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余克技
在家常聽長輩述說先祖圣言公(今陸豐縣城東鎮高田村人)的一些事跡,近年來查閱《縣志》和《族譜》的有關資料,經反復考究,擇要寫幾件事。
挖片眼鏡贈考官,喻有眼無珠
六世祖圣言(乳名藩),幼遵家訓,潛心古籍,深諳四書五經,尤其對關中張載、閩中朱熹、濂溪周敦頤、洛陽程顥、程頤等諸子百家,無不專心攻讀,細心研究,過目成誦。步入青年,智鋒畢露,躊躇滿志,擬展鴻圖。申丑年(甘四歲)首次縣考秀才名落孫山,次年府考又榜上無名,引起深思,憑自己才學求取這二級功名不難,無非考場內外有蹺蹊,而滿腹猜疑。
雖敗未餒,奮志攻讀,再赴試。于雍正癸卯(一七二三年,廿六歲)府試一舉得中舉人,翌年(甲辰)赴京會考,金榜題名,成聯捷進士,授宗人府主事,充玉牘纂修官五品。授任后榮歸故里,族戚親明好友,府、縣官,主監考官員等紛紛前來祝賀,憶往事感慨萬千,奮書楹聯一付:“縣考無名,府考無名,天眼不開人眼亂;省試得志,京試得志,青衣換做錦衣歸”。貼于迎賓門上。對前來祝賀的嘉賓、親友、官員、深表謝意,對府、縣和主監考等有關官員各送禮盒一個,內放已挖眼鏡片的眼鏡一盒,以示府、縣官和主監考官等今后不要再有眼無珠埋沒人才了。
一句巧語避君嫌,得化險為夷
圣言(字介侯、號畏齋),于雍正甲辰(廿七歲)授宗人府主事充玉牘纂修官,就任后竭勤盡智謙遜無私以事其君,常以“吾上恐負朝廷,下恐負黎民”告誡自己。在職期間頗有建樹,深受同事的器重。特別得到朝中金太守(潮州人)的賞識,一直在京畿至而立之年。由于清朝統治者系滿族入主中原,為維護其封建王朝的統治地位,竭力在朝中上下推行極殘酷的文字獄,無論是名號奏章、文字言論,都實行嚴格戡查或因諧言字義都成忌諱,使許多官員平民百姓蒙受不白之冤,殺頭、賜死、坐牢、流放、遭貶累有發生。據傳說同治年間江蘇舉子王國鈞考中第一甲進士,宗師核定上報審批后已成定局。但慈禧專權定要核查,當看到第一甲進士王國鈞時,忽然大怒。“亡我國君者可惡”。由皇帝宣布:第一甲進士有“亡我國君”之諱,隨后打入第三甲。又有一書生讀書后,書常被風吹亂翻,見景生情吟:“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也被告密而遭殺害。
而宗人府主事名圣言字介侯,推之應當是“皇帝話介諸侯”,有篡奪朝政野心,而遭冷遇。一天,雍正皇帝坐殿,百官朝拜口呼萬歲后,雍正當朝向宗人府余卿:“朝廷上下黎民百姓何以為大”?他感到大事不好,極為清醒冷靜地說:稟報皇上臣以為“民以食為天,食為大”。機智地回答,雖避過了殺頭關。而“皇上至遵”的地位未得到歌頌,即以“神智不清”為由,將其閑置。他也于丁未(卅歲)“尋以視老解組歸”,以原品、回籍待視而遭迫害。“高田埔進士食為大”之傳說由此而來。
掌教韓山書院,力辦學育人
圣言公于雍正丁未(一七二七年),正當風華正茂,遭文字獄的迫害“尋以親老”,辭官歸家。蒙朝中金太守的愛護,派人專程從京都護送回籍,并舉薦他出任素有南方最高學府之程的韓山書院,負責領導和教學工作(另有一嘉應教師),從遺于族譜的《潮州韓山書院學約》和乾隆十年《陸豐縣志》有關的記載“掌教韓山書院仕類多所成就”,考究他在家居住十載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專心致志辛勤耕耘在這塊最高學府的園地上,他學識淵博,智才過人,勤進取,善拼搏,為桑梓培育人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該書院學約共有八條壹仟叁佰余字,內容豐富完整,辦學嚴謹求實。在序中“以講明經術,振興教化,儲梗楠粑梓之材,以備大用”和“敦實行,崇經學,正文體,嚴課程,習聲律,謹儀節,重友誼,戒輕薄”。八條綱目敘述全面,從政治品質,道德修養,深研學經,掌握和運用文化知識處事待人等等都做了規范性的論證,它對辦好書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辦學育人的可貴歷史資料。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