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陳流強搜集整理
地處碣石灣畔和紅海灣畔的海陸豐(明朝時期陸豐未獨立建縣,屬海豐一部分),自然條件優越,是歷史上的漁鹽饒幫。海豐就是取“臨海物豐”之意。明代其海運可直達江浙,四處商賈云集。其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是明代由閩入粵的海路要塞,扼守潮惠兩郡的門戶。故明初朝廷在碣石設立了碣石衛,是當時令國三十六衛之一。隨著世界航路的開辟,進入我國沿海的外國人增多,海陸豐也就成為他們活動比較活躍的地方之一。明嘉靖四十三年三月(公元1618年),荷蘭武裝商隊(赤毛番)經霖田,入侖嶺(陸河縣水唇鎮),大肆擄殺,尸橫遍野,十室九空。但危害最大的是日倭。我國明初時候,日本國內在分裂混戰的南北朝代,內戰中的潰兵敗將,武士浪人流亡海上,并且勾結盤踞在江浙沿海的張士誠、方國診舊部殘余勢力,不斷騷擾我國沿海。明初他們主要活動在浙閩一帶,潮惠沿海只是過境,隨著江浙軍民抗倭活動的高漲,日倭活動逐漸南移至閩粵一帶沿海地區“屯住潮,揭海濱,眾號一萬”。至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617年)。他們云集在潮惠沿海一帶”。新倭萬余繼至,與舊賊合伙,屠戮焚掠之慘所不忍言。”(《虔臺倭纂》下(玄覽堂叢書續集))。他們與廣東海盜吳平聯合,勢力日益擴大,焚掠更加厲害。日倭的暴行,使沿海居民不得安寧,當地署民奮起抵抗。嘉靖四十二年九月二月,侖嶺人民與倭寇進行了頑強的斗爭,把倭寇趕出了侖嶺。同年,總兵俞大猷鎮守碣石衛,他利用當地居民抗倭的高漲情緒,招撫沿海義軍,加緊軍隊訓練,積極抗倭。據《陸豐鄉土志》記載: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618)都御史吳桂芳調兵六萬,讓總兵俞大猷統領,俞把以花腰蜂為首的農民反暴組織招撫,并任命他為前鋒,領兵五百,自己親自率領六萬俞家軍向日倭發起了進攻。日倭不堪一擊,落風而逃。大軍乘勝追擊,又在普寧軍埠神仙溝,大德港接連破敵,俘虜、殺死日倭二千多人,二千日倭殘余逃回海豐金錫都,俞大猷率領軍隊緊追不放,并把他們包圍起來。六月,日倭缺糧逃走,俞大猷部將湯克寬設置埋伏,乘勢出擊,倭寇全軍覆滅。至此,侵擾潮惠一帶的倭寇兩萬余人全部肅清,俞家軍在待渡山(陸豐縣甲子鎮)誓師時,曾把數名日倭俘虜用來祭旗。今甲子鎮待渡山東麓,眥連著三個墳墓,今稱“番仔墳”。當他們殲滅倭寇凱旋回到碣石時,俞大獻曾在玄武山東南古城垣處的望海石上,題刻“萬世太平”四個蒼勁大字,記錄他們抗倭的勝利凱歌。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