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葉縱
金龍山踞陸城東南,大德嶺三峰拱峙,筆架天然。西北螺水引帶,南有浩瀚南海,人杰地靈,形勝東南。山上嘉樹羅植,風景秀麗,龍山煙樹”為陸豐八景之一。山頂遠眺。圖嶺斜暉”、“洛洲芳草”、“仙橋夜月”、“法軸停云”、“烏坎歸帆”,陸豐五景,盡收眼底。鐘靈毓秀,一至於斯。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陳張翼(杭州人)為邑令,見龍山鼎秀,集邑紳,登龍山,議在龍山建文昌閣和書院,翌年別調而未竟。乾隆五年春(公元1740年),縣令王猶龍(山東嘉樣縣人)鑒是時陸邑歲試諸童凡三千人,而無文昌宮。遂應諸生之請,擇龍山建焉。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福建泉州陳冠世為陸豐知縣,于龍山之陽建龍山書院。設官田三處(三溪租額206石8斗、許獅湖租額95石、石碓頭租額7石),為書院之經費。延經師,聚邑秀,培英才。乾隆九年七月至十年五月。(公元1774一1775年),王之正(順天府通州人)為邑令,常親為書院諸生講學課藝,并購松苗三萬株,植于龍山,(王之正有《金龍山種樹記帥注重樹人樹木。復在書院前建“騰蛟起鳳坊”。自建文昌閣和書院后,陸邑俊才、科第蟬聯、大安盧生東海王生者,年未舞勺而采芹,傳為佳話,人文蔚起,一時稱盛。當時,陸豐歲設廩膳生員20名、增廣生員20名(歲取文童10名、科取文童10名),多出自龍山書院。有的省試會試中式,成為舉人進士。
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颶風登陸,書院毀壞。嘉慶廿五年(公元1820年)縣令傅碧榮修之,惠潮兵備夏公(名待考)更院名為“培英書院”,阮制府(名待考)來陸閱兵,命院仍名“龍山”。咸豐季年,院毀于兵禍。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知縣徐賡升發《籌修龍山書院示》,捐俸銀200兩,分飭坊廓都捐銀400兩,吉康都石帆都各捐銀300兩。縣屬紳庶、殷富、商賈、軍民,踴躍捐款,集銀千余兩,延工繕治,夏五月落成,有一堂、廿一室、三廚。延師開講舍,龍山之麓,書聲瑯瑯。徐親撰《重修龍山書院記》,勒石以勵邑人。徐以“知縣者備教養之責”為已任,曾寫《示陸豐縣龍山書院諸生》,并以《近思錄》一書送院,勉勵諸生堅苦求學,要諸生不自菲薄,力爭上流,以圣賢自期。處為名士,出為名臣,而懿行嘉言矜式鄉里”。以后歲月,院或增損,官民治之,不斷發展。
光緒卅二年(1906年)廢科舉,書院改為“龍山高等小學堂”。1924年改為“龍山中學”。歷史上曾用過“中山中學”、“陸豐縣第一中學”、“紅山中學”等校名。文革結束后復為“龍山中學”。現全校師生2200多人,規模較大,是縣的重點中學。從龍山書院到龍山中學,迄今已歷251年,歷史悠久,且富有光榮革命傳統,辛亥革命前,學校的師生就秘密集會,大力宣傳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并支持碣石的革命暴動,促進陸豐建立民國政權。“五四”運動時,建立了學生會,召開全縣學生代表會,師生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斗爭。1926年有共青團組織,1927年共產黨員林鐵史任校長,成為培養革命干部的熔爐,當年,許多師生積極參加大革命,成為陸豐農民運動和建立陸豐蘇維埃政權的骨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黨在龍山的組織活動,連綿不斷,是中共陸豐縣委(地下)培養干部的搖籃。許多革命師生,投筆從戎,為抗日和人民解放事業,英勇奮戰,有的壯烈犧牲,建立了豐功。解放后,畢業生遍布各地,桃李滿天下,多是各戰線的英才,為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注①由于缺乏可據資料,且筆者水平有限,疏漏難免,特別光緒五年至卅四年一段,尚無法考證。統望知者指正,以期修補。
②舞勺采芹。舞勺。《禮記》“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勺”本周頌篇名,古勺樂舞之一種,小學內習之。古稱未成年者為舞勺之年。采芹。《詩經》“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泮宮為古之學校。故謂入學曰入泮,也謂采芹。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