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20-09-18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蘇香
打從我記事起,湖東居民的飲用水,主要來源于牙溪村附近大石腳的一處發泉處和幾個水站點。
水站,大概建于60年代,原先分別分布在湖東鎮內東西南北四個片點。即菜紅井、老鎮政府旁邊和烏欄江池和海邊碼頭,后又擴建了亭屯渡頭、中興街和北雜門等各站點。當時由于漁業產生的需要,在海邊興建的一個,依山傍水,地點處在原紅光大隊(現寧港管區)辦事處對面,有南北兩個供水窗口,南窗口供漁船使用,北窗口供居民使用。
碼頭水站的建筑面積稍寬,是鎮區一個獨特的水陸兩用的供水站點。其他三個站點面積都不大,前后左右不足幾平方米,比一般小區崗亭稍大些。里面除設個供水泵和放一把椅子外,別無他物,人若進去就顯得很窄小了。若幾人進去,簡單轉身沒有回旋之地,既狹窄,又低矮,比一般人身材稍高點。
水站的關系,當時隸屬湖東人民公社(1983年改制后,人民公社改為鎮政府)管轄,屬集體企業單位,供水人員主要由水站內總自行招聘隸用。
那時水站供水不能以現金交易,都是憑票而供,所以要在水站供水,必先到水站辦公室窗口購買票,當時稱為“水票”,然后才可到水站供水。水票有一分和二分紅綠兩樣,紅的二分,綠的一分,由鐵薄片和塑料片制成。當時一分錢一擔水,小桶二擔(即小孩子挑的那種小桶)。售票窗口位于湖東老郵政所對面,即大園往西幾十米處,現邊防派出所門口的右側未端。
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的鎮居民,每家每戶都備有一大把紅紅綠綠的供水票,多的幾塊,少的幾毛,是每個家庭一筆不少開支。
那時,我和姐姐也常到窗口購買水票,由于年紀小,個頭不及窗口高,我們常踮起腳尖扒在窗口買。當售票員將一大把紅紅綠綠的水票放在我們手心時,我們是多么的高興!多么的雀躍!見票如見水,仿佛眼前出現一條騰空而起的蛟龍,正朝空洞洞的水桶噴射著水柱子,水花四濺。霎間,不僅灌滿了居民一個個排放著的空水桶,也灌滿了一只只順流下的生產船只,同時也灑潤了湖東干旱大地和龜裂田野……
當然,這情景,無非是我腦海里幻想著的美好一面。事實上,在水站排水供水,在我印象里并不是很美好的。真的,在那生活水平低下,供水設施落后的年代,每日在水站排水挑水是鎮里女人們一道艱辛無奈的風景線。
那時水站供水是有固定時間的,即每天上午八時到中午十二時,下午二時到五時。供水員按時上下班,除上班時間有水供應外,其他時間段都無水供應。所以在水站供水,也不是說隨供隨有的。另外,由于用水戶多,供水也是按用戶先后到來的順序進行排隊供放的,先來先供,慢來慢供。當然,除非不是用水高峰期,才能即到即供不用排隊,否則,都得排隊。
七十年代未,烏欄江池的水站,站點設在老派出所斜對面,大水溝頂上方。供水窗口的大町瀕臨沒有蓋板的大水溝旁,有時排水人多時,后面的人不小心,常會連人帶桶跌落水溝里,弄得渾身臭濕,怨聲載道。供水窗口的大町經常人滿為患,排水隊伍一直伸延到路邊,有時延伸到派出所門口。
在水站排水,雖有早到早供慢到慢供之說,但每每此時,后面的人為排一擔水,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排隊等待,常站得腰酸腿痛,腳手發麻。
由于供水不容易,所以排在前者個別人往往心存貪念,她們供完一擔后,并不甘心就此退出讓后者跟上,而非要從中多插幾桶,或讓熟人先上。這樣一來,后面的人就不干了。于是,矛盾暴發了!雙方開始粗口爛舌對罵起來,有時還舉擔提桶互相對打,弄得水站像個大戰場。罵聲,哭聲,嚷聲,水桶碰擊聲,扁擔互打聲,此起彼落,一片混亂。
為挑一擔水,與人發生爭執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在水站事有發生,惹得周圍居民紛紛圍觀,不得安寧。有時雙方鬧得不可開交時,還得由附近派出所民警出面勸阻,才平息風波。由此可見,在經濟落后的六七十年代,小鎮水如金貴。
為避免爭吵風波,有些女勞力多的家庭,往往會選擇到鎮外的大石腳挑水,這樣雖費工費力,倒也落得清靜自得,少了是非矛盾。不過,在當時,在水站供水,仍是鎮人的主要用水渠道,畢竟就地取材,相對方便。至少在飲食水方面,無論如何,人們還是會選擇去水站排水的,至于其他用水,諸如拖地洗澡等用水,倒可去大石腳挑,或用井水。
如此一來,那條日日勞作不休的水管,經不起天長日久的沖涮,便自然其然會出現了早退老化等現象,于是水龍頭、水道脊背、水泵等處相繼出現漏水泄水現象便無可避免。不過,這些漏水處,也成了人們不可多得的源泉,人們往往費盡心思,想方設法讓這些漏水利用起來。于是用孟器接住,或用他物將漏水處圍成水灘,然后用螺殼一勺一勺勺進桶里,有時干脆在這里清洗衣服雜物,總之,不會讓這些水白白流失掉。這種用水若渴的狀況,不禁讓我聯想起如今非洲某些干旱地區缺水無水的艱難困境。
水站供水的方式持續了很多年,到八十年代后期,水站才進行了一次大變革,部分居民按裝了自來水管。但那時,由于鎮里生活水平相對落后,安裝自來水須預交的筆款無法籌湊,所以全鎮居民一下子無法全面普及,只能籌一批按一批,經濟好者先上,逐批按裝解決。盡管如此,湖東居民安上自來水的變革,大大改善了鎮里用水難用水緊的難題,從而緩解了水站你爭我斗的緊張局面,使部分人從擁擠雜亂的排水隊伍中徹底解脫出來。
至九十年代初期,鎮里90%的居民已先后按裝了自來水管道,這樣水站每月派員到居民查水表,記度數,然后按度數計收款項。
進入2000年后,鎮區居民已普遍用上自來水,但有個別零星散戶未安裝的,也采用鄰里共用水龍頭,然后分攤付款的方式續延下來。即甲與乙丙三家共用甲一個水表帳戶,月未查表時,按表上總度數,甲乙丙三戶平均分攤水費,這種供水方式在九十年未依然存在。所以水站供水模式至九十年代初時,已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那座方方正正的供水站亭,也隨之在小鎮一隅消失了。
九十年中期,湖東水站更名為“湖東自來水廠”。自來水廠長期統攬著全鎮幾萬人口的飲水命脈,水廠人員每月月底上門查表,然后按水表度數收款的方式,無疑比水站憑票供水的方式更進一步。
后來,隨著時間的不斷地推移和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自來水廠運營舉步維艱,部分員工開始分流轉行,于是自來水廠便承包給個人經營。再后來,“湖東自來水廠”更名為“湖東自來水公司”。
自來水公司成立后,從原來員工上門到各家各戶查表收費的方式,改為居民自動到窗口繳費的模式,這收費方式提高了自來水公司的工作效率。
近幾年來,湖東水質出現了一些問題,水質偶爾黃中帶灰,且供水時斷時續,這些無疑給湖東人民生活帶來許多不便。不過,事物的發展趨勢,總有高低之分,低點之處,往往也意味著是新時機到來的轉折點。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今天,湖東人民的飲水方式,從到野外挑水到水站供水,一直延續到居民在家用上自來水,一路走來不容易。
筆者最近得到個好消息,湖東人民長期以來有關飲水差飲水難的問題,已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5年,湖東鎮已投巨資在瓊林村東側建立了自來水過濾處理廠,啟動了自來水環保設施工程。該工程一經投用,將采用“全日供水制”和“管網供水到戶”的方式。這無疑是個大快人好消息,該工程的啟用,將大大改善了湖東人民長期以來飲水差、臟、短的難題。飲用水環保設施的啟動,將意味著湖東人民的用水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模式躍上一個新臺階。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