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莊良波
清峰寺,原名“燈光寺”,當地人習慣叫“城仔庵”,位于潭西鎮北面法岫山麓紅面城山中。
清峰寺為佛教禪宗南派九祖大顛于唐貞元初(約公元786年)創建,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大顛(公元731—824年)姓陳名寶通,籍穎川人,早年拜師惠照,再從師于石頭和希遷,入羅浮瀑布巖習大無畏法,后游南岳,途經法岫山麓建石室為寺居住,始演講西天佛法。相傳,大顛高僧建寺后,是夜,遠處望見該處有燈火,而得名“燈光寺”。數年后,大顛離寺東游,路經惠來縣境內的溪西虎頭巖輾轉,搭草舍居之。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徒步潮陽縣和平鎮幽嶺山再寺,名曰:“靈山寺”。法岫山也因大顛高僧首創寺傳教西天佛法之緣故,后人將法岫山呼為“法留山”。“法留山”的叫法由此傳今。
清峰寺歷經幾次修復改建。據潭西林氏族譜記載,宋末有潭涌鼻祖林雷煥由閩入粵卜宅豐東法留長崗辦學時重建;明英宗二年(公元1473年),林雷煥后裔清隱發動海陸豐民眾重修;清代秋曾再作小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潭西林棘黎等人又作重建。1928年大革命失敗后,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毀,住寺僧人走散。解放后的1958年,當地政府潭西公社在清峰寺舊址維修房屋三間,作為農場、林場使用。
清峰寺歷經幾度興哀波折,年代久長,古物失散嚴重,文獻史料記載無幾。有詩云:“名僧當日舊居游,欲覓大顛遺址處,僧去長存此法留,落花流水兩悠悠”。現僅存唐、宋、明和清等歷代古陶瓷碎塊一大批,方石柱十二根,石門斗六副,石香爐一只,石獅一對,木制佛像兩尊,古井一口。此外,有石室兩穴,古木棉樹一株,千年油柑樹三株等。
清峰寺,在興盛時期據說僧徒百余人,唐、宋、明、清以來,衣缽代代相傳。歷任住持有大顛、清隱、淑引、致忠和秋曾等。
清峰寺,在海陸豐廣大信教群眾的關心和資助下,1986年開始修復工作,經多年的努力,已修復和建有殿、堂以及僧房等共二十余間。建筑面積二千五百平方米;新建石拱橋三座;新修公路一條寬八米長八公里,從清峰寺直通廣汕公路要道。上述幾項計投入資金二百多萬元,已初具一定規模。
為貫徹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便佛教信徒活動的需要,陸豐縣人民政府根據僧人、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潭西鎮政府的報告,于1992年9月24日正式批準清峰寺為佛教活動場所,主持釋耀生。目前,清峰寺僧眾按國家有關宗教政策規定精神,開展正常的佛事活動,晨鐘暮鼓,經聲朗朗,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清峰寺做了整體遠景建設規劃,逐步完善寺宇配套工作。他們注重“農禪并重”的方針,除做好佛事外,還組織僧徒大力開懇山坡荒地,大種果菜,綠化荒山,堅持自食其力,基本做到常住人員自供自給。另外、他們還積極為社會公益福利事業多做好事,實事。幾年來,捐資用于修路造橋、救濟社會病困戶、五保戶等計人民幣八十多萬元。還義務協助當地政府撲滅山火四十余起,調解平息民事糾紛數十宗,受到社會人民群眾的贊揚和各級黨政的肯定。
清峰寺,后枕山岳,面朝低谷,座北向南,海拔高八百余米,云雨交織,前有水庫,海天一色。松林茂盛,郁郁蔥蔥。怪石聳立,異姿百態,巖洞石室,寬大幽深。泉水叮當,長流不息,古井清泉,入口甘甜。銀橋亭閣,裝點佛寺。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更有陸豐八景之稱的“法留停云”。清峰寺是粵東一帶較早的一處佛教古剎。
近年來,前來清峰寺禮佛的佛教信徒和旅游觀光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接待人數幾萬人次以上,已有一定影響。這里不但是佛門弟子學佛修持的好地方,而且是一處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