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沈璧村
私塾產生于封建社會,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宣告在中國大陸“壽終正枕”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它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盡管形式上有若干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孔盂之宗。
清朝宋年和民國初年,已興辦仿照西方體制的新型學校,叫“洋學堂”或“蒙學堂”。進這類學校讀書的,叫做“讀蒙學”或“讀新書”,而進私塾讀書的叫做“讀老書”。然而當時新書在城市和圩鎮才有比較完整的學校,而農村的“新書”還處于新老混雜的過渡形式。多數的還是“老書”,所以私塾和蒙學是長期并存于社會上的。直到解放前夕,像廣州市這樣的大城市,郊區農村如西郊的南岸等地還有私墊。這無疑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在國民教育方面的反映。
私塾的教育組織形式是怎么樣的呢?我小時候曾就讀私塾,回憶往事,試就幾個方面據實敘述,聊以了解其一二。
一、私塾的性質
私塾,是私家所堤的學塾。它既與官辦的學堂、書院有別,又與蒙學不同。它長期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大家族、大宗族用公、儒租聘請教書先龜開設,為本家、本族子弟服務的學塾;或是鄉村公眾集資,(其集資辦法多數在夏秋稻田收割時節,到田頭按田畝收取學谷)聘請教書先生開設為本村子弟服務的學塾。這一類學塾一般不向學生收學費。另一種形式是教書先生私人租借地方開沒,向學生收取學費來維持學校經費。這一類私墊多在城鎮。在新書,老書同時并存的時期,“私墊”與“老書”已是同義詞了。
私墊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學內容,其特色是尊孔、崇儒、懷古、守舊,知識偏窄,因襲兩千年的教育陳規,有濃郁的封建色彩,愚昧、落后的精神狀態,死板、枯燥的學校生活,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新中國一誕生,這類學墊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歷史博物館。
二、私塾的設備
地方上專門建造學塾房舍的為數甚少,多致是利用祠堂的偏廳辦學,設備極其簡陋。先生的一張書桌,上放文房四寶及紅水碗,還有體跚學生用的藤條和竹板及一些生活用品。另在適當地方擺設一張終奉孔子的香案,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必要的設備。學生入學校帶書桌、椅頭各一張。文具、書籍按先生的要求和學習的進度自備。
學校的環境,條件比較好的,先生又有養花種草,懸掛書畫的情趣,經布置就成像樣的學校。如果環境齷齪,先生又是疲蹋缺乏生活情趣的,除了在孔子香案上面懸掛孔子的畫像之外,四壁空無一物,什么布置也沒有,真不成樣子。簡直使人“不知學校何處有,唯聞明朗讀書聲”,如此而已。
三、教學內容
在私墊里學生主讀的是由《三字經》開始,然后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書經》、《詩經》直至《禮記》、《春秋》循序授讀。學生還可以選修其他書籍。選讀的種類頗多,如《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千家詩》、《孝經》、《朱子家訓》、《昔時圣文》、《勸世文》、《雜冊》、《百家姓》以至尺牘、應用文、詩詞格律常識等等。學生日了以限沿自已的限度和喜愛,同時選換一至二本,連同必修的一同授讀。此外,學生還背讀算盤詩(珠算口訣)邀一些志趣相投的同學自學珠算。
讀書之外,練習寫毛筆字,叫做“寫庫紙”。這也是學校的主要課程之一。這種習字是學生每天必做的作業。教字練字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第一次習字是用蘸墨毛筆填寫先生寫住紙瘁上的紅字(詳《入學禮》),接著是描寫在紙章白頁下面的字格。字格一般是先生寫的,或在文具商店、書店買的。字格也按程度分深淺繁簡。如初學寫的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佳作仁,可知禮也”,進而寫”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九千年”這樣比較深繁的字,再而就寫唐詩、古文的句子,有了一定基礎,便開始抄字。學生自打“抄格”,即墊于紙庫首頁白紙下面的底格。一般分四行每行七個或八個打成九宮格,每個四方格內有的還對角加二線,交點就是字的中心,這樣按格對照書本一字一格抄寫。習字的最高程度就是臨帖。學生每天習字二頁以上,勤力的寫上十多頁。寫后一本跟一本地各自疊放于先生的案桌上。先生對每一頁都進行查閱。寫得好的圍上一個紅圈,寫不好或寫錯了的打上紅桿-再寫上某月某日。這叫做“呈庫紙”。
四、教學形式和方法
每年元宵后開學,陰歷十二月中旬放假。中間沒有星期天,沒有寒暑假。但民間的傳統大節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無形中津課一天或半天。農村在農忙時節,請假的學生多了,也無形中放了假。一年的實際教學時間有十個月。
每一天分早上、上午、下午三段時間教學。早上主要是溫習舊課。教授新課,叫做“授冊”。上午是習字和溫習新課,下午自己溫讀外在先生面前檢讀,叫做“念冊”。
學生沒有分班級。一所私墊有三幾十個學生,程度高低混合排座,求其書桌排擺整齊就可以了。為了授冊、念冊能有秩序地進行。先生在早上和中午,一天二次排放好編有號碼的竹簽,讓學生按回校先后的次序拿簽,最先到校的拿第一簽,可以優先第一個接受先生授冊和檢讀,其他按第二第三……依次排隊。拿到第一簽的含有勤學的意思,所以拿第一簽者,有一種榮譽感。為了拿簽,學生們有的在天未亮就提著小油燈上學了。
早上回校后就是朗讀課本,大約在七時左右,先生端坐于案桌,開始授冊。學生按簽碼到先生面前,把要背的書頁打開交給先生。然后背向先生念完前一天的課。念得好的,先生授給新課。授冊的方法是把新課念一句,點上—點紅點,學生跟著念一句,再開始第二句,一個段落授完(授給多少,先生根據學生的程度而定)學生對其中字句不懂的,可當面問,如要求多授的,先生也盡量多授一段。如果學生老課背不溢,先生就罰以打手掌,或不給授新課,或改對書念。少授一點新課。有的還留在上午或下午,等念熟了,課外補授。先生在授冊點紅時如遇上學生的書是父兄讀過的舊書(已點過紅點的),也象征洼地照點,一段后紅筆勾一勾作個中止符號。
授冊時很注意孔子的息諱?!扒稹笔强鬃拥拿郑彩诘健扒稹弊直卦谧峙詣澮患t桿,字音改讀“畝”。如果念冊時照原音讀成“孔丘”,頭上就會“掐”的一聲響起先生的竹板。實際上念錯的很少,用錯的倒是有,如在別的地方也讀“畝”。
程度高,年齡較大,有一定威信的得意門生,往往當起“小先生”。 “小先生”是先生的得力助手。當起“小先生”的學生,在授冊、念冊的時候,另設書桌,出先生指定若干較淺的書本,如《三字經》、《大學》由小先生授念?!靶∠壬弊砸训臅?,由先事另在其他對間教授。
在私墊亂丟字紙被認為是糟蹋圣賢而被禁忌的。學生養成自覺把寫過字的廢紙拋進專設的字紙簍。社會上也有這種良好的風氣。一般有點文化教養的家庭也不會把字紙隨便拋在地下。當時東海有個“德志善堂”,把書寫著“愛惜字紙,功德無量”八個字的字紙簍發給每家商戶,每月一次,派人挑著約有一公尺高,七十公分直徑的大紙簍到各家商戶收倒字紙,集中焚燒。這個收字紙的人手拿鉗子還沿街撿紙。學校值日的學生,上午稍為提前到校,打掃地板,并到專設的字紙爐燒字紙。
上午的數學內容,大體上分為二個階段。十點半鐘以前,就是習字。學生埋頭寫字。十點半鐘以后,書聲朗朗,溫讀早上所授的新課文。十二點鐘放學。解放前東海龍山頂有放午炮。居民聽到炮聲便知午時已到。學生聽到炮響,便收拾書本文具,鎖好書桌,等先生一聲“放學”便離?;丶摇?/p>
午飯后一點半鐘左右,就有學生陸續到校拿簽。下午的時間,學生可以比較靈活掌握。除念冊之外,便可以做其他的玩藝。到四點鐘左右,讀書聲又起,學生準備念冊了,先生手執藤條,不斷打拍著書桌,在周圍巡視督促。并隨時為學生解答提問。念冊是下午主要的教學內容,對當天功課的一次檢查。念冊開始,仍與授冊一樣,大小先生各分一攤。學生按拿簽次序,逐個在先生面前把當天的新課念一遍,然后返回自己的座位。如果念不會,先生就要他繼續讀到會為止。有少數不僅念會而很能背的,要求先生再授新冊,先生便授以新的課文。
考字,可以說是私塾唯一的考核形式,讀書識字是私塾的主要教學目的。考字,一季或半年進行一次。先生預先把學生學過的單字寫在學生的本子上,然后逐個按本子次序叫名到先生面前受考。先生把學生讀得準確的字旁圍上一個紅圈,錯誤或不懂的字劃上桿。每次考十多個字,有一、二個字不懂的,不用挨打,如超過一、二個,每個字打一下手掌,按字數計算。還有個別程度高的,在先生面前默寫生字。選讀書不甩考試,讀多少造多少,先生不加過問。
五、初學兒童的入學禮
學生入私塾就要拜一生一死二個老師——先生和孔子。而學齡兒童初次入學的禮節,則特別隆重。
學生在入學前,要做好理發、購買書籍、文具,書籃、換新衣服等準備。入學那天早晨,其中少不了豬肝之類的有意思的食品。如豬肝的“肝”與“官”是諧音,就有讀書做官的意恿。家境翁周人家,至少要噸一餐風蔥粥。早飯后,學生手捧一個米筒(一節竹筒、家庭量米的量器),內插一株風蔥、二只熱雞旦。米筒和蔥都是空心的,含有通竅聰明的意思。雞旦則有圓滿成熟吉利的意思,用以入學引路,以示好兆頭,家長提著糖料果品金盒、紙錠、香燭及拜先生用的十二板紅帖和一個紅包(內有一個月或更多的學費),帶著子弟到學餃。先生領著家長進去,學生立等在門外。家長在孔子香案前,擺好全盒等供品,點好香燭,然后同先生出來指點孩子的入學禮。
學生左腳跨過門檻,有腳在外,哈腰用手往米筒內取熟雞旦,一只一次地往孔子香案滾去。滾完旦,右腳才進門,到孔子香案前,接過家長送來的香,向孔子像跪下。家長也陪著跪拜,口中念念有詞在說些祈求祝愿的話。跪拜完畢,燒過紙錠,收起供品。學生雙手捧著全盒,上放十二板紅帖及紅包,家長領著到先生跟前,讓先生端坐于椅上,學生便向前跪下。先生立即扶起學生,接過全盒。然后授冊。先生把學生的《三字經》翻開第一頁,一字一字地教讀:“乾為天、坤為地……”三個字為一句,每句下面圍一個紅圈,教完八句,就算授完第一課。讓學生回到自己的座位。接著是在新的紙庫第一,二頁,用紅楷書寫上“上大人”的庫紙詩,末尾寫學生姓名,或單寫名再加“呈”字。寫后、把拜師紅帖及紅包收起,又收了一部份糖料果品,再叫學生到桌前,當面教讀“庫紙詩”,又指導如何磨墨執筆及按字劃筆順序填寫紅字。然后把全盒格連同紙庫交還學生。到此,新生入學禮就算完畢。
六、對學生的儀表要求
私塾的學生沒有統一服飾,只要求儀表大方整潔。但衣著裝門可以說是清一色的對礤唐裝。少數家里有錢的學生,冬天穿長衫、棉襖,夏天著渫漆綢,很小穿中山裝、恤衫等類當時的時裝。年齡大的學生夏天興戴大葵笠(一種約80公分直徑的尖頂葵笠),年歲小的,一般戴有五彩八股圓繩作帶子的圓頂竹笠,比較新期的是娥圓頂麥禮帽。不準學生赤膊,不準赤腳。有鞋的穿鞋,無鞋著屐。但夏天學生多數是著屐回學校。到放學,“卡里空隆”大有屐聲震天之勢。
七、學生的課余活動
新的學校有手工勞動課及其他體育、游藝活動,兩私塾則沒有這些內容。學生喜歡什么課外活動任由學生自由組合或單獨去做,不喜歡活動的學生,看書、寫字。先生是不過問的。學生每天在上午習字之后及下午念冊之前,這兩段時間,有的下棋、吟詩、作對子、寫字、繪畫,講故事或做些小工藝。如自制竹肢、油刷書皮。當時學生非常愛惜書本,對包裝書皮非常講究。一本新書買來后,用粗線把厚包裝紙包裹在書的封面和封底,請先生或家長書寫書名、姓名。然后用熟桐油一次再次地油別,并把桐油在書背澆灌,使之硬如木條,結實光亮。所以一本書讀幾代人仍完整無浸。打撲克(一般是玩“湊?!?、 “萬歷”)、搖“老虎骰”等帶賭博性質的玩耍,五花八門,各取研好。先生對這些是放任的。但也有幾項是禁止的。如下河游水、上樹捕鳥、打球、玩樂器等,不準講粗口下流話。先生對新的課外活動偏見很深,寧讓學生賭錢,不讓學生玩球,筆者曾見過這樣一件怪事:二個學生在學交院子里踢小皮球,被先生發現,小皮球被先生用小刀子當眾割成兩半,“以敞效尤”。然而室內學生打撲克賭錢,卻熟視無。
每年陰歷八月廿七日孔子誕辰的祀禮活動,可以說是學生一次最大型最隆重的活動。這次活動的籌備足有七個月。開學之初,就有三五成群的學生發起組“會”。舒個“會”推選一個“會首”,每天向入會的同學收零用錢一個或二個銅仙。交了錢的,挑在他的名下蓋上一個圓圈。經過幾個月的積累,到中秋前后結賬。各個“會”都有一筆集體的祭孔專用款。在先主的參與下,做好購制供晶的計劃。有的制包點,有的制糕餅,有的還辦筵席,根據各個會集資多少而定。少效學生沒有有入“會”的,就自備供品在孔子生日這一天回學校祭祀。八月甘五日開始,學生就忙碌起來,打掃衛生,擺漸書桌,借搬花術盆景,大事布置。廿六日晚,各式供品擺上備好的整齊書桌。在先生的帶領下,焚香祭祀孔子。廿七日供品繼續攖祭,香火不絕。學校附近好奇的群眾也趕來學??磹灍?。甘七日下午便焚燒紙錠元寶以結束祀孔活動。師生對孔子的虔誠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學生分了供品,各自帶回家去。兩各個“會”在分供品時都送給先生一份。有辦筵席的年齡大的學生,一起聚餐。在枯燥乏味的學校生活中,祀孔活動是會使學生不亦樂乎的。
八、尊師重教的傳統
放書先生在社會上沒有什么權勢,但卻有一定的特殊地位。教書先生,是受到社會尊重的。先生在農村更儼如一位鄉坤。群眾事無大小,凡自己無法做的都去求助于先生。先生常為婚喪喜慶的座上賓。村政大事,也被邀去參與商議。學校是培養后代的地方,受到地方勢力和社會輿論的保護。社會上的流氓、爛仔、兵痞、盜匪、為非作歹,卻不敢到學校胡鬧。反動軍警到農村抓丁搶糧,搜家掠奪,弄得雞飛狗走。但學校仍保持正常的教學秩序。
尊師重教是一個良好的傳統。“一日為師一生為父”的傳統觀念根植于群眾拘髓子里。學生每逢節日要向先生“送節”(送食品禮物),已成習俗。一年中大的節日有端午和中秋,每個學生都給先主送粽送餅,有少數師生感情好的,是送節終生??谷諔馉幊跗跂|海的私塾先生在端午、中秋改為學生折收扎金二毫。東南沿海地區年間除全民大節日如端午、中秋之外還有許多小節日,清明給先生送麥糕,立夏送薄講,春分、秋分送米粉條,冬至送湯圓。不過不象大節日那樣每個學生都送。還有些家長在先人忌辰、神生酬神等時節也給先生贈送食品。
先生對學生的體罰現在看是一件非常粗暴、野蠻而且是違法的事情。但在舊時代則習以為常。學校對學生的懲罰,最文明的是罰寫紙庫若干頁,除此之外就是打。所以沒有一所私墊不備藤條竹板,這種現象解放前在新的學校也存在。先生鞭打學生被認為理所當然。學生犯規,根據不同情節,有的打手掌,有的抽打藤條,有的雙管齊下,嚴重的除打后還罰跪“孔子公”,雙膝跪在蚌殼之上,雙手扶住倒置的椅子頂在頭上,椅底還放一碗清水,叫做“騎椅枷”如椅子稍為傾斜,水溢出碗外就要挨打后繼續跪。有的學生因屢次犯規,先生認為無法教育時,就送還家長。這個學生哪怕被打得“遍體鱗傷”,家長還是要求先生收留再教,很少干涉先生打了自己的子弟。舊時代對“嚴師出高徒、嚴父出孝子”的“嚴”字的理解,簡直是與“打”字等同起來。子弟在學校犯規是家長的責任,叫做“子不學、父之過”;如果不嚴格打罰學生,才是先生的責任,叫做“教不嚴,師之惰一。不過,幾十個學生中,經常挨打的畢竟只是少數頑皮者。
一個教書先生,主持一所私塾,不是輕易簡單的事。他不僅能做到學生有讀必教,而且能應付校外的事情。而校外事情主要是為群眾辦事。所以一個先生必須掌握寫信、擇日、寫帖、書寫契約、合同和春聯的知識和技能。一般學識較淺的先生,多到文化比較落后的鄉村任教。這些地方學生讀的比較淺,群眾的事情也比較簡單而易應付。然而不管在哪里任教的教書先生,在一年的教學生涯中是要付出相當大的精力的。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