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盧勉吾搜集整理
華僑巨子盧文儀先生(1865至1943)出生于廣東省陸豐縣橋沖鄉大塘村的貧苦農民家庭,少失父母,為其伯父收養。伯父看其活潑聰慧,曾讓他上了幾年私塾,使他粗識文字,及長與其伯父、堂兄弟等在家鄉務農,成年累月的干活,仍入不敷出,饑寒交迫,負債借貸以度歲月。這時帝國主義加緊侵略我國,并大量掠奪我國的勞動力,1884年,十九歲的盧文儀先生也賣身到印尼日里地方與資本家種植煙草,做了三年僅供食宿的苦工,才脫離了資本家的制約而自謀生計。這時其舅父為印尼荷屬工頭,他看到文儀先生是個有為青年,便資助他到英屬馬來亞魯乃埠地區經營商業并送其婢女與他為妻。文儀夫婦皆出身貧寒,他們同心合力,克勤克儉、矢志經商,生意逐漸得以發展,積蓄了部分資本,轉為經營實業:如租賃園地,種植木薯,飼養豬畜等,獲利頗豐,轉而向英國殖民者購買荒地山坡萬畝,種植橡膠。他經過細心研究,使用獨特的耕作方法,如在山地斜坡地方,按一定距離,挖掘橫溝以貯存雨水及沖積泥土,使土地濕潤而且肥沃,這樣橡膠樹生長快、橡膠乳量多質量好。這時他雇用橡膠工人數千、成為馬來亞橡膠業有名之實業家。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各帝國主義大肆搶購戰略用品橡膠,膠價暴漲,盧文儀先生此時出賣橡膠,獲利巨大,資本迅速膨漲,一舉而富甲于魯乃埠。隨著資本的雄厚,他又在檳城地區投資地產業、建筑業,擁有大量的房地產,單商店就有四百余間,地租收入也是一大財源,于是又成為檳城巨富之一。財豐而位高,他被稱為大頭家,并為我惠州屬旅居馬來亞之同鄉會選舉為會長。
盧文儀先生樂善好施,在發跡之后,對失業、生活無著、饑餓者的痛苦,深表同情,所以他曾在魯乃埠,在他的居住地方設立免費食堂,凡失業三餐無著者,可到食堂免費就食;又設施棺處,凡貧苦死而不得殮葬者,可向其施棺處領取棺木及若干埋葬費,使死者能收殮入土,凡此善舉為當地華僑所稱頌。
盧文儀先生對家鄉的慈善、公益、文教、福利等事業也熱情關心。他于1924年匯回巨款在大塘村建設河岸大水閘,挖開新河道直通大塘村,又在大塘村建設市場,共有商店六十間,占地百畝,使大塘村面貌一新,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為陸豐農村增彩添色。隨后又派其秘書盧乾初回陸豐與縣府商謀舉辦森林公益會,出資植樹造林,并用其收益興辦陸豐教育事業,擬先在碣石、金廂等地試辦,然后推廣全縣。他了解大塘村沿河諸村落的河邊水稻田地,時受鹵潮威脅,往往十年三收,他做出規劃準備從橋沖山至望堯村前三十余里河岸,建筑為水泥石堤,以防御鹵潮而保障岸內的稻田。這兩件事情將要著手興辦時,因國內形勢動亂,以致這件工作未有施行。一九二七年之后,我省連年年成不景,陸豐更是時艱歲荒,盧文儀先生每年都從泰國購運大米回縣,賑濟災民,救濟辦法有的寄托縣政府辦理;有的直接運到災區發放。從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八年間,每年都運回大批大米與縣政府施賑,縣府也以賑米煮粥在紅學廣場(現在的縣糧管所內)設立施粥站救濟災民,尤其是一九三八年,我省發生饑荒,糧價暴漲,餓殍遍野,盧文儀先生運回大宗大米到我縣和汕頭地區救濟饑民,又捐贈款項與碣石信登善堂為施棺之用,善堂送給盧文儀“樂善可風”四個金字大匾,以表其善行。盧文儀一生不忘家鄉公益事業,晚年信念更篤。一九四○年特邀請我縣曾留法學者馬斯臧先生(一九二九年是陸豐縣龍山中學校長,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一年任陸豐縣教育局長,曾慘編過我縣縣志)到馬來亞檳城其家里,商討開發陸豐縣資源、開辦公益事業的計劃,可惜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馬來亞淪于日手,其時到處烽煙遍地、戰火紛飛,而盧文儀先生和馬斯臧先生也竟于一九四三年先后逝世,其于家鄉的建設計劃,竟告落空。
日寇投降后,盧文儀先生兩個兒子盧良山(一九○六年至一九八一年)盧佛養(一九一一年生)繼承父業,奮發圖強,銳意經營,在馬來亞的產業資財,更為膨大發展,盧良山先生是檳城光華日報董事長,惠州旅馬來亞同鄉會主席;盧佛養先生是英國劍橋大學碩士,英聯邦太平洋紳士,并曾是馬來亞羽毛球選手。兄弟兩人對當地華僑及家鄉福利公益事業,也常解囊捐助,熱心貢獻。他們時時匯款回大塘村舉辦社會福利事業,如移墳上山,建筑義冢,興辦學校教育等。前年(一九八五年),良山先生遺孀和佛養先生叔嫂兩人共樂捐人民幣四十萬元,在大塘襯興建一所全新小學校,占地四十畝,樓房五大座,其中包括教室二十四間,辦公廳、食堂、宿舍、禮堂俱全。盧文儀先生及其后代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情幫助家鄉建設之壯舉,深為我縣人民所稱頌、懷念。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