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22-04-15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文/林進挺
石牌坊
“寶筏渡津”,石匾上的文字斑駁了,一千多年了,慈悲的心依然慈悲,傳播在一方的土地上。
虔誠的心不會老去,誠意的合拜不會陰謀。
石頭不說話,牌坊也不高大,但鐫刻的文字在閃閃發光。
多少風雨雷鳴過去,多少樓臺煙云消失,而石牌坊依舊矗立在鄉土之上,歷經滄桑。
石牌坊用善和愛指引著紅塵中的兒女。
世代祖居的民眾耕耘一方,辛勤地勞作,安靜地生活,善良而樸素,跪拜著慈愛的信念。
記憶可以模糊,而進出的心不會模糊。
石牌坊,見證著久遠的歷史,也見證著如今紅紅火火的日子。
普濟橋
一座石板橋,橫跨江面,連接著海惠潮三地官道。道途通暢,商賈如云,絡繹不絕。
橋如其名,普濟民眾。
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見證了多少恩怨是非,普濟橋始終昭示著道通為民的信念。
沖垮了石橋,沖不垮來往的民心。重建,又重建。
洪水咆哮過,河水撕裂過,泄洪拆除過,而今已換成了寬闊的水泥鋼筋橋。
省道早已改道,荒廢了古官道,荒廢不了發展的心。橋上來往的不再是舊時徒步的商賈,更多是來往著摩托車和小轎車。
普濟橋啊,一如故往,貫通著東西兩岸。
古戲臺
臺上的歲月倏忽幾千年,臺下的觀眾換了又換。
戲臺,一直都在演繹著無數的家國風云。將相王侯,鄉里巴人,都是歷史里的過客。
生旦凈丑,一張張夸張的臉譜被百姓們所熟悉。一段歷史,或一種戲說,就這樣在百姓心中沉淀下來。
戲臺上的舊牌匾高高掛在臺頂上,“臺閣文章”、“載歌安瀾”、“作如是觀”,熟悉的一方鄉土。
古戲臺,也在歷史里漸行漸遠。
天后宮
這是一座遙遠的記憶,一方鄉土的記憶。遠方啊,就在這里凝聚成多少游子共同的守望。
善良的本性,虔誠的信仰,多情的牽掛,在這里交集的不僅是一座香火綿延的廟宇,更是一顆顆心靈的港灣。
三街六巷,四鄉八里,聚攏的是樸素的民心,以及平安的期盼。天后在上,穿透日月的力量,指引著一方的安寧。
跪拜。這是對大德的崇敬,是對善良的認可,是對美好的祈愿。
古跡生輝,古廟有幸,被指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深厚在冊。
逢年過節,這里是最熱鬧的風景。十年一度的媽祖誕辰巡游慶典,更是演繹了一方豐富的民俗活動。文化,信俗,民間,充實著一方熱情的土地。
慈云院
始建于北宋年間,一座小小的石宮,供奉著觀音,聚集了多少虔誠的心愿,建成了如今宏偉的宮殿。
時處古省道畔,來去的人們絡繹不絕。沿途的平安啊,多少親人們祈禱著慈愛的護佑。于是,慈悲的心和虔誠的心一同安住,香火綿延,傳說著多少靈驗的故事。
一個云游的和尚,因緣參訪,遂意題寫了“慈云院”三字,自此沿用至今。而附近風月無邊的景色更讓旅客們停足攬勝。
紅塵多情,慈愛無邊,溫暖了多少祈禱的心。
鷹吊山
幾百年了,你靜靜地矗立,任歲月流逝。
多少人群來去,多少村落變換,你依然固守著這一方的安寧。
是誰賦予你這蒼勁的名字,鷹吊山,你就如一只蒼鷹盤旋于藍色天空,俯瞰這底下的幾百年滄桑。
幾百年來,卻從來沒有人歌頌過你,沒有人為你驕傲。但今天,我要放懷歌唱,你這沉默的守護者!
烽火臺
破舊的殘墻,銘刻著斑駁的記憶,多少年了,你擔當著國家存亡的大事。
還記得那位昏庸的皇帝,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戲諸侯,末了,也戲亡了自己的國家。
烽火臺啊,現在你早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沒有退出的是人們對歷史的記憶。
在零零落落的山頭,依舊有留存的痕跡,依舊有仰望的視線。
渡口
守望著烏坎河,守望著迷濛的歲月。
依舊招搖著過往的風景。
朝陽升起,夕陽沉落。燦爛的光輝依舊眷顧著渡口。
南來北往的故事,又演出了多少喜怒哀樂,又品出了多少酸甜苦辣。
兩岸的野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
不見了渡船,不見了搖擼的老伯,不見了天真的童年,更不見了岸那邊慈愛的外婆。
“搖啊搖,搖到外婆家……“耳畔似乎又響起了兒時的童謠,濕潤了眼眶。
渡亭
請原諒我的記憶模糊,就在烏坎河畔,渡亭遮蔽過我童年的多少風雨。
跟隨娘親探親的稚童啊,就在渡亭里,曾掰著手指數了又數,幾時又見慈愛的外婆。
渡亭如同一個平民的驛站,遮風擋雨,休憩停留,安撫了多少疲倦的心。
一晃悠悠。野藤蔓爬滿了渡亭,荒廢了渡亭。沒有行人停駐的渡亭,與渡口一起守望河畔,等候著一顆懷念的心。
渡船
一到河畔,扯開嗓子一聲“船伯呦……“,渡船便慢悠悠地劃過江來。
江水緩慢地從東流向西,渡船斜插著前進,抵達渡口。船行也需要智慧與耐心。
一次輪渡,一次開始或結束。渡船的老伯曾溫暖過多少過往的心。
有緣修得同船渡。一船渡去,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貴賤。
渡船,渡著過去,渡著風雨,渡著一方鄉土。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