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8-02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暮春,田野一片翠綠,到處生機勃勃。筆者有幸參加汕尾日報組織的“汕尾文化之旅——陸豐行”第一站的采風活動,探訪了陸豐的內湖寨、古寨、超高村、虎坑村、大塘村和白沙村七個古村落。一個個古村落就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經受歷史長河千年的洗滌,或殘破,或掩埋,或淡出世人的視野。但身臨其境,在叢生的野草中尋找千年前的路徑,古榕下聆聽長者那如數家珍的傳說,撫摸雄偉的古寨墻,放眼遠處群山起伏的天際。心緒難以平靜!陸豐,我的故鄉!這里的一山一水都令我為您折腰跪拜!
七個古村寨均建于明清以前,如此堅固,雄偉的建筑,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團結、勤勞的表現。磚石無言,但古村寨本身就是一部書,一座昭示后人的豐碑!古村寨的形成、歷史,和今天在后人心中的位置,貫穿的是一條保家衛國,忠孝博愛的主線。
陂洋鎮是偏遠的山區農村鎮,該鎮的古寨村又是陂洋最偏遠的地方,是陸豐與普寧交界的山區,距陸豐市城區東海鎮35公里。陂洋古寨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寨,寨墻高達5米,厚1米。就是千年后的今天,常規武器槍炮都難奈它何。更有兵家意識的是它的寨門,當地村民叫城門的,它的建設很有甕城的味道:就是在筆直的寨墻的一端凸出建寨門,寨門與寨墻成九十度角,三個寨門都是這樣建。它的作用就是當強敵攻打寨門時,寨中的防衛力量不僅可在寨門上正面迎敵,還可在寨墻上即敵人的側面、后面襲擊敵人,用弓箭、火銃等兵器在幾百米長的城墻上都可作陣地,這種城寨真正是易守難攻。在這深山筑寨,用上甕城的防衛意識,了不起!千年前的古寨人,了不起!但古寨,因地理位置偏辟,也有它落后的一面:現在是網絡、微信很普及的年代,寨內村民客廳中還貼著年畫,也就是說一整年只看一個畫面;村民還用山草作燃料,走在寨內有一種久違的炊煙的味道。但就是這個古寨,清朝時吳習崇獲庠生、補稟、貢生三級功名于一身;清同治十一年,吳晉威考獲惠州府“拔貢”功名。1959年吳世欽調入中國科學院工作。如此偏遠小山寨,真正是人才輩出!這與祖訓家風有關,每一座祠堂都把傳承忠孝美德當作族規家訓,忠為忠君愛國,孝為孝悌明禮。寒窗苦讀,報國立功,光宗耀祖,這是華夏民族傳承數千年的美德。走在陸豐的古村寨,忠孝是永遠傳承的話題。
游白沙“永思堂”是筆者的一大夙愿,很久以前就聽過這一傳說,南宋末年,宋帝昰、昺兩個小皇帝在這里住過。時逢寒冬臘月,白沙村外的港塭尖頭魚肥得流油,白沙百姓煮尖頭魚招待皇帝。這兄弟倆雖是皇帝、王爺,但脫不了孩子氣,一路逃竄,驚嚇,能吃到這么可口的尖頭魚當然是盛贊佳肴!可尖頭魚本來就不大,一刀切下去只有魚頭魚尾兩截,找不到想象中全是魚肉的中間節,于是小哥倆邊吃邊自言自語:“有頭尾無中間”。沒想到君王圣言竟應驗了,白沙村從此村頭村尾人丁興旺,而村中間卻破落。聽著是很輕松的傳說。實地參觀白沙“思遠堂”,即當年宋帝住過的沈氏祖祠后,心情卻很凝重:歷史是悲壯的。在“思遠堂”左側有一塊石碑,陰刻:“迎駕舊址 ?公元一二七六年(宋景炎元年)十二月宋帝豋臨甲子 ?吾三世祖功隆公迎駕至白沙并隨軍抗元 ?受欽賜迪功郎 世襲大夫 后在崖門以身殉國 ?祖祠為宋帝駐蹕舊址”。當年,甲子門鄭復翁錐牛誓眾,組織五百男丁護駕勤王。這是什么概念?唐宋時期陸豐全境僅數萬人,按比例估算,甲子門(含三甲地區)僅有數千人。五百男丁勤王,幾乎是境內精壯男丁都奔赴這一勤王復國的義舉!白沙三世祖沈功隆應該是當時的族長,他自己隨軍勤王,那么族中精壯男丁當然隨族長去勤王。去多少人?還沒見到史料記載,但可以肯定,不只一兩個人。他們護送宋帝來到今新會的銀洲湖邊建立小王朝,后被張玄范率元軍攻破。這是華夏歷史上最悲壯的一頁!當年,南宋小朝廷被元軍攻破,陸秀夫負幼帝投海,宋營中十萬宋軍、文武官員、宮娥侍衛均戰死或投海殉國,沒一人屈節投降!致使銀洲湖尸浮滿海數月!陸豐勤王諸英烈均在這一戰役中以身殉國!一代王朝在此終結,但民族的大義在這里再次得到彰顯!當時,文天祥已被俘多時,元朝統治者軟硬兼施逼他投降,但他卻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作答。詩中“南方”指當時新會的小朝廷。意為我忠于大宋志不休。元朝統治者把文天祥押到新會海邊,讓他目睹元軍屠營的整個過程,認為你親眼看到南宋被我滅了,你無君可忠,這回該降我吧?元朝統治者永遠不能明白文天祥用生命去詮注的忠義。忠,不僅是忠君,更主要的是忠于他的族群,他的同胞!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千古傳唱的壯麗詩篇后慷慨就義。今天白沙之行,方知白沙的先賢同樣是氣壯山河的英雄!“永思堂”,我雖不是你的裔孫,但我同樣向你致敬!同樣以你為榮!
陸豐古村落,是以忠孝作的墻基,豎起的是傳承忠孝的豐碑,啟迪的是一代代忠孝的后人。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