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8-02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當324國道、沈海高速、廈深高鐵等現代交通干線將陸豐帶上城市化發展軌道,一批批高層樓盤林立崛起時,東海的老城區倒讓人遺忘了。其實,東海的老城區是很美的,東海的歷史文化之根是在老城區,那些掩映在新建樓群中的古寨落,宛如一顆顆璀燦明珠,解讀她們,是一種美的享受。
東海帶“圍”字的地名有:上圍、新圍、洪家圍、竹仔圍、連厝圍、鑼鼓圍、鰲圍;帶“寨”字的地名有:新墟三大寨,即金釵寨(陳厝寨)、保昌寨(鄭厝寨)和彩園寨,另還有炎鏡寨(包括新寨)、寨仔(通德里)、葭湖(寨)、圍仔(白箖村內)、鑼鼓圍。這些都是古地名,凡有帶“圍”或“寨”地名的區域,都有可能建過寨。規模或大或小,有占地幾百平方米,也有占地幾十萬平方米。改革開放前,東海這些寨是聚居密度最大的區域,除了這些寨就剩下幾個市場和大街、馬街。再往前推,寨落,在民居中所占的地位更為重要。歲月滄桑,有些已很難找到圍寨的痕跡,有些卻保存完好。除這些現在還在使用的地名、或還能看得到的圍寨外,歷史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城寨——東海滘寨。也就是陸豐置縣時的縣衙所在地,現城墻已不存在,那一區域的地名現叫城內,說明這里歷史上確有城寨。官塘村還有寨墻殘存。炎鏡寨現在就沒有寨墻痕跡可尋了,但它歷史上是有寨的,不僅是它歷史延用到現在的地名,還有一個地名“新寨”的出現,證明周圍有過一個舊的寨,兩個地名相互印證,說明歷史上兩個寨都曾存在過。隨帶一提的是,炎鏡寨的大宮,即華光帝廟,現在還珍藏著宋寶佑二年刻制的石香爐,這一片鄉村的歷史可上朔到千年以前。城南農村有兩個帶“圍”字的地名:白箖的圍仔,崎砂的鑼鼓圍,鑼鼓圍又名“拿投圍”,“拿投”是當地方言對一種帶剌草本植物的叫法,因此,這兩個圍可理解為房舍建在一起,周圍有些樹林、荊棘圍著,是沒有土建寨墻的。每一個圍和寨,都是一幅美麗的歷史畫卷,用心品鑒,她會告訴你很多很多。
建寨歷史最久的估計是東海滘寨,現在已沒有寨墻痕跡,只?!俺莾取边@一地名;另一個應該是彩園寨,走訪了很多老人,至今還不知道是誰建的;接下來是保昌寨,估計建于元末明初;與保昌寨相鄰的金釵寨是清初陳天尹時代建的,建寨的時間、人物比較清楚。然后就是幾個“圍”,上圍,是黃姓建的,在龍山中學北面龍山腳中,現在后人還在那里居??;新圍,是陳姓建的,在東海影院左側,俗稱新圍陳,現在也是陳姓后人在那里居住;洪家圍,是洪姓先人建的,后有沈姓在里面居住,現在住戶變雜姓了;寨仔,正名叫“通德里”,鄭姓所建,一貫是鄭姓族人管理和使用?,F在大部分閑置。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當數“新墟三大寨”,即彩園寨、保昌寨和金釵寨。保昌寨又叫鄭厝寨,金釵寨對叫陳厝寨。
彩園寨位于東海鎮環城路北側,屬新光社區管轄,寨內面積約40畝,整個寨就象一個“回”字,寨墻四周建房子,中間建房子,方方正正。在“回”字內的小“口”兩側,各有一條筆直的排污溝從寨的北面通到南面,溝邊就是一條筆直的巷道。寨是誰建的不清楚,但這一建寨的傳說卻一代一代傳下來:彩園寨是轎地,來這里建寨居住的人祈望子子孫孫都成為坐轎的人,因此把寨建成轎形,寨內兩條貫通南北的路道就是轎竿。這個寨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講衛生,歷史以來居住在里面的人都傳承著這一優良傳統,垃圾不隨便放,巷道清潔。兩條排污溝原來是陽溝,都經常清洗,象田里的水利溝一樣,不會積臭水,不會生異味。以前社區每次組織衛生評比,彩園寨都是拿第一?,F在寨內主要是林姓和楊姓在那里居住,還有一部分顏姓。環境依然很整潔。
保昌寨,東海俗稱鄭厝寨,事實上在里面居住的鄭姓居民是很少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相傳,保昌寨是鄭姓建的,后這一鄭氏族群遷到現陸豐市上英鎮英鄭村開基。走訪現英鄭村長老,稱這一傳說他們族譜中沒有記載。倒是了解到英鄭村的先祖與甲子抗元漁民領袖鄭復是同宗,都是甲子澳頭人,在南宋是殷實大戶或官宦。元朝入境后,家勢處于低潮,遷離原址,約在鄭復翁殉國之后過了三代人,來英鄭開基。來英鄭之前是否先建了鄭厝寨,不清楚。但東海有另一個傳說印證了鄭氏一族來過保昌寨?,F保昌寨外的螺河上有一座金釵橋,橋名是為紀念當年建橋時保昌寨一位鄭氏媽,撥下頭上金釵捐獻作為橋資的義舉。金釵橋傳說建于元朝,是螺河上繼迎仙橋之后的第二座橋。1936年以前是柴橋,因此也叫柴橋頭,是東海通行城南農村的要道。元朝至今七百多年,那個時代,一般家庭婦女是沒有金釵的,就算有也是珍藏著,而鄭氏媽是“撥下”,說明她整日佩戴金釵,不是做農活、家務的普通主婦。因此這位鄭氏媽應是出自官宦巨賈之家的貴婦人。與英鄭望族在這里住過的傳說相符。不管這一傳說是否屬實,但保昌寨是鄭姓始建的是不爭的事實。建寨這個地方原來地名叫河溝下,就在螺河邊上。目前,這個寨保存相當完好,四周寨墻完整,唯南北兩個寨門在“四清”時被毀壞,西門還存在。整個寨面積約五十多畝,四萬平方米左右,分8條直巷,一條主干橫巷。歷史上鄭姓在這里居住時間不長,后將寨賣給蔣姓,蔣又將寨內一部分賣給王姓(王文虎,當時的大商人),過后就有其他姓氏的人入寨居住。寨名還是叫鄭厝寨。王文虎的生意做得很大,主要是走蘇州吳城,貨船就在寨西門外的水門仔碼頭中??浚谑撬T仔碼頭成了當時的墟埠,有一些服務于搬運貨物的勞工集結在那里,其中有一支姓謝的客家人在那里落腳,久了也成了寨內的居民,一直居住到現在。謝姓在清朝時出了一位賢人謝景新,官拜廣西榕縣正堂。在謝太爺回家省親時,出入于寫著“鄭厝寨”三個字的寨門很別扭,在隨行仆役中很難解釋,堂堂謝縣令怎么去走鄭厝的寨門呢?而且當時寨內姓鄭的人已遷走了。于是謝景新提議把寨名改為保昌寨,保大家昌盛發達。這一建議得到寨內民眾的贊同,于是從那時開始就改寨名為保昌寨,至今也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但東海群眾還習慣于叫鄭厝寨,很大程度是受相鄰的金釵寨,即俗稱陳厝寨的影響。
鄭厝寨還有一件特殊的“寶物”,一粒隕石。就在寨門口中,早年覺得它很大,比人還高,最近去看好象小了。但寨中長老說它幾百年來就這么大。想來也是,這是一個錯覺,當我幾歲的時候,身高不足一米,當然覺得它比我高,幾十年后,我長高它沒長高,當然比我矮了。這粒石是隕石,身上布滿燃燒過的洞,是奇石。一般人都知它是天上掉下來的,上中學時地理老師解釋流星時就叫我們去水門仔看那粒石,就知道流星隕石是什么模樣了。其實,水門仔并不是它的墜落地,它的墜落地是在幾百年前的蘇州吳城。當年王文虎的貨船缷完貨之后船輕,吃水淺,擔心路上遇風被吹翻,于是船工在附近山野中搬這粒石壓船,船安全靠岸了就把這粒石丟在碼頭的榕樹下。已幾百年了!它是當年鄭厝寨商貿發達的旁證。
與鄭厝寨一巷相隔的是陳厝寨,又叫金釵寨,原來在西門上有牌匾上書“金釵寨”三個大字,“四清”運動時被毀。陳厝寨是東海鎮面積最大的寨,圓形,有東、西、南、北四個門。正門,即紅白喜事出入的是東門,南門在現紅光小學附近,最小。整個寨面積近20萬平方米,十五條巷,寨內一個小角吳厝祠,就可以作為鎮政府的辦公址了,解放初期直至1972年的東海公社就在那里,現在東海當地群眾還稱金釵十五巷為“公社巷”,東海公社舊址現改作東海福利院。
在東海三大寨中,陳厝寨建寨歷史比較近,始建于明萬歷廿年(公元1592年),擴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先是由章合陳開基祖陳復奎(有聘)偕兄有比、弟有第等兄弟在這里筑屋居住,至三世出了太學生陳君華,與當年的“海邑首富”陳天尹過往甚密,合作經商致富。1691年,陳君華與陳天尹合作在“月地埔”購得大片地皮合建寨子。這就是陳厝寨的來歷。后,陳天尹年老,遂將大部分房產遜讓給陳君華的三個兒子章其、章玉、章碧三兄弟。1713年他們兄弟拆除一些舊厝,建了一座集宗祠、書齋、住家于一體,占地2540平方米的“駟馬拖車”大院,俗稱“陳厝寨的大門樓”,因兄弟是章字輩,合力所建,故取“章合”為大院之名。這就是“章合陳”的由來。
縱觀陳厝寨的結構,是集居家,倉儲,加工于一體的。東門是俗稱的生死門,即日常寨內群眾出入的門,西門是向河邊的,西門外可??控洿U瘍扔袔讞l巷叫“糖房”,應該是工場和倉庫,是生產和儲放蔗糖、糧食的地方;寨內還有曠町,可用于曬糧食和貨物。從位置選址,水陸交通便利,建筑格局,有倉儲、工場、勞工居所等等,可見是陳天尹的大手筆!為何后來遜讓給陳章合,自己去其他地方發展?筆者個見,可能是緣于陳厝寨地勢低,每到汛期都要上水。這一現象直到1961年“三河歸一”后才徹底改變?,F在陳厝寨內的居民除陳姓外,還有吳姓、張姓等其他姓氏,陳姓相對較多。陳章合大院最近被陸豐市指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海除彩園寨、保昌寨和金釵寨外,還有洪家圍,在新光社區,洪姓所建,寨墻最堅固,厚約1米,保存完好;寨仔,正名“通德里”,鄭姓所建,保存完好,去年被陸豐市指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因為建寨改變了東海的地貌。保昌寨是取寨外的紅土來夯筑寨墻,取土的地方就成了賢堂池,前幾年才被填平建設;陳厝寨也是取寨墻外的紅土筑寨,留下長池和臭池仔;洪家圍取土的地方留下后溝尾池;城內留下七星池。幾乎每一個寨的旁邊都有一個池的地名相伴,如果池是原來就有的,那么建寨時可能將它作為寨前荷包池之類加以利用,但這幾個池都是在寨墻邊,因此可斷定是建寨取土留下的。
盡管現在這些寨的使用率很低,房屋大多閑置,但歷史推前40年,也就是改革開放前,這些寨都是群眾最喜歡居住的地方,住在寨內就認為是“墟心”,是最宜居的。那時,除了幾個寨和“圍”外,只有大街、馬街、迎仙街、三六九墟、大帝等地人群比較密集;再往前推100年,幾乎是絕大部分人是居住在寨內,寨外僅是商貿活動的空間;更別說兵荒馬亂的年代,寨是安全島。
古寨落是東海人文歷史的一大特色,規模之浩大,是財富的象征。吹拂歲月的塵埃,你可看到東海這一商貿古鎮昔日的輝煌!古寨依舊在,在古寨中形成的互愛互助美德也代代相傳。寨,除了有防盜、防匪的功能外,還起到凝聚鄉鄰感情的作用。當地有句俗語,叫“鄉里企,鄉里圍”?!捌蟆笔钱數胤窖?,意即居住,“圍”是靠攏、聚集的意思。大意是居住在一起的鄉鄰,應團結互助。在東海,鄰里團結互助是公德也是義務。這種團結互助的美德以前需要,現在同樣需要。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