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黎文照 搜集整理
陸豐縣地處沿海,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自然條件優越,果樹資源豐富,栽培歷史悠久,群眾有種果的習慣和經驗。全縣果樹現有26個科,46個種、100多個品種或變種,主要栽培種類育菠蘿,荔枝、柑桔,香蕉,梅、李、梨、龍眼、油片、桃、橄欖、楊桃、黃皮等30多種。尤以菠蘿為最大宗拳頭產品,是加工的主要原料,在省內外有一定地位和名譽;荔枝為較大宗的傳統出口產品;陂洋雙坑的李、龍顰的悔、香蕉;西南石 的紅花吊梨、大安的黃皮為縣內聞名水果。橋沖大堵“觀音芒果”曾是著名的優稀名貴果品,還育大角龍眼、香花荔枝、青竹梅等栽培優稀品種,并引進外地優稀品種。臺灣天寶香蕉、 羅柚、無核蜜柚、石硤龍眼、水蜜桃、泰國番石榴、椪柑“東13—2—10”“試18—1—10”等。陂洋南豐凹的柿、烏欖自祖輩以來就有。據湛克終著《果對園藝學》民國廿七年五月版(公元1938年)柑桔一文中記載:“臺灣之椪柑,則自廣東陸豐縣葫蘆輋,于嘉慶十七年,由楊林福移居臺灣時帶入者”。《陸豐縣志》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物產記載:“果之品日荔枝、龍眼、楊梅,香丸(櫞)、柑、桔、佛手柑,桃、余柑(油甘)、菠羅(菠蘿)蜜、梅、梨、柿、李、香蕉、蓮房、石榴、金桔、紅棗、橄欖、柚、菱、蔗”。《廣東年鑒》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廣東省歷年各縣林場概況統計表;“陸豐縣民國廿七、廿八、廿九年(公元1938年、1939年、1940年)造林主要樹種梅、李……”。過去,歷代的統治者和封建的生產關系,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果樹生產在漫長歲月里,屬于傳統習慣零星分散自發種植,發展速度十分緩慢,種植面積不大。僅有部分農家在村旁、園頭、房前屋后種植少量荔枝、龍眼、柚等果樹,一些富戶才有創辦小型果場,如:八萬高 肚場、梅子瀝場、大安豆腐石場、島窩橋場、西南石 婆墓場……等。但以前果品內銷困難,外銷不暢,果樹生產長期處于簫條狀態。據統計,建國時的1949年,全縣果樹面積僅16518畝,產量才54279擔。主要品有:
菠蘿
陸豐縣是廣東著名的菠蘿產區之一,菠蘿栽培已有歷史傳統的習慣和經驗。陂洋內洋在很早以前便有當地土種菠蘿栽培,七十年前八萬葫蘆塞溫庚勝從南洋帶回無刺卡因種菠蘿,六十年前陂洋龍潭傅便吉、傅仙記倆人又從普寧引入無刺卡因種菠蘿。1938年八萬高塘周春林在橫路排種植菠蘿面積約60畝,1945午下葫吳家玉,人們稱他“番懺玉”,在羅地崗開豢種菠蘿面積這100畝以上,石溪林永金種植菠蘿有80畝左右,還有陂洋、大安等地也有栽培菠蘿。建國初的1949年壘縣菠蘿面積3600畝,產量11600擔 。
荔枝
陸豐縣荔枝栽培歷史長達200年以上,最初是分布在陂洋古寨,逐步擴展到雙坑、龍潭,以后傳入橋沖、甲西、金廂等地。歷史上曾流傳“古寨荔枝每株一粒無人敢吃”,建國前,陂洋聲寨、雙坑、橋沖后沖、甲西博社、金廂竹橋、大安旱田等地均有成片面積幾畝至幾十畝的荔枝園,至今這些地方仍有100年以上的荔枝老樹存在如:陂洋古寨、雙坑、橋沖后沖100年以上的烏葉、風花品種荔枝,依然生勢健壯,且正常開花結果一年株產高達1000多斤。建國初的1949年全縣荔枝面積320畝、產量1300擔。
柑桔
我縣柑桔栽培歷史較悠久,當地農民在很早以前就開始種植柑桔。八萬葫蘆輋柑桔栽培歷史長達200余年,大安早田柑園村柑桔栽培有100年以上。1927年大安李春繼在豆腐石場種植柑桔有幾畝,1945年陂洋余廣太在雙坑柑園種植柑桔幾畝。據調查,在大安廖彬山寮仍存有八十年生以上蕉柑老樹3株;西南石 婆墓場存有1946年種植的蕉柑23株;八萬下葫存有1947年種植的柑桔2株;還有銅鑼湖桂坑、大安桂梅山寮等地均有建國前種植的柑桔老樹存在,這些邊遠的山區,由于獨具的自然隔離條件,在幾十年失管的情況下,尚未發現危險性病蟲害,生勢健壯,且能正常開花結果。建國初的1949年全縣柑精面積僅有180畝、產量248擔。
香蕉
本縣香蕉栽培歷史較久,散布于各鄉鎮。《龍潭大隊香蕉栽培技術經驗》(1965年):“當地的農民很早就有種植香蕉的習慣,栽培歷史已達一百多年之久”。據陂洋農民傅玉勝的回憶,建國前,龍潭栽培香蕉有40畝左右,零星分布在村旁、老屋地、溝邊、塘邊、園頭等地。過去,由于社會治安、產品銷路等問題存在,香蕉生產在長時期得不到重視和發展,全縣香蕉栽培面積不多,以零星分布自發種植。建國初1949年全縣香蕉面積90畝、產量640擔。
其他水果
一、梅
我縣梅栽培歷史早有,當地群眾流傳“梅樹做飯匙,插入飯中不會酸”。建國前,陂洋龍潭坑壩地傅志涉等人栽植梅面積約3 0畝,其他地區均有零星種植的習慣。但過去,全縣梅栽培面積不大。建國后,梅發展較快。
二、李
本縣李栽培歷史較久,多年生產有一定的經驗。《廣東省果樹生產工作會議資料匯編》第一輯(1967年11月)陸豐縣雙坑鄉第一高級農業社李樹栽培經驗總結:“該社種植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悠久歷史了,年年都有幾千擔的李果制成優美可口的李脯遠銷南洋、香港、馮來亞等地。1956年種植面積362畝、總產量達6780擔,每畝平均產量1642斤,總收入32548元,占該社農業總收入46.08%”。李在全縣廣泛栽培,主要分布陂洋、博美、南塘、大安等地,主要栽培品種有香蕉李、南華李、三華李。其中以香蕉李(黃目李)為當地著名的優良品種,該品種具有果實近圓形、中等大小、未熟時帶青黃色,成熟時呈紅色,略被自粉、核小、味甜而香、品質優良,產量較高,較耐貯運、適宜加工。
三、梨
本縣梨栽培歷史較長,西南石 曾獻棠回憶,當地栽培紅花吊梨,最少有100年以上,建國前,曾少坤在婆墓場種植梨50多畝。據1959年普查西南石眷紅花吊梨,收獲面積232畝、8482株、總產量3720擔。
四、龍 眼
本縣龍眼栽培較古老,歷史上傳說,陂洋陂溝龍眼“每株一粒,無人敢挑”。至今陂洋、八萬等地仍有幾百年以上龍眼老樹存在。《潭西龍眼栽培技術經驗》(1965年)“潭要公社潭東、潭西二生產大隊裁種龍眼己約一百年之久,栽培數量也很多,幾乎每戶都有”,群眾流傳“潭西龍眼每株一粒、無人敢吃”,1965年調查潭東大隊栽種1000多株,多為建國前遺留下來的老樹。西南弛名的桂元龍眼也有100多年的歷史。
五、油柑
本縣蘭甘栽培歷史較早,據1959年普查,在大安豆腐石山周圍,“赤皮油甘”品種裁培面積80畝,2000株,這個品種全縣栽培面積277畝、收獲面積210畝,還有遍及本縣各山地的野生油柑很多。具有粗生早結、豐產穩產、抗病蟲害,適應性廣,最適宜山地栽種等優點。1982年普查全縣野生油柑資源有上萬畝。
六、桃
本縣桃在很早以前就有,陂洋龍潭、雙坑農民的回憶,桃的栽培歷史至少有200年以上。建國前,龍潭傅亞利栽種“紅心桃”有幾畝、兩個果一斤。《陸豐報》(1959年4月):“潭西公社湖口,他們種植的果樹,全部是桃樹,共達三千二百多株”。
七、橄欖
本縣山區有種植橄欖的習慣,栽培黃欖、烏欖兩種。建國前,陂洋等地,一些農戶有零星栽植,據調查陂洋內洋等地仍存有幾百年以上的黃欖、烏欖老樹,還能正常開花結果。七十年代水東供銷統計最高年份收購烏欖達2603擔。
八、芒果
本縣芒果栽培很少,建國前,陂洋龍潭、八萬石溪等地有零星栽種。歷史上著名的,有觀音芒果,在橋沖大塘新園,已有350年歷史,原有哉培的僅剩一株。據調查,樹高大,葉色青綠,披針形葉片平滑,葉尾漸尖,果為腎形,直立能坐穩,形似觀音而得名,果大,單果重250~400克,一般產果1000多粒,果皮青色,表皮披蠟粉,肉色黃、肉厚、核小,果實品質極佳,香味極濃,由于失管于1984年枯死。1979年普查統計,全縣芒果面積20畝、產量204擔,在各地零星分布。當地群眾多年實踐總結,本縣栽培芒果,產量極不穩定,育時幾年開花不見果,而結果時產量又不高,經濟效益很低。
九、楊桃
本縣楊桃栽培較分散,主要以房前屋后,四旁五邊地零星栽種。經調查,在大安,八萬等地還有100年以上的老楊桃樹,每年能結3~4次果。據1979年普查。全縣楊桃面積220畝、產量707擔,栽培品種有酸、甜兩種。由于楊桃種管容易,產量高而穩定,可多種加工,銷路廣,適宜環境綠化,群眾喜歡種植。
十、黃皮
本縣黃皮栽培較集中,主要分布大安石寨,軍寨等地。建國前,本地有部分農戶在宅旁綠化、園頭種植,每戶有十至幾十株,年產量上1000擔。至今大安石寨、軍寨還存有六十至八十年生以上的黃皮老樹,高的年株產達200多斤。栽培品種以香黃皮為著名,其特點:花穗長,豐產穩產,果大,品質優良,種子較少,抗病蟲能力強。
十一、番石榴
本縣番石榴栽培已有100余年歷史。1937年大安李春繼從泰國引進番石榴到當地豆腐石場種植。據調查現在僅剩2株,屬香緣番石榴,枝條開張、赤褐色、葉長橢圊形,葉色黃綠、葉尖鈍尖.葉面光滑、果大、單果重6~7兩,肉有、核小。1959年普查全縣番石榴6 l畝、總產量202擔,栽培品種有泰國番石榴、本地士種。
十二、葡 萄
建國前,甲子、甲西等地僅有一些富戶在庭園有零星栽種葡萄。
十三、番木瓜
建國前,本縣番木爪在旁前屋后,田頭村邊有稀少零星栽植本地土種,作水果鮮食和營養食品,尤其是供奶母吃后,增益乳量,故當地群眾也稱乳瓜。
附:
陸豐縣果樹資源一覽表
(1988年8月)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