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陳俊儒
根據《陸豐文史》第六輯:日本蒲豐彥先生提供有關(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徐庚升新任陸豐知縣期間,“清查瘋民諭”一文,得知(清)陸豐縣公署原設有發給麻風病人口糧的規定。他到任后,強調對過去所設鯉魚潭、碣石、甲子、大安以及河田之大浦尾等處麻風寮五所,除附城鯉魚潭一寮,業經本縣造冊給牌,定于每季首親坐大堂表明外,所有在鄉四寮,自應列具清冊,專差赍繳赴縣,以憑編定印牌,逐季憑牌驗明表散,永為定章。這是徐知縣新官上任,為了向全縣人民顯示他愛民若赤的官樣文章。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有這樣關心人民疾苦的官,也算是很難得的。沿至民國以后(1912年),陸豐縣公署對麻風病人口糧可能已被廢棄。據我回憶所知:附城鯉魚潭麻風寮地址是在縣城新圩鯉魚潭至望繞村左手畔路邊,設有麻風寮一座,距鯉魚潭約一華里,里面男女老幼都有,人數流動很大,(不論男女,經常有的自愿遵守寮規,聽從約束,請求投入;有的麻風病人家屬,不忍自己親人落寮,或受親友批評壓力,來寮要求領回家中供養。)約50—80人左右,是有組織的群體,當時因地方經濟落后,醫藥短缺,絕大多數是無法醫治的麻風病人。為了避免散布在地方上傳染病毒,強奸婦女,(當時社會上散布謠言:紛紛謊稱凡麻風病人不分男女,能與健康人性交,可以減輕麻風病情,叫瀉毒。)搶奪路人財物,擾亂治安。是由地方善堂憑借政治力量,以及殷商富戶支持創辦的。其生活來源:①麻風寮用木板雕刻有精美“天賜麟兒”麒麟送子圖像,用墨水、朱紅紙(每張約28開大小)印刷,當時有當鋪和藏興街永恒發、莊和詳、馬街廣成泰、同泰興記等幾十家大商行,每間每年分別向麻風寮一次過布施若干銀元,即由麻風寮送給麒麟圖像一張,交由當鋪以及各大商號張貼在柜臺面的墻壁當眼處;此后,凡屬麻風病者,不論是否麻風寮成員,均戒絕向已貼有麒麟紙的當鋪或商號求乞,如有違者,均扭交麻風寮懲辦。②在縣城和附近農村。凡遇有操辦婚喪壽辰各項事務。其規模比較大者,當事人為了避免麻風病人到場搔擾,亦多于事前派人到麻風寮與其頭頭一陳南說明操辦婚喪喜事主人姓名、地點、日期等,經雙方討價還價。講妥布施銀元數目,經照數付給后,由寮送給麒麟紙交由負責辦事人帶回去照樣在門口墻壁上張貼,亦同樣可以保證在操辦婚喪等事期間,不受麻風病人到場搔擾。③除上述兩項收入以外,他們經常在寮打麻皮索,打草鞋等,每逢三日集市即拿去賣給貧苦大眾,換取低微工值。④他們從精壯的麻風病人中,挑選若干人負責在麻風寮附近開拓荒地,種植蔬菜,做到自給自足,以減輕日常開支。如此,他們的經濟開支方面,基本上可以滿足。但是碰上理事人用錢無度,或因貪污浪費,不夠支應時,就將寮中全體病人除理事者外,分為若干組,每組五、七人分赴新舊兩圩,向沒有張貼麒麟紙標志的商店以及殷富人家求乞維持,這是有失麻風寮貼麒麟紙的威信,是要受公眾指責批評的。
當時鯉魚潭麻風寮的情況,距今已逾六七十年,難免有錯漏;至于其他碣石、甲子、大安以及河田之大浦尾四寮的情況怎樣,我不了解,無從說起,希望社會賢達和諸位讀者給予補充。
全國解放后,原鯉魚潭麻風寮,以及全縣各地麻風寮,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以及大力支持下,已于五十年代全部遷移縣屬博美鎮光地村,改為麻風病人療養院,后稱光地醫院,由縣人民政府民政科專管,并撥給經費,聘請治療麻風病專科醫師,購辦醫治麻風病的現代最新發明特效藥,專人負責,對全體麻風病人經過逐一檢查、醫治,在十余年的艱苦歲月中,所有麻風病人經過醫務人員精心的醫治已先后痊愈,恢復健康,出院后回到各人家中與親屬團聚,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力量。麻風病這個名目,已像舊社會的虐疾(發冷癥,又叫打擺子。)一樣,已經絕跡,成為歷史名詞。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