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官蔚成
據《陸豐縣大事記》載:“一九O六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廢科舉,創新學,陸豐縣龍山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又載:“一九0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龍山高等小學堂附設簡易師范班”。筆者考查五華、南雄與澄海等縣志均于一九0二—— 一九0六年間有“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之記載,且各有建立或附設“師范傳習所”、“師范講習班”之記載。又據民國期間陸豐縣教育局長彭翊環遺著《陸豐縣教育狀況及進行之計劃》中載:“……陸豐縣于科舉初廢之時,赴省就學師范者三十余人……陸豐縣城于光緒末年曾辦一年為期的師范講習班一所……民國初年再辦半年為期的‘師范傳習所’兩班。同時,河田也辦半年為期的師范傳習所”。由此可見,陸豐縣師范教育始于公元一九0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辛亥革命成功,徹底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民主共和的新形勢使文化教育又有了發展。
據民國期間陸豐縣教育局長彭翊環遺著《陸豐縣教育狀況及進行之計劃》所載:“……鄙人去歲赴省參加教育大會曾與曾君享平(曾任陸豐縣長)、陳君伯華(海豐教育局長)談及海陸豐教育師資缺乏,非籌辦師范必無改良擴充之希望。如是議決依照陳競公(注:即陳炯明,海豐人,時任廣東省長等職)之意,將海豐中學取消改辦陸安師范……”。民國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海豐中學改為陸安師范,由海陸豐兩縣合辦,培養小學師資。后來,陸安師范逐漸成為著名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同志傳播馬列主義與開展革命活動的陣地。尤其自彭湃同志任了勸學所長、教育局長期間,通過陸安師范,不僅培養了一批有造詣的知識分子,而且培養了一批革命黨人,如張威、莊夢祥等,為海陸豐農民運動的開展和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從一九二九年起,陸豐縣第一中學附鄉村師范班,學制定為三年,以英語字母為班代號,逐年以A、B、C、D……命名。當時,龍山中學校長劉煥文治學嚴謹,為陸豐縣范教育的發展奠下良好的根基。以后的彭元宇及劉煥昌等校長,也是辦學的實干家。因之,鄉村師范班,為陸豐縣培養民大批小學師資。不幸的是,一九三七年由于客觀原因,鄉村師范不得不宣告停辦。
一九三九年秋,民主黨派人士張化如任陸豐縣長,中共上級黨組織通過張化如縣長的關系,于一九四0年初委派梁蔭源任陸豐縣第一中學校長。未幾,上級又派梁任飛校任訓導主任。并于一九四0年秋到一九四一年夏,龍山中學附設簡易師范班,學制一年。由于時間短,不適宜按規定教材上課,因此由學校編定講義。為培養軍事人材,還實行軍訓。由學校鄭建文當軍教官,并從當時的縣政府領來廿多支步槍,進行正規培訓。這是中共陸豐地下黨組織培養武裝骨干的有力措施。這期間,簡易師范班的中共支部還大力發展組織,吸收王鏡清(化名王文)、陳伯強、等先后入黨。
一九四一年夏末,第一期簡易師范班畢業。在這個班參加黨組織的地下黨員,奉命分散到各地鄉村任教師,傳僠革命種子。一九四一年秋,龍山中學簡易師范第二期繼續開辦。又有一批地下黨員被派來這個班學習。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一九四六年春,陳藻文任陸豐縣縣長。當時,陸豐縣社會上層人士為陸豐文化教育的發展,建議必須辦好一所培育師資的專業學校。終于,經過多方努力,確定校址設在縣城林氏宗祠。由縣教育科長輩全康兼任“陸豐縣簡易師范學校”校長。當時,規定學制兩種:高小畢業報考的修業四年;初中畢業報考的修業一年。一九四六年秋,因教育科長不能兼任校長,便由林監明接任。林監明任校長一學期,由于他是縣參議員,按上級規定縣參議員不能兼任師范校長之職,一九四七年春,由林克光接任校長。一九四八年又換林維群接任校長,后又由陳定武擔任校長。解放前夕,顏國藩任陸豐縣長,師范校長便由莊漢翼接任。從一九四六年起至一九四九年,陸豐縣師范學校盡管學校條件差,都為陸豐培育了一大批師資。從這所師范畢業的青年大部分矢志教育事業,為陸豐縣教育事業貢獻了力量。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