,龍船石山還有古老的歷史嗎?本來,龍船石山周圍不止這兩棵榕樹,還有十幾株,因為建住房被砍。要是古榕樹猶存,龍船石山沒被毀容,就是人間的美境,曰石榕競秀。

站在龍船石上,仰望天際,看山腳下,一片茫茫,頗有丞相李斯“一步登天、立成神仙”之感,無限風光盡收眼底,思潮激蕩,既有后怕之慮,又有勝越艱危之喜,更有登峰造極并非易事之悟。

船山煙雨,這一景因山在而在,因龍船石存而存,因榕活而榮。惟有維護,方保博社鄉之美景。

鷓鴣銀灘

鷓鴣灘,位于博社鄉塭尾海沙灘,與上墩澳交界。這里大片海沙灘曾生活著鷓鴣,才被命名為“鷓鴣銀灘”,列入博社八景之一。

據明原瓊州府瓊山縣儒學訓導蔡若鳳于崇禎十一年撰置的《重修斗門碑記》記載,“祖登瀛公,自福莆來。始居東岐堡,再世而遷橋頭,三世而遷博社,繼又卜吉而轉橋頭永為世居,以博社額其里焉。昔在博社祖置田產如下:澳洋、環田、嶺下、紅鵝塘、鷓鴣灘等處,皆山谷遠境。”就能找到“鷓鴣灘”屬于博社鄉蔡姓人祖業的依據,且由來之久。再說,先祖居福建莆田的蔡登瀛于宋嘉泰四年(1204)始居東岐堡,到他娶陳氏慶源為妻生孩子后,遷橋頭創業。因為橋頭鄉是個漁米之鄉,因為村南有一石橋,故稱橋頭,又稱“橋頭舊社”。橋頭鄉,背山面山臨海,故時被“北輋”;又據乾隆十年的《陸豐縣志》記載,橋頭鄉又稱“白輋”。為什么稱為“輋”?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有說:“粵人以山林中結竹木障覆居息為輋。”至三世,渡澳洋,從橋頭遷博社,時蔡登瀛傳下的兒孫滿堂,生四子:長曰庠生光陽、次曰太學泰生、三曰太學惠我、四曰庠生宣義,孫十三人,長孫英朋,第十三孫英明(諱十三,字和潮)。有人說,博社鄉的舊址,即今天被鄉人稱為東村的地方。后來,蔡登瀛繼又卜吉,攜全家人從博社鄉返回橋頭,并改橋頭為博社永為世居。其中一孫蔡班,字英敏,號化魯,中式舉人后任循州教諭,他與英明都是蔡惠我之子;至洪武年間,蔡班三個兒子:松軒、梅軒、竹軒,從博社鄉遷出,一路沿西遷居湖口鄉,繁衍下灶數十鄉,創“下灶蔡”。

鷓鴣灘,因塭尾海沙灘棲息鷓鴣而得名。據了解,鷓鴣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地帶的灌叢、草地、巖石荒坡等無林荒山地區,有時也出現在農地附近的小塊叢林和竹林中。喜在干燥地區活動,清晨和日暮時下降到山谷間尋食,夜間棲于草叢中,每夜更換位置。多不成群,但在一個鄰近地域內,常有許多個體存在。鷓鴣灘,是海沙灘中的一塊小山丘,長滿灌叢、雜草。這里,有父親開荒的幾分種土地,近鹿欄埔沙灘,曾種植花生、甘薯,我好久沒去過那里,不知自家的土地是否還在。臨海邊的大片海沙灘,有成片的馬尾松,有成排的木麻黃,有星星點點的小桉樹,它們頑強地生長著。樹林中的濕地,有許多現成的青草藥材,兒時我挖過或拔過,如蛇舌單、紫葉仔、沙參、鴨舌草、田石榴……現在海沙灘防護林帶,家鄉的綠色屏嶂,由于人們無節制地砍伐,甚至挖堀引海水養蝦,植被嚴重破壞,常見的海鳥也很難見到,這是現代人對大自然的毀滅,破壞生態平衡。反過來,如果人們為了錢不趁早保護這片海沙灘,重種上木麻黃樹、馬尾松等樹木,有朝一日,大海定會發怒,懲罰人類,到那時一切都晚,哭天天不應,哭地地不靈。

再說,塭尾是博社鄉大塭的延伸。據說,解放前,大塭由起哲公裔孫管理。塭,是淺海涂灘,博社鄉有蘆塭、新塭、大塭、塭尾等之分,卻不是人們所說的漁池,而是種植水稻的塭田。農業社時這些塭田規劃成一坵坵的水稻田,分給各戶為口糧田。我家分到大塭、蘆塭各一坵,分得的塭田只能種水稻,有時一年種一季,常被洪澇淹沒。要是稻谷成熟,必須趕在沒淹時搶收,來不及搶割的稻谷,浸泡后往往發芽。如今,這些塭田被鄉里個別人承包,分片圍成魚池,養蝦、養魚、養蟹,原擁有塭田的業主,卻沒有分到紅利。

相傳,捕鷓鴣到鹿欄。鹿欄前面有鹿欄溪,與蘆塭、大塭、塭尾僅一大壆之隔,也與鷓鴣灘接壤。生活在小山丘的鷓鴣,常落在這溪邊覓食。據了解,鷓鴣主要分布在我國南部各省,屬省級保護動物。成年的鷓鴣全長約30厘米,體重約300克左右,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雄性鷓鴣好斗,叫聲特殊,有人擬其音為“行不得也哥哥”。鷓鴣以谷物、豆類和昆蟲為食,3至6月間繁殖,在草叢或灌木叢中做巢,每窩產卵3至6個,多時七八個,卵呈梨形,白色或乳白色。

環境的改變,小山丘已不適應鷓鴣的生活,它們飛走了。但那個地方還叫鷓鴣灘。鷓鴣銀灘,隨著時間的推進,過去的景觀早已褪色。希望有一天,博社鄉人有長遠的眼光,再次擁有屬于大家的鷓鴣銀灘,讓頂海整個海沙灘成為旅游度假區,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那才是真正的博社八景之一。

古廟靈聲

“古廟靈聲”是博社鄉舊八景之一,古廟就是博社鄉的國王古廟。進入古廟,你可欣賞到主殿石柱刻勒的內容,當你讀起來,它好似是一副石柱聯,又好似是一首帶有古風的詩,即是:“海蓮吐天險橫江,樹振古河山保障;龍鼓應雷聲動地,兆將來人物禎祥。”

博社鄉曾是舊甲子所屬,當地人有時說個笑,博社無“老爺”,就是說沒有寺廟,或是說博社鄉人無迷信老爺。其實博社鄉寺廟很多,信仰風俗文化的人也多。國王古廟就是其中一座最古老的廟宇,它建于宋朝,與蔡姓人有緣,是蔡姓人建博社鄉的依據。

在博社鄉后山獅頭石前面,就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命名“國王古廟”,但人們習慣是這樣稱呼的,或曰王公廟,或曰王爺廟,或曰“三山國王”。它是博社鄉人信仰的地方守護神,每逢農歷二月廿五日,鄉里人都來廟里朝拜,以求生靈的安慰,以庇佑家人的平安。十年一大慶,五年一中慶,都要舉行祭祀,演社戲,延續家鄉的民俗文化。

據元·劉希孟所著《明貺廟記》,三山國王起源于揭西縣霖田都“三位神人鎮三山”的神話故事,三座山分別是獨山、明山、巾山,相傳有三神人住在其中巾山石穴中,受命于天,鎮守巾、明、獨三山,后來演變為三山國王。一般認為“三山國王神”肇跡于隋、顯靈于唐、受封于宋。

又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合祀為“三山國王”一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宋末,恭帝被元番擄去(1275年),文天祥立端宗于福州,時元兵壓境,張世杰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被圍,情勢危急,忽然天氣聚變,風馳電閃,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殺出,每支兵馬各有一將軍帶領,合力驅散元兵,圍得以解。帝正欲率眾致謝,頃刻間已不見三支隊伍蹤影,細觀周圍三面環山,尋思定是三山神顯威相助。又見這三山各有特色,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宋端宗遂封此三山神為三山國王,令邑人按各山特色塑出三尊不同神像:青面神像為獨山國王,白臉為巾山國王,赭顏為明山國王,并立廟以祀之。三山國王分別各自有姓氏及圣誕:巾山國王,大王,姓連名杰,字清化,圣誕是農歷二月二十五日;明山國王,二王,姓趙名軒,字助政,圣誕是農歷六月二十五日;獨山國王:三王,姓喬名俊,字惠威,圣誕是農歷九月二十五日。

每年農歷二月廿五日,是博社鄉人朝拜的王公生,可以得知這座古廟所祀的是巾山國王,姓連名杰,字清化。

又據了解,三山國王主要是廣東粵東地區及臺灣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護神,三山國王祖廟在揭西縣河婆鎮西南3公里處的玉峰(又稱大廟山)東北麓。由于河婆古屬霖田都,故又稱三山國王霖田古廟。過去,給古廟壯香火,博社鄉人就派耆老到這里請香火,以保佑鄉里人平安,也許是族人們的一種信仰罷了。

今博社鄉國王古廟內有七通乾隆辛巳貳拾陸年四月穀旦吉立的《國王古廟碑銘》,其內容是:

“先王建國治民,與事神並重,此廟宇所由議也。吾鄉自宋朝創居以來,世世生靈,此以奠安基。至明萬曆年間,卻被風雨殘毀,故于十一世祖知饒陽縣事諱春邁公重修建造,但歷年已久,不能保無有壞。茲社眾仝會首弟子崇魁、萃芳、萃哲、萃東等思神恩之福佑,敬題重造,仍舊作新,非欲以壯美觀也,寔妥神靈耳,今開勒名于石,以垂后人鑒。

信士囗囗囗囗

蔡崇魁題銀拾兩、蔡崇仁題銀拾員、蔡萃芳題銀拾員、蔡萃容題銀拾員、蔡崇澄題銀捌員、蔡萃哲題銀捌員、蔡萃枝題銀陸員、蔡萃波題銀陸員、蔡大慶題銀肆兩、蔡崇任題銀伍員、蔡萃盛題銀伍員、蔡萃蒼題銀肆員、蔡昇正題銀二兩伍、蔡崇位題銀兩玖、蔡紹彩題銀貳員、蔡崇炳題銀貳員、蔡崇禮題銀貳員、蔡崇顯題銀貳員;

信生蔡萃嘉題銀貳員、蔡萃臣題錢壹千、蔡萃茂題銀壹兩、蔡昇弘題銀壹兩、蔡萃發題銀壹員、蔡萃菱題銀壹員、蔡萃驥與萃菁題銀貳員、蔡萃揚題銀壹員、蔡昇郁題銀壹員、石君煜題銀壹員、蔡大忠題銀壹員、蔡昇閣題錢五百、蔡崇興題錢肆百、蔡崇蘭題銀五錢;

蔡紹枝、蔡紹振、蔡崇訓、蔡萃利、張可發、蔡萃奇、蔡昇遠,以(已)上各題錢叁百;

蔡崇俊、蔡昇信,以(已)上各題錢貳百五;

蔡崇芳、蔡萃寬、蔡萃科、蔡萃望、蔡萃著、黃子實、蔡昇華、蔡昇薦、蔡昇邦、蔡昇平、蔡大玉、鄭尚浩,以(已)上各題錢貳百;

蔡崇志、蔡崇捷、林香明、林香榮、陳紹玉題銀叁錢、鄧秉忠、羅舜豐、蔡昇河、蔡亞仲,以(已)上各題銀貳錢;

蔡崇載、蔡崇遠、蔡崇玉、蔡崇亮、蔡萃仁、蔡萃傳、傅興勇、蔡萃標、林毓萬、李瑞益、林香桂、蔡昇標、蔡昇炎、蔡昇恭、蔡昇奇、蔡大有、羅欽佐,以(已)上各題錢壹百;

蔡紹全、蔡崇聲、蔡崇尚、蔡崇茂、蔡萃衷,以(已)上各題銀壹錢;

黃秀娥、蔡崇揚、蔡萃英、蔡昇廣、蔡昇太、蔡昇快、蔡亞謝,以(已)上各題錢五拾;

李維舉題錢五十。

另將灶戶再刻于石:

蔡崇魁、蔡崇仁、蔡萃芳、蔡萃容、蔡崇澄、蔡萃哲、蔡萃枝、蔡萃波、蔡大慶、蔡崇任、蔡萃盛、蔡萃蒼、蔡昇正、蔡崇位、蔡紹彩、蔡崇炳、蔡崇禮、蔡崇顯、蔡萃臣、蔡萃茂、蔡昇弘、蔡萃發、蔡萃菱、蔡萃驥、蔡萃菁、蔡萃揚、蔡昇郁、蔡昇閣、蔡崇興、蔡崇蘭、蔡紹枝、蔡紹振、蔡崇訓、蔡萃利、蔡萃奇、蔡昇遠、蔡崇俊、蔡昇信、蔡崇芳、蔡萃寬、蔡萃科、蔡萃望、蔡萃著、蔡昇華、蔡昇薦、蔡昇邦、蔡昇平、蔡大玉、蔡崇志、蔡崇捷、蔡昇河、蔡亞仲、蔡崇載、蔡崇遠、蔡崇圭、蔡崇囗、蔡萃仁、蔡萃傳、蔡萃亮、蔡昇囗、蔡昇炎、蔡昇恭、蔡昇奇、蔡大囗、蔡紹全、蔡崇聲、蔡崇尚、蔡崇茂、蔡萃衷、蔡崇揚、蔡萃英、蔡萃囗、蔡紹青、蔡崇照、蔡紹囗、蔡崇欽、蔡紹裸、蔡萃盤、蔡崇雲、蔡萃國、蔡昇元、蔡昇霖、蔡萃標、蔡萃全、蔡昇廣、蔡昇太、蔡昇快、蔡亞謝、蔡萃蘭、蔡崇宜、蔡亞森、石君煜、陳位平、黃子實、李瑞益、羅欽佐、張可發、鄧秉忠、林香明、林香榮、林香桂,已(以)上全灶出谷二百三十文,照丁攤派谷子五十文。

蔡萃英、蔡紹迪、蔡昇囗,以(已)上半灶出谷一百一十五文。”

從碑銘中,得知博社鄉國王古廟建于宋,具體是哪一年始建,博社鄉人也沒有殘留資料可考。建廟那年前后,博社鄉人有多少姓人在這個三面靠海的村落居住。只知曉博社鄉蔡氏始祖登瀛公從福建莆田遷來,于宋嘉泰四年(1204年)置居這個多姓村落。由于古廟歷經宋、元、明等朝代,至明萬歷年間,卻被風雨推毀,幸好回鄉省親的蔡春邁(萬歷十年舉人,知饒陽縣事)重修建造。據廟后獅頭石摩崖石刻“海陬砥柱”的落款時間“明萬歷壬寅冬”,國王古廟應該是那個時候重修建造。直到清乾隆二十六年四月才在這座古廟立下碑銘,人們才了解到博社鄉原來是一個多姓聚居的古村落。

一個蔡姓人居住的博社鄉,古廟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民俗文化與周邊的名勝風光,千百年來靈聲遠播,享譽鄉內外。

QR:掃一掃手機瀏覽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一级大片| 大桥未久黑人强制中出| 国产一区二三|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2021免费| 日韩无遮挡免费视频| 免费a一毛片| 浪潮av色| 亚洲精品日韩色噜噜久久五月| 日韩欧美一区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视|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迷| 日韩av一二三四区| 久久久综合亚洲91久久98| 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老师|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 欧美精品日韩| 国产69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视屏一区| 国产精品免费自拍|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免费看农村bbwbbw高潮| 国语对白老女人一级hd|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91丝袜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专区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亚洲国产精品97久久无色|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主播| 欧美一区久久| 欧美高清一二三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jizz18女人高潮| 综合在线一区| 国产一区日韩在线| 国产呻吟久久久久久久92 | 欧美日韩三区二区| 精品视频久| 97人人模人人爽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一卡二卡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激情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免费久久| 99er热精品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99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另类|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99久久国产综合|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久久午夜鲁丝片| 夜色av网站| 9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介绍| 91国偷自产中文字幕婷婷|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软件| 91高跟紫色丝袜呻吟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三区| 97人人模人人爽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91|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不卡| 国产精品一区亚洲二区日本三区|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视频| 性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欧美日韩国产区| 国产欧美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麻豆自拍|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欧美黄色片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 国产女人好紧好爽| 国产一区二区资源| 躁躁躁日日躁网站| 强行挺进女警紧窄湿润|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 亚洲码在线|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w码欧洲s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