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xié)網(wǎng): m.nniifjq.cn 發(fā)布時間:2017-01-19 發(fā)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卓榮光
一、海陸豐正字戲的源流問題
正字戲,一名正音戲。老藝人一向傳說,有三、四百年歷史,文化革命時期,潮安出土了正字戲劇本《金釵記》,據(jù)考證,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了。它屬哪個聲腔系統(tǒng)?向來眾說紛紜。有說屬“高腔”,有說是“徽池雅調(diào)”,有說是屬“四平調(diào)”,也有說是屬“青陽腔”。以上所指的聲腔劇種,都有一個根據(jù),就是各聲調(diào)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于正字戲之中。高腔,源出弋陽腔,明祝允明在《猥談》中說:“南戲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際……”;明徐文長《南詞敘錄》說:“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于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鼻謇钫{(diào)元《曲話》說:“弋腔始自弋陽,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边涣砻咔?,這是因為弋腔發(fā)源于江西弋陽之后,流入北方高陽植根而得名。明嘉靖時,南方的弋腔已成絕響,北方的高腔反而輸回南方,并在各地蔓延開來。
“徽池雅調(diào)”,一般是指安徽池州青陽腔,是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在贛北地區(qū)新興的民間戲曲聲腔。青陽腔在安徽也很盛行。解放后,山東、山西、福建等地,尚有青陽腔遺跡。山東還有一種屬弋陽腔又兼有青陽腔的大弦子戲,筆者曾在一篇資料中,看到大弦子四個傳統(tǒng)劇目《嘗軍釣魚》、《華容道》、《古城會》、《單刀會》,與正字戲劇目相同,其中所用部分曲牌,如(不是路)、(山坡羊)、(懶畫眉)、(駐云飛)、(雁兒落)、(點絳唇)等,以及《躍鯉記》中的“甘州歌”等曲牌,與正字戲“高腔”曲牌的名稱也是相同的。特別應(yīng)引起注意的是山東大弦子戲,它與正字戲一樣,采用大弦子(這是一種用龍舌蘭根莖為琴筒制成的具有悲壯音色的樂器,正字藝人叫“大管弦”,也叫“提琴”)作領(lǐng)秦樂器,這種類似,恐怕不會是偶然的。
1954年,山西萬泉縣白帝村發(fā)現(xiàn)四個青陽劇本,即《三元計》(正字戲叫《三元記》)、《黃金印》(正字戲叫《金印記》)、《涌泉》(即《躍鯉記))、正字戲只保留若干折)、《陳可忠》、(全名《陳可忠剔目記》,正字戲沒有),又進(jìn)一步為我們提供正字戲與青陽腔關(guān)系的材料。
“四平調(diào)”其中也雜有青陽腔,同屬弋陽系統(tǒng)。清李漁《閑情偶寄》中說:“弋陽、四平等腔,字多音少,又有一人啟口,眾人接腔者,名為一人,實為眾口。”幾十年前,福建省還有“四平班”,解放前夕已絕響。
1964年,陸豐正字劇團(tuán)到福建省龍巖專區(qū)平和公社演出,當(dāng)?shù)赜幸晃辉趯^(qū)戲校任教的六十多歲的“四平戲”老藝人 (佚名),一連幾天晚上都來看正字戲演出,每天又到劇團(tuán)來坐,他認(rèn)為正字戲與“四平戲”是一樣的,只是“四平戲”某些劇目的做功,更豐富些。他舉《百花贈劍》為例,認(rèn)為百花宮主的扇功,比正字戲豐富多彩,并當(dāng)場作了表演。他還舉了一些字的唸法,認(rèn)為正字戲演員唸的與四平戲不一樣,如“有何三事”的 “事”字,四平戲唸shí,正字戲唸xí,我認(rèn)為,這是正字讀音受海陸豐方言影響的結(jié)果而造成的。
由于資料缺乏,又未作過詳細(xì)的實地查對,故對正字戲中的“四平”、“青陽”等調(diào)。究竟保存多少,很難臆斷。
正字戲全部劇目約一千多個,弦詩、牌子近千首。劇目包括提綱戲(也叫“科白戲”或“武戲”)、曲戲(即正音戲,也有稱它為“高腔戲”)、昆腔戲、雜調(diào)戲(我們稱它為亂彈雜調(diào))幾個部分。從這一情況看,它又象清代盛行的“三合班”,即高腔、昆腔、亂彈合為一個班。根據(jù)1961年廣東省文化局戲曲研究室所編印的“海陸豐的三個劇種”中(附錄一)“正音戲的主要傳統(tǒng)劇目簡表”的介紹:“正音戲傳統(tǒng)劇目非常豐富,共有2600多個戲,其中有固定劇本和唱詞的“文戲”200多個,提綱戲擁有2500多個。文戲中昆腔劇目僅20多個,且大都是折子戲。小調(diào)戲也屬少數(shù),曲戲(高腔)劇目占多數(shù),所以,我們研究正字戲音樂唱腔,主要還要著重多談高腔劇目為宜。
廣東潮劇、海陸豐白字戲,也應(yīng)屬于高腔系統(tǒng),所以,我們把正字戲、潮劇、白字戲的音樂腔調(diào)作一比較:
(1)構(gòu)成正字戲(高腔劇目)、白字、潮劇的音樂腔調(diào)基本是四大類,即:重六、輕六、活五、反線。
(2)三個劇種都采用幫腔。唱腔中有“滾唱”、“滾白”。
(3)很多傳統(tǒng)劇目是一致的或相通的。如白字。潮劇的《掃窗會》,從劇本到音樂唱、做是一致的;兩個劇種的傳統(tǒng)劇目《陳三五娘》也一樣。正字戲的《百日緣》和潮劇的《掃窗會》的重六活五曲,也是相通的。
(4)伴奏音樂中的弦詩也基本相同,特別是他們都保留了古老的“十三腔”牌子,正字戲保留得更為完整。素有“吹不完十三腔,打不盡走沙場”(“走沙場”也是古老的正字戲吹打曲牌聯(lián)套)之戲諺。
由此可見,正字戲的高腔戲和“四平”、“青陽”有著密切關(guān)系,潮劇數(shù)十年來發(fā)展較快,正字戲則保存更多古樸的東西??上?,文化大革命期間,毀掉了大量的正字戲劇本和音樂唱腔資料。
正字戲還有不少昆腔劇目,昆曲牌也有三百個之多,也值得重視。
正字戲究竟源自何方?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可有以下幾個來源:
l、正字戲是從福建傳來的,1964年福建平和還有四平戲老藝人,他們的劇目、做功和我們基本上是一樣的。
2、正字戲是從江西傳進(jìn)來的,過去有很多江西人來海陸豐做猴戲。可能通過這些人傳授了正字戲,特別是江西,是昆腔的老根據(jù)地。
3、正字戲是從軍隊帶來的,因為陸豐碣石鎮(zhèn),曾是軍事重地,曾有軍官喜愛戲,從外省請來教戲先生傳授正字戲。
4、源自海陸豐當(dāng)?shù)氐摹皫煿袘颉?即法師戲)。
…………
從以上各種說法,結(jié)合海陸豐當(dāng)?shù)厍闆r以及省戲研室1961年所編的《海陸豐的三個劇種》所提供的資料來看,我認(rèn)為正字戲的形成是:
l、歷史上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人口南移,帶來了中原戲曲文化,六百多年前在浙江溫州發(fā)展成為溫州雜劇,福建人喜愛戲劇,又與溫州相鄰,從那里學(xué)來了很多戲,海陸豐從福建來的移民,帶來了具有“三合班”形式的正字戲。
2、海陸豐一貫封建迷信活動比較頻繁,在宗教活動中,早已有一些法師戲,加上不斷吸收從外地來的法師戲和法師音樂,以及外地戲曲,這是正字戲能扎根海陸豐的基礎(chǔ)。后來,正音戲流入粵東,法師戲又吸收了正音戲,逐步形成正字戲。
提出這樣問題的依據(jù)是:
(1)海陸豐一貫形成了兩個法師派系,第一是“正字道” (說官話、唱正音曲的法師樂派),第二是“福建道”(說福建話、唱福建法師曲)。海陸豐福佬話地區(qū),主要從福建閩南一帶移民而來,這可能是移民時已帶來了兩種法師音樂或法師戲。我看過一些“正字道”的法師戲,其道白、唱唸、伴奏和正字戲一樣。
(2)正字戲的雜調(diào)戲中有不少唱福建調(diào)的戲,如:《瞎子鬧店》、《花子辱相》、《福建仙》等。
(3)正字戲中也存在一些唱奏道士調(diào)的戲,如:《駱鳳翔醫(yī)癲》等。
(4)正字戲的不少伴奏音樂與法師音樂有關(guān),如:笛套《福建頭》、《一粒星》、《大過場》、《雙清》、《花子辱相》、《番仔游船》、《報花名》、《宮娥怨》、《大開門》、《柳青娘》、《銀柳》、《西河柳》等,都是法師音樂常用之曲。
(5)正字戲商腔的領(lǐng)奏樂器大管弦與法師戲的大管弦一樣。
(6)正字戲的打擊樂,與“正字道”的打擊樂基本一致。
(7)正字戲的一些有名的藝人(包括音樂和演員)是從法師戲出身的,如陳寶壽、陳春懷、斑耀林等。
(8)在屬于海陸豐法師體系的民間吹打樂隊中,很多人很熟悉正字戲音樂,如甲子貝德春及其祖輩,李連河及其父親卓墻,南塘的吳天、吳炎、卓寨,海豐的黃育等。
二、正字戲唱腔音樂的分類
(一)正字戲的唱腔音樂主要有正音腔、昆腔和亂彈雜小調(diào)三種。
a、正音腔中有“輕六”、“重六”、“活五”和“輕三重六一四種調(diào)。每種調(diào)都有散板、慢板、二板、快板、疊板(塹板,一字一板,每句一停頓)等幾種板式。其中“重六一、“活五”調(diào)為主。正字的“山坡羊”調(diào)也有點趨于輕三重六調(diào),但其重六成分居多。
b、昆腔中以宮調(diào)昆、徽調(diào)昆和羽調(diào)昆居多,也有些商調(diào)昆,個別的還出現(xiàn)些角音為主的角調(diào)昆的曲調(diào)。在昆腔曲中,以“十三腔”、“走沙場”的連套曲為主,其他“三報”連套也是常用之昆調(diào)。
c、亂彈雜小調(diào)中主要由海陸豐民間小調(diào)、民歌、道士調(diào)、福建調(diào)及外來小調(diào)、湖南花鼓調(diào)、山歌、吹腔及亂彈調(diào)(包括西泰調(diào)和漢調(diào)等)組成。
(二)正字戲的伴奏音樂由吹打牌子、笛套牌子、弦詩套和打擊樂組成。
a、正字戲的吹打曲牌主要為其提綱戲服務(wù),具有嚴(yán)格的鑼鼓點配置。分為大吹牌子和昆吹牌子兩種。
大吹牌子以一對大嗩吶主奏,配以大鼓、板鼓、揭板(三塊木板制成)、大鑼、大鬧、小鈸、響盞(即月鑼)等打擊樂器。其中“十三腔”、“走沙場”、“三報”、“三大牌子”、“五序四清”、“四寄書”鋸其主要連套曲牌。
昆吹牌子有很多曲牌與大吹牌子相同,但擊樂配法不同,采用板鼓、空鑼(用繼頭鑼槌擊大鑼)。響盞、大鬧、小鈸等組成擊樂隊,打法和效果與大吹牌子有明顯的區(qū)別。
b、正字戲的笛套牌子一般負(fù)責(zé)伴奏文戲或提綱戲的某些情節(jié),它沒有嚴(yán)格的鑼鼓點配置,可隨著戲劇情節(jié)的變化配以相應(yīng)的鑼鼓點,有大吹笛套(以大嗩吶主奏)、小吹笛套(小海笛為主奏)、橫笛套三種。
c、正字戲的弦樂詩套數(shù)量較少,用于文戲中的一些氣氛伴奏,其樂曲大部分與海陸豐白字戲共用,有的也引用道士樂的一些樂曲。
d、正字戲的擊樂是比較豐富的。有伴奏提綱戲的大吹牌子擊樂系統(tǒng);有伴奏昆腔戲的“空鑼鬧”昆吹牌子系統(tǒng);有伴奏正音戲(高腔)的大鑼鼓點,還有伴奏亂彈雜小調(diào)的小鑼鈸鑼鼓點。
三、正字戲豐富的吹打曲牌
正字戲曲音樂中最豐富的要算伴奏它的提綱戲的吹打曲牌。提綱戲中,每一個戲劇情節(jié)和每一個表演的節(jié)目,幾乎都能找到其吹打曲牌和相應(yīng)的鑼鼓點作伴奏。可以說,已形成了完整并且足以應(yīng)用自如的吹打樂伴奏程式。再加上這些吹打曲牌極大部分與海陸豐廣大城鄉(xiāng)紅白事普遍流傳演奏的道士吹打樂是相同的,這就使其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chǔ)。海陸豐群眾對正字戲的了解,除了其經(jīng)常演出的戲劇情節(jié)、內(nèi)容(主要是三國連臺戲)外,最深刻的主要是正字戲的吹打牌子。
正字戲吹打曲牌的主要來源 :
l、從昆曲牌中來,原來是昆腔曲牌,在發(fā)展提綱戲中利用其氣氛,改成不唱的伴奏曲。如:利用昆劇目中的“十三腔”聯(lián)套,改成吹打牌子的“大吹十三腔”。利用《義忠烈》的“聞報”聯(lián)套,改成吹打聯(lián)套“走沙場”等……
2、正字戲常用的吹打曲牌,特別是笛套牌子中,不少是從法師戲(道教音樂)及其吹打樂壇中來的。如[報花名]、[一粒星]、[大過場]、[番仔游船]、[百葉蓮]、[手爐腔]、[取江土]、 [大開天門]、[大伍隊]等。
3、從海陸豐的錢鼓舞音樂和福建八音笛套中來。幾百年前,海陸豐從福建移民來的人民,不但帶來了戲曲,還帶來了豐富的民間音樂、舞蹈,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帶來了屬于福建南音系統(tǒng)的錢鼓舞音樂和福建八音笛套牌子。如[雙清]、[錢鼓尾]、[福建頭],[黃笛]、[小五段]、[西湖柳]等。
4、從廣東音樂或粵劇音樂中吸收并加以改革的笛套有 [蔴桃仁]、[倒拖槍]、[倒卷珠簾]等。
除此以外,還有部分是與海陸豐白字戲通用的吹打曲牌。
正字戲的吹打曲牌,主要是伴奏提綱戲并且已形成完整程式化的“大吹牌子”為主,這些大吹牌子,以一對大嗩吶為主奏,并有固定的鑼鼓點配合之,演奏起來很嚴(yán)謹(jǐn),要求比較高。除此以外,還有不配以固定鑼鼓點的“大吹笛套”、“小吹笛套”和橫笛套,這是提綱戲中,只在個別特殊情節(jié)中才應(yīng)用它。
四、正字戲唱腔音樂的調(diào)式關(guān)系
l、正字(高腔)曲是以重六、活五調(diào)居多,而且與海陸豐白字戲以及潮劇的重六活五調(diào)很相似。潮劇的重六、活五調(diào),可能因為潮州語言的影響,雖然兩者能區(qū)分開來,但各自都滲進(jìn)了不少輕六音或個別的(鎖南枝)的重六句,唯正字戲尚能稍為嚴(yán)格地分清重六與活五的界線。
正字戲重六、活五調(diào)大多屬于徽調(diào)式,只是重六與活五曲的某些音的裝飾法和唱法不同。按其主音為首排列成下列的音階:

上曲“米”處,就是“煞雙板”之處。如采用海陸豐白字曲來唱此曲,就會唱成:

正字(高腔)的三板曲,有更多的曲尾是“煞雙板”的。至于昆曲,用“煞雙板”收尾是很常見的。我的推測,可能正音曲的“煞雙板”是受昆腔曲的影響而來的。
縱上所說,只是筆者個人在接觸正字戲音樂中的一些體會,如有不當(dāng)之處,請專家們斧正。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