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李作君收集整理
茫茫宇宙,斗轉星移,是否存在超人的智慧?漫漫人生,坎坷浮沉,是否有著神秘的運數?生死之間,幽明殊路,是否也有著無形的靈驗和感應?在科技昌明的今天,這些話題難道還能令人疑惑不解。
中國是一個信仰鬼神很深的國度。民間沿襲幾千年的鬼神崇拜,今天仍然滯留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在許多人的思想觀念里根深蒂固地流動著一個活生生的鬼神世界。
天地宇宙之間究竟有沒有鬼神存在?從唯物辯證的角度來說,本來就無需解答。可是在繽紛繁雜的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的確有過奇怪的經歷,那些一次又一次神秘的靈驗和運數,又不能不使人感到疑惑以至盲目信服。這也許是客觀存在,今天的科學還無法對它作出明確的解釋。因此,有人只能作這樣的回答“信者有,不信者則無。”作為無神論者,我們過去曾經從科學理論上,對鬼神迷信言論行為,作過反復教育和批判。但是由于幾千年遺留下來的信仰習俗,加上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奇怪現象和莫明其妙的經歷,人們需要在虛幻的世界中尋找一種寄托和意趣。因此,僅僅從理論上進行簡單粗糙的批判,還一時無法改變人們信仰的實質。只有在秘學與真理之光照耀的地方,迷信和愚昧才會真正消失。
因而我們想通過收集整理,在這里對鬼神信仰的起源、衍生、形成以及某些現象,提供一些資料,作一些探討,讓人們能夠進一步了解它的真相,分析它的實質,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同對,鬼神信仰是我國一種古老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作一些資料收集、積累、分析,對于研究、繼承古代鬼神文化遺產也并不是沒有意義的。
一、神靈
所謂神靈,大體上包括道教神系中的部分尊神(其中的 “三清”、玉皇、西王母之類,介于神人、仙人之間,是神的典型,眾仙的領袖)、道教俗神(包括道教崇奉的真武、關圣、閻羅、龍王之類)和地方神靈(如城隍、土地、財神、灶君之類)。神的來源,出自古代神話。我們常說:“神話是人類童年的產物,是原始初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反映人類和自然界的斗爭”。在西方民族,有一個明顯的神話讓位宗教的時期。而在我國,原始初民對自然神靈的崇拜,卻大都保存下來,而且逐漸轉化成新的形式,形成一個完整的神仙世界。比如,民間所信仰的最高神“玉皇大帝”,就源于殷周時期對天的崇拜。殷周時期人們崇拜天,把天作為至高無上具有人格意志的主宰,形成了“天帝”、“上帝”的觀念。后來,從道教那里借來了“玉皇”的名號。又附和民間傳統的生辰行跡,形成這么一個統馭三界的天神?!渡胶=洝分小叭嗣婊X,披發戴勝”的西王母,也經道流的虛構與民間傳說的加工,演進為王母娘娘。古代的星辰崇拜演進為“星君”、“星官”,古代圖騰崇拜的雷雨電演進為“雷神”、龍王”。同時,神靈的產生也有的從祖宗崇拜衍化而來的俗神,還有一部分神靈來自佛教,如閻羅、觀音之類。在人們的想象中,神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認為它主宰著宇宙萬物和人間禍福。大至王朝的興衰交替,小至個人的穹通,收成的好壞,冥冥之中都有神明在主宰。其實所謂神靈,是從人的異化過程中產生的,它們的神性都是人對它加以附會想象而賦予的。很明顯,神所以能存在,它的基礎是祭祀。只有通過祭祀不斷顯示靈跡,影響人間命運的神才能不斷地享受人間香火,受到人們的信仰,否則就會漸漸被遺忘,為新的神靈所取代。
在我國各地民間供奉的大小神靈很多,這里僅列舉民俗較有影響一些神靈的產生過程。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的神稱出現并不很早,但從其淵源看,這位統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宇宙大帝,是從古人早期崇拜的上帝發展而來的。據考古資料證明,到殷周時代,人們已普遍信仰上天之帝,殷人稱其為帝或上帝。西周以后,除沿用上帝的舊稱外,更多的是使用“天”的神稱,稱皇天、上天、旻天等,以形容它的偉大神圣。上帝隨自己的意志支配自然和社會,甚至派遣人間統治者,人間帝王因之稱天子。
到唐代,道教被奉為國教,不少文人騷客在詩文中稱上帝為玉帝、玉皇,并描繪其壯麗天宮,隨侍群神。這時,玉皇或玉帝始作為與傳統上帝相當的名義而流傳于世。為使玉皇的形象更具神秘性,道教為其編造出傳世來歷,說是在遙遠的時代,有個光嚴妙樂國,國主是凈德國王,其妻叫寶月皇后,以年老無嗣,遍禱神靈。一夜,寶月皇后夢太上道君與諸玉尊,駕五色龍輿,抱金嬰,遍身毛孔放百億光照。王后乞以此為嗣,道君答曰:“愿特賜主”。王子幼而穎悟,長而慈仁。后舍其國,于普明香巖中修道,經三千二百劫,始證金仙,號“清靜自然覺王’。又經億劫,始征玉帝。這個生世是道教徒借用古代感生神話的模式和佛教徒編造佛祖成佛故事的手法編造出來的。道教除了編造玉皇的生世靈跡外,又為其刻畫了形象,專廟供奉。后世信仰的玉皇大帝,取了民間傳說中的姓氏、道教信仰中的誕辰 (正月初九日)、人間帝王的形象而融合為一至尊大神。在各地供奉的玉皇形象,就是這樣融合的產物。
西王母(王母娘娘)
傳說中的西王母與王母娘娘是同一個神,也有說西王母是王母娘娘的原型。王母娘娘在道教中成為女仙領袖,民俗又以為是玉皇的夫人。道教官觀對其形象的塑造是顯示其雍穆華貴的氣度。但追本溯源,據《山海經》記載,原始神人西王母卻是令人可怕的兼有人與獸形象和性格的,是一個獨特地居住在洞穴里的野蠻人,也沒有說他是女性。西王母的演變,大概是戰國時代成書的《穆天子傳》中的記載,這里雖沒有直接寫到西王母的形象,但她自稱為“帝女”(天帝之女),確定了女性特征,地位也大大提高。西王母形象的完成,是六朝人所著《漢代內傳》中的描述,它寫王母邀上元夫人會武帝,上元夫人痛斥武帝的殘暴和淫奢,故事中的西王母無比艷麗,她以絕世姿容高居仙境,又不乏人間母性的那種熱情大方。后代有人以此為據,說原始神人西王母的人獸形象,是西王母之使,乃 “金方白虎”之神。在神話傳說中,西王母與仙桃相聯系,這也與《山海經》有關,《西次三經》載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附食之不勞。”仙桃又稱“蟠桃”,此也因《海內十洲記》記度索山大桃樹“蟠屈三千里,曰蟠木”而得名。說起王母的蟠桃,很容易使人想到《西游記》中孫悟空偷吃王母桃園中仙桃,大鬧蟠桃會的故事。
民間總是富于想象力的,當西王母傳說廣為流傳后,民間相傳西王母姓楊名回,一名婉妗,又云姓侯氏云。有趣的是,西王母在《山海經>等書中并無配偶神,而民俗則將其與玉皇大帝撮合在一起。漢《神異經》中記載過一位東王公,《東荒經》又載有東王公與西王母相會的神話。因此后人完全有理由把東王公看成西王母的配偶神。道教稱王母為女仙之宗,東王公為男仙之宗,此二位乃天地之根本,陰陽之父母。后世因此亦以東王公為后來之玉帝,西王母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玉帝的皇后。雖亂點鴛鴦譜,卻也頗遂世俗心愿。
太上老君
老君即太上老君,是道教尊神“三清”之一?!叭濉敝冈继熳稹㈧`寶天尊、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即老君,在“三清”中位居第三。老君在道教中是最高之神,但在民間的知名度遠不及玉帝。其實所謂太上老君并不是什么神仙,更不是什么超級尊神,只不過是位了不起的思想家和古代隱士。他的名字叫李耳,字聃,又稱他老子,老聃?!妒酚洝贩Q其為楚苦縣(今河南鹿邑)人,在周朝做守藏室史,是個管理國家圖書的官職。老子和孔子是同時代人,老子稍長。據《史記》載,老子在周呆了一段時間,因看見周室日趨衰微,遂棄官而去,至函谷關,關令尹喜強留老子,使著書五千余言。這就是歷代流傳的老子贈德經》。老子從此出關而去,不知所終。后世傳老子出生時,母懷胎七十二年,活了一百六十歲。這個傳說雖悖于常理,但后人為了崇拜他,認為他不是常人,因而這個傳說就無形中被人們所接受。
老子所著《道德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很有影響的哲學著作。這部充滿睿智和思辯的著作,討論的是宇宙化生運行的本體論問題。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并對它做了神秘莫測的闡釋,作為眾妙之門的“道”,是可以體悟而不能把握,可以神會而不可言說的東西。這個“道”為后代道教所利用。道教用“道”解釋宇宙起源問題,成為其創世觀念的核心精神。
從《史記》的記載可知,老子在西漢時代就已帶著一些神秘色彩了,但那時他畢竟還只是一位不同尋常的人,而不是神。東漢時,在佛教影響下,已有人象祭祀佛祖一樣祭祀老子,朝廷也遣使到老子家鄉祭祀老子。老子雖然在東漢時已完全神化,但他作為公認的道教之祖的地位卻經歷很長時間。東漢末年張道陵創天師道,為自神其教,曾抬出老子做教祖宗主,稱老子為太上老君,但仍未得到其它道派的承認。唐朝時,老子被帝室認了祖宗,道教被稱為國教,其教祖地位始得到各道派的認同。
真武大帝(玄天上帝)
真武本名玄武,宋時為避諱改真武。民間俗稱真武大帝、玄天上帝、蕩魔天尊,為道教大神。
民間對真武的崇尚是從古人信仰星宿而來的。中國古代很早就利用觀測星辰以測方位、正四時。戰國后,人們把全天連續通過南中天的恒星分為二十八群,稱二十八宿,并分四組以四靈象命名,即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玄武即靈龜,又因民間以為龜蛇乃雌雄一體,于是一直以龜蛇作為玄武象征。加上龜蛇又為古人崇拜之靈物,故北方七星之玄武,給人以神秘之感。東漢后期,玄武初步從星辰中脫離出來,但長時間里是以龜蛇形象為人所崇拜。至宋代,統治者利用玄武的傳說,詔封玄武為真武靈應真君。道教徒也跟著湊熱鬧,繪真武神象,在各地建廟立位供奉,此時尤以武當山真武廟著名。元明清時期,真武神更為顯赫。元封真武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代時,因真武為北方神,北方屬水,取其水能克火,當時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為避水火之禍,均建真武廟,設玄武象,旁多塑龜蛇二物。因北斗七星之斗星,地位尊崇,俗謂“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民間把玄武職能又作為 “司命”之神。玄武本為龜蛇,當其獨立出來后,龜蛇竟被視為真武屬下二將,傳玉帝封為水火兩神將。
早期星辰崇拜中的“四象”,最初曾作為軍隊的保護神,后來又為道教的護衛神。玄武神受到歷代推崇,終成顯赫大神,其他三神則幾乎湮滅無聞,這說明神之命運實為人所安排。
關圣大帝
民間供奉的關圣大帝乃三國時蜀國名將關羽,是道教的一位大神,稱關圣帝君、伏魔真君、伏魔大帝。
關羽由一位普通武將衍化為道教中的大神,民俗信仰中的主神,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背景。據《三國志》及有關傳說資料記載,關羽字云長,河東解良(今屬山西)人,東漢末年,亡命涿郡,適逢劉備起事,與張飛往投。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后世因敷衍出“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關羽有勇力,重義氣。曾被曹操擒,曹百般籠絡,仍心在劉備。為報曹操恩義,于萬眾之中取顏良首級,曹操封他“漢壽亭侯”。后知劉備下落,千里護嫂往投。以后節鉞攻曹,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被孫權所殺。據說關羽死后,頭葬河南洛陽,身葬湖北當陽玉泉山。民感其德義,歲時奉祀。
應當說,后世所崇拜的關帝,已經與歷史上的關羽相差甚遠,但關羽作為關帝神的原型,仍然在后世造神運動中保存了某些東西。最明顯的就是關羽的忠剛義烈,它不僅適合統治者的口味,可以為臣民們樹立起效忠王朝的樣板,而且符合民眾的心理,造一位聰明正直之神主持人間與冥界的公道;而關羽的義,又為社會上三教九流,江湖幫派找到了維系宗派的精神紐帶。
城隍、土地
城隍和土地均在民間有廣泛影響。從其起源看,城隍為古代水庸神,地位不很高。而土地則是由大地之神衍變而來。古書稱“后土為社”,社是人們為祭祀大地之神堆起的土堆。最初 “社”只是大地之神的象征,祭“社”乃所以祭后土。慢慢地,人們便將這象征大地之神的“社”稱為神,而以“后土”為大地之神。“社”就是通常所說的土地神。
在原始宗教時期,祭城隍土地都只是報德之意,表現了古人對城堡、土地的依賴感。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隍土地被人格化社會化,它們慢慢具有了掌管生人吉兇禍福的神性。佛教地獄觀念在中國傳播之后,城隍土地也漸漸被納入冥神體系,城隍相當于人間府縣級官吏,而土地則成為下屬小吏。盡管土地的地位低下,如象《西游記》中的“土地老兒”可以被孫大圣呼來遣去,但他在民間卻因其與民眾關系密切,在民間住宅、祖墳等都有供奉,俗說“縣官不如現管”,這對鬼神世界也是適用的,故香火遠勝于諸大神。
天后圣母(媽祖)
天后通常稱天妃,天后是康熙時的封號。此神在沼海地區俗稱媽祖。她是著名的航海保護神,又兼司送子娘娘之職,在民間特別是沿海地帶有廣泛的信仰?,F代天后信仰更隨著華人的足跡到達世界各地。
關于天后的來歷,在宋以前各種記載不一。元明以后諸書記載的天妃事跡,比較一般的說法是天妃為宋代人,祖籍福建莆田堳州嶼,父林愿,做個都巡檢。神名林默,為林愿第六女,生而不知啼哭,故而取名默,甫周歲,即“手作欲拜狀”。長而能預知休咎。有一次,林默的四位兄弟在海上行船遇颶風,家中的林默手足若有所失,瞑目多時,被其父母叫醒,醒后悔曰:“何不使我保全兄弟無恙乎!”父母不解其意。暨兄弟歸,哭言三日前遇颶風,巨浪接天,弟兄各異其船,其長兄船飄沒水中。并說當時有一女子牽船蓬桅索而行。父母這時才知道原來林默三日前之瞑目,乃是出元神救兄弟,其長兄不得救,是由于被父母叫醒而沒能救出的緣故。又有記載說,林默乘席渡海,御云以游島嶼,被人呼為龍女,死后常顯靈跡,保護海上漁民及航海者。統治者也編造出天妃許多靈跡,宋元明歷代有封敕,封號累計竟有數十字,國家將其列入祀典。
天后信仰的興起,與元明以來航海業發展極有關系。但在近代,天后又被人們奉為送子娘娘和兒童保護神,這與在北方備受崇拜的泰山娘娘有關。泰山娘娘在宋朝前,就為人們奉為使婦女多子,保護兒童之神,宋真宗敕封“碧霞元君”。到明代,崇禎皇帝又封天后為碧霞元君。因這封號,后人就把天后同泰山娘娘攬在一起。由于有相同的神職,而且有過相同的封號,民間把她們看成神仙世界倆姐妹,成為南北分司的兩位送子娘娘和兒童保護神。對于天后的信仰,它的現代意義,已經超出了宗教迷信的狹隘性,而成為華夏赤子葉落歸根的象征。
二、仙真
自從神仙學說俗化后,人們心目中的神仙既住天上,也散居在人間。神仙不僅長生不老,而且各具神通法力;神仙既遠離塵世,又以各種形式干預世俗生活;神仙并不做苦行僧,它們衣食豐隆,美女如云,居處焚香綴玉。尤其是仙人,“乘云氣,御飛龍”,“服仙丹,吸瓊漿”,逍遙自在,不問世事,生活太美好了。所以人們常說:“快活似神仙”。民間把神與仙看作一回事,但是根據歷代傳說記載,從理論上來說,神與仙是有區別的。李養正在《道教概述》中曾說,“仙與神有所不同,大抵天神是執政管事的,如人間帝王和下屬官吏;仙則是不管事的散談人,猶如人間的名士和富貴者?!迸_灣學者高大鵬在《造化的鑰匙》一書的總論中說:“質言之,由天而人的是謂神,由人而天的是謂仙”。仙與神雖有區別,但仙來源于神。在比較原始的神話中,人們崇拜的只是神,還沒有仙的概念。由于神是會死的,如盤古、女媧和夸父都死了。仙的出現是人們厭棄塵俗、追求長生不老的一種愿望。《釋名·釋長幼》云:“老而不死曰仙;仙,遷入山中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仙與長生相關,表現了古人重視生命的愿望;仙與山相關,表現了古人厭棄塵俗生活的理想。同時,由于世人對神仙生活的渴望,認為在世上沒有顯赫功名的人,是做不了神的;但只要通過修煉,升天做仙就有機緣了。所以仙的出現,又是歷代造神者迎合人們追求長生久視這一愿望的產物。
仙,有仙人和真人之分。但兩者沒有多大區別,故一般所說之仙,是統仙人真人而言,又稱之謂仙真。據稱,真人是仙人中品位較高者?!短接[》引(太真科)謂:“《玉皇譜錄》有八百道君,群仙隨業,以補其成。三善道者,圣、真、仙也。上品曰圣,中品曰真,下品曰仙?!闭嫒嗽谙扇酥兴云肺惠^高,大概同帝王的封誥有關。如四大真人:南華真人莊子、沖虛真人列子、通華真人文子、洞靈真人亢侖子,都為唐代帝王所封。當然后世也稱著名的道士為真人,如北宋張伯端稱紫陽真人,南宋白玉蟾稱海瓊真人,元代邱處機號“長春演道主教真人”等。
所謂仙人,多數為道教高道組成的仙人和世俗生活中的異行者,被傳為成仙得道。高道組成的仙人,有三茅真君、薩真人、葛玄、許遜、左慈、張道陵、孫思邈、王重陽、劉海蟾、林靈素等。在世俗生活中的異行者修道成仙的,有販珠人朱仲、賣草履的文賓、乞兒陰生、匠師魯班以及在民俗中較有影響的“八仙”等。
“八仙”是道教中八位神仙的合稱。八仙其實是民間造出來的,同一般民間所崇拜的神相比,它更富于傳說中歷代仙真的風彩,而沒有其他諸神執掌人間禍福的權威性。他們以人的情味,詩的意境闖入紅塵,布道施教,懲惡揚善,因而獲得歷代民間更多的喜愛和崇敬。這八仙是:
漢鐘離
漢鐘離原名鐘離權。道教為他編造了一個漢代武將的出身。但據一些研究者的考證,這位漢鐘離的原形可能是唐人,今本《全唐詩》中收有鐘離權詩,小傳說他是咸陽人,遇老仙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云房先生。漢鐘離作為八位之一,人們總是把他排在前頭。他那坦露的肚皮,自由閑散的風度,恰當地表達了塵世之人對神仙生活的一種理解,是一種有關人生響往自由自在的借喻。
李鐵拐
李鐵拐又稱鐵拐李。關于他的出處有多種說法。有的說他叫李凝陽,與黃帝時雨師赤松子同是遠古仙人。但有人說他未得真道,所以后來做了老子的徒弟。有的說他是隋時的李洪水,小字拐兒,又名鐵拐,本是乞丐,“后以鐵杖擲空,化為龍,乘龍而去?!标P于李鐵拐的形象,民間更多的傳說是,他本來生得魁梧英俊,但他能“出元神”,一次前去聽老子講道,把尸殼交徒弟守護,不料還沒等他的元神歸來,徒弟有急事欲歸家,就把他的尸殼焚掉了。李鐵拐回來找不到尸殼,元神飄蕩無依,幸好在林中發現一具餓殍,就把元神寄附在餓殍身上,當他發現自己又黑又丑又拐的形象時,驚訝不已。這時,老子出現在他面前,送給他金箍束頭,鐵拐柱足。這就成了后來李鐵拐的形象。李鐵拐在民間知名,與他那背上葫蘆中常有的靈丹妙藥分不開。他常行于民間,為人治病解厄。據說,許多地方還把他尊為狗皮膏藥的祖師。
張果老
張果老名張果。據《唐書·方伎傳》稱,他原先是一個有名望的道士,所以頗受統治者的重視。據說武則天曾遣使召他,他不肯出山,再召,卻死在路途中。但他死后又有人在恒山看到他。于是,唐玄宗又遺大臣迎他入朝。他在玄宗那里表演了一些道術,受到玄宗的敬重。玄宗還想招他做駙馬,他不肯奉詔,懇辭還山。死后,為其立棲霞觀。張果老可能擅長食氣術,是有點道行的道士。他在民間傳說中,頗有興趣的是倒騎驢,這個形象雖然很滑稽,但寓意深刻,意在勸戒世人要注意人生行為的后果,所以這是個帶有道家勸世意味的形象。
呂洞賓
呂洞賓名宕,字希云,號純陽子。他是八仙中最活躍的人物。有關他的故事流傳最多,附會的成份也最多,使人很難弄清他的本來面目。據《宋史·陳持傳》記載,呂洞賓到宋初已是百余高齡的老道士,他擅長劍術,“步履輕捷,頃刻數百里?!钡拇_,民眾所熟悉的呂洞賓,正是一個神化的神仙劍客,他發愿以他手中的雌雄劍,“浮沉濁世,行化度人”。民間傳說呂洞賓仗劍云游,鋤暴安良的故事很多。道教編造的這位神仙劍俠的本來面目,說呂洞賓的雄雌劍實不過用于斷人貪嗔癡的法器,其鏟妖除暴的功用多是民間傳說予以附會創造的成果,這無疑反映了民眾的一種期望和社會的黑暗狀況。呂洞賓在元代被全真教奉為“呂祖”。呂洞賓在統治者和道家那里被神化仙化,而民間則不斷賦予濃烈的人味,因而呂洞賓的形象實兼有神和仙,甚至市民情趣、儒士風度諸種特質。
韓湘子
韓湘子的原型據傳是韓愈的侄孫。說韓愈確有一位侄子慕道,并且學會了一些道術,這位侄子不知何名,后人遂將他的一些奇異故事附會到韓湘身上,韓湘也就成了韓愈的侄子,被尊稱為“韓湘子”。傳說韓湘能為頃刻花,并有藍關度叔諸異事傳于世·明末楊爾《韓湘子全傳》,說韓湘子本漢丞相安撫之女,死化為白鶴,受漢鐘離、呂洞賓點化,投生為韓會之子,乳名湘子。又得鐘、呂傳授修行之術,于終南山修成正果。
曹國舅
曹國舅在八仙中出現最晚,其家世淵源有多種傳說,但都屬無稽之談?!读邢扇珎鳌份d,曹國舅,宋曹太后之弟,因其弟不法殺人,深以為恥,便穩居山林,矢志修道。后遇鐘離權、呂洞賓,授心秘旨,引入仙班。其成仙過程頗直接,大抵受禪宗直指心性說所影響。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的女性神仙。仙姑本是民間女巫的別稱。最早記載何仙姑事跡的有宋曾慥的《集仙傳》。據說何仙姑永州人,一說廣州人,生而有靈,及長,遇仙人賜桃,食之不饑,洞知人事休咎。在宋代,已有何仙姑靈異的傳說,而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謂:“近見衡州奏云:仙姑死矣,都無神異。”可知何仙姑實有其人,而其靈異事,如識天書、能占卜之類,俱為巫事,是巫而仙也。何仙姑列為八仙,民間廣傳其仙跡,因而各地隨著編造許多各種各樣的何仙姑。
藍采和
藍采和的事跡,在《續仙傳》、《南唐書》、《潛確類書》等書中均有記載,他行為怪誕,行歌于市,歌辭均帶仙意。傳說他后來踏歌于濠梁,忽輕舉于云中,冉冉而去。藍采和在宋元時代似乎頗有名氣,元明劇曲有好幾本是敷衍他的事跡的。元雜劇《漢鐘離度脫藍采和》以藍采和是藝名,原名許堅?;蛑^藍實際上是藍衫而非姓。也許藍采和本是不知名的江湖賣唱藝人,姓名均是根據他的穿著和善歌的特點由人編出的。為了神化這位仙人,《東游記》說藍采和是赤腳大仙之降生。清人又曾把他附會成一女人。
三、鬼怪
所謂鬼,是指人死后的靈魂。靈魂觀念的一個起源,可能來自先人的睡夢。當人們進入夢境,免不了出現許多奇遇境幻,但一覺醒來,這一切就都沒有了。人們懷疑這種夢幻現象,是由于人身上有一種“氣息”,夢是人的“氣息“離開身驅的活動。因而漸漸把這種“氣息”稱為靈魂。所以認為人活著有靈魂,人死靈魂就必然要離開身驅,離開后有的做鬼,有的成為神。神鬼間的區別在于神為人的靈魂的天上部分,呈陽性,光明、磊落、神圣,能進天堂,享有永恒的極樂生活;鬼則是人靈魂的地下部分,呈陰性,脆弱、渺小或邪惡,它只能淪落地獄或在黑夜漂游于大地,受盡苦難折磨。古人還把靈魂分為魂和魄?!蹲髠鳌ふ压吣?gt;>謂:“人生始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焙笫缹O穎達作了注解,認為魂魄即形氣,魄是主宰形體的精神,人的各種感官活動都由它控制;魂是氣的主宰,它控制人的精神思維等活動。古人由于重氣輕形,重魂輕魄,稱陽魂陰魄,因有“英魂”、“落魄”的說法?!对洝そ继厣吩唬骸盎隁鈿w于天,形魄歸于地》??梢?,魂魄間這種陽與陰,肯定與否定對立的性質,正與神鬼間上天堂與下地獄的差異相應,從而構成我國古人有關生死之間的靈魂存沒的完整意念。
靈魂既是人的生命本源,那么十分自然地,靈魂存滅便是人的生死區別,魂在則生,魂去則死,一切有賴于靈魂的活動。我國古人在這種觀念下,編構了種種魂靈在人生死之間的活動故事,勾勒出一幅幅魂靈存滅的奇異畫圖。在這些故事和畫圖中,其中有一類便是所謂“魂報”。它指某人在生死之際,他的靈魂出竅,把死的消息傳報給異地親友。遠在魏晉時期,《搜神后記》上就有董壽之被誅魂靈至家報信,遠學諸生亡靈夜接父母奔喪的故事。前則故事說董壽之被誅,家人不知道。他妻子夜坐,忽見壽之到了身邊,嘆息不已。妻子問道:“夜里怎么回家了呢?”壽之并不回答。相對沉默后,便出門了,經過雞籠時,籠中雞驚叫了起來。他妻子才知不對,持燈出門觀看,但見地上有血數升,壽之已不見蹤影。她忙告訴婆婆,全家不禁大哭起來。第二天,果然得到了壽之的死訊。該故事寫壽之死亡的信息,是通過其它象征來表達的?;\中雞的驚叫是它們看見了鬼魂的緣故。雞是中國夢幻故事所特有的象征物,它區分夢醒與夜晝一雄雞報曉,鬼魂即走。另一象征則是地上的血跡,顯然是為了切合壽之死于誅殺的慘狀。夢幻的魂報與實際的死狀相應成夢,這不但增添了魂報的真實性,而且更渲染了冤魂野鬼慘死的氣氛。
中國人是很注重現實的。人們對此生現實的依戀,還可以從死后亡靈現形的系列故事中看到,認為人死即使為鬼,他們也忘不了人間,忘不了生前的親人,尤其是那些生前含冤負屈的鬼魂,更念念不忘尋機現形,回人間報仇雪恨。潮劇“柴房會”就描寫了女性鬼魂莫二娘,現形尋機報仇冤的故事。女鬼在客店柴房遇到為人正直的住客李老三,向他訴說生前父母早喪淪落煙花地,遭客商楊春騙色謀財,被迫懸梁自盡的悲慘遭遇。李老三出于義憤,在驚頹之余,答應愿跋涉千里帶他遠赴揚州報仇冤,但苦于陰陽二路難相隨。當女鬼告訴他可以藏于傘下便去得的情況下,毅然帶她前往。故事既描寫了李老三見義勇為的性格,也借喻這一鬼遇現象,警告世上惡人,天網恢恢,為惡必報,被害者就是死了,他的魂靈也會千里尋仇,給予懲罰的。
由于民間長期存在的鬼魂迷信,還出現了許多野鬼、宅鬼、廁鬼、夜義以及人死招魂、勾魂、喊魂、魂奔、僵尸等等傳說。為了讓撲朔迷離的鬼域現象更加完整地呈現在人們心目中,隨著佛教地獄觀念的傳入,編造了一個所謂陰間地獄的鬼冥世界,也是世人傳說中的“豐都地府”。還說在冥界中有位管轄地獄鬼魂的活靈活現的冥神閻羅王。
閻王一詞來自印度,是“閻魔羅王”的略稱,原意為“地獄的統治者”或“幽冥界之王”。據《法苑珠林》說,閻羅王過去為毗沙國王,與維陀如先王共戰,兵力不敵,立誓愿為地獄之主。臣佐十八人,領百萬之眾。又說閻王殿在閻浮州南二鐵圍山下,宮殿縱橫六千丈。因為閻王犯有惡業不善果,在晝夜三時,有鐵融鋼汁出現,王宮變為鐵。閻王大駭怖,走出宮外。守獄者取閻王高舉撲之,放置在熱鐵上,全身焦然。燒炙時,閻王口里念念有詞:“一切眾生,昔身作惡行,口作惡行,意作惡行及眾生同作業者,皆受此苦。愿我從今舍此身而更得身……”。這里,印度宗教中的閻王是一位殉難者。然而,我們中國人的閻王卻形象大異。閻王殿象人間宮殿,閻羅王象人間帝王,不同只是一主宰人世,一主宰地獄罷了。椐《夷志堅》有關“閻王城”的描寫,王城威嚴顯耀,樓臺府第,櫛次麟比。閻王也象人間官吏,裝模作樣,微踱方步,略有所思。他的職責不是代人受罰,作偉大的殉難者,而是專門懲治他人,枷鎖、送獄或流放,自己則逍遙自在。同時,越到后世,閻王的形象越昏潰。他們胡亂判案,草菅人命,貪贓枉法,慘用酷刑。因此,在人們的印象里,閻王成了恐怖、陰森、歹毒、黑暗的代名詞。
在冥界中人們常道及的牛頭馬面,他們是閻王身旁聽差的鬼吏?!独銍澜洝吩疲骸芭n^獄卒,馬頭羅剎,手執槍矛,驅入城門?!彼自拰ⅠR頭改馬面。牛頭亦稱為阿旁。《五苦章句經》云:“獄率名阿旁,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后也用來喻指人的險惡可怕。當然,冥鬼中最具中國特色的是勾魂鬼,民間喚作“無常”。魯迅先生幼時對之有極深印象,他在《朝花夕拾·無常》寫道:“人民之于鬼物,惟獨與他最為稔熱,也最為親密,平時也常??梢杂鲆娝?。譬如城隍廟或東岳廟中,大殿后面有一間暗室,叫作‘陰司間’,在才可辯色的昏暗中,塑著各種鬼:吊死鬼、跌死鬼、虎傷鬼、科場鬼……而一進門口所看見的長而白的東西就是他。聽說他一手還拿著鐵索,因為他是勾攝生魂的使者?!钡拇_,據民俗造型,無常穿的是斬衰的兇服,腰間束草繩,腳著草鞋,項掛紙綻,手拿破芭蕉扇、鐵索、草盤;肩膀聳起,頭發披下來,八字眉眼,頭戴長方帽,是個十足的小丑形象。無常鬼的名稱是怎樣來的,很難找個出處,唯有從魯迅先生所說的一段話引以為證。他說:“勾攝生魂的使者的無常先生,卻似乎于古無證,耳所習聞的只有什么‘人生無常’之類的話?!?/p>
談起鬼,民間總是同怪連在一起,罵壞人為“鬼怪”,對異物也稱“鬼怪”。怪,有妖怪精怪之稱。民間對精怪的迷信,來自我們祖先的原始思想觀念,他們對事物總有一種直觀樸實的想象,認為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有神靈。例如對龜這一長壽之物,古時從天子到士民都相信它能預知吉兇,“舉事必考(烤)之”,憑龜甲的自然紋理或烤鉆出來的紋理來揣知天意和預測吉兇,在當時形成了“龜卜”這門高深的學問。當然,這只是古人天真的信仰。那時的龜雖然神靈,但還未取得精怪的資格,還不能化人說話,只靠龜甲上的紋理來傳達天意。后來經過歷代民間傳說、宗教故事的渲染和文人志怪的作用,龜才升格為精和神靈。精怪的表現形式是人物互變,把物賦以人的靈性,甚至具有神通法力,成為超越于人的神靈。因而除龜之外的各種各樣的精怪傳說,如狐妖、蛇妖、猴精、虎精、花妖、樹怪、芭蕉精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民間傳說以及歷代文人的志怪小說中,狐精可以說是精怪國度里的第一大顯族。狐精的特性就是媚,稱狐媚。在《詩經》中有首叫《有狐》的詩,詩歌借狐起興,抒發艷情。從而可見,我們的祖先早就把狐看成是千古媚獸了。對此,《玄中記》也有記載,“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边@則記載說明,狐精化形有兩種情況,一是化為美女美少年媚惑人,另一種是化為神巫,能洞達陰陽。后一種情況,即狐神信仰,在唐朝相當普遍,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此后,狐精的故事越傳越多,尤其甚者是人狐相戀的故事小說甚多,如唐代沈既濟的《任氏》,《聊齋》中的《春鳳》、《胡四姐》,借狐寫人,曲盡其致,均為文人筆下的佳構。
還有,在歷代志怪中,狐精總是與風流紅顏聯在一起。對此,《搜神記》上有這么一說,“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名曰阿紫,化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也?!奔热皇且鶍D所化,自然風流放誕,后來《封神演義》中淫惑紂王,喪亂天下的妲已,也是一個千歲的九尾狐精。據《洛陽伽藍記》載,后魏之時,“婦人著彩衣者,人指為狐魅。”這就跟今人把那些風流妖冶的女性,戲稱為狐貍精完全一樣?!读凝S》中異史氏曰:“妓盡狐也。”把那些俏麗迷人的狐精與那青樓賣笑者相比類,真是精當而深刻。狐精,實在是紅顏禍水論的神怪式表現。
在我國民間還有一種“物老成精”的觀念?!拔锢铣删保还馐侵柑焐巷w的,水中游的,地上爬的或地里長的這些有生命的活物,也是指那些沒有生命的器物,諸如掃把、飯勺、鍋鐺、枕頭、木桶、鞋襪、瓷器、桌椅等,只要年代久遠,得天地主人之精氣,也會成精作怪,就是房子久了也會鬧兇。這些作怪的器物往往在夜里以人說話,或化形移動。這種表現形式頗有點象童話,但童話與怪話是不同的。童話的特點是稚氣,怪話的特點是妖氣。在作怪的器具中,掃帚作祟的傳聞極多。早在《異苑》中就記載:“東漢徐氏嬋蘭,晉義熙中,忽患病,而拂試異常。共伺察之,見掃帚從壁角來,趨嬋床,仍取而焚之?!薄队拿麂洝吩疲骸敖从袐D人,為性多欲。存想不合,晝夜常醉,旦起,見屋后二少童,甚鮮潔,如宮小吏者,婦因欲抱持,忽成為帚,取而焚之。”掃帚作祟的傳說之所以很多,大概是因為掃帚經常接觸污穢之物,染上重重邪穢之氣。所以,民間有種迷信,據說人死后出現走尸現象的話,只要拿掃帚一打,尸體就會躺下來。天上的掃帚星出現,就會有災荒、瘟疫或戰亂發生,古人稱之為妖星。
由原始人的萬物有靈論和建立在靈魂不滅基礎上的祖先崇拜渲化而來的鬼神迷信,歷代有不少無神論者是堅決予以否定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對歷代鬼神觀作了一個總結性的否定。他考察了鬼神迷信的歷史,從左丘明到儒家的詩書禮樂,從世俗巫者到佛、道宗教,最后得出結論說,“妖遂由人而興”,是“駁儒”巫君子之道編造出來的。后來,那位集古代無神論之大成的熊伯龍對古代鬼神觀念也做了一個系統的總結批判。他首先肯定了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神滅,不能為鬼為神,也不能禍福于人;圣人所講的鬼神指的陰陽二氣之良能,并非脫離人體的精神轉化而成的鬼神;鬼神觀念是由人的思念存想所致,由于人“氣虛”而“無中生有”,由于人疑心而產生幻象;由于愚昧而好事者的宣揚,鬼神觀念得以廣泛流傳。他分析了人們所描述的一切鬼神的形象,如山神、水神、樹神都具有人的形體,從而指出,神只由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來的。他還指出,“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從認識與社會兩方面找到了鬼神迷信產生的根源。
從先秦到清朝,歷代無神論者都堅持入死神滅。不能為鬼神,不能禍福人的無神論。他們雖然在理論上都還幼稚,批判也不徹底,但在當時的知識水平和社會環境中,這樣的斗爭精神和斗爭經驗卻是難能可貴的。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