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清)舉人盧恩二、三事
盧本樂
我祖東咸公諱恩字秉推號澤山。是廣東省陸豐縣盧氏族宋始祖中散大夫天潢公的第二十世孫,明兵部主事鍛的長孫。公舉人出身,清康熙五十年辛卯授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府懷集縣縣令,五十七年戊戌奉旨行取特授兵部車駕司主事。行年七十二,終于雍正二年。
公生于清皇朝的鼎盛時期,家學淵源,教育良好,為官心存民眾,讀書志在圣賢。我縣縣志的記載:“……擒鐮盜、絕苞苴、培士子、折疑獄。蒞懷七載著廉能聲行,取升兵部車駕司主事,以老致仕卓車出都門,袱被蕭然,囊無余物,人謂克繩祖武云。
懷集三堂公坐聯是;
望高岳之云,舒卷無常、這里玄機可通治理。
飲洊溪之水,清甘有味、箇中雅趣盡足養廉。
雖說是僅僅三十四個字的一付對聯,卻道出了公的為人。當時有一位欽點粵西主考官在為公六十一榮壽序中這樣寫道:
“盧君之令懷陽也,以儒術而長于吏治,以大道而試于小邑……蒞懷七載,為民興利除害,剔弊厘奸。其大者,則儲倉庚以備歲荒,懷民無懸罄之嗟矣;復官渡以濟往來,懷民無病涉之患。至其清以居心,慎以用刑,勤以布令,是圣天子所以遍敕于薄海民僚者,而盧君守之而勿釋,則盧君之為政,誠足以驗純儒之經術,加非浴吏之設施哉。懷之民歌之頌之,不知所報云云。
祖輩傳公到懷集不久,一天忽聞衙處群眾敲羅打鼓,人聲嘈雜,好象發生了什么事。因問衙役,說這是民眾在禱告天地趕田瘟。公奇之,叫人捉了一個來看:原來是山洞中一種水生甲殼動物,狀苦磐鱟,嗜食谷物,為農害甚劇。鄉民信為田瘟。公告訴當地人民群眾,說此物可供肉食,營養豐富,不要相信什么瘟。群眾有疑忌、遂共與烹食,方知言之不謬。于是群眾爭相捕殺,不消多久,“田瘟”殆盡無余。莊稼長勢轉好、豐收在望。
“懷之民歌之頌之,不知所報”云云,言有所本
我家鄉現存若干幅畫像中,有一幅構圖是這樣的:
圖上人物不下十來人,東咸公端坐正中,手提旱煙斗。樹下有尚未卸鞍的馬匹,旁有兒童在嬉戲。看樣子似乎是剛出發回來。下方突出地繪了兩個漢子抬著一個兩層屣的大木格,正跨過一道小石橋而去。橋邊有一頭大水牛,另一邊有一個農民模樣的斜依在松樹下的大石頭邊歇息。
這幅畫像根據祖上歷代的傳說是因為:
退休后,家中人口眾多,生活一般,家人常常產生怨言。說什么人家阿爺當了大官回來,衣食超人一等;俺家阿爺回來,兒媳們連一件像樣一點的衣衫也穿不止。老人家聽著心里很不好受,就笑著說:“做大官的并不就等于賺大錢的”。又說:“要錢么,那容易的”。即吩咐侍從起個大清早,帶上一班人馬到碣石鎮的玄武山上香拜佛。去時不動聲色,回來時卻嗚鑼響道。這時驚動了還在清夢中的守城頭目。待到叫人去探查時,部公爺早回去多時了。守城的頭目們自忖,碣石鎮是個瀕海地區、國防前沿,怎么連朝廷的命官來行香拜佛也不知道。這不是有失職守么。于是即封上錢兩,寫了道歉拜帖,裝在大木格中,隨后趕著送來。
公令把木格抬到廳堂上,對兒媳們說:“來吧,要錢么,你們要收多少就收多少。”兒媳們聽了一時明自過來。這叫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官的只能拿到一定的俸祿。非份的、不義的錢財怎能攫取?我兒時常常聽說先前部公的兒媳婦們還要穿黃麻衣衫(那是一種極粗糙的自家機織衣料)呢。
公將要退休之前,皇上見他兩袖清風。從京都回到南方來,路途又遙遠。哪里有這么多的路費,就特意命他向僚俗,殷富捐款監造鑾輿、修筑尊經閣(孔圣廟),意欲讓他撈點油水,好回家歡度晚年。可是他卻“清甘有味,盡足養謙”。一文也不取。回到家后,一間不足三十平方的住處還是他侄兒(是一個做蘇州生意的大商人)蓋給他的。我家族譜中對這件事有這樣的記載:
“百臣僚佐,捐款甚鉅。二事告竣,奉文達京,公遲延久,上責其故。公奏已將造鑾輿、修筑尊經閣余款到各州縣糴谷存庫,以備歲荒。帝嘉其品潔行正。因將“因”(公廚諱因)加一心底為“恩”、乃曰:盧恩,菩薩心也。僚佐士民相繼稱公為“盧菩薩”。
公遺詩不下幾百首,可惜多已散失。有一首《白菊》七律,卻頗能顯示出他的高風亮節。
常傍柴桑老子居, 何緣玉質到吾廬?
不粧紅粉誰憐汝? 羞賣黃金酷類予。
九月寒香清且淡, 三秋素蕊郁還舒。
寄語送酒殷勤客, 同立花前莫躊躇。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諸多借詩言志,公也沒有例外。讀公之詩,兼證之家園現存居處,口傳、縣志,族譜。公之為官確是清廉的。堪為我后人效。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