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8-02 發布者:liang 字體:大 | 中 | 小
黃俊杰
據說,陸豐上英鎮玄溪村(俗稱咸溪村)有座清代的“進士第”,出了個“恩進士”。記者饒有興致前往探訪。
發現清代“恩進士”墓碑
上英鎮玄溪村半灣自然村,前瀕臨南海,后靠法留山,山清水秀。踏進村里,只見一條小溪在村前蜿蜒圍繞而過,水流湯湯。一座占地約幾千平方米的祠宇,面對著日夜不息的小溪。祠宇正中門樓上,用篆書刻著“進士第”三個燙金字。
據介紹,這“進士第”,又是玄溪村半灣自然村張姓的祠宇。
從外面看,祠宇是新修的。走進祠宇才發現,這是一座小型的“五馬拖車”住宅。它的建筑是“五間過”、“三進廳”、“兩天井”、“一廣埕”,地平一廳比一廳稍高,每廳造型是一廳二房,前后滴水,廳是直通廳無后壁墻,最后廳才有后壁墻。它屬于包圍式的整體,進入正大門前廳連天井,天井左右兩邊各有二巷道直進,正門過天井后進入二進系會客廳,會客廳隔天井再進入三進便是祭祀先祖的祠堂。
祠宇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當時只建后殿,清乾隆年間又接建前殿。
祠堂里現在還保留著清朝康熙年間的祖龕,其木質結構完好無損。祠堂廳里正中懸掛著廣州軍區原副司令員歐陽金谷中將的書法“為德為禮”牌匾,左右兩邊各懸掛著書畫家楊之光、劉大為的匾額“鰲賢之鄉”、“紫氣東來”。祠堂的外面屋頂上一只陶瓷的獅子,造型獨特,古樸巧拙。據張愛萍稱,這獅子是藝術裝飾品,建祠堂時就有的,保留到現在也是幾百年的歷史。
更讓我們驚奇發現的是,一幀墓碑的照片。這墓碑的中間上刻有“清祖考恩進士與南張府君墓”字樣,左邊標注著“乾隆九年仲冬立”。這“進士第”正是由于張與南是恩進士而稱的。
據百度載,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而且,古代科考一般都是第兩年或第三年一次,正常正常考取的進士,叫“歲進士”;而由皇帝特批科考取士時,考中的兩榜士子就叫恩進士。也有因為特殊事件的發生導致基層官員不夠而設立的考試。
另據張家的族譜所載,其先祖張與南自幼勤讀詩書,聰慧過人,鄉試府考皆勝人一籌,最后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恩考為雍正年間的恩進士。并受皇封出任惠州府東官郡治所屬府君之職。張與南去世后葬在今西南鎮境內,其第二任夫人施氏(墓碑上稱為孺人)去世后葬在今大安鎮內,兩座墓塋在漯河兩岸隔水相望。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居住在玄溪村半灣自然村的張與南,其張家族譜所載的“恩進士”身份與“府君”職務等,作為歷史人物,是可資考證、研究和挖掘的。
名響一方的巨富
在陸豐,曾經流傳這樣的一句民謠:“大安一旁水,半灣出阿糯(海陸豐福佬話讀音為“nui”!)”當時,陸安縣衙設置在大安。而這民謠的意思,就是說,從縣城大安到玄溪半灣村這長長的一帶,阿糯(張與南的別名)是響當當的巨富。
據張家的族譜記載,清朝乾隆初年,張與南退引回到玄溪村,開始了從仕變商、從事農業實業經營的另一種人生經歷,展示了他的另一種才華。他一方面大面積地購置肥沃良田,然后采用租賃的形式租給農民;另一方面開展多種產業,因此,收入極為豐厚,慢慢變成了從大安到玄溪半灣村這一帶富甲一方的富翁。
當時,大安到玄溪半灣村,道路難走,曲折不平;滔滔漯河,阻隔兩岸,交通甚為不便。張與南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積極為地方修橋造路,并且在漯河沿岸左右兩邊設立各種渡口,這給周圍的群眾交通出入提供了方便。
七月十四日中午過中元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十五日被稱為中元節,是祭祀鬼魂為中心的一個節日,成了民間最大的鬼節。中元節大多在農歷七月十五日,叫做“七月半”;僅有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日。如古縣歸善縣(今包括惠陽惠東等地)的民眾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說是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逃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桂林地區的人也多以七月十四為鬼節。
而在半灣村,有一種獨特的風俗:與玄溪宗祠有關的周邊四村及鄰近幾個村莊,都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午過中元節,而半灣村卻是提前一天,即在七月十四日,且選在中午過節。為何如此?據說,因張與南的佃戶很多,他跟他們約好,需在定時到各鄉里向佃戶收繳上半年里早造的“田金”和其他租金,由此過于忙碌,不得不將提前一天過節。
這種獨特的風俗年復一年,流傳至今,半灣村現在還繼承延續,絲毫未變。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