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20-09-18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改革開放前的東海鎮,市政設施是很落后的。除了人口密集外,其他方面比現在的農村還差。最熱鬧的大街、馬街都沒有路燈,沒有水泥路面。民居中的排污溝都是陽溝。作為聚居地,也有優越于現在的幾個要素:沒有小車、摩托車,連單車都很少,幾條街巷上百戶人家也只有一、二架單車。街道多是行人為主。沒有噪音,電視、音響都未出現,很寧靜。特別是冬天,晚上五、六點鐘后,街上就少有行人;也沒有占道經營,覺得街道比現在還寬闊。盡管是這樣落后的環境,還是很值得懷念的。原因是當時大家都有注意公共衛生的觀念,居住的社區幾乎是原生態一樣的簡樸但很整潔。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由鎮愛衛會和居民區組織的大掃除和除“四害”是很有意義的。用今天的話說,那真正是關系民生的民心工程。
那時的除“四害”工作由鎮愛國衛生委員會和居民區負責組織。一年搞幾次。除“四害”的工作是這樣開展的:居民區從愛衛會領來藥品及配料,即農藥六六粉和粗糠,用紙袋分別包好。六六粉約半兩左右,粗糠則半斤。然后逐家逐戶免費派發,一般一家戶一包農藥和一包粗糠,有些庭院大、房舍多的也可以多要幾包。在派藥的過程中,居民區的干部就會跟群眾宣布滅蚊的時間:“今晚七點半藥蚊,全鎮統一行動。老人孩子雞畜都要帶出來”不斷重復,家家戶戶交待。到了晚上七點半鐘,全鎮統一藥蚊開始了:各家各戶用一個小炭爐放在居室的中央,點燃炭火?;鸩荒芎芡?,最好是用“炭頭”或炭殼,然后將粗糖蓋在柴炭上,再把六六粉均勻的撒在粗糠上,讓爐火慢慢的熏烤農藥?;瘘c燃后人離開房子,家畜也帶出來。關上門窗,讓它在里面慢慢熏。一般熏一個小時左右。這段時間,居民區的干部或小組長會在街巷中走動,同時大聲問:開始熏未?人有沒有全出來?窗門有沒有全關好?豬、雞有沒有趕出來?工作很細致。約一個小時后,大家才把門窗打開通風換氣。這一個小時的熏殺,別說蚊,就是墻壁洞內蟑螂、蜈蚣也被熏死。
大掃除是由居民區組織發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各家各戶庭院的打掃、清除積水;二是公共垃圾堆清理;三是公共排污溝清理。前兩項工作量不大,容易解決,最難的是排污溝的清理,這件工作不做則罷,一做就得整條溝從頭修到尾。那時居民區會有計劃的輪流清理這些排污溝,有些是流通兩個居民區的大溝,那就兩個居民區約齊聯合起來一起行動。民居街巷的小溝由當地住戶解決。大溝則要組織大隊伍來應付。但當時組織清溝的隊伍是免費義務的。社區中的年輕小伙子是主力。大家都很樂意參與,都把這一工作當作打掃自家的庭院一樣對待。常常是上百人分工合作,一支隊伍把淤積的墨黑溝泥挖出來,堆在路邊;一支隊伍用板車把這些污泥運走;一支隊伍負責洗溝。分工合作很默契。溝清好后,居民區的干部就大聲宣布“洗溝啦!”聽到這個指令大家都知道要怎樣做,大溝小溝同時沖洗。那時自來水還不普及,大家是用井水來沖洗的。有井的家庭只管從井里打水上來倒進自家的排污溝中則可。不斷的打不斷的倒。別小看一小吊桶一小吊桶的人工提水,當家家戶戶集中起來后,這力量是巨大的。一會兒小溝都滿了,流進大溝。積小成多,那大溝競會奔流洶涌。一些人則順著水勢洗刷溝底。沖洗到什么程度呢?筆者至今還記著這樣一個小鏡頭:在大掃除過程中,居民區組織各個小區相互參觀評比。一群客人來到后,當地的小組長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主人,她叫人在街邊中買來一紙包粘著甘草醬的咸李子請客。李子買來后,她放下工具,彎身在污水溝邊,用污水溝中的水洗手,然后用手捏那李子放到嘴里。那污水溝中的水就跟田野中的水利溝水一樣清澈!大清除之后,發現有些溝殘破了,可以由居民區寫證明向鎮愛衛會討一兩包水泥來修補。水泥在那個時代是很緊缺的物資,只有政府的建設項目才能見到水泥。但鎮愛衛會那時就有水泥可討,當然是要用于公共衛生設施的維修??梢姰敃r政府對社會公共衛生工作的重視。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