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蔡錦華
海陸豐佛教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最早見于記載的高僧,當推唐代的大顛。綜覽前人記述,有關大顛行狀,約略如下:大顛,俗姓楊,原師事潮陽西巖惠照,后到海陸豐傳教,以其精湛的佛學修為,并通儒學精義,出入官宦府第,備受禮遇;在海陸豐上層社會推行佛教,成績斐然。他又能自外形骸,布衲芒鞋,一缽一杖,深入山隅海角,以其法心善行,口燦蓮花,從而獲得廣泛的下層信眾。后又在海陸豐交界處的“法留山”結廬宣講,推行佛法。他主持的經講,有事有理,有吟有唱;甚之有故事,有歌舞。當其時,仕農工商前往聽講、朝拜者,絡繹不絕。“法留山”因成了海陸豐佛教圣地。后,大顛復歸潮陽,史稱“人去法留”。法留山是以此得名。古人有《竹枝詞》詠其事,今錄一首,以餐讀者:
名僧當日舊居游,僧去長存此法留;
欲覓大顛遺跡處,落花流水兩悠悠。
大顛,從中國佛教史來說,沒有成為。一代宗師”,但亦不失為“絕代高僧”。今日法留山,仍有大顛巖(俗稱“仙公巖”) 放生池等遺跡。
入宋,中原政治、經濟、文化南下,海陸豐得到進一步的開發,成了中國一處興盛的開發區。這時期,佛教又得到了一次大發展。今日海陸豐許多著名的古寺院,如海城的萬壽寺、觀音堂,碣石的元山寺,法留的燈光寺,青坑的長慶寺,鹿境的善提古剎、梅隴的蓮花古剎等,皆創建于宋。法事戲《目連救母》流行,這一連臺大戲,匯集了我國古代梵音、道曲、詩詞、歌舞、百戲、民間娛樂、宗教科儀于一爐,成為千百年來海陸豐文化藝術的寶庫,今天仍具有發掘、整理、繼承、研究的價值。
中國歷史進入明代中后期,出現一種“二律背反”現象,東南沿海一帶,一方面倭患激烈,一方面民間海上貿易蓬勃興起。此時,地處南海一隅的海陸豐,擁有強大的海上武裝,壟斷著中國西洋大部分海上貿易。地方經濟、文化獲得空前的發展,成了一處中外注目的商貿區。佛教,又一次獲得空前的發展。按史志記載,及今天調查所得:這一歷史時期,海陸豐以蓮花山脈南坡中段為中心,以幾條“多”字型支脈伸延為架構,有寺院百數,僧眾千人,祀田萬畝。例如五坡庵,僅和尚三幾人,就擁有赤雁河北岸祀田五十畝。祀田有阡陌,有排灌,土地肥沃,連片規整,是海陸豐最早的“園田化”耕地。今天海陸豐的寺院,也多是明清的遺留。
明代海陸豐佛教名僧輩出,其中又推釋照亮為開山第一師祖。照亮,號掃云,福建連城范氏子,髫年出家,戒行精進。發菩提心,來海陸豐弘法。初建羅輋髫庵,次建海城觀音萬善堂,三開羊蹄嶺彌陀庵,四修萬壽寺后殿,五建赤山寺,六建小銀溪大道庵。又修砌西門至黃涂坎大路。照亮一人,不但建修庵寺6座;還有造橋、修路、設渡、建亭、施茶、舍藥、送棺、殮葬等善行記錄。于此亦足以窺見當時佛教的盛行,及其人力、物力的雄厚。
照亮創建的小銀溪大道庵,是一處極其優美的古庵寺。那里前臨小銀溪,后倚大道山,依山傍水,而谷地開闊。前面古官道,上通惠紫二縣,下接閩粵下路(今廣汕公路),距離皆不出三十里。庵有一聯,以“大道”冠頭:
“《大學》秘玄機猶如云掛山頭待到山頭云又遠;
《道德》藏奧秘好似月臨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
上聯可窺見小銀溪大道庵精妙之處。
碣石玄山寺(明代擴建),海城準提閣、羊蹄彌陀庵,是眾多明代寺院中的“精品”。此中勝景,個中奧秘,一時難以盡說。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