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8-02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梁水良
近日,陸豐市部分詩友自發組織到該市甲西鎮大陂村訪古,挖掘和收集大陂古驛站的人文歷史資料,助推鄉村傳統文化建設。
大陂村位于甲西鎮西北部,是一個平原農業村,下轄7個自然村,全村總人囗近萬人。據了解,該村置于元末明初,原屬海豐縣龍溪都轄區。明嘉靖四年(1525年)隨龍溪都從海豐縣劃給惠來縣管轄,直至解放后的1958年才劃給陸豐縣管轄至今。
大陂村地理位置獨特,三面被鰲江包圍,與惠來縣隔江相望,水陸交通便利,是明代惠潮官道的重要節點,從潮州往返海豐縣治都要路過大陂驛。其作用相當于今天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集吃飯、住宿、喂馬、交換官文、傳遞書信等功能為一體。清乾隆十年的《陸豐縣志》載曰:“郵道:東路縣前鋪十里至磨海,十里至點頭,十里至沖口,十里至坣尾,十里至蛟溪,十里至長山,十里至橫翠,十里至南山,十里至惠來大陂。”由此可見,大陂驛站是境內東路官道與惠來縣的交通聯結點。
大陂驛站不但詳見于官方史料,在文學作品中也能尋覓其蹤跡。現供職于陸豐組織部、大陂籍詩家陳少平在其編著的《陸豐歷代詩詞選注》有載:明代萬歷二十年(1592年)潮州太守徐心溪和一位叫莊公公的朝廷太監趕路往海豐縣城時路過大陂驛,是晚于坣尾(今博美)霞繞林見春(諱志尚)家住宿。徐心溪作《重宿林氏田舍》詩,有“不宿大陂驛,重來訪隱居”之句。
詩友們在陳少平的指引下,來到位于大陂西門老鄉“松公爺公”至河邊一帶的大陂驛遺址。歷經歲月風雨侵蝕,驛站已破敗不堪,冷清荒涼,但兩個喂馬槽和縛馬榕迄今尚存,引發詩友拍照留念。
隨后,詩友們參觀了該村始建于清代的林氏宗祠,乘船暢游大陂河。橫跨陸豐與惠來兩地的大陂橋雄偉壯觀。該橋歷經多次重建,已經不見當年驛橋的蛛絲馬跡。
該村鄉賢陳永琴在與詩友們座談時說,大陂古驛站是海陸豐一道亮麗的文化歷史符號,極具旅游開發價值。他同時表示,將與有關部門合作,對大陂古驛站進行深入挖掘、包裝和宣傳,將之打造成一處鄉村旅游的勝地。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