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官蔚成
李大鵬先生(1886一一1959)為縣內聞名的開明人士。貧苦出身的李先生,解放前對貧苦百姓樂善好施,常常給人排憂解難,扶貧濟危,深受人民愛戴。解放后,他積極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力量,曾被選為陸豐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李先生祖籍陸豐縣陂洋鎮芹菜洋。他早年讀書不多,長大從事商業,頗有創業精神。生意從旦品、生豬轉而藥材,又從國內發展到港澳貿易。發跡后在陸豐縣城棉仔街開設“李德和”號藥材店。他之選擇國藥業,旨在為病家著想,藥好價廉。對貧病交加之顧客,他甚至不收分文而贈藥。從三十年代起,他經濟發展更快,且也更慷慨解囊,樂于助人,樂于從善積德,樂于造福桑梓了。
李先生為給行人方便,出資修筑金廂通往碣石石路。他發現碣石通內湖路段有—沙灘,每逢夏天,行人叫苦不迭,又捐資鳩工修路,并建一涼亭,供過渡客人稍憩。當地獲悉湖仔等鄉農民往海豐縣每因河水攔阻而苦惱時,更不惜巨資于石牌寮建了大竹橋,此橋為水泥結構,行人有口皆碑。抗戰期間,日寇飛機炸毀沖口橋,此橋為廣汕交通必經之道,李先生更付出重大代價建為石橋。1938年,歐汝筠任陸豐縣長期間,組成修建金釵橋委員會,李先生任負責人主持建橋事宜。除了募捐部份以外,大部份由李先生出資,并派李甘,李少山(其弟)前往香港購買水泥及鋼筋。為修建東海鎮的金釵橋,李先生嘔心瀝血并付出巨資,長此造福桑梓行動深為邑人稱頌。
解放前,李先生任陸豐縣德志善堂副總理,雖為副職,但慈善事業卻是李先生經管的,總理陳本澄只是名譽的稱謂。他任副總理期間,濟貧積善,首先是對貧苦的喪葬者進行資助,只要困難屬實,每戶助銀毫四十(當時普通棺材只需二十毫)。對于乞丐更無不施舍。1943年,縣內大饑荒,李先生大力賑濟,他組織專人煮粥,設點施舍。尤為關切的是,有對窮家裝在籮筐放生的女嬰,只要有人承領,李先生都給補錢補米。有部分小女孩沒人認領,他便集中到德志善堂。組織專人加以收養。在當進賑濟中,李先生耗出錢財難以計算。
李先生不僅對生者施以仁德;對死者也廣予惠澤。1943年餓死及病亡者,李先生組織專人埋葬。對于荒野之骷髏,李先生長期組織收埋,建了百姓公墓。
李先生一向助人為樂事跡不勝枚舉,現在子孫滿堂的李甘、李祖益、王贊、陳本利等都是李先生當年解囊幫助他娶親而成家的。這又何止于受惠者終生不忘李先生之仁德啊!
解放以后,李先生成了陸豐縣的開明資本家,受到黨和工商界的信任,但任縣商會會長。在新形勢的啟示下他熱心于人民教育事業。陸豐縣龍山中學沒有大禮堂實不方便,李先生于是樂捐巨款建了400平方米的大禮堂一座(吳千興先生也有少數捐資)。李先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的表現,受到縣莊岐洲等黨政領導的表揚。由于李先生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日高,1954年,他光榮地被縣人民代表大會選為陸豐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上任之后他不遺余力干好工作。但是,在反右派運動中,極左路線竟顛倒是非無限上綱,把李先生劃為右派分子拉下馬來。遺憾的是,他在1959年便積疾長逝了。黨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縣黨政府部門對李先生給予落實政策,平反昭雪,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恢復名譽,并給其子安排工作。李先生九泉有知,也堪慰矣!
今天,李先生已作古三十多年了。不過,李先生樂善好施造福人民的光輝形象卻熠熠煥彩。李先生永遠活在人民心里!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