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22-04-15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文/吳志躍
劉騰光,1905年出生于陸豐市東海鎮下龍潭村一個殷實的農家,畢業于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四期(比照黃埔軍校第六期)。是陸豐農運領導人之一,1928年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失敗后,劉騰光、藍訓材、陳真等避難到馬來亞,他們到馬來亞后,聯系到當地的共產黨,組成了吉大地委的領導機構,發動工人(華人)對橡膠園主進行斗爭,成功地組織了幾次罷工和紀念“五一”勞動節、蘇聯十月革命等活動。但他時刻將祖國的命運掛在心上,隨時注意國內形勢的發展。當他從報紙上讀到十九路軍淞滬抗戰的消息后,十分激動,當即要求回國參加抗戰,藍訓材對他的這一決定予以支持,并囑咐他回國后一定要尋找黨組織,要在黨的領導下從事抗日工作。并為劉騰光送行時,特地賦詩相贈: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全面抗戰開始。8月份,藍訓材、劉騰光奉命回來陸豐,任務就是恢復陸豐黨的組織,奉中共南方工作委員之命回海陸豐重建黨組織。
自1928年大革命低潮之后,陸豐的黨組織受到破壞,劉騰光回來后,以辦學為掩護,實為海陸豐培養了抗日骨干,并發展了黨組織。積極聯系土地革命時期的老黨員和參加過革命的同志,先后吸收了陳性初、柳靜山、黃基、李甦等人入黨。1938年3月,在東海鎮下龍潭村劉家祠,召開陸豐黨組織恢復重建第一次全縣黨員大會,出席會議的有來自東海、甲子、碣石、大安等地黨員,以及剛回到陸豐的香港回鄉救亡服務團的黨員共10余人。會議學習了毛澤東發表的《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等文件,使與會者認識當前的形勢和任務。并選舉產生了中共陸豐縣工作委員會,劉騰光任書記、朱榮任組織委員,郭堅任宣傳委員,黃鑫任統戰委員,楊良任青年委員,林瑞任農村委員。會議決定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各區成立抗日救亡團體,促進全縣抗日救亡工作的發展;同時著手發展黨的組織建設,這次會議之后,附城、大安、甲子等地黨支部相繼成立,我黨領導的抗日工作轟轟烈烈的展開。
選址在距縣城不到一公里的下龍潭劉氏家祠召開黨代會,這個會址在安全方面是有玄機的。劉騰光是陸豐“二七農運”的骨干之一,一直活躍到抗戰和解放戰爭,一次次成功逃過反動派和日本鬼子的搜捕,這與他畢業于黃埔軍校,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有關,同時很大程度上也與這間建設結構特殊的祠堂有關。
下龍潭村位于陸城東北郊,西面和南面是平坦的田野,東面是螺河,河邊竹林茂密,北面是龍潭山、河圖嶺,劉氏家祠就在龍潭山下的河邊中。祠堂的正殿在村前,它的玄機在祠堂后約40米的一座“七包三”的大厝,即正面三間,兩邊各七間,臨路一堵照壁,照壁兩側開門,形成一個封閉的大院落,側面的七間厝每間寬約4米,總長度約30米,獨立門戶出天井,但這里面的所有房子是相通的,就是在每間厝的門后,面墻與隔墻相交的地方開一個高1.7米、寬40厘米的小門,可容一人通過,在正廳和其他地方有暗門可通到河邊和龍潭山。當敵人跟蹤而來,看到地下黨進了這間房,圍著砸門的時代,地下黨早已上山或下河了。這里從農運開始至解放戰爭,都是我黨主要工作站,敵人多次來這里圍捕,都是空手而歸。
現原址殘破,但總體格局完好,每間厝相通的小門還在。這是革命戰爭年代,在敵強我弱嚴峻的形勢下,陸豐共產黨人對敵斗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是陸豐版的地道戰,是珍貴的革命遺址,建議對其維修和保護。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