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8-02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蔡金針
蓮峰古寺,稱蓮峰廟,又稱仙爺廟,祀八仙尊神,建于明萬歷四年(1429),位于海甲山與人頭嶂之間的蓮花峰。
在博社鄉的海甲山嶺最高峰上,人頭障東南側一平地上有仙爺廟的舊址。我兩次登上此處,看到了那斷墻殘壁的仙爺廟遺址。當時不知人們為什么要在此處建仙爺廟,真是費盡心機。傳說八仙赴潘桃會時路過此山,覺得這里另有一番天地,其中有一位仙人李鐵拐從空中先落下來,一腳用力地踩在一塊巨石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竟然冒出泉水來了,后來人們把它叫做“仙人石”,此水稱為“仙水”、“仙泉”。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動人的故事,于是在此建仙爺廟。我之所以登上此山,主要是想看看上面的仙人腳跡,聽說此腳跡有涌不盡的泉水,用勺子舀也舀不完,當你舀起水時,泉水馬上填滿,真是奇了。于是,仙人踏石的故事在甲子門中慢慢傳開,被定為甲子八景之一“仙人踏石”。據清嘉慶十年(1805)舉人張鳳鏘著的《甲子乘》記載的“甲子八景”,時增廣生黃棟是這樣來吟詠它的,即:“石上看遺趾,仙人布武奇。苔侵痕尚在,雨刷跡無移。赤寫飛來處,紅塵踏斷時。尋蹤應不遠,羽化竟何之。”
有了蓮峰古寺建在蓮花峰上,也就有了“海甲蓮花山”、“蓮峰疊翠”、“海甲山瀾”、“海甲蓮峰”等命名,即《陸豐縣志》、《甲子乘》、《登瀛范氏族譜·石帆紀略》等史書記載的“甲子八景”之一,有清康熙辛酉科舉人知縣鄭雷震題詠的《蓮峰疊翠》一詩為證,即“嵂崒高峰半壁天,亭亭翠色弄晴煙。幾回想像嶙峋意,好似華山千葉蓮。”又可以從宋致政范開山十八世孫范可楷于康熙乙巳年冬撰寫的《石帆紀略》中找到有關“蓮峰疊翠”的記載,“燈芯山為玄武,馬落池瀦其左,山趁水、水趁山,亦陽居之不多得者,限一洋田隔二里許,翻身逆跳結北輋祖地,鄉進士蔡春邁先生發科開祖于一,有陽基曰‘驪龍吐硃’,蓋山川鐘美,此姓亦不得謂,西江水末一能限之,海甲山綿亙數十里,中有一峯曰‘蓮花尖’,浣霞映日,亦甲城八景之一者”。
有一次,清明掃墓路過,我和堂弟由于走在他人前面,拉開好長的一段山路,我們順著虎地山一側爬上了頂峰。當我們登上此山時,被一坐在人頭障下的老人嚇了一跳。我們只管尋找仙人石的腳印,果真如此,我用手捧起泉水吸了一口,真爽。看到了仙人石邊的仙爺廟遺址,聽說該廟遷移別處。讀初三時,我和幾個同學到竹洲埔探望一同學,沿著山的另一邊登上了頂峰,同樣看到了這些雜草叢生的遺址。
看看遺址,過去的仙爺廟是什么樣兒的,只是讓人們去猜想。今我從博社鄉留下的一冊手抄本,發現有范銘新先生為海甲山仙爺廟作的幾副對聯,可以說是此廟的歷史見證。
范銘新先生題海甲山蓮峰古寺聯
1、亭
(1)蓮吐花而挺秀;
山環海以回瀾。
(2)蓮自玉京發秀;
山從金闕分來。
2、門
蓮峰自昔標奇格;
山海于今慶奠瀾。
3、大扉
蓮山氣象成今古;
海甲煙云自有無。
4、後主
幾歷劫途登上界;
曲傳妙術濟人間。
蓮峰古寺的建成,在于蓮花峰的出名,才有了《甲子乘》記載的甲子八景之一“海甲蓮峰”,這一景以地名雅稱,有增廣生黃棟一詩為記。詩云:“華岳分佳種,蓮峰矗面開。彩連霞片起,姿帶瀑痕來。蓋可擎銀漢,衣多點石苔。長留君子品,凈植未曾摧。”
后來,蓮峰古寺不知何故遷址于后湖村仙公埔,有人說是被人把香火引到仙公埔,也有人說是風把香爐吹上天降落在仙公埔上,誰是誰非,只有天知地知。仙公埔上的“蓮峰廟”這一廟名,卻不是蓮花峰上原來的“蓮峰古寺”這一寺名,但蓮花峰上的古寺遺址猶在。關于蓮峰古寺為什么會變成一座殘墻斷壁,聽家鄉老人說,是因為古寺生白蟻造成的。后來古寺中的數根石柱,竟然被家鄉年輕勞力從山頂抬下山,扛回家鄉博社,在溪墘附近建牛條間。前段日子從城區回來過元宵節的洲,也是一個酷愛家鄉文化的年輕人,跟我一起去尋找散落在家鄉的蓮峰古寺石柱聯,如亭中石柱聯的上聯“蓮自玉京發秀”,但下聯“山從金闕分來”的柱子不知今落在何處。
要是你想欣賞蓮花峰,探訪蓮峰古寺遺跡,就從博社鄉寮仔水庫尾人頭山的東南山坡上去。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