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陳正氣
螺河下游地區,北起城東鎮蕉坑村,南至海邊,東與烏坎河流域為界,西與黃江流域為界,面積353平方公里,范圍內有城東、東海、河西、潭西、上英鎮,及星都經濟開發區和縣果林畜牧場。1992年底,有人口30.1l萬,平均每平方公里853人,比流域人口密度高110%,有耕地14.99萬畝,人平0.49畝。
這一地區,早侏羅紀為淺海濱海地帶,為內陸海灣,其出口正向海洋,海潮在碣石灣從寬40公里收縮至虎頭山至馬山僅有11公里,像個喇叭口,螺河沖積扇處于喇叭口的中心,在虎頭山一馬山“卡口”控制下,潮流和臺風高潮能量在卡口附近擴散、消散。而通過海灣入海河流,除螺河外,還有烏坎河和黃江東溪,形成潮流和徑流互相對峙,當海潮強于河流徑流時,螺河等河流挾帶來的泥沙,被海潮頂住而流到海灣內,逐步從海灣深處向海發展、經過千萬年沉積、積聚,成為“沙堤一瀉湖相沉積”河口三角洲平原。
螺河在汾河村附近分為東、中、西三河,經三角洲平原入海,此外,還有縱橫交錯小河汊,洪水通過它流出海,海潮則逆流而上。當臺風、洪汛季節,大部地方便成洪、潮泛區,澇漬出現,影響農耕,生產落后、不穩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即著手進行治理,特別是1963年實施“三河歸一”工程后,洪水通過新開辟河道匯入南海,行洪路線和時間縮短,保證堤防安全。加上其他工程措施,兩岸洪、潮、澇、漬災害大為減輕,農業生產得到發展,經濟、生活穩定提高。
興建緣由
河積、海積的螺河下游三角洲,地勢北高南低,東、北、西、南(沙堤)向三角洲中心傾斜。地形復雜,地勢低洼。地質為三角洲沉積物,主要為淺灰或青灰色粘土、淺灰或灰黃色沙質粘土,沙堤(荒沙埔)為灰白、灰黃色中細沙,含量95%以上,容易沖刷。
在地形地勢影響下,過去,三角洲地區洪、澇、潮災害不斷。1955年至1857年先后進行聯圍筑閘整治工程及改善工程,把原來分散,低矮、單薄的堤坣,聯成炎龍、港陽、西圍3個圍。大務村以下,成為三河行洪、二個出??诟窬郑瑫r修建了一批排灌涵閘,洪、澇災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輕。
但由于當時技術水平、社會經濟及自然條件,工程標準低。經1960年和1961年大洪水,仍存在如下問題:
(一)防洪方面,堤防設計以1953年洪水位9.27米,流量2000立方米/秒為十年一遇標準,加安全超高1.0為堤防高度,堤面寬2米,內外坡l:2。改善工程以1937水位9.60米,流量2250立方米/秒(以上均為查測計算的),作為二十年一遇標準,進行培修,有些堤段仍未能達到設計要求。1960年6月洪水,蕉坑水位10.11米,流量3370立方米/秒(相當二十年一遇),牛圍等6處堤段崩潰,長320米,受災人口11.19萬,受浸農田12.8萬畝。省委書記李堅真乘飛機到災區上空視察災情,后派飛機空投救災物資。1961年9月洪水,水位9.9米,流量2600立方米/秒,蕉坑等5處堤段潰決,受災人口11.03萬,農田6.3萬畝。兩次洪水都超過前述設計標準。
(二)排澇方面,采用三天雨量309毫米,徑流系數采用0.5設計來水量,建筑物采用每平方公里排水斷面0.5平方米設計。1957年5月,出現日雨量362.7毫米,內澇面積達7.4萬畝。后經擴大,仍未能達沿海地區排水斷面(2.5 – 3平方米)要求。
(三)河道彎曲,洪水流程長,坡降平緩,流速低,水流挾帶泥沙能力差,泥沙淤積,江心洲、邊灘遍布,泄洪能力受影響。1958年上游伐木,開礦煉鐵,造成水土流失,水流含沙量增加。1961年青山仔以下河實測,比對1955年資料,6年間,大務附近淤高0.89米,中河鐵爐站1960年水位5.07米,流量1600立方米/秒,1961年同樣水位,流量僅有1300立方米/秒。
(四)三河行洪,兩岸堤防長達79.1公里。據1951年至1961年統計,每年防洪搶險付出勞力7萬個(最多15萬個),防洪故災費用19萬元(最多45萬元)??h城東海鎮每當洪水,低洼地方為避免受浸,花費大量人力搶運、轉移各種物資。人心不安,生產不穩定。
連續水災之后,群眾生活困難,情緒低沉。而各區鎮場的人口、土地,均占當時陸豐縣20%。但公余糧任務卻占全縣30%。縣委??h人委對此極為關切,指示水利部門迅速做出整治規劃,省、地領導對此也十分關心,要求上報規劃,盡快把災害整治好。
工程施工經過
1961年11月上旬,水電局在縣委副書記林清佐帶領下,多次實地勘查后,根據“塞支強干”“洪澇分家”原則,擬開辟新河代替原三河,規劃從炎龍洋牛圍村開始,開挖新河,堵東、西河,中河在玄溪村附近堵口。陸豐縣委討論后同意,報汕頭專區水電局,得到汕頭專署副專員余錫渠支持,認為是解決螺河下游水災較好方案。但工程量大,資金、勞力多,除分期實施外,應利用水流沖沙,故先在沙堤段開龍溝,即使新河方案不成立,也可作為炎龍洋排水溝使用。
縣召開螺河受益代表會,成立“整治螺河水利委員會”,縣委書記程春耕親任主任。經宣傳、動員準備后,炎龍、潭西、東海、河西、東崎和大安、旱田、烏坎8個公社,組織民工12000人,由公社黨委書記或社長帶領,1961年12月1日進入工地施工。
龍溝工地長3.7公里,為細沙土,處在南海之濱,下午2時以后,風力在3級以上,經常出現風卷沙揚現象;上午10時以后,烈日照射后的沙土,燙人難耐。民工置一切于不顧,挖沙、挑擔爬坡筑堤,工地附近,居民點不多,既少草木、更缺淡水,民工和干部,就在工地附近安營扎寨,連續幾天沒有洗澡是常事,在風沙中奮戰40天,投入工日34.13萬個,開挖成底寬50米,深3.5米龍溝,搬動沙土43.17萬立方米。每個土方補助大米0.3公斤,人民幣0.2元。工程未正式批準,1962年1月1日,省計委通知停工。
縣水電局和工程指揮在省、地協助下,先后編成《螺河下游整治第一期工程技術設計書》、《螺河下游整治規劃報告游文件報送。1962年10月 16日省水電廳批準新河方案列入1963年度工程計劃。嗣后,省計委批準列入國家基建項目,分期實施。
1963年度工程:填筑新河新堤及新河上游老堤培修;開、堵口工程;建筑物及附屬工程;移民及勘測試驗、研究。按五年一遇標準施工,投資120萬元(實撥113萬元)。
1962年10月上旬,受益的炎龍、東海、潭西、河西、東崎公社,及前來支援的博美、烏坎、大安、旱田公社、出動120個大隊1455個生產隊,人數17000人,高峰期達23847人。
牛圍至鄭厝村3.5公里新河工地,人山人海,紅旗招展,喇叭聲響。公社干部與民工同住同勞動,實行任務、糧食、資金三包,指揮、地段、人員、時間、質量要求五定,公社內大隊間開展勞動競賽,評比檢查。公社糧食、供銷、商業、衛生部門、到工地設點服務。縣工程指揮部出版《工地快訊》,宣傳先進事跡,表揚好人好事,公布工程進度。工地日進土量達4萬立方米,平均每個工日完成土方l.43立方米。烏坎、博美、東海公社率先完成分配土方,其余公社相繼于10月底前完成??h機關干部、行業職工及龍山中學學生也到工地參加勞動。水上公社派出木船37只,運載建筑物器材。
炎龍洋兩岸大堤,填土高4.5—5.2米,內外坡為1:2,堤面寬4米,堤內筑面寬2米戧臺,土方51.1萬立方米,用14部履帶拖拉機壓實。西堤長2公里,質量達不到要求,后組成50人專業隊,抽水、灌漿進行補救。
新堤填筑完成,支援公社民上退場。受益公社民工轉向填筑龍溝兩岸大堤,完成工程后退場,進入秋收。留下部分民工組成專業隊,進行工程收尾和整修,以及建筑物的清基。
1961年1月,堤距從500米擴展至700米大務以下河道,堤防達到五年一遇設計要求。白甜藍(5孔)、高西(雙孔)排水閘,半彎(雙孔)、東河進水閘,及蕉坑排水閘接長工程;還有移民住宅面積6238平方米,均于汛前建成。
至1963年9月,投入184.44萬工日,完成土方156.64萬立方米,鋪草皮40.5萬平方米,石方5.56萬立方米。其中漿砌石3.33萬立方米,混凝土517立方米。工程總預算226.96萬元,實際完成投資213.92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4.76萬元,縣自籌18.51萬元。社隊以工抵款90.55萬元。使用鋼材27.5噸,木材625.5立方米,水泥434.5噸,工程用地4670畝,中、西堵口后,廢舊堤及河灘地可墾面積1.05萬畝。
1963年10月上旬,省水電廳報經省計委同意工程續建,提前在秋前開工。
炎龍等5個受益公社的干部和群眾,在上年度完成部分工程后,洪水從新河排出?,F實鼓舞下,消除顧慮,相信“三河歸一”的合理性及效益,情緒高漲。1O月10日,民工開始進場,14日進場民工達1.1萬人,比上年度同期人數增加10%。指揮部分配潭西公社出勤4000人,高潮時競達8000人,六萬士方任務,十天便超額完成。炎龍、東海公社都提前完成秋前土方任務。秋收后至1964.年汛前,各公社再度集中勞力,完成省下達的1964年度工程計劃。
至9月底,年度完成土方112.5萬立方米,石方6346立方米,及大務水閘等3宗建筑物接長工程。投入69.7萬工日,國家投資60萬元,實際使用58萬元,縣自籌0.9萬元,社隊以工抵款44.99萬元,合計103.89萬元。民工補助糧45.99萬公斤,使用鋼材5噸,木材238立方米,水泥151噸。至此,堤防工程達到二十年一遇設計洪水,五十年一遇校核洪水要求。
1963年5月,西河假堵,洪水第一次經新河入海。當年龍溝過洪三次,最大流量438立方米/秒。1964年過洪4次,最大流量685立方米/秒。二年共沖走泥沙228.5萬立方米,龍溝段形成一定比降。經上級批準,取消西河分洪閘計劃,節約近百萬元建設經費。
新河行洪情況
新河荒沙埔一段,能否沖成?用多少時間?是人們關心的問題。為此,縣委書記程春耕明確表示,沖不成便挖,以挖做計劃。
1963年汛期,工程已達省要求標準,恰遇干旱,4月底,蕉坑流量僅0.15立方米/秒??h委請示專區及省有關部門同意,5月對西河進行假堵,讓洪水通過新河匯入南海。
1963年6月13日,蕉坑(下同)流量12l立方米/秒,為當年第一次洪水,龍溝過水流量從24.3立方米/秒增加至70立方米/秒。7月3日,洪峰流量772立方米/秒,為當年最大流量,新河過水438立方米/秒。8月11日,流量162立方米/秒,新河過水39.6立方米/秒(鐵爐站測量)。洪水過后測量結果,沖走泥沙42.8萬立方米。斷面擴大,比降1.66‰。
1964年5月30日,首次洪水量912立方米/秒,龍溝過水5lO立方米/秒,經測量,沖走泥沙69.5萬立方米,比降1.8‰。6月16日流量1070立方米/秒,龍溝過水563立方米/秒,沖走泥沙37.5萬立方米,比降2.05‰。9月11日洪水流量980立方米/秒,新河過水608立方米/秒,高西(龍溝中段)測得過水流量688立方米/秒。10月14日,流量1100立方米/秒,龍溝過水685立方米/秒。九、十月份共沖走泥沙82.2萬立方米,比降為2.0‰。全年沖走泥沙共185.6萬立方米,連同上年共沖走泥沙228.5萬立方米,占計劃開挖396.5萬立方米的57%。
1970年9月15日,螺河發生建國后第二次大洪水,蕉坑水位10.50米,比1960年高0.39米,流量3230立方米/秒(相當二十年一遇洪水),比1960年少140立方米/秒,順利通過新河匯入南海。
1973年7月23日測量,橋閘以上河床由于閘底高程(1.0米)關系,變化不大。橋閘下游沖刷情況:洛洲負2.2米(河床原為0.7米,下同),牛圍負1.4米(2.2米),深草洋負4米(負l米,下同)。高西負4.5米,下海仔負4.7米。
實測資料,新河龍溝段,水流帶走泥沙達1128萬立方米,為計劃開挖量的三倍,新河建立了新的平衡比降和河相關系。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